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家诗选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七家诗选

正版全新

31.35 4.8折 66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8.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艾青、蔡其矫、流沙河、邵燕祥、陈明远、傅天琳、舒婷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ISBN9787518702466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其他

开本128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66元

货号1266601

上书时间2025-03-24

评价386好评率 100%

  • 品相不错 15
  • 发货速度快 14
  • 物流很快 14
  • 非常满意 12
  • 包装仔细 11
  • 值得信赖 10
  • 服务态度好 10
  • 价格实惠 9
  • 品相超预期 8
  • 物超所值 8
查看全部评价

墨香文学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七家诗选
【书    号】 9787518702466
【出 版 社】 语文出版社
【作    者】 艾青、蔡其矫、流沙河、邵燕祥、陈明远、傅天琳、舒婷
【出版日期】 2017-07-01
【开    本】 128开
【定    价】 66.00元

【编辑推荐】 
诗是*富有情感的文字,如果我们能读诗,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艾青、蔡其矫、流沙河、邵燕祥、陈明远、傅天琳、舒婷的诗,而他们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是中国新诗在不同时代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七家诗选》(增订本)收录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蔡其矫、流沙河、邵燕祥、陈明远、傅天琳、舒婷的诗歌作品共212首,其中修订和增补了诸诗人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新作50多首,邵燕祥、流沙河、陈明远、傅天琳还在原“自叙”后又撰写了“再版叙”,同时在文学评论家蓝棣之的原序后增加了评论家汪剑钊的新序,从中可窥见百年来中国新诗的横向断代年轮和纵向进化轨迹,是为纪念中国百年新诗的一大力作。

【目录】 
增订版序:诗是美的归宿
(汪剑钊) 1

原版序(蓝棣之) 27

艾青(27首)

自叙  2

大堰河——我的保姆  9

监房的夜   14

太阳  15

煤的对话  16

春 17

乞丐 
18

我爱这土地  20

桥 20

秋 21

冬天的池沼  23

树 23

给太阳 
23

野火 
26

黎明的通知  27

给乌兰诺娃  31

礁石 32

珠贝 33

鸽哨 33

东山魁夷  34

镜子 36

希望 37

海水和泪 38

拣贝 39

盼望 39

虎斑贝  40

死亡的纪念碑  41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42

蔡其矫(36首)

自叙52

肉搏56

兵车在急雨中前进  57

夜泊58

太湖的早晨 59

榕树59

红豆60

雾中汉水  61

川江号子  61

双虹62

波浪63

屠夫65

思念66

也许67

时间的脚步 68

祈求69

悬崖上的百合花70

迎风71

丙辰清明72

风中玫瑰75

东山魁夷风景画 75

小泽征尔指挥  77

珍珠78

竹林里 
79

距离80

十里浪荡路81

漠风83

海神84

在西藏 89

暴风雨中万木林92

醒梦93

百合园 
95

客家妹子96

贝壳线97

萧红 99

重返爪哇岛100

腾格里沙漠 100

流沙河(20首)

自叙106

再版叙:我为什么离开新诗112

我栽一株白杨  114

小院夏天 115

电车上的小姑娘 115

谁 117

草木篇 118

眼睛119

宝鸡旅次题壁  120

寻访121

M的周年祭  122

锯的哲学 123

故园九咏  124

唤儿起床  130

年轮132

看江青受审   134

停电事故  135

星空流水  136

就是那一只蟋蟀   139

洛阳古碑   142

双鱼星座   143

箱中旧报纸  144

家祭146

邵燕祥(38首)

自叙152

再版叙:也是“多余的话”156

犬吠159

倔强159

箭楼160

在夜晚的公路上  161

地球对着火星说  163

夜光杯 164

呼唤165

尼切沃165

磨光的五戈比  166

传说168

无题169

江边石 170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172

记忆174

谜语175

无名花 176

永恒的花朵176

贝尔格莱德别情  178

论诗179

拥抱180

*后的藤叶  181

嫉妒182

陌上桑 182

愤怒的蟋蟀  183

黑石礁 185

普希金逝世一百五十周年祭  187

孤独的狍子   189

当我成为背影时190

读楼奕林《太阳树》诗画卡192

碎雪193

孔雀194

眼睛195

《找灵魂》一书跋语196

网络197

老伤198

金婚199

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201

皇村中学202

陈明远(37首)

自叙206

再版叙:我的新诗与博客 215

我赞美中国人的手   218

宽容220

百花以外的花(组诗) 221

空白223

魔法225

黑板的启示226

火烫的石球227

祭老舍先生  229

维纳斯 230

从那时起  233

火红的橱窗234

没有接吻  234

谁选择谁236

悬崖237

顽石239

亲娘240

九章(慈母之恋)  242

珍禽世界 255

天圆地方  257

逢场作戏的后台  259

春夜260

灯塔两侧261

广场上的诗  263

今天我过了36岁   265

盔甲267

瞳孔268

生命从今夜开始  269

致铜像271

圆光273

钢丝索285

书签·追忆286

未知我心,难怪你287

珠贝需要自己的壳289

绝密290

天使的泪珠291

献给诗坛前辈292

天池294

傅天琳(31首)

自叙298

再版叙:我与诗歌303

团圆饭306

母亲306

七层塔顶的黄桷树  307

心灵的碎片  309

背带311

母爱312

梦话313

海314

柠檬黄了325

寄书327

飘在空中的落叶329

老姐妹的手330

断了331

林中332

让我们回到三岁吧

一封信334

墓碑336

大峡谷338

小火焰339

一棵树341

戈壁乌鸦342

和田的无花果树343

去奉节345

我为什么不哭347

我的孩子350

给母亲过生日355

窦团山问353

月亮上站满诗人355

墨西哥湾357

雨358

科罗拉多大峡谷359

舒婷(23首)

自叙362

致橡树365

自画像 367

往事二三  368

也许369

献给我的同代人  370

礁石与灯标  371

惠安女子 373

黄昏星 374

神女峰 377

镜 378

眠钟 380

水杉 381

始祖鸟 383

复活384

原色386

圆寂387

黄昏剪辑 389

那一年七月  394

禅宗修习地 396

立秋年华 398

一种演奏风格 399

夜读 401

会唱歌的鸢尾花  402

后记 412

【文摘】 
傅天琳·再版叙

我与诗歌

我的诗歌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首先是果园诗。

我在果园生活了19年,那是我色彩的宫殿,青春的纪念碑!是那个叫缙云山农场的果园,给了我*初的诗的启迪。

1981年,我出版了第*本诗集《绿色的音符》,读 者在厌倦了 “文革”诗歌帮风帮气的那个时刻,看见了我。不早不晚,我出来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人们喜欢这些诗的清新、朴实,但我自己知道作为诗,它缺少艺术性,更说不上创新、追求。什么感觉、意象、体验、洞悟,这些词我都是过了很久才知道的。

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诗获得过两次全国奖励。在带给我荣誉的同时,还有一种特别不好受的感觉——荣誉被提前透支的感觉,我就像欠了别人很多钱一样,都不知道这辈子能否还得上。

在当年写给《诗刊》的一篇短文中,我写道:希望20年后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以赎回我的惭愧。长久以来,我一直怀着这种心情,一直渴望兑现自己的诺言。

接下来是关于母亲、家乡的诗。

“我们不是和你商量,而是给你一个不可抗拒的通知:今年春节我们三姐妹都回家乡过年。弟弟已决定宰一头猪、一只羊。” 1980年1月,我从农场调到北碚文化馆,这是二姐寄往新址的第*封喜气洋洋的信。

母亲坟头已开过十一度桃花,头上的思子蔓绵绵持久地攀援。这就是团圆啊!几十年了,第*次团圆。

我嚼着鸡肉,喝着大土碗的转转酒,这双袜子、这只碗是母亲的。所有的愁,*美是乡愁!我注定会写一些诗歌,不仅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还会写。

第三部分应该是儿童诗了。

到了文化馆,果园诗歌暂告一段落,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让我眼界大开,同时手足无措。因为我还没有从万事万物中捕捉诗意的能力,去了大海看见浪花却仅仅是浪花。

是孩子挽救了我的诗歌!那年冬天,我在市里开文代会,并搭乘12点到站的夜班车回家。1月的夜晚,空旷、静寂,无比寒冷!远远地,我看见在车站的路灯下在飘落的雪花里站着两个小不点——那是我家的夏夏和炜炜,我流泪了,当晚写成了我的第*首儿童诗《夜班车》。

我与孩子一起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我从孩子那里获得的是植物一样向上生长的蓬勃气息,我的儿童诗自然从幼儿写到少儿。无论幼儿诗、少儿诗,美丽心灵和大自然都是诗的土地,感觉和意象都是诗的共同语言。

*后一部分,一定是行吟诗。

这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的诗,需要调动深厚的生活积累,同时又有新的发现。我必须感谢那潜藏于一山一水、一沙一石、一枝一叶间的生命启示。

从写第*首诗起,不觉已有50年,我对于诗歌的体会和认识,总结起来也就只有以下几句或者几十句话:

让生活在诗歌中恢复它们本来的诗意,这是一生都在吸引我的工作,我很乐意将自己深深地沉浸其中。

本质上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高度统一,技巧上是音韵、节奏、感觉、意象的高度综合。

一首好诗的完成一定有生命的参与,让读者读到你的脉动和心跳。

诗歌要向读者传递新的经验,要像水一样清澈,像山野的风活色生香,像岩石一样坚硬,有重量,有定力,牢牢地站在地上。

诗人不是熟练技术工,不能踩着滑溜溜的语言无阻力行走。诗歌的高远境界,才是我们超越字词的*终追求。

2017年3月

后记

2017年,欣逢中国新诗百年纪念。整整一个世纪前,1917年《新青年》二卷六号发表胡适等新诗人*早“尝试”的8首白话诗;1918年《新青年》四卷一号又推出白话新诗,被誉为“现代新诗的第*次出现”。 同一时期,刘半农、俞平伯、鲁迅等也发表了白话新诗。这样一批新文化群体,也是“新青年诗群”,开创 了中国新诗运动的先河。此后,中国新诗人如雨后春笋
涌现,陆续组成了众多诗群,主要有:1921—1929年的 “创造社”诗群(以留学日本的诗人为主体),1923— 1933年的“新月”诗群(以留学英美的诗人为主体), 1933—1936年的“汉园”诗群〔北京大学文学院的校 园诗社〕,1922—1937年的“浅草一沉钟社”诗群, 1937—1949年的“七月”诗群(左翼诗人,主张自由诗 的散文美),1938—1948年的“九叶”诗群(西南联大 及上海的现代派),等等。百年来中国新诗从发生到发 展、勃兴,产生了众多诗人和诗作,犹如满天繁星,璀燦夺目,此消彼长,生生不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新诗作者有两批主力:一批是“归来者”群体,另一批是被称为“朦胧 诗”派的后起之秀,他们共同创造出如地火喷涌的“新诗嘉年华”。那是一个新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不断 “推陈出新”的过渡阶段。

1993年,《七家诗选》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收录艾青、蔡其矫、流沙河、邵燕祥、陈明远、傅天琳、舒婷的代表诗作200余首。这部诗选被许多大学文科院系作为教学与研究的参考书,深受读者欢迎,影响深远。正如蓝棣之先生在《七家诗选》初版序言中所说:“从诗本身看,七名诗人的入选是当之无愧的,只是应该说还不止于此,有影响、有建树的诗人还有待进一步推荐和发现。七名诗人的代表性是显而易见的。…… *初选出这七名诗人作为中国当代诗坛代表的时候,艾青、蔡其矫属于老年,流沙河、邵燕祥属于中年,陈明远、傅天琳和舒婷尚属于青壮年。这正好构成了当时老、
中、青的三个梯队。从所生活的地区来看,艾青、邵燕祥、陈明远三人主要在北京,蔡其矫、舒婷二人主要在东 南部的福建,流沙河、傅天琳二人主要在西南部的四川。 他们所分布的这三个地区,正好构成了中国大陆的一个金三角。总之,这七位著名诗人所具有的充分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了。应该说,他们几位是率先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诗人,或者说世界在关注中国当代诗创作成就的时候,
首先看到了他们几位。我们可以从这本诗选看到中国当代诗创作的特征、脉络、走向和命运……”

从这“七家”诗人,可以看出中国新诗从20世纪 40年代以来的传承关系:艾青直接影响了 “七月”诗群的绿原、牛汉等,而流沙河、邵燕祥承继了 “七月”诗群的风格;陈明远承继了闻一多、冯至、卞之琳和“九叶”诗群的风格;舒婷则在蔡其矫指引下开垦新诗的处女地,跟北岛、顾城等诗人开创了 “朦胧诗”;傅天琳是后起之秀,一鸣惊人。

2016年年底,经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的推荐,家住北京的邵燕祥和陈明远两位先生作为《七家诗选》著 作权人的在京联络人,与语文出版社就该书的再版事宜进行了多次沟通,终于促成了作者和著作权继承人的共同授权,并约请诸家增补诗作共50多首,从中可窥见 20多年来新诗的横向断代年轮和纵向进化轨迹。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直至21世纪初的20 多年间,邵燕祥、陈明远、傅天琳仍在孜孜不倦地创作新诗(邵燕祥、陈明远写新诗的历史都已超过60年); 他们不仅致力于自由体新诗,同时也致力于开拓格律新诗的新风格。

这次修订再版,经作者本人或著作权继承人同意作了如下增订——

艾青诗选:遵作者生前曾表达的意愿,删掉《维也纳》一首。

蔡其矫诗选:1997年经作者本人增订,对自叙作了删改,删去《思念》《南曲》等9首,增加 1980—1990年代的新诗作《悬崖上的百合花》等10首。后经与蔡三强先生商讨,《思念》一首得以保留。

流沙河诗选:经作者本人修订,删去《梦西安》等2首,增加代表作《草木篇》。作者撰再版叙《我为什么离开新诗》。

邵燕祥诗选:经作者本人修订,删去《善良
的心啊》等3首,增加《当我成为背影时》等新作 11首。作者撰再版叙《也是“多余的话”》。

陈明远诗选:经作者本人修订,删去《越
狱》等10首,增加《天使的泪珠》等新作12首。 作者撰再版叙《我的新诗与博客》。

傅天琳诗选:经作者本人修订,删去《梭梭
草》等21首,新增《我为什么不哭》等23首。作 者撰再版叙《我与新诗》。

舒婷诗选:遵作者所嘱,保留原版23首,未作增删,只是按作者本人要求根据*新版《舒婷 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订正了全部诗文。

    这次修订再版,增补了诸诗人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新作50多首,从中可窥见20多年来新诗的横向断代年轮和纵向进化轨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大国”。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大部分皆有格律(韵律),或严或宽,花色品种不断翻新。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中,两千年间一条红线一以贯之:有诗必有“格”,有 格必生“律”,无数格律诗词的杰作千古传诵。古今中外各民族各种风格的诗歌,均具有不同于散文的共性: 必须有跃动的节奏、旋律,有韵味,有象征,集中表现 意象和境界;诗歌必须精炼、含蓄,感染力强劲。作为形象艺术,诗歌类似舞蹈:善于情景的对照、跳荡、回旋;诗歌可以吟诵、歌唱,所谓“载歌载舞”,古今中外皆然。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诗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除了努力借鉴国际上的形形色色现代诗歌流派,如现代主义、
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之外,还必须承继并发扬唐诗、宋词、元曲,特别是白话诗词各种 长短句式的传统;中国新诗不应隔断优良传统,而必须承继并发扬光大千百年来无数诗人、诗作的优良传统,
汲取古今中外各种格律体、自由体的养分,创新出中国现代诗特色的新颖风格及韵律。“七家”里面,多数选取了丰富多彩的“长短句式”,灵活掌握、糅合了 “半自由半格律体”的多类形态,各自有所尝试和拓展。这 部《七家诗选》,在诗艺方面也尽力提供多种样品,试图作出示范性的贡献。

百年前,以《新青年》诸先贤开创启动的“中国新诗运动”,命脉犹存,络绎不绝;新诗新苗,可望复兴崛起,前途无量。所以,我们爱诗的人,要开启全方位、多角度的眼界,拓宽视野,不必沉溺于悲观,也不用盲目乐观,而应抱着积极达观的态度拥抱新诗。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30多年间,《七家诗选》中的七位诗人之间(包括1996年去世的艾青和2007年去世的蔡其矫)多次在各种场合下分别聚会,“以诗会友”,彼此结成长期深厚的情谊。而这次在24年后迅速达成一致,欣然共同授权并密切配合增订《七家诗选》,确属难能可贵。诚如本诗选的初版序言(1992年)和再版序言(2017年)所指出的,“这七名诗人的代表性是显而易见的,由这七家诗人,可以看出中国新诗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传承关系”, “他们分属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代际,并且各自的写作风格和审美趣味也不同,把他们集合到一起的是对诗歌的信念、对美的理解、对艺术的虔诚和对中国现代诗作出的贡献。或许唯其不同,他们的存在构成了现代诗版图的丰富性”。

百年来,中国新诗如璀璨银河,新诗群如闪亮繁星,而《七家诗选》之“七家”,当之无愧于满天繁星中*闪亮的那一部分,可谓“中国当代七星诗群”。藉此,本书采用北斗七星作为封面,应是名副其实的。

【前言】 
增订版序:诗是美的归宿

汪剑剑

“七”是个耐人寻味的数字,它意味着轮回、循环和圆满。 或许由“北斗七星”获得启示,人们喜欢以“七”来命名某个群体或社团,著名的有魏晋之际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明代的“前七子”与“后七子”,清代的“吴中七子”,等等。在外国文学史上,也同样有七人组成的诗歌群体,*著名的当数法国的“七星诗社”,龙沙、杜贝莱是其重要代表。

《七家诗选》也集中了七位中国当代诗人的作品。他们分属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代际,各自的写作风格和审美趣味也不同,把他们集合到一起的是对诗歌的信念、对美的理解、对艺术的虔诚和对中国现代诗作出的贡献。或许唯其不同,他们的存在才构成了现代诗版图的丰富性。

(一)艾青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即引起了诗坛极大的关注。少年时代,我*早读到艾青的一首作品是《黎明的通知》,记得它好像被收录在一本诗文选读的文本中。该诗洋溢着一种明朗、昂扬、蓬勃的青春气息,全诗除四个逗号之外便没有任何标点,保持着连贯的语气,而诗中的每个句子都如同滚动的露珠,清新、晶室、饱满,充满了希望。当时,它*吸引我的是全篇对拟人化手法和祈使句的使用:“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为把真诚的愿望付托给每一个聆听者,作者意欲做一名“忠实于时间的诗人”,“带给人类以慰安的消息”,他“叫醒”的人不是达官贵人而是芸芸众生,有“清道夫”“村妇”“殷勤的女人”“病者与产妇”“负伤者”“难民”“衰老的人们”和“呻吟在床上的人们”。显然,这是有深刻寓意的。这首诗*初的创作动机是对革命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期待,*后却突破了单一指向而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他的名作《太阳》,刻画了一个大写的人,豪迈、沉着、自信。对于太阳,人们多半怀有崇敬、膜拜的心情,倘若进入文学的写作,多半会写出“朝着太阳奔去” “迎向太阳” 一类的文字,但艾青在1937年就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然而,艾青也并非是一味激昂的,他也有不少沉郁的作品。 那首流传甚广的《我爱这土地》,便以飞鸟的形象倾诉了对土地的眷恋,真挚地表现了人与土地那种血脉相连的关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诗人,艾青对比喻的使用极为重视。在他看来,“形象思维的活
动,在于为自己寻找确切的比喻,寻找确切的形容词,寻找*能表达自己感觉的动词;只有新鲜的比喻,新鲜的形容词和新鲜的动词互相配合起来,才有可能产生新鲜的意境”。《冬天的池沼》一诗便是其诗歌追求*恰切的证明,从而显示了尤为出众的想象力,在物我的对应共振上拨动了读者的心弦。首先,诗人抓住了冬天的季节特点,从凋敝的各种景象中选择了一个典型的意象“池沼”,并由“池沼”在湿润与干涸之间的变化引发了诗人的想象,并拈出了一连串的比喻,在描述中叠加了情感的因素: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由此渲染了一种悲凉、黯然的氛围,物象因情感的渗入获得了形而上的提升,情感则在物象的凸显下具有了感性的光泽。末三行“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在复沓中加重了人们对冬天的感受和对暮年的垂怜,读来令人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阴冷。

1929年,艾青曾在林风眠的鼓励下在巴黎勤工俭学,希望成为一名画家。但*终的结果却被他自嘲为“母鸡下了鸭蛋”, 也就是说,未来的画家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成了一名诗人。这种转向无疑与艾青对绘画和诗歌的理解有关,他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诗比起绘画,是它的容量更大。绘画只能描画一个固定的东西,诗却可以写一些流动的、变化着的事物。”于是,他“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并且诗也成了他的“信念”“鼓舞力量”和“世界观的直率的回声”。艾青熟读欧洲象征主义的诗歌,并自陈深受凡尔哈伦的影响,曾经翻译过后者的《原野与城市》等作品。而从这首诗中,我们多少能感受到那位比利时诗人的风格:低沉、灰暗、沮丧、怅惘,但对人性和美充满了憧憬。

艾青与不少耿直的知识分子有着相似的命运。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被遣送到黑龙江、新疆等地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新时期以后,他捡拾起失落已久的诗笔,写下了一批“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