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散文典藏版 杨匡满散文集 感恩的翅膀
  • 名家散文典藏版 杨匡满散文集 感恩的翅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家散文典藏版 杨匡满散文集 感恩的翅膀

正版全新

9.77 3.3折 29.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匡满 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57384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轻型纸

定价29.8元

货号1395524

上书时间2024-05-11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名家散文典藏版 杨匡满散文集 感恩的翅膀
【书    号】 9787040457384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    者】 杨匡满 著
【出版日期】 2016-08-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29.80元

【编辑推荐】 
童年结下的友谊是这样纯真,这样绵长,这样动人。危难时候的友谊更加可贵。人与人之间就该这样,少些功利,多些关爱,多些奉献。如今高楼别墅多了,人与人的距离却似乎远了,成为“发小”的概率也少了。当年那种一个大院、一个弄堂里比邻而居,我家包了饺子送去一盘,你家煮了汤圆送来一碗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再看看许多高楼里,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越来越多,难道这是现代社会避免不了的毛病吗?

【目录】 
第1辑·人生的驿站 
人生的驿站 / 2 
发 小 / 8 
感念中学时光 / 12 
我的两位体育课老师 / 19 
我是长江的儿子,我从长城来 / 24 
我和张光年同屋 / 29 
和冯牧一起看守草料场的日子 / 38 
依然的缺憾——纪念冯牧离去10周年 / 49 
与郭小川的*后一面 / 54 
好人走好——追念严文井 / 63 
为了下一个早晨 / 72 
季羡林:被遗忘或被删节的 / 85 
我不知是喜悦还是忧伤 / 91 
只为他人作嫁衣 / 95 
在塞尔维亚作协做客 / 107 
台风擦过乌苏里斯克 / 114 
杨匡满 
集 
裕固帐前的遐想 / 128 
中华垂钓第*人 / 134 
第2辑·感恩以及念旧 
念旧或者感恩 / 140 
宽恕的N个前提 / 145 
有感于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说广东话 / 148 
名人塑像及其他 / 150 
雷人及累人的名片 / 153 
大将风度与大国风范 / 156 
忽悠或者撒谎 / 158 
有感于收藏悼词 / 162 
足球也是一种幸福指数 / 167 
吃喝风与“食文化” / 170 
第3辑·远去而不应忘记 
《马家军调查》回忆 / 170 
奇特的“3组” / 306 
文学田径场上的“抢跑者” / 313 
那个年代的工农兵作家 / 333

【文摘】 
发小 
  “发小”(头发的发)的意思是小时候一起长大的。相当于一些地方的“开裆裤朋友”或“光腚娃娃”。发小之间的友谊,常常不亚于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贺来毅和海荔是一对发小。幼儿园、小学都在一起。上幼儿园时,“文革”也正如火如荼。贺来毅的外祖父是贺龙,自然早早被打倒了;贺来毅的母亲贺捷生,也被本单位“专政”关了起来。 
  上小学了,贺来毅的妈妈还在被“专政”,本来只有五六十元的工资也被扣发。贺来毅交不起学费。海荔的父母在大学教书,好歹算“人民内部矛盾”。海荔就缠着她父母:贺来毅都交不起学费了!一定要父母多给她6元钱。这在当时,也不算小数目了。贺捷生将军后来回忆:可不是嘛,学费是5元9毛钱,可我当时连1毛钱的公共汽车都常常坐不起。 
  她们后来上了大学,又出去留学。贺来毅去了美国,海荔去了英国。那时打不起长途电话,没有“伊妹儿”。几年以后她们都回国创业,可是失去了联系。于是彼此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贺来毅说:“你怎么还没有结婚啊,得得得,我包了。”那神情恨不得自己嫁给她。不久,也是贺来毅跟她老公反复权衡以后,把海荔叫来了,把贺来毅年轻时的一个朋友叫来了,“就你们两个合适!你们看着办吧。” 
  果然合适。不几个月,贺来毅就买好了结婚戒指给他们送去:“你们把事情办了吧!” 
  如今这一对发小,两家常来常往的频率甚至超过了同家人的往来。假期都要凑在一起,出国旅游或开车出去。 
  杭生和西平也是两个发小。他们住一个大院,在一个墙角逮蛐蛐,一起钻到汽车轮子底下,甚至偷着进驾驶室学开车。也是“文革”开始了,杭生的父母首先倒了霉,他等于没有家没有地方吃饭了。西平不容分说:“住我家!”可是不久,西平的父母也倒了霉,被“揪”出去隔离了。两个孩子便在一起混日子。没有钱了,没有吃的了,又都在长身体的时候啊,两个人商量:去偷。可偷谁家的?不能偷别人家的,只能偷自己家的。偷什么?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纸,卖了买馒头吃。 
  后来两个人都参军了,回来又上学,完了一个当编辑一个当警察。再后来,两个人可以说都事业有成。 
  两年前杭生突发急病,属于急腹症。他妻子很快帮他住了院,一查是胆囊炎。于是马上动手术,术后得住院静养半个月。他妻子那段时间实在太忙,家又远。西平说:“交给我吧。”西平天天开车去医院,送了半个月饭,陪了半个月床。 
  我大妹匡汲也有个叫李丹的发小,她们小学一个班级、初中一个学校,都是“课代表”一类的小干部。下了课,两人总是一起做作业,一起回家,两家也不远。如果作业没有做完,今天到我家继续做,明天到你家继续做,饿了就一起吃饭,两家大人也放心。久而久之,两家大人都成了朋友。 
  高中毕业,匡汲来北京上财经学院,李丹却没有被录取。她的成绩特别好,可学校在她档案里写上了:“此生有海外关系,不宜录取。”于是李丹只能进厂当工人。尽管这样,两个人书来信往,联系从不断;而且,两个人的“私密”都是分享的。两个人都有了男友,就相约在同一时间,两对新人一起去富春江旅游结婚。 
  那时候我们家兄妹四人都去了北方,或工作,或上学,或插队落户。留下的老父老母退休了不说,在“清理经济队伍”中还受到审查。我们这些当儿女的鞭长莫及,有的自己也在受审查。令人感动的是,匡汲的“发小”时不时去看看我们家的老人,给他们些许安慰。再以后,父母尽管得到“解放”,可很长一段时间里身边一个子女都没有,孤苦无依,也只有靠几个好邻居,靠李丹了。 
  我父母过世多年,骨灰没有下葬。李丹帮着一起去选墓地,她说以后她父母也安放在那里。5年前,我们兄妹四人都回上海,安葬父母的骨灰。李丹坚持要出一份钱,表达她一番心意。什么名义好呢?于是在我父母墓碑上,在我们兄妹名字边上,刻上了“义女李丹”的名字。 
  童年结下的友谊是这样纯真,这样绵长,这样动人。危难时候的友谊更加可贵。人与人之间就该这样,少些功利,多些关爱,多些奉献。如今高楼别墅多了,人与人的距离却似乎远了,成为“发小”的概率也少了。当年那种一个大院、一个弄堂里比邻而居,我家包了饺子送去一盘,你家煮了汤圆送来一碗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再看看许多高楼里,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越来越多,难道这是现代社会避免不了的毛病吗? 
  不由得怀念“发小”,怀念“开裆裤”时候的朋友。 
  我忽发奇想:建一些舒适一点的老人院,让往昔的发小们能一起安度晚年,这不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2006年12月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