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人看澳门
  • “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人看澳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人看澳门

正版全新

27.91 5.4折 52 全新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蒋子龙等 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77506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纯质纸

页数285页

定价52元

货号964147

上书时间2024-05-10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人看澳门
【书    号】 9787530677506
【出 版 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    者】 蒋子龙等 著
【出版日期】 2019-12-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页    码】 285
【定    价】 52.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为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而编写的一本反映澳门回归的散文集,精选25—30篇抒写澳门回归的精美散文。作者包括著名作家、学者蒋子龙、陈启文、曾坤、阎纯德等。书中内容大部分是以粤港澳大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散文新作,以一种崭新的眼光来审视澳门的历史、观察澳门的现状、前瞻澳门的未来,“我心中的澳门”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亲切和具有吸引力,在澳门题材的作品集中出类拔萃。这些文章道尽历史沧桑,闪烁人性光辉,充满人间温情,栩栩如生地捕捉到城市品味和性格,是对“澳门这本难懂的书”的精彩导读。

【内容简介】 
蒋子龙,男,汉族,1941年8月生,河北沧县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现任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作为著名作家和中国文化的使者,他先后出访过欧美亚等十几个国家。

卢岚,旅法作家。祖籍广东珠海,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曾任教于中山大学和广州外语学院。1970年代赴法,深造于巴黎大学法国文学系。

曾坤,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2001年底至2009年任人民日报社驻澳门首席记者。曾获*届、第二届、第四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三等奖、优秀奖、三等奖。

【目录】 
蒋子龙      澳门游思

陈启文      大湾区的澳门 

阎纯德      澳门,我的温柔之乡

曾  坤      平实的富人

杨文丰      奇迹般崛起的“脐带”

郑梓敬      我心中的澳门

阎纯德      澳门的命运交响

杨  宓      穿过历史之门

龚晓庄      古老殿堂中的天籁之声

周毅如      澳门*后一个疍家女

李英治(荷兰)三代澳门情

喻丽清(美国)澳门印象

刘登翰      骰声灯影背后的澳门

徐怀谦      到澳门,给灵魂放个假

韩小蕙      澳门的心

卢  岚(法国)给里斯本捎个信

陈奕纯      时间的同一个源头

孤  岛     一扇门开启一座城

张晓林     澳门这莲花宝地上,镌刻的就是一个“和”字

汪文勤(加拿大)致澳门

高  虹      从庖厨之侧进入澳门

乔  叶      以路之名

徐  坤      澳门的云淡风轻

何  菲      澳门,海中莲

梅仲明      澳门的乡愁

叶  周(美国)澳门,生命旅途上温馨的家

许  锋      澳门的心

穆欣欣      讲一个澳门故事给你听

张镗锜      因为文学,所以澳门

刘  真(美国)美人其外  君子其内

朱颂瑜(瑞士)绕不开的相遇

吴钧尧      澳门说话

陈瑞琳(美国)“澳门”是座城

【文摘】 
澳门游思

□ 蒋子龙

澳门是安静的。澳门怎么可能是安静的?它应该是喧闹的,大喊大叫,乃至在烟气腾腾中气急败坏!因为它是世界著名的“四大赌城”之一,赌徒的情状谁还没见过?但,它确实是安静的。更像一个沉机默运的智者,平静、和厚、无所不容。关闸大厅内的几十条通道都排满了人,潮水般的人流还在从关外广场上不断涌入,却并不嘈杂,大家静静地缓缓地前行。出入关手续办理便捷,几乎无须多停留。进入澳门后,人流疏导很快,又像潮水般散开,一辆接一辆的免费大巴把游人送往各个著名的地点或景区。对,是免费的。当你离开澳门时,从所在的酒店乘大巴到关闸,同样也是免费的。澳门是全球*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属“福利社会”,也惠及外人。

在我的意象里,总觉澳门像一串糖葫芦,处于顶端的澳门半岛下面,串联着氹仔、路环两个岛。但从观光直升机上俯瞰澳门,却形似“变形金刚”。三座跨海大桥以及连环状的环岛公路,将其铆固成一个顿挫有致、气势磅礴的整体,灵活而营运能力极强,且游刃有余。没有到过澳门的人,或许以为它不过是“弹丸之地”。可就是这个“弹丸之地”,每年却要接待三五千万的游客,几乎是本地居民的百倍。即便在繁华的闹市,并不宽阔的马路也通畅而洁净。路,就是效率,是发达的条件,也是发达的标志。不塞车,没有碰瓷的,人们便不烦不躁,不会有“路怒一族”。澳门每年还要举办国际F3赛车,成为举世无双的传奇赛事。足见它并非“弹丸之地”,而是极富弹性的福地。

所谓“福地”,即山水搭配与人文气象极致谐调,水土养人,人养山水,共生共荣。澳门面积不足三十三平方公里,平面面积是长乘宽乘出来的,那高呢?澳门多山,自北向南,莲花山、炮台山、东西望洋山、妈阁山、九澳山、观音山、鸡颈山、叠石塘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当年葡萄牙人第*次来到澳门,就是从妈阁山下登岸,那里正是当地盛传妈祖娘娘显圣的地方。这或许令他们飘飘然有如临仙境之感。

澳门之“高”,还因鳞次栉比的巨楼太多太高。殿阁嵯峨,飞槛摩空,致使其天上地下浑然成为一个迷幻般的立体世界。楼凌绝岘,绮窗出尘冥;广殿峻阁,飞升蹑云端。黄金门,白玉堂,形态炫目,气象万千。或炫奇骇俗,或端崇雄伟。有的九重宫阙内藏深湖,神奇莫测,每晚都上演着世间各种水上大戏。有的在十里楼台里修运河,水光涟漪,船行其上,头顶蓝天白云,两岸店铺林立,游人如织。

四百多年前,汤显祖被贬广东,乘船换船颇费周章地登上澳门这个偏远的岛湾,见帆樯如林,珠宝成堆,虽刚刚遭受重击竟有了新奇的诗兴:“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甚至连西洋少女在他笔下也充满情趣:“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后来他还将在澳门所感写进传奇《牡丹亭》,这为我们了解澳门性格的形成,提供了经典性的文化视角。

澳门,古属百越。泊口,可称“澳”。《澳门纪略》载:“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规圆如镜,故曰‘濠镜’。”后又引申出“海镜”“濠镜澳”等别名。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从明朝广东地方政府租得澳门居住权,成为第*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或许从那时候开始,澳门就在慢慢培养自己性格中*重要的特点——包容性。就像那些世界一流的漂亮大楼,都是综合性购物休闲娱乐场所,谁都可以进去,到里面可以一掷千金,也可以一毛不拔、只过眼瘾。许多人带着孩子,还有用轮椅推着老人,整家整家地来到这个“花花世界”,凭自己的喜好,各得其乐。社会永远都是有差异的。世界迎来了旅游时代,游人便是闲人。悠闲也是生命的必需品,悠闲中的人或许才是自然的人。澳门恰恰是悠闲者不可不去的地方。

说澳门是“福地”,却并不是因为它只有繁华。路环岛东侧,还有极其独特的休闲妙处“黑沙湾”。状如巨大的摇篮,铺满干净而柔软的黑色细沙,浸水则硬,水退则软,赤脚踩上去光洁而舒适。在海浪轻轻地抚弄下,如黑绸般掀起一道道皱褶,闪烁着一片片或一层层的金色光点。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沙子是黑色的,发出的光却是金色的。黑沙似乎是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一种协调,不能不说造物主真是厚爱澳门。黑沙湾背靠叠石塘山,登上制高点,站在妈祖像前,澳门五彩斑斓的景致便尽收眼底。当夜幕降落,另一幕“星光秀”就开场了,山下环绕着一片璀璨的灯海,远处则是黑沉沉凝固了似的大海。转头西望,隔着一条两岸如刀裁般齐整的水道,便是珠海的长隆公园,主楼通体放光,如同一座流光溢彩的古堡。这条水道就连着著名的“十字门”,1279年,大宋王朝便覆亡于此。

当时的十字门及门外的洋面上,漂浮着做*后一搏的十万宋兵的尸体,海战惨败,战船起火,血红的波涛沸腾着,狂风呼叫,海天变色,状极惨烈!宋景定年间的进士陆秀夫,先驱自己的妻儿跳海,随后背起宋朝*后一个仅有八岁的小皇帝赵昺,也投海殉国。与陆秀夫同榜的状元便是在距此不远的零丁洋上“叹零丁”的文天祥,所以后人才有“忠节萃于一榜”之赞。转过黑沙滩,循小路进入九澳山,在面临九澳湾的山坡上,葱茏的林木掩映着一片错落有致的古村落。路边的古屋有所修缮,用的是现代材料,越往山里走,古屋保留越完好,里面生活着澳门的原住民。你面对他们及他们的老宅,什么话都不用说就会感受到一种历史感,一种神秘和好奇。在这样一个举世知名且不算广阔的发达之地,他们是怎样能闹中取静、完好地保留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及生存环境?据传在赵宋王朝灭亡后,有许多赵家后人散落在澳门和十字门对面的斗门镇,有的甚至被逼改姓。不知这九澳山的古村落中是否有赵宋皇族的后裔?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定力,来自它的历史积淀。有深厚的积淀,才有包容性。每天清晨,珠海农民可以划着小船,穿过十字门水道,来澳门卖花、卖青菜,卖完了再划小船回去。晚上,澳门人也可以通过莲花大桥,到十字门对面的长隆去看马戏。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潜移默化,历经数百年,澳门形成了独有的包容性。而包容,是一个地区繁荣的良药。

既到澳门,就不能不说说“赌”。在每座辉煌的大楼里,都有博彩大厅。里面与我以前见过的同样是一些国际知名赌场大不一样,没有腾腾烟气,没有游荡于各赌台之间察言观色的放贷者……甚至比其他购物及娱乐场所更为安静。博彩原本就是智力游戏,众多赌客都在绞尽脑汁,功夫下在手与眼上,本无须多言。世界著名的赌城,竟变成了清雅之地。在我参观过的几家博彩大厅里,也都有一些空台,这一现象意味深长……每年数千万来澳门的游客中,有一少半来自内地。近几年曾倍受诟病的“中国游客素质”,在澳门却没有这个问题,根本看不出谁是哪国的游客,皆泯然于众人之中。无论人烟多么稠密的热闹场合,没有人大声喧哗,地面干干净净,连去洗手间大家都在静静地排队。这或许就是一种入乡随俗的“从众现象”。澳门自己能守得住魂、静得下心,自然就有非比寻常的净化力。

强大的净化能力,也是能够具有极大包容度的重要原因。在包容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足够大的心理空间以及精神与情感上的宽松。所以,澳门的人口密度很高,人均寿命也很高,居世界第二位。连内地报纸都曾报道过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赌王”何鸿燊家的马来西亚籍女佣,过生日买彩票中奖三千多万港元,却依旧留在何家做用人。无论多少金钱也不能让她割舍跟何家的情分,而且在澳门也住习惯了,舍不得离开。

【前言】 


澳门基金会一直不遗余力推动澳门文化的发展。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特别的眷顾。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们就与《澳门日报》和澳门笔会等机构合作,举办“读后感征文比赛”和“澳门文学奖”,鼓励和支持澳门文学创作和出版,并与内地出版社联手,组织出版“澳门文学丛书”,全面促进本土文学的发展。“我心中的澳门”也是澳门基金会繁荣文学创作的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我们一直认为,澳门文学由本土创作和外地有关澳门的书写组成,而且后者起源更早、影响更广、作者群更大,不少还是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我们和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海外版》杂志联合推出“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征文比赛,就是为了传承此一文脉,从另一方面丰富澳门文学的内涵,拓展澳门文学的边界,传播澳门文学的意义,张扬澳门文学的开放性。

事实证明,我们的尝试是成功的,所取得的成效远远超出了预期。一方面,“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比赛促成了澳门文学奖增加了公开组,大大扩展了征稿范围,为澳门文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另一方面,该项比赛吸引作者和读者之广、应征作品之多和水平之高,出乎意料之外。不少知名作家也纷纷响应,为澳门文学添砖加瓦。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本书,就是从历届征文比赛获奖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佳作。

我们时常在想,是什么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对澳门蕞尔小城的目光?又是什么魅力迷倒他们大书特书澳门的前世今生?我们曾经说过,在同等规模的城市里,没有哪个城市比澳门拥有更多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而且这些档案文献语种之多、散布之广,令人惊叹不已。到底是什么,迷恋着世人对澳门的关爱?

是她的光辉人性,是她的无疆大爱。澳门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不同地方、乡音不一、礼俗相异的人们,不同而和,和而不同,“但求安居便死心”,守望相助,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守护耕耘着这块土地;对不断涌入的新移民甚至因天灾人祸逃至的难民,时刻伸出援手、展示爱心,无论这些人是去是留,都心存感念,亲情绵绵。

是她的本真人性,是她的默默温情。率真朴质、从不矫情的城市个性,不仅令澳门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处变不惊,坐看风舒云卷,静候雨过天晴,也令来自天南海北的商旅人士流连忘返,充分释放,自由发展,久而久之,“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澳门遂成温柔之乡、世外桃源。

是她的家国情怀,是她的丝丝乡愁。无需张扬,不必展示,在她的灵魂深处,在她的血液里,哪是家,哪是乡,哪是国,一清二楚,容不得半点虚假,容不下半点杂质。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无论兴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全心投入,全力以赴。尤其是在民族危亡之际,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拳拳中国心、深深民族情,表露无遗。

是她古今同在的人文景观,是她中西并举的精神风貌。弹丸之地,与国运世情息息相关,丝丝入扣。乡土气息,居然沾染着国际胸怀和高尚情操。看似不起眼的景物,原来有那么多的故事;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原来有那么大的关联。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会给人无限的遐想;许多不协调的东西,放在一起,竟然显得那么和谐。世界文化遗产的美誉,果真名不虚传。

*为难得的是,这一切,都生动反映在当下的澳门社会实践中,都真实体现在澳门人的日常生活里,成就了澳门的品格和韵味,成为澳门城市的脉搏,成为澳门文化的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即使发展到今天的新城市新时代,澳门的传统还如影随形,清晰可见。我们也衷心希望,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居民珍惜、爱护、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财富,为特区发展、国家进步、民族复兴、人类和平贡献绵薄之力;我们更加期待,澳门的朋友们可以像本书的作者那样,一如既往关爱澳门,真心实意支持我们,集结更大的力量,充分发挥澳门传统的作用,放大澳门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的人。

吴志良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基金会主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