书法的故事(2019年中国好书)
正版全新
¥
32.3
4.8折
¥
68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任平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53881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97页
定价68元
货号1621786
上书时间2023-1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书法的故事(2019年中国好书)
【书 号】 9787533953881
【出 版 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 者】 任平
【出版日期】 2019-01-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页 码】 297
【定 价】 68.00元
【编辑推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物
感受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汉字之美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任平多年研究心得
结合百幅插图 纵横五千年 与汉字对话
《石鼓文》《泰山刻石》《张迁碑》《兰亭序》《古诗四帖》《洛神赋十三行》……
篆、隶、行、草、楷
上百碑帖故事,领略汉字文化
附历代书法名作高清大图及名家书迹、书论目录
赠精美《兰亭序》书签
【内容简介】
书法与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其他文艺样式相比较,有一个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它是中国特有的。如果将中国传到日本、韩国等地的书法也包括在内,更确切地说,是汉字文化圈中所特有的。它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它从来不以自然界的具体事物作为造型基础,而是以汉民族的伟大创造——汉字作为造型基础。所以,讲清楚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是本书的要义之一。
本书名为“故事”,也就不同于论著和教科书,不仅有书法本身,还有书法文化的故事,不但讲它的过去,也讲它的现在。因此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汉字起源和甲金文字、隶变与书法艺术的萌生讲起,经魏晋、唐、宋、元到明清,介绍了历朝历代的书坛概况及书家名篇等,也分析了书法与诗、文、茶的关系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书学研究,还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一些心得,共计十个章节。每个章节均配有大量古代作品图,这些古代作品中,可识读的古文字部分,插图旁均附有释文,方便读者阅读。又精选出数十张制作成高清大图,放在正文后作为附录展示。另有包含新石器时期的北辛遗址刻符、商代的吴城遗址刻符等在内的数百个书家、书迹、书论简编附录。
【目录】
第*章 汉字起源和甲金文字
第二章 隶变与书法艺术的萌生
第三章 魏晋风度与兰亭雅集
第四章 唐代书坛盛况
第五章 宋尚意与“苏米”
第六章 元、明书坛的复古与变化
第七章 清代碑学略说
第八章 书写、解构、逃离
第九章 书法与诗、文、茶
第十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书学研究述评
附录一 历代书家、书迹、书论简编
附录二 历代书法名作精选
【文摘】
传说仓颉(亦作“苍颉”)为黄帝时期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仓颉的时代,实际上是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初期,这时用以记录语言的符号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如果汉字还是处在文字前的阶段,是不可能用数量有限的、简单的符号来做史的工作的,必然要掌握能够在相当程度上记录当时语言的这么一套文字,才能担当起这个史的工作。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当时仓颉一类的人(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早的一些知识分子,比如沮诵,也是黄帝手下的一名史官)至少在整理文字、推广文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所知道的*早的比较成系统的汉字,是在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甲骨文里面主要是表示名词的字,但也有大量表示动词的字,甚至还有一些语气词。可以说,甲骨文已经能够比较好地传达语言信息。
甲骨文的产生距今久远,发现却比较晚。在中国漫长的汉字研究史上,始终没有这么一个*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材料可以让文字学家去研究。比如许慎,他是东汉的大文字学家,他研究的就是小篆以及一部分战国文字。
甲骨文是一百多年前才发现的。当时,北京的药店里面出现了一种药,叫龙骨。龙骨磨碎之后,专医头顶生疮、脚底流脓,敷了以后消炎止血,很灵。有人偶然发现上面有字,更有了一种神秘的想象,以为是神灵附在上面,所以治起病来特别的灵。于是就有一些人把它买来,其中就有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等对古物有兴趣的学者。他们一研究,发现这里面还真有一些古老的文字,并不是什么神灵依附。至于古老的龟甲和兽骨为什么能起到治疗作用,这点似乎没有人很好地去研究。
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了,我们不能说它是汉字的婴儿期,但它至少是汉字的童年。而我们要讲的是汉字的萌生,汉字刚刚出生的阶段是什么样子的。
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而产生的。同任何事物一样,文字有一个从萌生到成熟的过程,有一个由单一的表意或者个别的偶然的表意,向一个文字系统过渡并日益完善的过程。中国汉字从*初的简单表意符号出现一直到目前的完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个阶段是萌生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过渡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成熟阶段。从甲骨文,或者准确地说是从甲骨文的后期一直到现在,全都是第三阶段。而我们讨论的是萌生阶段和过渡阶段。
殷商的甲骨文作为一种成系统的文字体系,是现在大家公认的汉字系统的前身。也就是说,现在使用的汉字肯定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这点不容怀疑。但是在近几十年中,随着考古的发掘工作进一步发展,陆陆续续地发现了很多比甲骨文更早的刻画符号,有些跟甲骨文很相似,有些跟甲骨文完全不一样,这里我们不禁想到:中国汉字的萌生阶段究竟是什么状态?而这些陆续发现的符号和甲骨文又有什么关系?如果说其中的某一种古老的刻画符号,在形体上跟甲骨文某些字符有比较直接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基本可以推断,这一带出土的这些符号,跟甲骨文有着亲缘关系,而这一带的文化和后来的殷商文化也必然有关联。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比较早的刻画符号,主要来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的代表是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这个时期出了很多彩陶,而彩陶上不仅画有一些图形,也刻了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有的是单个出现的,有的则混杂在图案里面。半坡遗址共发现了27个不同的符号,分别刻画在113件陶器上面。
在陕西临潼还有一处姜寨遗址,在那里发现的文字符号有38个,分别刻画在129件陶器(或陶片)上。
以上两处遗址均分布在中国的西部。而在中国东部,大汶口文化的刻画符号集中在现在的海岱地区,主要是山东的莒县、邹城这一带,发现有 10 个不同的符号。这一时期陶文还比较少,所发现的符号除极个别是两个一起出现外,绝大部分都是单个出现的。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并不是记录语言的,仅仅是一个标志性符号,可能是家族或者是落的标志,不一定是文字。但是标志本身也是文字*早的形态之一,尤其是有些符号在不同的陶器上面多次出现,就说明它有一定的表意性,这正是中国的单音节文字*早的形态,是汉字在萌生阶段的一种特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