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话修辞术
  • 神话修辞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神话修辞术

正版全新

19 4.8折 40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罗兰·巴特著 屠友祥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9947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91页

定价40元

货号1376521

上书时间2024-05-11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神话修辞术
【书    号】 9787208139947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    者】 [法]罗兰·巴特著  屠友祥 译
【出版日期】 2016-07-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页    码】 191
【定    价】 40.00元

【编辑推荐】 
法国结构主义是20世纪以来较有生命力的西方理论源泉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仍然活跃在西方理论界的思想支柱。结构主义者中,罗兰·巴特独树一帜,他个人意趣所带来的真知灼见、他细腻的艺术敏感度和关注社会现实的态度,以及有意识地与学院派思想保持距离等,都吸引着诸多学者对其思想进行探寻。关于罗兰·巴特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富有生命力的话题,研究领域涉及广泛,研究态势十分活跃。除了法国,其他各国每年都有新的研究著作问世,大学论文中依然流行着巴特的语言。《神话修辞术》便于我们了解巴特的符号学思想。

【内容简介】 
“神话学家”罗兰·巴特在《神话修辞术》中破译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神话,探索将真实与人类、描述与阐释、对象与知识的重新和解。他试图向读者表达,我们不断地在对象与破除其神秘性之间航行,没有能力恢复全貌:因为,如果我们进入到对象之中,解放了它,但却摧毁了它;如果我们放任不管,我们尊重了它,但却又使其神秘化。

【目录】 
1970年“观点”丛书版序言
初版序言

第*部分 神话学1
自由式摔角的境地3
阿尔古尔的演员13
电影里的罗马人16
作家度假19
王族的航游22
沉默而盲目的批评家24
肥皂粉和洗涤剂26
贫民与无产者28
火星人30
婚姻纪事33
小说和孩子36
玩具39
巴黎没被淹42
毕雄在黑人世界45
令人产生同感的劳动者48
嘉宝的脸51
力量与从容不迫53
葡萄酒和牛奶55
牛排与油炸土豆59
“鹦鹉螺号”与“醉舟”61
深度的广告64
布热德先生的名言67
爱因斯坦的大脑70
喷射人73
拉辛就是拉辛76
葛培理在冬季自行车赛场79
迪普里耶案的审判83
令人震惊的照片86
青年戏剧演出的两个神话89
蓝色旅行指南92
一目了然96
罢工权的使用者99
非此非彼的批评103
脱衣舞106
竞选照片110
失去的大陆113
占星术116
资产阶级的声乐艺术119
人类的大家庭122
“茶花女”125
布热德和知识分子128

第二部分  今日之神话137
神话是一种言说方式139
作为符号学系统的神话142
形式和概念148
意指作用152
神话的读解和破译159
神话作为劫掠的语言163
资产阶级作为股份有限公司169
神话是一种不带政治色彩的言说方式173
左翼神话176
右翼神话179
神话修辞术的必要性和界限

【前言】 
《神话修辞术》诸文写于1954—1956年间;单行本1957年出版。
我觉得写此书有两个决心:一是对大众文化的语言作意识形态批评,再是对这语言作初步的符号学解析。我那时刚刚读了索绪尔的著作,从中得出了一个信念:倘若把“集体表象”看作符号系统,就能期望从尽责的揭露中摆脱出来,就能深入细致地了解神话制作过程(mystification),这过程将小资产阶级文化转变成普遍的自然。
导致本书写作的那两种姿态(两个决心)如今显然已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描绘了(这就是我不想再对此书加以修改的原因);倒不是由于造成问题的原因现在消失了,而是因为随着突然重新出现的对意识形态批评的强烈要求(1968年5月),意识形态批评已经变得更加洞察入微,或至少要求达到这一程度;另外,初创的符号学分析,至少是我在《神话修辞术》卷末涉及的符号学分析,如今已颇为发达,变得更加明确、复杂、细分;在这个时代、在我们西方,符号学分析已成为理论展开的舞台,其中可以上演某种能指的解放。因此,我不能依照过去了的(本书现存的)形式写出新的《神话修辞术》。
然而依旧留存下来的,除了主要敌人(资产阶级的规范)之外,就是这样两种姿态的必要的结合:如果没有精良的分析工具,就不再进行揭露的工作了;如果*终没被承认为符号破坏者(sémioclastie)的角色,就不再进行符号学的工作了。
以下诸文大抵作于1954—1956年间,每月一篇,以时事为题。当时我试图对法国日常生活的若干神话按时作出思索。这一思索所采用的素材极为丰富驳杂(报刊文章、周刊照片、电影、戏剧表演、展览会),主题也颇为随意:涉及的显然都是热门话题。
这一思索的缘起,就是面对“自然”经常产生难以忍受之感,报刊、艺术、常识不断地拿“自然”来装扮现实,使之呈现“自然”之貌。我们生活于现实这一存在物之中,尽管如此,它仍然完全是历史的现实:总之,在时事的记叙、报道中,我看到“自然”和“历史”每时每刻都混同难辨,我想要在表面看似得体的“不言而喻”的叙述中重新捉住意识形态的幻象,我觉得这幻象就藏匿于叙述之中。
神话的概念我以为从一开始就阐明了这些明显的虚幻:那时,我是从传统的意义上来理解神话这词的。不过,我已经确信这样一个事实,我后来的所有结论都试图从这点得出,这事实就是:神话是一种言说方式。因此,我探讨表面看来与文学截然不同的现象(兰开夏式摔角比赛、烹调好的菜肴、造型艺术展览),并不是打算偏离我们资产阶级世界的一般符号学的范围,而我先前的文章涉及的则属文学方面的现象。不过,只有在探究了一定数量的时事现象之后,我才尝试以系统的方式明确解释当代神话:当然,我将这篇长文置于本书卷末,因为它所做的只是对前述素材作进一步系统化而已。
这些文章按月而作,便不追求整体的有机展开:其间的联系就是强调和重复。因为我不清楚是否如谚语所言,“重复使人欢喜”,但我相信强调和重复无论如何是有意义的。我在全书中始终寻求的,就是意义(意指作用)。而这是我的意义吗?换句话说,其中有神话修辞学家的神话修辞术吗?读者当然看得很清楚我把赌注押在哪儿了。不过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这是表述问题的恰当方法。我们使用一个已开始磨损、老化的词:“揭秘”、“揭露神话制作过程”(démystification),这并不是奥林匹斯诸神那般的庄严的活动。我想说的,乃是我并不赞同传统的信条,以为学者的客观性和作家的主观性的分离是自然而然的,仿佛一方“自由无拘”,不受约束,另一方则赋有“天职”和“使命”,它们所处的真实界限或是适宜于掩盖,使之消失,或是适宜于升华,使之净化。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完全地生活在时代的矛盾中,这可以使嘲讽成为获取真理的条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