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学·中文系
正版全新
¥
24.8
4.3折
¥
5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83141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58元
货号1298928
上书时间2024-05-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阅读·大学·中文系
【书 号】 9787536083141
【出 版 社】 花城出版社
【作 者】 陈平原
【出版日期】 2017-06-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定 价】 58.00元
【编辑推荐】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写给现代人的解惑之书
把脉中国大学教育症结所在
重新找到阅读与学习的乐趣
读啥书?怎样读书?如何读大学?中文系有什么用?
读书人的问题,都在这本书里了
【内容简介】
《阅读•大学•中文系》是《京西答客问》的“续编”,是著名学者陈平原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答记者问和口述,加以修订结集成书。本书收录五十多篇答问,所收各文,作者略有修饰,并修改了大多数的标题,但已在文后注明刊出时标题,以便检索。本书以“阅读”“大学”“中文系”,这三个关键词为重点,作者通过答问的形式,对当前社会以及学界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目录】
阅读
惟愿一辈子读书——答《新京报》记者吴虹飞问
警惕学者明星化倾向——答《成都晚报》记者李兵等问
关于《筒子楼的故事》——答《南方都市报》记者李昶伟问
“别忘记苦难,别转为歌颂”——答《东方早报》记者许荻晔问
“既有激情燃烧,也是歧路亡羊”——答《深圳商报》记者刘悠扬问
当阅读被检索取代,修养是优选的输家——答《文汇报》记者吴越问
关于金克木——答《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贾冬婷问
寻觅阅读的乐趣——答《新京报》记者吴永熹问
书里书外话“风景”——答《新金融观察报》记者李香玉问
不凑热闹,不怕出局——答《环球人物》记者姜璐璐问
岭南文化如何“步步高”——答《广州日报》记者谭敏问
阅读受制于社会趣味,这是个大问题——答《文汇报》记者黄纯一问
“读书无用”,是个伪命题——答《解放日报》记者王一问
请读无用之书——答《南方周末-名牌》记者王与菡问
远离热闹,不离人间——答《贵阳日报》记者郑文丰问
谈“晚清”,为何需要“图像”——答《光明日报》记者李苑问
大学
站稳自家脚跟重拾学术自信——答《深圳特区报》记者马璇问
参与国际学界的对话——答《北京大学校报》记者巴扬问
大学更应关注普通校友的“小捐”——答Ⅸ新京报》记者高明勇问
当今大学难出大学问——答《中国科学报》记者孙琛辉问
“好的校长演讲对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答《东方早报》记者许获晔问
国家经济实力保证学者间的“平等交往”——答《文汇报》记者吴越问
大学的职责,首先是教学——答《南方都市报》记者赵大伟问
关于“高考”——答《南方日报》记者雷雨问
为中才立规矩为天才留空间——答《人物》杂志记者何?问
为何“民国大学校长”难以重现——答《看历史》记者刘杨、赵婕问
把心情压在纸背下——答《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彭苏问
以港为镜,透视内地高等教育——答搜狐教育记者谭畅问
不是把前面的拉下来而是让后面的往上拱——答《南方日报》记者达海军问
重看“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答澎湃新闻记者彭苏问
媒体、大学与政治——在凤凰网读书会上答听众问
弦歌不辍精神不死——答新华社记者任沁沁等问
大学的内迁与内迁中的学人——答腾讯文化记者陈文嘉问
弦歌不辍艰难玉成——答《贵州都市报》记者姚曼问
史家的学养与文人的情怀——答《北大青午》记者陈雪问
如何超越“纪念图书”——答《南方》杂志记者向松阳问
中国大学的影响力比排名高——答《长江日报》记者朱磊问
中文系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答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问
在“史学品格”与“现实感怀”之间——答《文学报》记者何晶问
学者风范与学人本色——答湖南理工学院余三定教授问
“我在中大康乐园完成了精神蜕变”——答《广州日报》记者赵琳琳问
每一次学术转向的背后,我都有内在理路在支撑——答《南方都市报》记者李昶伟问
中文系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答《钱江晚报》记者屠晨昕问
中文情怀与大学教育——答《乌鲁木齐晚报》记者杨梦瑶问
北大与五四精神——答《东方早报》记者胡攀问
“文学史”永远都在重写——答《深圳商报》记者夏和颇问
耳顺之年陈平原——与张双庆对谈人生与文学
年长一辈应为后来者搭建舞台——答新华社记者任沁沁问
对公众发言,必须坚持专业立场——答“腾讯文化”记者胡子华问
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播种的时代——答《凤凰周刊》记者徐伟问
小城文化与学者之路——答《潮州日报》记者邢映纯等问
【文摘】
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文汇报》:当您在谈论读书时,实际上是在谈论什么?
陈平原:读书的意义在于: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我不久前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毕业典礼主旨演讲上说过,知书,知耻,知足。知书识礼其实是中国人的说法,知书才能识礼。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专业性的读书和一般性的读书不太一样。专业性的读书,你在大学期间为了拿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必须读的;但养成一种好的读书习惯,可以持之以恒,而且跨越专业界限,成为你的精神生活。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看重实际利益,越来越看重物质需求,越来越看重欲望,越来越少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看起来很虚很虚,找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姿态,那就是读书。你已经走出学院了,十年二十年了,你还在读书,那说明你还有某种精神生活的需求。
《文汇报》:在现今的时代,做一个读书人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陈平原:过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是书到用时方恨多。问题不是资料太少,而是太多。古人如黄宗羲等要寻访一本书、造访一个藏书楼,多么困难呀。现在虽还有个别资料需要上下求索,全世界跑,但大部分资料已经唾手可得了。资料太多,带来的问题是歧路亡羊,面对每天生产出来这么多的文字材料,你不知道哪些是该读的,哪些是不该读的,迷失在这茫茫文字海洋里会被淹死的。
今天一味提倡苦读,没有意义,还可能误人子弟。因为书太多,你根本读不过来。现在谈读书,选择的趣味、阅读的定力、批判的眼光,比以前更需要。每天睁开眼睛,打开电视、网络,或者上街,进地铁,都会被塞入一大堆广告。你读什么?绝大部分的文字是没有意义的。
《文汇报》:这些年来,科技在不断满足或者说制造阅读需要,无论如何,读书的渠道毕竟是丰富了许多。
陈平原:其实,我知道阅读形势在变。不能说现在没人读书,地铁上很多人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在读,还有网上的小说也有很多读者,但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有意义。书有好有坏,有雅有俗,相对于整个文化生产来说,经典还是更值得你跟它对话。
【前言】
“阅读”“大学”“中文系”,这三个关键词,既是我近年演讲及著述的重点,也是媒体采访时*为关注的。这样也好,作为《京西答客问》的“续编”,本书终于有了正式的书名。除学术经历及时事话题外,书中大部分问答都是围绕这三点以及我已刊相关书籍展开的——有评介,有补充,有修正,也有若干很不错的发挥。但总的来说,本书仍属学术普及与文化传播。
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京西答客问》的“小引”中,我谈及同是采访稿,因观察角度不同,可以是“问答”,也可以是“答问”——前者属于新闻学,后者则与文章学接壤。作为中文系教授,你可以有自己的文章趣味;但答问毕竟不同于书斋写作,明显受话题选择、现场氛围、提问水平以及整理者趣味的影响。只是在正式发表或成书时,我有权加以增删与润色——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在这个意义上,不说那些书面答问,即便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的,也都不是“原生态”。在我看来,既然落在纸上,且作为“文章”传播,本身就有经营的意味。
本书所收52篇答问,北京媒体占了将近四成,上海、广州媒体并列第二,这既是我的生活环境决定的,也代表了当下中国传媒文化地图。并非时尚人物,我联系较多的是纸媒,偶尔接受电子媒体采访,惊叹其效率与容量,但不太适应其不落地的传播方式。
为了吸引眼球,不管纸媒还是电子媒体,都喜欢在标题上大做文章,或出奇制胜,或惊世骇俗。可怜我那些正儿八经的答问,原本不太好玩,被冠上了精彩的标题后,总感觉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对不起读者。此次入集,大都改回了原样,但在文后注明刊出时的标题,以便检索。所收各文,略有修饰,若改动较大的,我会在文后注明。至于答问前面的“采访小记”或“编者按”等,或保留,或删去,或裁剪,取决于其提供的信息量多少。
以下几篇答问,体例或生产过程有点特别,需略加注解。第*篇近乎口述史,那是歌手兼作家吴虹飞刚从清华毕业,在《新京报》上做的尝试。当初编《京西答客问》时曾犹豫过,这回决定收录,看中的主要不是内容,而是文体。2012年夏,听说我辞去了北大中文系主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约做专访。这次访谈,整理成四则短文,连载于《语言文字报》;后又剪裁成《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教好语文》(2013年6月19日《中国青年报》),这里用的是完整版。至于初刊《文艺报》的《学者风范与学人本色》以及初刊《同舟共进》的《在追摹时回味,在鉴赏处反省》,是湖南理工学院教授余三定及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李浴洋,分别接受相关报刊的邀约,根据我以往的文章及著作,精心剪辑而成的。张双庆教授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书时的同事,身兼《百家》杂志社社长,为我编的这期专辑,某种意义上是送行之作。唯一没列提问者姓名的《媒体、大学与政治》,是我在凤凰网读书会演讲后的答问,根据北大出版社提供的录音整理稿修订而成。
有机会将颇为芜杂的答问编辑成书,除了感谢当初的采访者、发表访谈的各家媒体,更要感谢花城出版社社长詹秀敏女士以及责任编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