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凹文集:西典心读
正版全新
¥
20.52
4.3折
¥
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凸凹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ISBN9787547724569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轻型纸
定价48元
货号1300423
上书时间2024-05-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凸凹文集:西典心读
【书 号】 9787547724569
【出 版 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作 者】 凸凹
【出版日期】 2017-05-01
【开 本】 32开
【定 价】 48.00元
【编辑推荐】
名家读经典,带你走进更丰富的文学世界。
伊塔洛·卡尔维诺说过:“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
全书沿着时间的脉络、空间的维度,走进名家的思想殿堂,梳理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凸凹以国别为篇,在希腊、波斯、法国、德国、英国、美国、俄国、日本、印度、爱尔兰、西班牙、保加利亚、奥地利、捷克、瑞典、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十八个国度之间展开生动而别具一格的阅读之旅,名家名作、尘封经典、鲜为人知的冷门佳作,在知名作家极具个性化的解读之下,闪动着别样的光芒,令人迫不及待想重新翻开经典,寻找曾被自己忽略的精妙之处。
【内容简介】
本书系凸凹文集中的一本,札记卷,以不一样的视角解读世界经典。
为什么要研读“名著”?
因为名著是时间深处的精神土壤,它记述的是人类的典型形状、典型情感,是人性不断提升的基础和平台,是人性从兽性中脱颖而出的见证和坐标。所以,阅读的过程,为的是寻找来路,理性地找到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命脉,不蹈“覆辙”,不费虚工,节省精神追求的人生成本,更好地进行新的思想建构。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不是一句消极的话,而是告诉我们,所谓“名著新读”,便是不断摆脱历史的“催眠”作用,从“定评”中读出原生态的人性内涵,为现世生活找到新的精神昭示,让人活得不仅现代,而且纯粹。
【目录】
自序
希腊篇
人塑其形
诗歌的永恒
英雄的诞生
波斯篇
哈菲兹情结
法国篇
坐行者之歌
亡灵之有灵
另眼看卢梭
欲念之上的德行
“上帝”的眉批
“人”的视角
细香
互文的阅读
人性的坐标
敬畏天成
爱情的一种状态
女性的制衡
虫情与人性
从书本“返回”到大地上
行动的哲学
抵抗误判
文本的表演
小说的小说
金钱挤压下的文思
罪孽的回声
德国篇
纯粹的幸福
五十之后,应是自足之境
跌宕的伟大
好的哲学,不是上帝的斋饭
栅栏与围墙
悖论也深沉
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英国篇
平等的吸引
体恤的美意
怨恨的大爱
宗教的阳光
影响发生之后
被遗忘的阅读
阅读不是被奴役的过程
健全的两性关系,乃身心俱在
在浪子与赤子之间
所谓“现代世界”
美国篇
“血液”的制衡
寂寞的人生释义书
经世的通俗
灵魂的叹息
现代人的“圣经”
猜读怀特
夜之细声
诗歌的时空维度
警惕“平庸之恶”
相见两离析
直面现世的迷离
“抵抗”中的成长
被轻慢了的经典
斯泰伦的雪茄
在读写中重生
思在别处
无眠读梦
寻找“同路者”
俄国篇
拒绝淡忘
失意者之书
文人的真实生态
宗教,道德家的底色
托翁的真实
过严谨的生活
美好的呼唤
低调与原则
朴质而美
风尘中的道德之尊
神秘的乡村与爱情
灵魂的展览馆
思想的火花
历史的选择
爱的悲壮
欲望的劫数
爱与恨
纯粹的艺术情怀
还原被硝烟遮蔽的人性
我的声音过着它自己的生活
雾霭散去,光明依在
日本篇
缘心而荣
“私小说”的文脉
以“临终之眼”写纯情文字
无我的永恒
纯情之美
融入生活的河流
印度篇
句子之外的意义
爱尔兰篇
当你老了,然后懂得爱情
西班牙篇
阅读的况味
保加利亚篇
土地上的生命叙事
奥地利篇
女性的身姿
剑不能至,笔未必完成
危险的情感
捷克篇
读变小札
瑞典篇
双重人格的写真
阿根廷篇
一种文化别解
澳大利亚篇
土地的《圣经》
加拿大篇
充盈之外
【文摘】
被轻慢了的经典
办公室的北窗下,有个水泥石台,上边随便扔着一本美国作家冯纳格特的长篇小说《囚鸟》(董乐山译,漓江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一种,1986年3月第*版)。那是北京书市的特价书,买的时候,好像就是冲着译者的大名。到手之后,并无阅读兴趣,扔来扔去,视而不见。某日实在无聊,就捡起,没想到那译笔实在典雅,简洁而生动,居然就读下去了,直至读完。
《囚鸟》是冯纳格特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代表作。它以主人公自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三次入狱的老囚犯的一生,这也就构成了“囚鸟”的形象寓意。作品穿插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和“水门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把个人命运放在时代进程之中,收到了讽喻的艺术效果。
主人公斯代布克是哈佛大学的高才生,毕业之后,费尽百般周折才进了白宫,做了尼克松的总统青年事务特别顾问。这个职位,在外人看来,高不可攀。但他被冷落在白宫的一间地下室里,偌大个房间,只有他一人,而每天的工作就是给总统上报一份有关青年动态的简报。他上报了无数次简报,却从来没收到一份答复,后来他才知道,总统根本不看简报,随手就扔进废纸篓里。而当时共产主义思潮在美国青年中颇为流行,严重地危害着民主党的统治,这让斯代布克寝食不安,即便简报形同废纸,他也精心收集,认真地写,好像他的工作牵系着美国的命运。
身为总统特别顾问,但整个任期,只是在他被解职的那一天,才第*次见到总统。那一天,本来是研究如何制止越战危机之后共产主义思潮的泛滥,但总统尼克松却大讲笑话。这让斯代布克顿感不快,本能地施以抗议—同时点燃了四支香烟,愤愤地喷云吐雾。烟雾终于吸引了总统的目光,他说:“让我们暂且休会吧,且看我们的青年事务特别顾问给我们表演如何扑灭篝火。”
全场大笑,他被解职。
失业之后,他到闹罢工的地方去闲逛,真实地了解到了政府和企业如何联手盘剥工人内情,他心灵的天平开始倾斜,情不自禁地站在了工人一边。他希望罢工能给工人赢得权益,所以悉心指点,但罢工领袖不予理睬,因为那些人是文盲、是流氓无产者,罢工的本意是要出个人之名。他很失望。同时,他又在无意之中洞悉了政府和企业主秘密勾结,在罢工的路途上设下圈套,并在制高点上潜伏狙击手,制造血案,然后再转嫁给罢工领袖,把他们送上绞刑架。出于良知,他通报给罢工群众,但遭到嘲笑,遂悲痛欲绝。
惨剧终于如期发生,工人不仅乖乖收兵,还背上道义责任,便真诚地驯服了。
其中的一个政府帮凶,是他哈佛的同学,叫克留斯,他要竞选议员,遂在演讲中大赞总统仁政。斯代布克不可容忍,不惜招供说自己是共产党员,然后指正克留斯是自己的同志,参与了几桩暴力活动。即便克留斯极力辩驳,但斯代布克以亲身经历的种种细节,为法庭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克留斯终于败下阵来,被判了两年监禁。
多少年以后两同学相遇,斯代布克灵魂不安,真诚地向克留斯致歉,希望得到他的原谅。克留斯一笑,“老同学,对于你,我非但不能责怪,还要感谢,”他说,“如果没有你那致命的一击,我也不会决然地离开那腐败无为的体制,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此时的克留斯是大企业家,有钱,有美女,人生大好。
而那个美女正是斯代布克的初恋情人莎拉。莎拉愧疚于自己恋人对一个无辜者的伤害,主动送去安慰,一来二去,竟觉得克留斯比斯代布克要好,他敢作敢为,有很强的行动能力。
斯代布克受到空前的刺激,心绪大乱,叮嘱自己,要心平气和。
“心平气和”这个词,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类似安魂曲。
但是,越是心平气和,斯代布克越是陷落,不断丢怪露丑,又两次锒铛入狱。以至于无女人青睐,他不得不娶了一个又黑又瘦的犹太女人。他认真地爱这个女人,认为她是世上唯一值得爱的女人—因为她黑,所以她纯洁;因为她瘦,所以她性感。
她给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死了。儿子长大后,也上了哈佛大学,后来成了《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自以为日后有了依靠,但儿子让他滚开,且不得透露他们的父子关系。儿子的批评享有盛名,而且专拿斯代布克这样的“社会渣滓”做抨击对象。
走投无路时,他遇到了一个以捡破烂为生的拾荒婆。见到他,那个拾荒女人眼前一亮,紧紧抓住他的胳膊:“斯代布克,是你吗?我是你的玛丽啊!”
在上大学时,玛丽曾与他同居过,是第*个让他变成男人的人。虽然也有一分惊喜,但因为她浑身臭味,他不禁拼命躲闪,玛丽则越掐越紧:“我寻找了你半生,再也不让你跑走了。”
一个落魄的疯子,一个拾荒的女人,从此形影不离。在街头,在闲置的工棚,在荒郊野外,总能见到他们如胶似漆的恩爱模样。准确地说,他们不停地做爱,甚至有些恬不知耻。
等到玛丽确认斯代布克不再跑走了,她告诉他,她有钱,是纽约著名的拉姆杰克公司的大股东,她靠律师以格拉汉姆夫人的名义秘密地管理她的公司,攒下的钱都记在他斯代布克的名下。
她告诉他,即便是这样,他们也必须以现在的身份生活—因为落魄,所以人们悲悯;因贫穷,所以人们同情—官僚政客、贵胄巨富、土匪盗贼,都不会把你放在眼里,更不会跟你较真算计,你就会过得无忧无虑、无苦无悲,幸福而安静,喜乐而平和。
自己一贯主张的心平气和,居然在一个拾荒婆子这里得以实现,斯代布克百感交集,把这个浑身发臭的老女人紧紧抱进怀里。这一刻,他真的爱她。
为了庆贺,他们进了一家酒吧。那个犹太舞者拼命表演,以期顾客能多给几文小费。那些脑满肠肥、西服革履的人,只是不耐烦地扔给几个美分,而斯代布克却塞给他一张大钞。那个舞者愣了,早早地退下场去,溜了。这意外所得,够他一家人旬月所需,他怕梦破。
斯代布克和玛丽也赶紧抽身而走,他们面相丑陋,但笑容灿烂。
斯代布克情不自禁地背了一首诗:
我不在乎一死,
不在乎,不在乎!
就像射精一样,
就像射精一样!
他觉得自己真的从人间地狱里逃了出来,而且是灵魂的出逃。他好像立刻就悟出了一些伟大的道理,让自己变得通透了—上帝保佑,要同无聊相斗,甚至天神也赢不了!要同愚蠢相斗,甚至天神也赢不了!要同虚伪相斗,甚至天神也赢不了!要同卑鄙相斗,甚至天神也赢不了!
他臆想着克留斯来拜访他,并问他:“斯代布克,为什么一个出身名门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愿意过你现在这样的生活?”
“你问为什么?”他看一眼身边的玛丽,回答道,“是因为基督在山上的教谕,先生。”
冯纳格特是美国“黑色幽默”派的代表性作家。《囚鸟》读毕,给我*突出的感觉是:所谓黑色幽默,就是用*严肃的态度、*严肃的笔法写*荒诞的人与事,然后得出*不荒诞的结论。由此看来,在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中,还没有真正的黑色幽默作品,有的只是一点技术性模仿,聊以充数而已。
所以,我们的文学界、我们的当代作家,不要因为莫言获了诺奖,就一俊遮百丑,认为我们的文学,已进入了“历史上*好的时期”。我们离真正的经典写作,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应该有*起码的自知之明,怀着谦卑,沉潜地创作,拿出属于我们的乡村寓言、城市寓言、生活寓言、时代寓言。因为,真正的现代派,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对生活的透视能力、对时代脉搏的把握能力、对世道人心的关怀能力。它需要站在高处俯瞰,需要深入内部挖掘,需要超越现实的局限,需要穿越表面的遮蔽,反映人性的本真和世界的本质,其立身之基,还是“现实主义”。
【前言】
自序
我是一个有强烈阅读嗜好的人。
我仔细思考过,感到阅读的快乐或许就是我的第*快乐了。为什么用“或许”这两个字呢?因为在物质至上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感觉多少有些奢侈,甚至有与物质相对抗的味道。同时,跟真正的学问家相比,我辈的读书快乐只能算是一种小快乐,过分夸耀,便显得浅薄,至少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但反复比较之后,除了读书的快乐之外,我还真不知自己还有什么别的快乐—对于金钱,我从小过简朴的生活已成了习惯,花销极小,并没有感到金钱的压迫,所以,也就没有过于强烈的需要。因为没有强烈的需要,便也就没有欲望被满足之后的快乐。对于地位,我出生于贫寒之家,父母从来不灌输在社会上的晋升之道,总是叮嘱道,只要不愁吃喝,便不要自讨烦恼。因为这个世界是强梁的世界,我等弱无支撑的小民,不要不自量力地去争持,一旦争持,便会受到伤害。至于女人,我等造化不够,好女人不会跟你,荆钗布衣、柴米油盐,能跟你生一个不傻不奸、不聪不慧的儿子,给你延续来世足矣。因为父亲是个农民,农民很讲来世,而他早早过世了,他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如果我不落实他给我的薪火相传的“密诏”,作为他生前钦封的“大孝子”,我会愧疚不安。而这个任务我也完成了,男女之事,我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了,便也不去想它了。
由于许多事情我不会去做了,人生就有了许多空白,怎么填补呢?便只有读书。所以,读书之乐,其实是我唯一的快乐了。之所以不能理直气壮地说出来,盖所得太少,怕被人误称大雅的缘故。
但我的读书生活,是虔诚的:每拿到一本值得读的书,都怀着一种崇拜的心理,仔细研读,生怕把书中的要义错过了。日子久了,就生出了习惯,即一种沉浸其中的习惯。能沉浸其中,便是一种痴迷;一旦痴迷,就有乐趣。所以,我的读书之乐是真快乐,没有附庸风雅的虚伪。正如与质素凡常的自家女人厮磨得久了,也能感到几分可爱一样,是心无旁骛的结果。
我曾跟友人说过,我从阅读中得到的快乐比从写作中得到的要多得多,所以我更喜欢阅读。这跟人性中的懒惰习性有关:种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品尝果实却是唾手可得的享受;只要你的胃口好,万千美味中的每一味,都会给你一丝快感。所以,阅读的快乐是一种自私的感受,它不好传达给别人,一不可传达,就是真幸福了。有人说,无节制的阅读会荒废事功,这或许有道理。但人们追求事功的目的是什么?也无非是在价值实现之后所得到的人生快意而已。而阅读本身也得到了心灵的抚慰,从生命快乐的层面,作用是一样的。在外在的世界中,正如曾文正公所说,事功是“半由天命,半由人力”的事情,在“天命”不授的时候,要保持人性的贞纯、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高贵,假阅读以自守,也是“抵抗”物质主义侵蚀人性的可选之途。
其实,读书人正如水一样,平静地流淌着,素日,并不让人感到它特别有价值—但染以污浊的时候,便想到它可以洗涤;口干舌燥之时,便想到它可以疗渴。“无用”之处,正是它的价值所在。读书人所氤氲的书香,正是人性的土壤,无声无形地涵养着真善美的质子,也淘洗着恶的泥沙。所以,我总是认为,即便是逆子匪盗,只要他对书籍还葆有着一些难得的情感,便不会有大恶,便会有回心转意的那一天,且成为比常人更忠烈的赤子,且成为比市井小人更忠诚的爱人。
我之读书,总想读出自己的心得,总想读出人性的含量,不是为了示人而教化,而是为了自己受用。所以,对于所谓的“名著”,我总是读了又读,以期在年龄的自然增长和阅历的自然丰富的前提之下,得到精神的“自新”,以得到更大的受用。因为人生有涯,知也有涯,能得到深刻而丰富的人生体验,唯有读书。读书可以增加人生的时空,把一辈子活成几辈子,以有限的生命成本,获得无限的生命历程。
所以,我说自己是一个有强烈阅读嗜好的人,既不是欺人,更不是自欺,而是呈现一种真实的生命状态。也就是说,读书之于我,已远离功利的获取,而成为生活本身—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读后有没有作为,已不重要了。
由此可以看出,我之所说阅读比写作更让我感到快乐,是实话,而非矫情。
阅读之后,当然会有些个人的感受,作为眉批写在册页的空白之处,得闲把玩一下,竟尚有可供咀嚼的货色,便感到:书有大恩,它不欺有心之人。所以,如果说书籍是上帝对人类的精神之赐,读书人的阅读心得便是它假读者之手写下的眉批,是永恒精神的延续,便不敢私昧,恭恭敬敬地抄下来,传呈到世间中去。所以,阅读者变成思想者,再变成写作者,是一个很自然的精神流变过程,无丝毫神秘感可言,更无一点骄人之处可资。
我要说的还有一点,便是为什么要研读“名著”?因为名著是时间深处的精神土壤,它记述的是人类的典型形状、典型情感,是人性不断提升的基础和平台,是人性从兽性中脱颖而出的见证和坐标。所以,阅读的过程,为的是寻找来路,理性地找到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命脉,不蹈“覆辙”,不费虚工,节省精神追求的人生成本,更好地进行新的思想建构。“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不是一句消极的话,而是告诉我们,所谓“名著新读”,便是不断摆脱历史的“催眠”作用,从“定评”中读出原生态的人性内涵,为现世生活找到新的精神昭示,让人活得不仅现代,而且纯粹。“名著”当然要分中外,而我对本国的经典,只是摩挲着品,做到心知肚明、涵养借鉴即可,一如对祖上的传统,虽察其短长,却不能放口而言,以免误判,或留下欺师灭祖的嫌疑,遭人非议。至于国外经典则不同,因无“家里”的禁忌,可不顾来路,不看脸色,任意评点,即便是歪理,也疑为“卓见”,至少聊备一格,让人批判。所以,我的“名著新读”只选取国外经典,虽离学贯中西的美誉远些,但心中无碍,可安心入眠。
2016年1月18日于改定于北京石板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