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经典保持接触
  • 和经典保持接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和经典保持接触

正版全新

21.38 4.8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宏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7170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78页

定价45元

货号1857919

上书时间2024-05-09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和经典保持接触
【书    号】 9787521207170
【出 版 社】 作家出版社
【作    者】 郭宏安
【出版日期】 2020-06-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页    码】 278
【定    价】 45.00元

【编辑推荐】 
文学的厚重,在于人文主义的觉醒、浪漫主义的激情、现实主义的丰碑,还有象征派的浅唱低吟,乃至于多远的现代主义传奇。

【内容简介】 
文学批评重在对于作品的整体的审美把握:首先是作品,首先是阅读,首先是体味。郭宏安先生的这部读法国文学的文集就是对这一文学批评理论的实践。全书十余篇文章分析和评论了读者们耳熟能详的法国文学经典作品——从人文主义的觉醒到浪漫主义的激情,从现实主义的丰碑到象征派的浅唱低吟,乃至于多元时代的传奇,作者以批评家的视角展示了阅读的厚重,将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阅读体验和真正的阅读之法。

【目录】 
大家来读书

I人文主义者的觉醒

蒙田就是蒙田

——读蒙田的《随笔集》

令人头痛的随笔

——从蒙田随笔看现代随笔

II“高峰”时代的大师们

那些林立的高峰

——大师巡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峰铸就

III浪漫派的激情

坏女人永恒女性·平民女儿

——读普莱服神父的《曼侬·莱斯戈》

北美荒原上的文明人

——读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

暗影和光辉的混合

——读雨果的《九三年》

IV现实主义的丰碑

一个有许多窗口的房间

——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谁是“幸福的少数人

——读斯丹达尔的《红与黑》

想象与真实的平衡

——读梅里美的《高龙巴》

V象征派的歌唱

一只逃出樊笼的天鹅

——读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无韵律的诗意

——读波德莱尔的散文诗

VI多元时代的传奇

谁是伪币

——读纪德的《伪币制造者》

曾经沧海难为水

——读阿兰-傅尼埃的《大个儿莫纳》

包法利夫人的姐妹

——读莫里亚克的《黛莱丝·戴克茹》

多余人理性的人

——读加缪的《局外人》

平凡的英雄

——读加缪的《鼠疫》

绝假纯真的童心

——圣-埃克絮佩里和《小王子》

风雨兼程七十年

——《小王子》的命运

后记

李健吾与文学批评

【文摘】 
蒙田就是蒙田

——读蒙田的《随笔集》

人文主义的巨人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讲蒙田和他的《随笔集》。

蒙田是法国人,生于1533年,死于1592年,距今已经四百多年了。他的主要作品《随笔集》初版于1580年,距今也已经四百多年了。有人不免要问:在当今这样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弄得我们连上厕所都要带着手机,为什么一个中国人还要读一个四百年前的外国人?很简单,因为他通过他的作品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真谛。四百年,不算一个很短的时间,可是读过他的作品,我们发现,人类生活的许多基本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读一个外国人,对我们21世纪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品位的机会,而且为解决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启发。一切对人生产生疑问并进行思考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蒙田。

自从孟子有“知人论世”的说法之后,历代中国的文艺批评家都主张把“知人论世”作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并逐渐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传统,为历代文艺批评家所遵循。评论作品必须知人论世,就是因为作家的作品和作者本人的生活、思想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真正了解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即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同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对这一重要原则,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有明确解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鲁迅也是坚持这一原则的,他说:“倘要论文,*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20世纪有人提出,作者作为作家的自我不等于作者作为社会人的自我,作品是作者作为作家的自我的产物,与作者作为社会人的自我没有关系,作品一经产生,作者就死了。这种观点为文学批评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避免了把作者作为作家的自我与作者作为社会人的自我做机械的等同,使我们对作品有了新的认识。但是,不能等同并不等于没有关系。实际上,两种自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知人论世”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不过不要把它看成“因为所以”那样的直接、机械的关系罢了。

蒙田生活的16世纪,在法国,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的世纪,在思想和行动的所有领域中都是一个生命力旺盛和行动激烈的世纪,是一个文学、艺术和语言走出中世纪、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进入古典主义的世纪。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其过程并不是突然完成的,中间经过了一系列逐渐发展的运动,但是,到了16世纪,尤其是弗朗索瓦一世登基之后,也就是1515年,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潮,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以及种种的观念和风俗。造成这场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是:一、 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行导致的地理大发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印刷术的流行,使书籍的流通成为可能;哥白尼的天体理论,则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学和精神展现了新的面貌。二、 意大利提供了榜样,文艺复兴在那里已经进行了一个世纪。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使大量古希腊的著作和古代手稿重见天日。法国的人文学者从意大利那里得到了启发,法国的贵族也在意大利学会了品尝“生活的甜蜜”,法国的作家也把意大利看作“知识和缪斯的祖国”。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人文主义产生并树立权威的运动。

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具有同样的来源,即研究文本并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文本。当人们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圣经》和世俗的著作时,就形成了一种“自由研究”的精神,直指以索邦神学院为代表的所谓权威的方法。宗教改革首先是由德国人马丁·路德开始的,他要求恢复原始宗教的教义。整个德国北部都跟随了他,英国也随之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宗教改革导致了大规模的分裂。在法国,宗教改革首先表现为“福音”运动,福音运动就是要回到《圣经》,因为《圣经》被看作信仰基督的唯一的、真正的源泉。但是,天主教的正统却认为,《圣经》必须由神甫的评论加以补充。福音主义的领袖是加尔文,加尔文的信徒被称为新教徒,或称胡格诺派。加尔文主张一种极端严格的道德,实际上远远地离开了天主教的自然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享乐主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6世纪的道德危机。

宗教上的分歧终于演化成宗教战争,信奉天主教的一方试图以武力对付信奉新教的一方。加尔文教的民主倾向,宗教的分歧造成的君主和臣民的分裂,使宗教改革具有了政治的意义,法国的独立和统一受到严重的威胁。从1562到1593年,八次战争,中间有无数小的冲突,使法国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考验,直到1598年的《南特敕令》,宣布宗教和解,法国才恢复了内部的和平。

思想文化上的文艺复兴表现为巨大的求知欲和无限的乐观主义。人们相信自然,相信为了让进步的曙光照亮大地,只须摆脱中世纪的种种束缚,解放肉体和精神。因此,“巨大”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形象,例如拉伯雷的《巨人传》。这是早期的文艺复兴,进入中期以后,趣味变得精细,模仿意大利,模仿古代,进而有了自己的创造。以龙沙为代表的七星诗社对诗人及其使命有高度的评价,他们歌颂自然、爱情和死亡,经常表现得高贵和庄严。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七星诗社的艺术和拉伯雷的乐观主义受到质疑,文学艺术呈现出极其复杂的面貌。例如蒙田,他放弃了许多幻想,不再把科学和智慧等同起来,而去寻求有限的人的形象,追求一种适合于人的智慧。

蒙田于1533年2月28日出生在佩里格尔的蒙田庄园。他的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于1519年被封为贵族。他从意大利的战场上归来,极为赞赏文艺复兴的观念,就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教他的儿子拉丁文。所谓“全新的方法”,乃是请一个完全不懂法语的德国人,从小就让他听说拉丁文。所以,蒙田的母语是拉丁文,法语和佩里格尔方言是以后才学会的。这样,蒙田很早就能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及用拉丁文写作的现代作品。蒙田在6岁的时候,被送进波尔多的居耶纳中学学习,然后在波尔多学习哲学,在图卢兹学习法律。学校的教育似乎没有成功,蒙田把学校称为“一座不折不扣的囚禁孩子的牢房”。但是看来他的判断力并没有受到伤害,因为他一生都保持着敏锐的判断力。他主张教育孩子,不是要用知识填满他的脑子,而是要培养他的判断力。

1554年,年方二十一岁的蒙田被任命为佩里格尔间接税*高法院的推事,此后十六年,蒙田辗转于佩里格尔、波尔多和巴黎,处理政务,解决居耶纳的宗教叛乱问题。他对政治感到失望,对他的法官生涯没有留下美好的回忆,但是他结识了拉博埃西,他在*高法院的同事。拉博埃西教他认识了斯多葛主义,使他养成了坚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品质。1563年,拉博埃西去世,但是他们的友谊并没有中断,九泉之下的拉博埃西仍然指引着蒙田跋涉在人生的艰难旅程上。《随笔集》中有许多歌颂友谊的语句,今天读起来仍然令人感叹唏嘘。蒙田的首次文学活动,乃是出版亡友的拉丁语诗、法语十四行诗及希腊语著作的法文译本。

【前言】 
大家来读书(序)

世界文学之流浩荡,而我们却只能取其一瓢一勺。即便如此,攫取主流还是支流?浪花还是深水?用瓢还是用勺?诸如此类,又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

本丛书由丁帆和王尧两位朋友发起,邀约了外国文学文化研究的十位代表性学者。这些学者对各自关心的经典作家作品进行富有个性的释读,以期为同行和读者提供可资参考的视角和方法、立场和观点。本人有幸忝列其中,自然感慨良多,在此不妨从实招来,择要交代一二。

首先,语言文学原本是人文的基础,犹如数理之于工科理科;然而,近二三十年来,文学的地位一落千丈。这固然有历史的原因,譬如资本的作用、市场的因素、微信的普及、人心的躁动,等等。曾经作为触角替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在国外何尝不是这样?)探路的文学,其激荡的思想、碰撞的火花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暗淡,褪却了敏感和锐利,以至于“返老还童”为“稗官野史”“街谈巷议”,甚或哼哼唧唧和面壁虚设。伟大的文学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当然,这不能怪世道人心。文学本就是世道人心*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方式;而且“人心很古”,这是鲁迅先生诸多重要判断中的一个,我认为非常精辟。再则,在任何时代,伟大的文学都是凤毛麟角。无论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或19世纪的西方,还是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唯有极少数得以幸免。而幸免于难的原因要归功于学院派(哪怕是广义学院派)的发现和守护,以便完成和持续其经典化过程。然而,随着大众媒体的衍生,尤其是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学院派越来越无能为力。我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语言文学,就是因为它正在被资本,甚至图像化和快餐化引向歧途。

其次,学术界的立场似乎也已悄然裂变。不少同仁开始有意无意地抛弃文学这个偏正结构的“大学之道”,既不明明德,也不亲民,更不用说止于至善。一定程度上,乃至很大范围内,批评成了毫无标准的自说自话、哗众取宠、谩骂撒泼。于是,伟大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被轻易忽略。曾几何时,马克思用他的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他老人家并不因为资本主义是其中的必然环节而放弃对它的批判。这就是立场。立场使然,马克思早在资本完成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之前,就已为大多数人而对它口诛笔伐。这正是马克思褒奖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重要因由。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恩格斯对欧洲工人作家展开了善意的批评,认为巴尔扎克式现实主义的胜利多少蕴涵着对世俗、时流的明确悖反。尽管巴尔扎克的立场是保守的,但恩格斯却从方法论的角度使他成了无产阶级的“同谋”。这便是文学的奇妙。方法有时也可以“改变”立场。这时,方法也便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说:“我决不是责备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的社会主义的小说,一部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小说’,来鼓吹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我的意思决不是这样。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让我举一个例子。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由是,恩格斯借马克思的“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之说来提醒工人作家。

再次,目前盛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正欲使文学批评家成为“文本”至上的“纯粹”工匠。量化和所谓的核刊以某种标准化生产机制为导向,将批评引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劳作。于是,一本正经的钻牛角尖和煞有介事的言不由衷,或者模块写作、理论套用,为做文章而做文章的现象充斥学苑。批评和创作分道扬镳,其中的作用和反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在网络领域,批评的缺位使创作主体益发信马由缰、肆无忌惮。

说到这里,我想一个更大的恶性循环正在或已然出现,它便是读者的疏虞。文学本身的问题使读者渐行渐远。面对商家的吆喝,读者早已无所适从。于是,浅阅读盛行、微阅读成瘾。经典的边际被空前地模糊。我们这个发明了书的民族,终于使阅读成了一个问题。呜呼哀哉!这对谁有利呢?也许还是资本。

以上固然只是当今纷繁文学的一个面向,而且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不能涵盖文学的复杂性;但文学作为资本附庸的狰狞面相已经凸现,我们不能闭目塞听,更不能自欺欺人。伟大的作家孤寥寂寞。快快向他们靠拢吧!从这里出发,从现在开始……

是为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