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雪
  • 沉雪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沉雪

正版全新

36.13 5.3折 68 全新

库存6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晶 李盈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53814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68元

货号1554747

上书时间2024-03-24

文学书专卖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沉雪
【书    号】 9787515353814
【出 版 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    者】 李晶 李盈
【出版日期】 2019-01-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定    价】 68.00元

【编辑推荐】 
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积极展示当代文学创作成果,推动当代文学优秀作品经典化进程,我社特邀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教授主编“当代新经典文库”一辑,共10卷本。《沉雪》为其中一卷,是李晶、李盈两姐妹倾情创作的长篇小说。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沉雪》真诚叙述了贫瘠又富有的特殊年代发生的浪漫、感伤或多少有些戏剧化的悲壮故事,真实记录了那段过去的并不久远的历史,震撼心灵,给后世以启迪。

【内容简介】 
《沉雪》讲述了来自天津的女知青孙小婴在遥远、艰苦的北方荒地,邂逅了人生中的知己舒迪。与孙小婴的柔弱敏感不同,女孩舒迪高大阳光、积极乐观,充满了生命活力,少女间纯净如雪的情谊照亮了孙小婴黯淡的青春岁月。作者文笔细腻诗意,叙述深邃低徊,人物刻画鲜活饱满,故事写得朴素而安静,是描写那段贫瘠又富有的特殊年代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作品曾获第十九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评审奖,时隔廿年,作者精心修订,全本经典再现。

【目录】 
引子
 上部
 中部
 下部
 补遗
 附录一 遗忘的一种形式
 附录二 抓住它当历史消散湮没时
 附录三 崇拜记忆

【前言】 
遗忘的一种形式 ——关于《沉雪》
李晶
      城市每天都在建设中,走在街上或者站在窗前,总会见到那些民工,民工身边,有沙堆、混凝土,还有砖瓦。砖瓦是浅红色的,棱角齐整,和我记忆中的没什么两样。而那些民工,他们干活儿时的大响动,打逗的闹声,常令我分神。我常想,我曾经和他们是一样的,一样的。曾经,我也像他们那样子,搬砖弄瓦,抡锹使镐,整整干过七年。
      后来写过一篇散文,叫《不羁的声魂》,表达自己心怀中一股浓郁情绪,是很怅惘,很伤感的。那时我好像才突然间发觉,青春了无痕迹。不论当初有过怎样的喧嚷,怎样的挣扎,今日全都倾入一派汪洋的大水之中,全都剩成一片无言的寂寞。而记忆里,似乎只存留着一条漆黑漆黑的地平线。偶尔,当意识稍事停歇时,那条地平线就要晃荡。在它之上,空旷的天里,跑满声音,声音像大面积的飞瀑,淋洒我的全身—在好多的静夜里,我听着这些音响,这些声魂,又看见冲腾不息的荒火,数不清的泥脚板儿,当然还有那夹风打旋儿的大雪,它们像海浪一样,在静夜中层层飞过……我做过梦。梦见十七岁的我,独自在黑龙江边上狂跑着,也是在夜晚;而现在的我,竟在她后面苦苦地追,追不上,因为她跨起长长的两条腿,忽然高到我的上面去,翻越了一座横过来的山峰……很奇怪的梦,醒来后,久久诧异,难忘梦境里那个年少的我,那样矫捷、勇敢、飘逸,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别人。
      我慨叹,确是物质不灭呵,说来锈迹斑斑,飘零无痕的东西,其实永远是尘泥在世,又在心的。
      所以,尼采就说,事物的价值有时不在于一个人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一个人为它付出了多少代价——它要走了我们多少……七年,要算生命史中一个比较短暂的过程,但是因其劳动的强度,而带来意志的强度,情感的强度,由此而铸成个人生命史中*大的高潮期,由此,那记忆也成为*强烈的一页——*强烈的记忆,像一种创伤。在文学里,*迷惑人的东西,莫过于这创伤吧。
      我觉得,是有一种命定的力量,促使我,把什么都停下来,要好好地投入一件事,必须得完成它,不管多难,不管成功与否,我都得做。可怎样做呢?却不知道。开始是有点儿撞头。人与事,汩汩而来,欲写已忘言。我不要简单地复原过去,不要那些择不清的细节。可情绪挡在那里,非常碍事。一种莫名的哀感,长痛不已,彻骨透髓——我受不了。李盈时常过来帮我。她的叙述全面,准确,并且凝练。她修正了我好多的“伪记忆”,尤其从心理方向上,她给我以有力的把握,那是形而上的,必不可少的。
      但是,那种真正创作状态的冷静与孤寂,我好久都没有找到。我知道,必得把随身的那个沉重的行囊摘掉。必得从心绪上,从血肉里,剥离自己。
      闷闷地看了很多书,尝试形式上、技术上的努力,发现不行。我没有那种本领,或者,那种本领不适合《沉雪》。是不自然,不自由,充满华丽的操作性——都撕掉,开始学电脑。同时开始改视角,就让“我”来直接表达。直接表达,容易犯唠叨,容易矫情。重看勃朗蒂、普鲁斯特,还有安妮·弗兰克,等等。觉得一种朴素的诚恳,实在是艺术的大乘。又看帕斯捷尔纳克,很入迷,久久地默视他的肖像。一双多么人性,多么深湛的大眼睛,一定是铁灰色的。他在终于写罢《日瓦戈医生》之后,在一封信里说:“听从命运的盲目摆布,我有幸充分表现了自己,既表现了我们已经习惯于牺牲的东西,也表现了我们所具有的*好的东西,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没有被扼杀掉,也没有被践踏死。”随后,在一首诗里,他又写道:“创作的目的,是将自己献给大家”——这是一句多好、多坦诚的诗呵!
      我感动,大悟。我发现,相比形式上的百般的考虑,意志的顽韧,精神的纯粹,才是创作至为重要的。而假若我,一定要以“我”来写,那么无非是尽心。以前一些东西,大概仅是用脑子写下的。《沉雪》的完成,却是实实在在靠了尽心。一个人,门窗紧闭,疏于见人见世,坐在电脑前,感到一种奇特的亮度。记忆变成舞台,语言在上面跳舞……这时的尽心却显得难了,因为我一直企图制住倾吐,而进入思味——思味存在,思味历史。想尽可能地“在过去的时间中认识现实”(昆德拉语)——我为自己设下的一个莫大的难度正在于:如何能够达到真实。我反复想,在人类经验中,究竟什么才是无可置疑的真实呢?唯有个人的知觉。这才是属于想象之母的,是来自生命本身的,真相的东西。从作者言,我和李盈是融成一个人,可是在生活里,其实相差很大。那时候,她姿态上是超越的、冒险的,我则看着她,看着自己,心中难过,“成天价哭哭啼啼”,觉得天塌了,暗无天日。她的镇静,我的惊惶,她的忍耐,我的衰弱,完全是像两个家庭中的孩子。虽然常常我们间存在着奇怪的“通感”,以及各样的不可言传的共同信号。我常觉得,我们的同种,其实只是在生物学上的。我们的知觉,绝对是属于各自的,单数的。具体在创作中,既是要忠于它,又要想象它、化合它。这当然很不易。
      经过了很多的想,很多的不易,现在,孙小婴总算是从书里面跑了出来。她的稚拙,惧怕,她的忧愁,以及她的无可救药的耽于落后的心理,佯装强者的情态,小说是尽可能真实地“复原”。我们觉得,这是“真实”。
      她的逃脱别无选择,她并不是真的凭借力量,而是凭借了她的脆弱来支配着生命的。那么,这支配能是怎样的?而舒迪,她的性格限定也只能如此那般着,也是一种“真实”。处在无理性的年代,整整一代人,大规模地被改造,大家盲目地在雾中行走,可怕的无意义,可怕的耗损,其中,该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揭示和思味的。但愿《沉雪》有所努力。
      一直觉得,卡夫卡那一对硕大的招风耳是艺术家*杰出的器官。这器官,不少大师都有,比如昆德拉。而昆德拉的高处,尤在于他对时间的刻意的计较,以及对于人自身奥秘的刻意的探究。像好多的好作家一样,昆德拉也是情愿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寻找失去的现在”。而他,又如此轻淡地告诉我们:“回忆,不是对遗忘的否定。回忆是遗忘的一种形式。” 我想到,《沉雪》虽然耗费了我们很多,*终,它也不过是如此。
      三十年,弹指挥间,“知青”这个字眼,举世掂量。作为一桩个案——时间的,文学的个案,《沉雪》无论如何是要被刻入公众的记忆中了。这事现在想想,实在是有些可怕。
      1998年6月26日写于北京马神庙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