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

正版全新

24.58 5.1折 4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济群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ISBN9787500176398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48元

货号3741149

上书时间2024-05-23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
【书    号】 9787500176398
【出 版 社】 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作    者】 济群
【出版日期】 2024-01-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48.00元

【编辑推荐】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金句传递的人生智慧,凝聚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和名利,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领悟和不断地学习。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人的内在智慧尤为重要。本书希望传达的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智慧,活出真实、庄重而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现代人所面临的挑战的回应,帮助我们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出精彩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内容的主要特色如下:

其一,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本书根据宗宝本《坛经》原有品目,各分若干细目,方便读者提纲挈领,把握要义,更能于字里行间领略《坛经》的全部法味。

其二,立足宗门,兼及教下。本书除立足禅宗见地外,亦从唯识、中观等角度进行阐述,为学人一探宗风搭建了阶梯,不至因门庭过于高峻而却步,令读者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此外,还结合哲学、心理学等现代学术进行表述,便于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

其三,语言新颖,与时俱进。文中会使用极富时代气息的词语,善用譬喻,常以人们熟悉的生活经验阐述法义,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为读者带来具有亲和力的阅读体验。   

其四,思路严谨,见解独到。从自身修证经验出发,对法义名相作出独特的诠释。自心流露,娓娓道来,使抽象的法义更易于理解。

【内容简介】 
《六祖坛经》是佛教经典,为禅宗六祖慧能说,由其弟子法海集录,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性本清净”“明心见性”的基本思想。正因为有了六祖和《坛经》,才有了影响整个汉传佛教的禅宗时代。所以,《坛经》不仅在佛教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时至今日,凡对国学稍有涉猎者,大多知道六祖惠能,知道《六祖坛经》,知道“风动、幡动、心动”的典故。
   本书是对六祖慧能生平的介绍及对《六祖坛经》典故的解读。当下社会,频繁出现人心的浮躁和混乱。济群对《六祖坛经》的解读,针对当代人的种种情绪问题,简洁且平实、通俗易懂,对想了解《六祖坛经》这部传统文化经典的读者来说,很有帮助。
  本书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带领读者正确看待世间万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回内心的平静、促进身心健康。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现代人所面临的挑战的回应,帮助我们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六祖坛经》是禅宗*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著述。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以下简称《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说之法,由门人记录、汇总并流传于世。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曾盛极一时并流传至今。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可见其特殊地位。由此延伸的禅意、禅心、禅茶一味等词,也广为教内外人士所熟知。或许人们未必能说出这些词的真正内涵,但都知道它代表了一种意境、一种精神高度。

从修行意义上说,《坛经》开显的方法,能使我们以*快速度的开启内在智慧,亲见本来面目。换言之,这是一条修行捷径,故称顿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那么,顿教何以能化繁为简?又该如何认识顿教法门的特殊性?比如开悟、成佛,究竟向何处开启,又靠什么成就?这就需要知道,佛法修行的重点不在别处,而是在我们的心。开悟固然不离自心,成佛也要靠心体证。因为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职称,不是地位,不是功夫,而是对诸法实相的究竟通达,对一切众生的平等慈悲。所以,禅宗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心地法门,是从内心入手,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学佛,首先要认清这样一个重心,明确这样一个目的。从本质来说,佛法是简单而非复杂的,是直接而非迂回的。只是由于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佛陀才会应病与药,开示种种法门,演说诸般经教。但他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建立一套庞大的哲学体系,而是从不同的契入点,引导我们将目光转向内心,转向这个和我们生死相随但又始终面目模糊的心,进而看见心的本来。

佛法认为,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妄心,一是真心。所谓妄心,即充满颠倒妄想的心,是迷失本心后由无明演变的种种妄识。所谓真心,即心的真相、心的本质。在佛教典籍中,阿含、唯识等经论侧重从妄心阐述,以此构建修行法门。其中,阿含经典主要讲到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属于我们能意识到的部分。而唯识学进一步讲到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这是属于潜意识的部分。

我们之所以成为凡夫,正是因为这种潜在自我意识的作用。末那识的特点是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由此形成对自我的错误认定。我们现在的人格就是建立在这种误解之上,进而发展出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一旦改变染污的末那识,即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唯识还告诉我们,在妄识系统中,除心王外,还有各种心理活动,即心所。每个心所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特征、规律和条件。唯有了解凡夫心的运作规律,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它、解决它。心理学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从妄心入手。可以说,这是一条常规路线,是立足于现有心行采取的对治手段。

此外,佛教还有一部分经典立足于真心的修行。所谓真心,又称佛性、如来藏等,是每个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悟本性,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这正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涅槃经》《如来藏经》《胜鬘经》等经典,就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

不论立足于妄心还是真心,目的都是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心——了解妄心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妄心;了解真心的目的,是为了体认真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