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
正版全新
¥
21.38
4.8折
¥
45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阿来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7962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45元
货号2242533
上书时间2024-05-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
【书 号】 9787561387962
【出 版 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 者】 阿来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定 价】 45.00元
【编辑推荐】
“科幻”一词,所蕴含的意义超越想象,而“科幻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也不仅仅是科技与文学的叠加。本书集结阿来先生在《科幻杂志》任职期间的文章,让我们理清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脉络,也更加清楚的知道科幻文学所承担的责任及其价值所在。
现在的时代不是冥想的时代,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实验的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幻文学貌似被挤入窄巷,但其所能达到的深度却被更加迫切的需要着。阿来先生的科普文集,讲述的是,在不疯魔不成活的科技大发展时代,如何更好的让科技前行。科技与你我密切相关,科幻也与你我时时相见,这一本书,让你更好地看待这一切。
【内容简介】
《大雨中那专享的涓滴(精)》收集的是有名作家阿来1997到2005年间发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的文章,包括寻找外星家园、大雨中那专享的涓滴、机器人虚构与现实和关于生命的伟大发现等数篇。该书是抢先发售集合阿来科普散文,以一本书的形式面世。
【目录】
不要让科学疯狂
走进科幻
叩问外星生命
数字化时代
穿越时空的视线
机器人:虚构与现实
长生不老的梦想
寻找外星家园
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
关于生命的伟大发现
能量的故事
一千年的文明
消失的古大陆:亚特兰蒂斯
捕捉遥远星光
美丽的陨落
让岩石告诉我们(上)
让岩石告诉我们(下)
美国归来话观感
分享喜悦
新世纪的关键词
给想象以现实感
直面死亡
“界外”寄语
幻想中的现实,还是现实中的梦想?
有趣的比照
关于村上春树
一个传统题材开掘的成功范例
从科幻杂志成长起来的科幻大师
回味伟大发现
火星,以及科幻的硬与软
基因时代
好小说与好看的小说
【文摘】
不要让科学疯狂
今天是星期日,《创世纪》上说,上帝已经完成了天地万物与万物之灵的创造,在这休息了。而将来的人们会在功能强劲的网络上读到电子版《创世纪》:第七天,上帝休息时,人类学会了复制众生与自己。
很多世纪以来,人类一周用六天的时间向自然索取,然后休息。就这样,地球历目前先于人类产生的物种一批批走向了很后的结局。而现在,我们生命里周而复始的那个小单元里的第七天,一只名叫“多利”的小绵羊从英格兰某个牧场上走出来,与世界上的政治家、体育明星们并肩登上了几乎所有报刊的版面。它是有资格上版面的,甚至有资格上头版头条!因为它是地球上靠前个没有父亲的哺乳类动物!它是从一个活体细胞培植出来的另一只羊的复制品。这,人类关于克隆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英国人居然不能独自享有实验成功的荣誉,媒体又披露:多利在宁静的岛国新西兰还有一个三个月大的小同胞。而所有热闹的事情里怎么能少了美国人?他们早已克隆出了两只猴子,正在实验室的笼子里活蹦乱跳。美国人对克隆猴子的动机轻描淡写:为基因方面的实验提供标准的实验用品。人类也真够伟大,连动物都可以进行标准化生产了。以后,你要是在草原上看见一群羊,就像看见刚出厂的同一牌子的汽车一样,可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我们获得这个消息,同时就被告知,不要大惊小怪:这个实验刚刚开始,还远不是项成熟的技术。确实,它比起强档卖座片《侏罗纪公园》里复制恐龙的过程还要复杂得多。使人稍感安慰的是,小绵羊多利毕竟还有一个母体。要是哪,一个细胞放入一团黏糊糊的营养物质中,时间一到,就能走出一只绵羊或站起一个人来,那情景就有些恐怖了。
我们还被告知,一些国家已经或即将立法,止将此项技术用于克隆的发明者本身,也就是止对人进行复制。是的,在当今时代,还有什么词比科学、民主、法律这些词更威力无穷,更闪闪发光,也更障人眼目呢?人类开始向微观世界进军以来,确实收获巨大。很初轰击原子,使其产生裂变,是为了获取更强的取之不尽的能源,结果却有上万颗核弹随时可能从天空降落,使发明者自身陷入灭顶之灾。而现在,人类在微观世界里又取得了这令人担忧的成果,那么,这世界上又有哪一个人物、哪一个社会集团、哪一个国家能够保证,克隆本身不会应用于罪恶的目的?谁也不能。
一些从事此项工作的科学家替自己辩解:即使现在我们不研究,将来的人迟早也会的。而我想说的是:让我们先为这个时代负起责任来,多一些人类命运的整体思考,少一些对纯技术的盲目顶礼与膜拜。要是现在我们在被过于强烈的探索欲望驱使时,稍稍冷静一些,我相信,未来的人们也会对自己思考的。假使他们没有把思考的任务也交给电脑的话――科学另一个伟大的目标就是要使电脑智能化,达到人脑一样的水平。
克隆来了,来了的东西会停止吗?科学家是有的,实验室是有的,为之欢呼的人也是有的,消息公布出来才短短几十个小时,美国已经有几百人要求克隆自己了。我不知道这些好奇的人看到一个袖珍的自己产生、成长、壮大,该怎么办?可能要把地下室布置成几十年前的样子,让他闭其中,天天给这个“复本”上课,或许能造就又一个真正的自己。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只有一间地下室肯定是不够的。还必须克隆与自己生活过的所有的人,把过去时代的一切重演一遍。不然,你就只能看着他在今天的生活里随波逐流,看到这个世界上有了两个,乃至更多个自己,很后,干脆弄不懂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那时,就该心理医生出场了。
P1-4
【前言】
自 序
这本书里收集的都是我1997到2005年间发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的旧文章。
这是它们第*次集合起来,以一本书的形式面世。
当年,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进入《科幻世界》杂志工作。那时,对科学,我是十足的门外汉;对科幻,甚至于一切类型文学也都是门外汉。我有持续兴趣的文学,是有关人、人世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学。那时,如果某种文学类型仅限于类型,而没有上升到某
种人类命运的普遍性,我不会对之发生兴趣。但进入《科幻世界》杂志做编辑工作,使我必须为了胜任工作而学习。学习科学,阅读类型文学中的科幻文学。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写出真正的科幻其实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它既与*前沿的科学思想或想象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对人性的洞察、对人类未来的展望有关。按一个美国科幻文学研究者的说法:“科幻小说唤起人们关注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和人类对变革所做出的反应,并预见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所谓的科幻小说不过是把情景设计为某种异度空间,并在其间设定了一些互动角色的游戏之作。
所以,作为当时中国*有影响的科幻杂志,我想应该在塑造真正的中国科幻小说方面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就是主张科幻小说更靠近基于科学的想象,更靠近人类的探索精神,这样一些想法都或明或暗地包含在当时我为自己主持的杂志所写的那些文章中。无论这些文章,是对某一领域科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或者是科幻小说对这一领域科学人文思想所做出的回应;又或者是对某一部具体作品的评价,都无不渗透了这样的想法。
这些文章,也可视为我为了胜任《科幻世界》的工作,从头开始,学习*基本的科学原理,大量阅读科幻这种类型文学的一些读书笔记。也就是说,它们也是我人生某一阶段中学习过程的一份真实记录。因为出生在特殊的地域和特别的年代,我没有机会接受系统完备的教育。除了为做一个乡村教师而受过一些专业训练外,以后我所从事的工作,包括我一直在从事的文学写作,都是在进入以后,才开始学习。学习之后,才感到自己面临着怎样巨大的知识空白,然后,再来努力填补这些空白。所以,我的工作经历,
其实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教育的经历。
在《科幻世界》杂志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这段经历,用去了我人生中的十年时间。现在,我离开这个岗位也几近十年的时间。这些文章也日渐成为一些记忆碎片,沉没于时间深处。我自己也无意将其打捞出来,时时翻看。人生短暂,与其时时回首,沉溺往事,不如一路向前,去往未知的世界,点燃知识的灯火,照亮黑暗,让自己看见,让自己发现。这也是科学与科幻给我的*重要的教益。
这本书的集结,我得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是他们从连我自己都没有保存的旧杂志上,搜罗到这些旧文章,重新录入、编校、排版,出版社领导又亲自来成都,把这些重新集结的旧文,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在我面前。谢谢他们所做的细致工作,谢谢他们耐心说服我同意出版这些旧文,同时,还敦促我写下这些文字,说说这本书的缘起,作为序言放在前面。
人一旦陷入回忆,就会有多话的危险。我既不想多话,更不想总是陷于某种回忆而给自己某种虚假的成就感。所以,就说这些,打住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