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岁月,生活(上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岁月,生活(上下)

正版全新

101.48 7.4折 13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爱伦堡 苏联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2150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430页

定价138元

货号1408008

上书时间2024-05-11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人,岁月,生活(上下)
【书    号】 9787020102150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    者】 爱伦堡 苏联
【出版日期】 2016-11-01
【开    本】 16开
【页    码】 1430
【定    价】 138.00元

【编辑推荐】 
《人,岁月,生活》1960年开始在苏联《新世界》杂志上发表。由于文中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学史料,很快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奉上级指示以作家出版社的名义采用内部书的形式开始翻译出版,同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能激发我们新的思考。

【内容简介】 
俗话说,苹果落地,离树不会太远。有时确是如此,有时却恰恰相反。我生活在经常是按照履历表去判断一个人的时代;报纸上写着:“儿子不对父亲负责”,但有时却不得不对爷爷负责。

也未必能依据孙子们的行为来判断爷爷的是非。前几年,我在《世界报》上读到过一篇谈列·尼·托尔斯泰的孙子们和曾孙们的文章;他们大约有八十个,散居在全世界:一个是美国军官,另一个是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第三个是法国航空公司的经理人。

诗人费特,即阿法纳西·阿法纳西耶维奇·申欣,除了写过不少好诗而外,还在卡特科夫的杂志上发表过一些不好的文章。他揭发虚无主义者和犹太人,说这些人是邪恶的始因。费特的外甥普津告诉我,诗人在去世前不久,从一封信——自己亡母的遗嘱——中得知,他的父亲是汉堡的犹太人。有人告诉我,仿佛费特曾留有遗言,要求把这封信和他葬在一起,大概他想对后代人掩盖有关自己那棵苹果树的真实情况。革命以后,有人开棺找到了这封信。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回忆道:“我诞生并成长在这样一种氛围内,那儿主宰一切的是打后脑勺、脚踢、吃拳头、挨耳光等等,但是,说老实话,我周围的环境并没有使我养成用拳头打人的嗜好。我从没有打过人。”屠格涅夫把自己的女儿彼拉格雅改名为波林娜,并把她嫁给了玻璃厂厂主加斯通·布留艾尔,他在给安年科夫的信中说:“麻烦事多得数不清,但我得到了酬劳,我完全相信,我的女儿会幸福的。”(随后,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就动笔写《烟》,其中表现了一个已婚妇女的痛苦。)

我现在怀着热爱回忆起我的双亲;但是,回首过去,我不禁发现,苹果滚得离苹果树竟那么远。

我出身于一个资产阶级的犹太人家庭。我母亲珍视许多传统的东西:她在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里长大,在这个家庭里,人们都敬畏上帝,不敢直呼其名,他们也敬畏那些只有收到丰盛的祭品才不会索取带血的供物的“神灵”。她时刻不忘上天的*后审判日,也不忘人间蹂躏犹太人的暴行。我的父亲属于力图脱离犹太区的第*代俄国犹太人。祖父因为他进了俄罗斯学校而诅咒他。不过,祖父的脾气一般来说是很暴躁的,所有的儿女都被他一一诅咒过;然而快到暮年时,他明白了时代是反对他的,于是和被诅咒的子女言归于好了。

如果说祖父是苹果树,那么这棵树上所结的苹果却飞向了各个不同的方向。我的一个伯伯发了大财;他叫拉扎尔·格里戈里耶维奇,住在哈尔科夫。他的儿子,我的堂兄伊利亚,是社会民主党人,曾长期被监禁在卢基扬诺夫监狱,后来迁居巴黎,在那儿从事绘画,国内战争时期加入了红军,被白军打死了。拉扎尔的弟弟鲍里斯·格里戈里耶维奇,住在伊尔库茨克,是基辅巨贾布罗茨基某一企业的雇员。鲍里斯·格里戈里耶维奇是个轻佻的人,他盗用了布罗茨基的钱财,潜逃到美国,给主人写了一封信,信的口气挑衅多于求恕。布罗茨基勃然大怒,在许多报纸上登载了悬赏缉拿的告示。我当时正在巴黎,那些幻想借追捕在逃的爱伦堡而发一笔横财的人们,不止一次找上我的门来。有一次,拉扎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和布罗茨基玩牌,赢了一笔大数目,他请求布罗茨基不再向自己伊尔库茨克的雇员提出任何要求,以此来顶替这笔赌债。叔伯们中*小的一位是列夫,他写诗,并有一个作巡回演出的马戏班。维·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继承者不是儿子,而是侄辈,倘若不把这种理论用于文学体裁,而是用于人的话,那么我可以说,我是走上了我叔叔列夫的道路。我还记得,他曾自费出版了一本书,书名也不算怪诞——《幻想和声音》;这本书里收集了他自己的诗和译自海涅的诗。当时我对诗歌并没有什么兴趣,但是我喜欢列夫叔叔,因为他不像个体面的亲戚。有一次他给我看几张半裸体姑娘的照片,——他正在为马戏班挑选演员;我的母亲非常生气:怎么能让小娃娃看这些东西?——有一天,在哈尔科夫出现了“爱伦堡马戏班”的海报,拉扎尔·格里戈里耶维奇为了要马戏班立刻离开这个城市,不得不给了自己弟弟一笔赔偿金。

当我五岁的时候,我的双亲由基辅迁居莫斯科。哈莫夫啤酒酿造厂名义上属于股分公司,实际上归基辅的布罗茨基所有,所以我的父亲谋得了这个厂的厂长职位。

【目录】 
目录

第*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译后记

【前言】 
前言

 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版此书之际,我们觉得有必要就**的书籍当年的出版情况再做一些说明。

早在50年代中期,“内部书”已有零星出版,主要为当时在苏联引起争议,而我国认为国内不宜公开发行的作品。为了让有关方面了解情况,决定只印少量供文宣部门及文化界人士参阅。印刷装帧完全按公开出版书籍的样式,出书后由出版社通知有关方面购买。如1957年出版的《不是单靠面包》(杜金采夫著)。

1959年底,中宣部在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批判修正主义文艺思潮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问题。自此提供这类资料便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固定任务,内部书的种类大增,编辑部也设有专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1963年年中以后,内部书的包封统一改为土黄色,封底上印有“供**”字样,俗称“黄皮书”。此类书一般定为乙类,印数统一为九百册,有别于当时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类灰皮内部书(甲类)。此工作一直持续到“文革”开始,出版社陷于瘫痪而停顿。

70年代初,出版社工作逐步恢复,内部书也开始零星出版,但由于此时正值“文革”中*动荡时期,这类作品印数限制很严。70年代中期,内部书的出版渐趋正常,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停止。

内部书不只限于小说,还包括诗歌、戏剧、理论等方面。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译的刊物《现代文艺理论译丛》就连续出版了十余期。

当时的文艺内部书刊虽然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但所用的名称还有作家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书籍的国别不只限于苏联、东欧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涵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其中日本较多,仅70年代就出版了十多种。

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结束,粗略统计先后共出版了七八十种。这也是特定时期的特殊措施吧!

根据出版社的要求,这次出版按爱伦堡在世时出版的九卷本文集的格式,删去了1999年中译本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时策划人给每章前面添加的标题。秦顺新

2013年9月 

译后记

1960年,苏联《新世界》杂志开始连载爱伦堡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不久,这部作品便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当时中宣部的领导十分关注这一情况,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尽快将这部世人瞩目的作品译出,以**的方式出版,供有关方面参考。我们当时都在该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翻译此书的任务便落在了我们头上。

在苏联的众多作家中,爱伦堡可以说是博古通今的一位大师。50年代初他来华访问,演说时谈古论今、广征博引,常使我方的翻译一时不知所措。《人,岁月,生活》共六部,前四部于“文革”前出版。“文革”开始后,出版工作陷于全面瘫痪,第五部虽已排好,但已不可能出版,第六部的译稿则干脆失踪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版社决定重版爱伦堡的这部回忆录。幸亏第五部尚保留了一份校样,第六部的译稿又被《世界文学》的高莽同志在该编辑部的一个故纸堆中发掘出来,这才使这部作品的中译本得以第*次完整地在我国出版,虽然仍是“**”。

尽管是**,但它在国内读书界的影响却不胫而走,深受不少文化界人士的欢迎。到了80年代,正当人民文学出版社考虑公开发行此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苏联已出版了九卷本的《爱伦堡文集》,该文集*后两卷收入的《人,岁月,生活》,与当初在《新世界》上连载时有不小出入。于是我们决定根据文集对全部译稿进行一次校订。

后来校订工作虽已结束,但由于国内图书市场风云变幻,此书一直未再出版。迄今虽说:“三十八年过去”,无非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生的大部分岁月,待到此书公开问世,我们早已过上了离休老人的生活了。

本书文内注释,均为译者所加。

我们为翻译和校订此书,虽经多年苦心经营,但书中仍难免有错讹和疏漏,敬请读者不吝批评赐教!冯南江

1999年4月5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