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谈天方夜谭
  • 日谈天方夜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日谈天方夜谭

正版全新

20.43 4.8折 43 全新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丰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7156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44页

定价43元

货号1857917

上书时间2024-05-09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日谈天方夜谭
【书    号】 9787521207156
【出 版 社】 作家出版社
【作    者】 林丰民
【出版日期】 2020-06-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页    码】 244
【定    价】 43.00元

【编辑推荐】 
林丰民先生为读者揭下阿拉伯文学的神秘面纱,领略阿拉伯文学之美。

【内容简介】 
阿拉伯文学是世界上*古老、*有成就的文学之一。《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颗明珠。然而对于普通中国读者,阿拉伯文学仿佛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本书中林丰民先生通过古老神秘的《一千零一夜》,盛世诗人努瓦斯、阿拉伯文学巨子纪伯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哈福兹等优秀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与文学家,为我们揭开了面纱的一角,引领读者了解阿拉伯文学之美。

【目录】 
大家来读书

Ⅰ 来自东方的魔幻现实主义

——读《一千零一夜》

1.似曾相识的手法:魔幻现实主义与《一千零一夜》

2.迷离恍惚的幻想:马尔克斯与《一千零一夜》

3.周而复始的夜晚:博尔赫斯与《一千零一夜》

4.跨越大洋的旅程:拉丁美洲与《一千零一夜》

Ⅱ 想象中的东方异域

——读《一千零一夜》中的“他者”

1.圆月与火光:《一千零一夜》中的东方异国形象

2.事实与想象:投向“他者”的不同目光

3.远方的大智慧:征服未果后的美好印象

4.行省的异教徒:征服完成后的文化压制

Ⅲ 阿拉伯李白的诗酒风流

——读艾布·努瓦斯

1.人生就是酒醉一场又一场:命运无常的恋酒者

2.人生得意须尽欢:在酒的世界里及时行乐

3.进地狱且让我来:盛世造就的自由灵魂

4.且放白鹿青崖间:在自然天地中返璞归真

IV 奴性、人性与神性

    ——读纪伯伦

1.拒绝他的教唆,烧毁他的著作吧:纪伯伦的叛逆与疯狂

2.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纪伯伦作品中的爱、美与死

3.让我们谈论“众神”吧:纪伯伦的超越

V 人与时间的斗争

——读陶菲格·哈基姆《洞中人》

1.时间战胜了人类:洞中人的悲剧

2.人与命运的搏斗:回归时间的洞中人

3.感情战胜了时间:悲剧中的一抹希望

4.与时间同行:悲剧背后的哲理

Ⅵ 科学精神与公平秩序的探寻

——读马哈福兹

1.“科学是现时代的宗教”:马哈福兹的立场

2.社会悲剧与存在的危机:马哈福兹的关注

3.重返失乐园:马哈福兹的探求

4.公平与正义追求:马哈福兹的梦想

VII 苏菲的神秘世界

——读杰马勒·黑塔尼

1.返回家园的旅程:苏菲显灵观和天界观

2.音乐与旅行:苏菲修炼的途径

3.都市中的天方夜谭:苏菲的神秘与荒诞

4.黑塔尼的另一面:苏菲之外的政治关注

VIII 苏丹的阿拉伯小说天才

——读塔伊布•萨利赫

1.《迁徙北方的季节》:东方与西方的碰撞

2.《瓦德·哈米德棕榈树》:进步与落后对抗

 Ⅸ “从女人中解放出来”

——读哈黛·萨曼

1.女孩子不输给男儿:泰莱阿特的男女平权追寻

2.装模作样的滑稽表演: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

3.爱与温馨的命运归宿:两性的互补与和谐

4.“从女人中解放出来”:女性主义的新观念

Ⅹ 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

——观阿拉伯电影

1.东方好莱坞:阿拉伯早期电影的殖民主义色彩

2.当观众走上银幕:阿拉伯电影的本土化尝试

3.西方眼中的“他者”:阿拉伯当代电影人的后殖民心态

后记

【文摘】 
Ⅰ来自东方的魔幻现实主义

——读《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是优秀文学作品的世界性流动极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它在产生的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学的优秀因子,而在它成形、定型以后又传到西方,传到世界各国各地,并产生程度各异的影响。《一千零一夜》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是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将截取《一千零一夜》之“流程”的一个分段,即它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作一粗浅的探讨。

似曾相识的手法

对《一千零一夜》比较熟悉的读者,在读过一定数量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后,往往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两者在风格上极为相近。我们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在表现手法和技巧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 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奇妙结合。

《一千零一夜》虽然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但没有完全脱离现实,甚至是正视现实、关心现实的,基本上是以社会现实作为创作源泉的。无论是现实的还是非现实的故事,“它们都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了他们的习俗、情趣和品格”(郅溥浩:《神论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在这一点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与之相契合的。特别是表现出了拉美人民反独裁反专制、反侵略反封建,要求民主、渴望自由、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

当然,同样是神奇与现实的结合,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还是有着自己独特之处的,它不像《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只是把现实与神奇简单地糅合在一起,而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 (安徒生·因贝特:《魔幻现实主义以及其他论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与事本来是符合逻辑、符合自然法则和正常思维的,但作者故意以虚幻的想象把它们写得不合情理,不可认识,或不给以合理的解释,幻变了它们的本来面目,从而营造了一种既超自然而又不能脱离自然的气氛,给人一种怪诞的感觉。

二、 打破生与死、人与非人、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亦虚亦实,虚实相生,构建了一个似是而非、真真假假的奇特世界。

《一千零一夜》侧重于人与非人之间发生的种种奇事,充斥着魔鬼、蛇女、羽衣姑娘等具备人的思维的非人形象,以及神灯、神戒指、飞毯、飞床、乌木马等神幻物,还有神通广大的咒语魔法,能使人类变猴子、人变鱼、人变狗、人变鸟,也能使之恢复人形。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则侧重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事件放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描述,把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真实与幻觉糅合在一起,造成魔幻的、神奇的效果。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斯特、胡安·鲁尔福和马尔克斯等许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都出现过比常人寿命长得多的人物形象,有的甚至经过几个世纪依然出现在人间(富恩斯特:《我们的土地》),令人怀疑其为人抑或为鬼。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出现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场合。在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笔下,时间可以停滞,于是历史的发展陷入循环往复的轮回,时间还可以拉长,一个时刻可以拉长为一年的时段,人物的活动在拉长的时段里演化出更为丰富的内容。

三、 借以营造神秘怪诞气氛的夸张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大量使用夸张、隐喻、象征、暗示和预言等各种技巧来加强作品的神秘感。其中夸张的手法与《一千零一夜》尤其接近。在这里试以人物形象的夸张描写为例进行一下简单的比较。

在《一千零一夜》中,渔夫的故事所描述的魔鬼形象,经过极度的夸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披头散发、巍峨高耸的超级巨型类人形象:头颅像堡垒、手臂像铁叉、脚杆像桅杆、大嘴像山洞、牙齿像石头、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这种夸张的丑陋形象所展示的神奇与魔幻现实主义所追求的神奇观念是相同的,即无论美丑均可显出其神奇之处。古巴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指出:“不能认为神奇的事物之所以令人感到惊奇,是因为它是美丽的。不,丑陋的、荒诞的、可怕的东西也可以是神奇的。一切奇妙的东西都是神奇的。”

与渔夫故事中的巨魔相类似,我们看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所描写的何塞·阿卡迪奥这一巨人形象:这位身躯魁伟的巨人通过门口时,那方方正正的背几乎被卡住,他的腰带比马的肚带还要宽两倍。他的脚踩落下去时,踩得地面直颤,犹如发生了一场地震。他一觉睡了三天之后,一口气吃了十六个未煮熟的鸡蛋。五个人联手同时跟他掰手腕也未能取胜,只得甘拜下风。十一个人一起使劲才能搬得动的大柜台,他一把就举过头顶,轻而易举地搬到街上。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魔幻现实主义与《一千零一夜》的“同中之异”,即魔幻现实主义“化现实为幻想又不失其真”的原则。尽管何塞·阿卡迪奥这一巨人形象给人的感觉神乎其神,但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比《一千零一夜》的巨魔大得多。换言之,魔幻现实主义更注重以一种具体的现实为依据。当然这种具体的现实可以是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具体的现实经过作家的想象上升到幻想,“创造”出带有“魔幻”或幻想色彩的“新现实”,却又不完全脱离原来意义上的现实。

四、 神话与传说的插入,有时将神话与现实融会在一起。

《一千零一夜》汇总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民族的神话、传说。这些超自然的神话和传说“使不合理的变成合理的,或使绝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哈尼·伊勒哈赫:《介于幻想与现实性之间的〈一千零一夜〉》)。马克思也认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的。”在神话的作用和运用神话的目的性这一点上,魔幻现实主义与《一千零一夜》并没有太多的差别。魔幻现实主义主要运用了本土印第安神话、玛雅人神话,有时也吸取其他民族的神话。有论者如黄锦炎等认为:“《百年孤独》还大量运用了印第安传说和阿拉伯神话以及《圣经》故事来加强马孔多的神秘气氛。”

不过,关于神话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神话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作用具体而言还是拉丁美洲的知识分子反抗独裁政治和专制统治的工具,是他们的批判精神的有效载体;二是在以玛雅人和印第安人为主的拉丁美洲土著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里,人们往往视神话为真理,并以之衡量、观照现实世界,使现实与神话缠结在一起,难以分开。

魔幻现实主义与《一千零一夜》不仅在某些表现手法上有可比性,两者在产生的背景上也颇为相似:都是在多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脱颖而出。《一千零一夜》成形成书的年代,正值阿拉伯阿拔斯朝时期向不同文化敞开大门,特别是百年翻译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与固有的阿拉伯文化汇聚、整合,犹太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像一条条小溪在阿拔斯朝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中汇合成一条巨大的河流,构建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千零一夜》吸取了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在阿拉伯民间流传、发展,*后经文人加以润色、登录成书,这既是阿拉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多民族文化融会的产物。

【前言】 
大家来读书(序)

世界文学之流浩荡,而我们却只能取其一瓢一勺。即便如此,攫取主流还是支流?浪花还是深水?用瓢还是用勺?诸如此类,又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

本丛书由丁帆和王尧两位朋友发起,邀约了外国文学文化研究的十位代表性学者。这些学者对各自关心的经典作家作品进行富有个性的释读,以期为同行和读者提供可资参考的视角和方法、立场和观点。本人有幸忝列其中,自然感慨良多,在此不妨从实招来,择要交代一二。

首先,语言文学原本是人文的基础,犹如数理之于工科理科;然而,近二三十年来,文学的地位一落千丈。这固然有历史的原因,譬如资本的作用、市场的因素、微信的普及、人心的躁动,等等。曾经作为触角替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在国外何尝不是这样?)探路的文学,其激荡的思想、碰撞的火花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暗淡,褪却了敏感和锐利,以至于“返老还童”为“稗官野史”“街谈巷议”,甚或哼哼唧唧和面壁虚设。伟大的文学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当然,这不能怪世道人心。文学本就是世道人心*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方式;而且“人心很古”,这是鲁迅先生诸多重要判断中的一个,我认为非常精辟。再则,在任何时代,伟大的文学都是凤毛麟角。无论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或19世纪的西方,还是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唯有极少数得以幸免。而幸免于难的原因要归功于学院派(哪怕是广义学院派)的发现和守护,以便完成和持续其经典化过程。然而,随着大众媒体的衍生,尤其是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学院派越来越无能为力。我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语言文学,就是因为它正在被资本,甚至图像化和快餐化引向歧途。

其次,学术界的立场似乎也已悄然裂变。不少同仁开始有意无意地抛弃文学这个偏正结构的“大学之道”,既不明明德,也不亲民,更不用说止于至善。一定程度上,乃至很大范围内,批评成了毫无标准的自说自话、哗众取宠、谩骂撒泼。于是,伟大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被轻易忽略。曾几何时,马克思用他的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他老人家并不因为资本主义是其中的必然环节而放弃对它的批判。这就是立场。立场使然,马克思早在资本完成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之前,就已为大多数人而对它口诛笔伐。这正是马克思褒奖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重要因由。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恩格斯对欧洲工人作家展开了善意的批评,认为巴尔扎克式现实主义的胜利多少蕴涵着对世俗、时流的明确悖反。尽管巴尔扎克的立场是保守的,但恩格斯却从方法论的角度使他成了无产阶级的“同谋”。这便是文学的奇妙。方法有时也可以“改变”立场。这时,方法也便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说:“我决不是责备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的社会主义的小说,一部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小说’,来鼓吹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我的意思决不是这样。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让我举一个例子。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由是,恩格斯借马克思的“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之说来提醒工人作家。

再次,目前盛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正欲使文学批评家成为“文本”至上的“纯粹”工匠。量化和所谓的核刊以某种标准化生产机制为导向,将批评引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劳作。于是,一本正经的钻牛角尖和煞有介事的言不由衷,或者模块写作、理论套用,为做文章而做文章的现象充斥学苑。批评和创作分道扬镳,其中的作用和反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在网络领域,批评的缺位使创作主体益发信马由缰、肆无忌惮。

说到这里,我想一个更大的恶性循环正在或已然出现,它便是读者的疏虞。文学本身的问题使读者渐行渐远。面对商家的吆喝,读者早已无所适从。于是,浅阅读盛行、微阅读成瘾。经典的边际被空前地模糊。我们这个发明了书的民族,终于使阅读成了一个问题。呜呼哀哉!这对谁有利呢?也许还是资本。

以上固然只是当今纷繁文学的一个面向,而且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不能涵盖文学的复杂性;但文学作为资本附庸的狰狞面相已经凸现,我们不能闭目塞听,更不能自欺欺人。伟大的作家孤寥寂寞。快快向他们靠拢吧!从这里出发,从现在开始……

是为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