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从黄土高坡来
  • 他从黄土高坡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他从黄土高坡来

正版全新

30.68 8.1折 38 全新

库存3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秉文 著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ISBN9787547724774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38元

货号1267959

上书时间2024-03-13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他从黄土高坡来
【书    号】 9787547724774
【出 版 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作    者】 张秉文 著
【出版日期】 2017-08-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38.00元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出版的第三部专著。全书分为访谈、文箧、艺评、乡韵四辑。其中前三辑大部分为作者多年笔耕散见于报刊的作品汇集,*后一辑除个别篇目多是*近为本书专意创作。通览全书,几乎篇篇有人物有故事,这是作者多年记者工作熏陶形成的惯性使然——不负手中笔,记录可记之人的可记之事,且乐此不疲。作者文风朴素,娓娓道来,书中的那人那事也许会给读者朋友带来一些启迪。

【目录】 
目   录

第*辑 访谈

李金明:文学人生多绚丽

老诗人王德祥

佟金力:潇洒人生四部曲

西部画家王天一

韩胜勋与《钢铁工人之歌》

李成志:耄耋之年著书忙

焦宏泽的书法     

陈广斌:石景山区的“活地图”

赵濂:醉在“谜海”不知年

陇东舞者高梅

关续文:首钢厂史研究第*人

蒋鹏凌: 情系集邮乐陶陶

胡长江:为弘扬传统艺术默默耕耘

门学文:从“文物迷”到民俗协会主席

李成申:打造石景山区集邮文化

陈康:收藏 研究=学问

沈希诚:艺海拾贝者

黎明辉的画

他从黄土高坡来 ——记中年书画家刘正恩  

岳星:让作品插上思想的翅膀

王卫星的丹青路

段彩霞:从农家女到剪纸艺术大师

刘  彬:刀笔勤耕耘,方寸气象新                                    

马振才:呵护“非遗”的领头人

初德和:从剪报到编书

刘亚琴:做读者永远的朋友 

李秉正的画

陇东民间泥塑艺人吴建国

文云霞:梅花篆字自一家

赵玉双:志在画坛育小苗

谷忠仁:从工厂走出的画家

对话唢呐艺人祁和平

丁海涛:含笑收获创意饮食文化

武德医术双馨香——追忆高永纯采访笔记

通臂拳传承人杨书洪

说说北京模式口李记面茶

石景山区国标舞推广趟路人

康健:钟情“名人与日记”研究

桂林补碑人

  第二辑 文箧  

初遇书画家张改琴

林胜利的“长征”终于撩开了面纱

尹学安:一路坚守学习

刘工春松

榜样胡野红

陈百基:爱岗敬业的实干家

张玉梅:从油漆工到造价工程师

乡党同事张兆西

贺刘学仕先生八十大寿

师爱“润”我细无声

责编韩华明《我的管理三论》唱和

老苏给我上一课

在《首钢日报》这所学校里

享受电脑“爬格子”的快乐

莲石湖五题

雨天,漫步长安街

坚持梦想       

第三辑 艺评 

好运气的《西山抗日游击队》

书得静气心大安——参观王明明书法展

读《一生的突围——李琳之散文中学生读本》

刘玺生画集序 

读《杨平汉俳诗选》

参彻无声诗——读王国顺的画

读梅伟长篇小说《五彩琉璃》

读肖长林的山水画

推荐高余丰先生书法语录

读祁瑾《祁家庙史话》 

读《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

读汤云柯《三杯淡酒一壶茶》

为《李鸿章》叫绝

参观《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接受捐赠作品展》

第四辑 
乡韵

万厚爷

志武表叔

蒋家亲戚

发海叔

与有强叔的网上飞鸿

多锡哥

秦长明:爱在教育

福寿堂记忆

治荣哥

维科哥

虎虎

柳银堂姐夫

慕文信妹夫

老屋纪事

附录  

李  辉:迟到的祝贺

史文良:平和之音——读《独写我心》

高 杰:在喧嚣与混浊中追寻一分淡定——《独写我心》读后

文朋网友评《独写我心》

【文摘】 
李金明:文学人生多绚丽

李金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旅作家、军史专家。中国作家代表大会第七、八届代表。北京作协签约作家、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主席。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评论、报告文学400多篇。著有中篇小说集《小城三怪》,散文集《山的回忆》,长篇纪实文学《**》《红色高参》《华北军区野战军征战纪实》《新中国剿匪反特大纪实》《黄埔对决》等16部专著。曾获全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及其他奖项,部分纪实作品在海外出版。

要想读懂李金明的文学人生,有必要先了解他是军地两栖作家。他的“两栖”即:既是部队专业作家又是地方政府的群团文化官;既擅长军史写作又钟情纯文学。这样的属地跨越与创作领域专博交错,勾勒出李金明的绚丽多彩的文学人生,多了几分史诗般的跌宕起伏与凝重。

第*首诗——处女作《三棵幼松》,1977年在《河北文艺》第八期发表,相距1971年他爱上文学整整6年。“六年磨一诗”,有朋友戏说他创造了一个成语,他却抱着杂志哭了……

李金明说:“我*初迷恋文学,是入伍后的1971年,新鲜的军营生活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连队又委以重任,负责连队的黑板报。在黑板报上写写画画,这就是我*初的作品。黑板报上有好人好事报道,还要有诗歌、散文等文学稿子。连队当时初中生才两三个,组稿很难,我就自己写。节假日、星期天、训练后的时间,我都看了书、写了稿。连队值勤任务很重,中午有补午觉的时间,我坚持不休息,困了就到水龙头下用凉水冲冲头,精神了,再写。业余时间里,我都是对着昏暗的灯光,垫着粗糙的练习本写作,一直写到夜色阑珊。我开始投稿,诗歌、散文源源不断地给编辑部寄去,但没有收获。有些稿子杳无音信,更多的是退稿笺。”李金明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写作-投稿-写作……辛勤耕耘6载,竟然没有一篇作品发表。这对于今天有纸质平面和网络媒介可供选择发表作品的文学青年来说,真是天方夜谭。朋友劝他:“你这不是写作,你是作苦行僧,何苦呢!” 李金明有过动摇、也想放弃,但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占了主导:有耕耘,总会有收获。他咬牙坚持着,终于看到了希望。第*首诗发表,昭示了他的创作开始“上路”。

1978年末,李金明所在的部队考虑他已经超过了提干年龄,准备让他复员。爱护文学新人的时任北京军区文化部长的老作家魏巍知道了这个情况,及时与河北省军区领导联系。河北省军区领导采纳了魏老的建议,破格提拔李金明到保定军分区宣传科当干部。文学让李金明吃了不少苦,也让他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这才是个开头。从此,他更加勤奋,不断有作品在《解放军文艺》《河北文艺》《河北日报》等报刊发表,其中小说《石玉贞》《山虎》还被改编成连环画。不久,李金明被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接纳为会员。

第*部军史纪实文学——《**》,他是慨然应诺,30万字,8个月完成。结果,一炮打响:他应邀参加人民大会堂式,受到中央军委首长的接见。次年,这套书获得中国第九届图书奖、解放军第*届图书奖。几年内该书再版5次……

还是文学给李金明带来光明。1983年,李金明调入保定军分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工作,小时候听来的打鬼子、端炮楼的故事一下子被激活了。他爱上了军史,因为这里能见到很多很多真故事。在党史办5年,李金明不但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还经常外出采访,笔记就写了一百多万字。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结识了很多老红军、老八路。为了更全面了解历史,他还采访了一些国民党将领、下级军官,甚至伙夫。这些鲜活的原生态材料给了他从多视角判断和评价历史事件的勇气。他秉笔直书,学术文章和采访录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李金明出手不落俗套,文章里经常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引起了上级的注意。1990年,李金明调到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这里史料丰富、接触面宽,他成了专门作家,开始史学与文学结合的创作。

1994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计划出版一套“**”。该丛书要求史实详尽、真实,又要有文学性和可读性。高屋建瓴地透视这一段历史,难度可想而知。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对这套丛书十分重视,江泽民亲自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可是,半年多过去了,晋察冀部分还没有落实作者。因为晋察冀是抗日战争中*大的敌后根据地,千头万绪,既了解这段历史,又有文学功底的作者难找。责任编辑先后找了三位作者,都被婉言回绝。有人推荐李金明,责任编辑抱着试试的心态,打电话问他:“能完成吗?”李金明慨然应诺。30万字的《**》如期出版,奠定了李金明的军史作家地位,随后,他应邀完成36万字的《华北军区野战军征战纪实》、34万字的华北剿匪纪实《燕赵扫残》、26万字的《燕赵惊雷》等纪实作品,并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应邀为少年儿童创作的《南昌第*枪》《粉碎大围剿》《铁流两万五》《情系宝塔山》《抗日先锋队》等五本反映革命斗争的故事集和小说集,由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他先后出版了12部军史题材著作,约400余万字,是军史作家群中的实力派。

第*部中篇小说——《小城三怪》,1987年7月在大型文学杂志《昆仑》发表,同年12月《作品与争鸣》转载。这是他纯文学创作的一个亮点。1994年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了他20万字的中篇小说集《小城三怪》……

《小城三怪》讲述的是:1951年,在冀中的一座小城里,军分区敌工科干部刘铁、县大队长秦太(后投敌。解放后住进监狱、释放后担任县政协副主席)和他的老婆(地主的小姐)“一枝花”;县委敌工部长贺老麦,三人相遇所产生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他们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曾有着命运的瓜葛,解放后,巨大的惯性,依然承载着他们前行。这样的题材对李金明来说,应该是驾轻就熟,然而其创作竟耗费整整一年时间。这不是他的才情发生故障,而是搞军史、纪实,纯文学创作变成了他的业余事情,全凭着对文学的那种执著,忙里偷闲构思、写作。他虽然发表的中、短篇小说不多,但却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之效力。《小城三怪》发表后,曾引起评论界的关注,《作品与争鸣》转载时称赞作者“凝聚了中华民族四十年的血泪和探索”。峨眉电影制片厂还将其改编成了电影文学剧本。李金明体会,长期搞军史“跟着走”,既受了益,也受了害。不过,他解释这里的“受害”是加引号的。

第*次接受北京主流媒体宣传——1999年9月7日,《北京日报》以《纸上硝烟弥漫  笔底风起云涌 -----记军史专家、作家李金明》为题,用较大的篇幅全面介绍了他在文学创作和军史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刊登了作者照片……

其实,李金明从走上文坛,以其不凡的创作成绩先后受到《河北日报》《保定日报》《战友报》及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关注。1994年8月,中央决定建立平津战役纪念馆,李金明被抽调到建馆办公室,负责“英烈厅”的内容编排。按中央军委批准的建馆方案,要将平津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的名字镌刻在铜墙上。为了使烈士墙上名字准确无误,李金明和他的战友们夜以继日地查找了三个多月,终于查清了6639名烈士的姓名,使烈士墙如期完工。开馆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摄制组进行现场采访,李金明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这是他第*次在中央电视台露面。报道虽然和他的创作无关,但却告诉人们他创作的另一面——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北京日报》的报道,则向世人展示了李金明创作生涯的全部。

2001年。李金明终于“归队”,离开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进入创作室,开始了专业创作。由机关干部转为专业创作,生活由喧闹转为平静。他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学道路,开始长篇小说的写作。

第*次被人热情地当成“鉴定家”——鉴定旧币。这是他从事军史研究的额外收获,这里透着他生活面广、学问渊博……

   李金明说:“实际上,我多年来是游走在文学和史学的结合部,混迹于‘红墙作家’中。因为工作的关系,使我对华北军事史的了解,延伸到政治、文化、经济、司法、妇女等更深的层面。”一天,李金明去月坛公园的集邮市场游览,看到有卖旧币的,他拿起一张破旧的钱币仔细看过说:“这张旧币不值钱,这叫‘联合票',是日本鬼子占领天津后,用缴获的国民党的印刷机和版式大量印刷的,企图用`联合票'扰乱晋察冀边区经济秩序,遭到根据地人民政府和老百姓的抵制。到抗日战争末期,使用这种钱币是要以汉奸论处的。这种钱币数量很大,大都被老百姓糊了窗户。”

  卖旧币的小贩和几个顾客听罢感到很惊讶,热情地把他当成了鉴定家。有人递过一张旧币,问:“这是国民党的、还是八路军或日本鬼子的?”

  李金明仔细一看,说:“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冀南行署1939年发行的,在根据地使用的钱币。这种钱币只发行了一年多。印刷机用三四辆牛车拉着,走到哪儿在哪儿印。1940年春天大“扫荡”前,晋察冀边区银行让他们把机器运到山西山里,从此这种钱币就再也没有印过。这种旧币数量小,应该值钱的……”

  他对抗日战争时期钱币的熟知,使围观的人非常佩服,当时就有人要联系电话,后来,还真有人多次联系,请他鉴定旧币真伪。

这些学问,一部分来自他的采访,一部分来自书本。李金明无心当鉴定家,他知道一个成功作家是靠渊博的知识做支撑的。他也是个藏书迷。他说:“我的收入,大都买了书,节假日换上便衣,去转旧书摊成了我的乐趣。由于对战史的广泛了解,使我的眼睛很‘毒’,在五花八门的地摊上,一眼就能够看出哪本书有史料价值。在买书的时候,从不吝惜金钱。从5角钱1本的《燕南烽火》到80元1套的《晋察冀文艺研究》我一一买回。如今,在我的书架上、沙发边,床底下,到处都是史料书。这是可供我毕生享用的财富。”

2003年,李金明当选为石景山区作家协会主席。从此,他把很大精力投入到繁荣石景山地区文艺事业上。他带领会员完成了“石景山区与奥运”丛书、“石景山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丛书的编写,成功举办了四届“北京西山诗歌节”,用文学的形式讴歌石景山。李金明感到*迫切的是人才培养,当年,他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一起从保定的文学青年圈起步,当年的那些人,很多都有建树。为此,他计划从今年开始,区作协在每一个月的*后一周周六举办文学沙龙。他想创造一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另外,在朋友圈里,都说李金明是个大孝子。这里举一个例子,李金明无论身在何处,20个年三十夜赶回老家保定,陪母亲看电视、聊天。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有此善行为根基,李金明在文学创作上一路收获多多必定无疑。

 莲石湖五题

柳荫

初春,来莲石湖踏青,步入公园大门,便可看到一棵棵柳树枝条吐着鹅黄的芽儿,荡漾春风,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轻舞长发,欢迎到来的客人。莲石湖赏柳,妙在夏天。沿着湖岸北行不远,登上湖心小岛,丝丝柳条拂面,阵阵湖风沐身,尘嚣顿消。眼前,有情侣柳下细语,似恐惊飞枝头啼莺;有举家三口,携子游戏,忙碌追逐花丛飞蝶;有文友三俩,席地而坐,品茗说柳。《石景山名胜掌故传说》《永定河传说》中都记载有“王老汉栽柳的故事”。这两本书由同心出版社出版。传说永定河边王老汉两口开“王记饭铺”。一天晚上来了三个壮士,王老汉小心伺候。酒过三巡,一个壮士站起对王老汉说:“我们是河里鱼精,过几天发大水,知道你们广做善事,才来通知,不能乱说,只要在你房屋四周插上柳枝,洪水就会绕着流走。”三个壮汉走后,王老汉两口这个晚上没有合眼,商量怎么救全村人。第二天清早,老两口开始在堤坡插柳条,连插6天,就剩自己茅屋前没插,这天晚上,大雨滂沱,河水暴涨,冲垮了堤坝,冲走了王老汉两口和他的茅屋。安然无恙的周围百姓这才想起老两口插柳情景。为了纪念两位老人,人们在河堤两岸栽了一排排柳树。这是传说。乾隆《阅永定河》诗中的“连阡麦苗嫩,围墅柳条轻”句,证明历史上永定河边遍植柳树的情形是真。其实,柳树耐活,生长快,根须延伸长,是护堤的好树种。

花带  

莲石湖公园东、西两岸,像呵护镜子般湖水的花腰带。进入春季,呈坡形的滩地上海棠、碧桃、山桃次第开放,构成花的海洋,香风风阵阵。尤以海棠雍容华贵,吸引游人。《诗经》中用海棠来形容诸侯大夫家中女子的富贵雍容之姿态。在风水中也把海棠看作是堂前的富贵之花。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香”。 林黛玉咏白海棠诗句,道尽海棠的高贵与艳丽。在花间小径徜徉,不经意间会发现一种顶着小金钱花儿的野草,这是永定河畔的特有植物,俗称打盆打碗嗑,学名叫打破碗碗花。传说从前这里住着一个冯员外,家有7个儿子,都娶了媳妇以后,妯娌之间嗑盆碰碗,闹不团结,庄稼地里长满了打盆打碗嗑,影响收成。后来分家单过,大家一门心思用在耕作上,再不发生磕碰,庄稼地里的打盆打碗嗑也消失了。时代变了,过去的“野草”今天变成了难得一见的花儿。沿东岸继续前行,有一片戴标牌的花木很醒目。这里是公园林木认养区,偶尔瞥见熟人的认养牌,顿时觉得那棵花木亲切十分。石景山区委的“组工林”标牌矗立花木丛中,似乎在昭示游人。至此,登记认养一棵花木,可谓雁过留声,不虚此行。

  鹭影

    位于上游位置的叠水是莲石湖的一处人造景观。一叠一叠的水聚集、形成合力、外溢,跌落的水幕下有鱼儿嬉闹;有白鹭在叠墙上信步,偶或,抖动玉翅,腾入半空,尔后,箭一般穿破水幕,叼起一只小鱼,飞落岸边,细品慢嚼;有摄影发烧友的“长枪短炮”,聚焦鹭影。用他们的行话称这叫“打鸟”。巧极,碰见区广电中心刘长城,他也是“打鸟”一族,背着相机,作撤退状,听其抱怨“双休日游人太多,把鸟都吓跑了!”感觉他是这里的常客,平日莲石湖的鸟儿肯定比现在多。岸边柳荫下,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指导学生画水彩写生:叠水是大背景,翻飞腾跃的白鹭是主景……因为有这叠水,才招得白鹭来翔。感谢设计者的匠心。

夕照

    莲石湖湖泊水面长3.40公里,平均宽300米,水面106公顷(与昆明湖的水面面积相当)。在莲石湖观夕照赏晨晖,别有情趣。站在主景区观景台上等待夕阳西下时候,灿烂晚霞,形成彩带,飘落湖中,托着火红的太阳,缓缓滑入水中的大山之后。远处,永定塔、文昌阁影影绰绰,仿若仙山琼阁落人间。漫步到莲石湖的北端西岸赏晨晖,则是另一番风景,燕都第*仙山石景山像一幅巨大的背景画,镶嵌在天幕上,首钢高大的厂房、烟囱倒映湖中,与刚刚跳进湖中的红日对话,诉说历史的沧桑。令人顿然感到,游罢莲石湖,不登上与之相邻的石景山俯瞰十里钢城,此行便有缺憾。

                                 肉石

2014年9月6日,为写一篇命题文章,踏访莲石湖。早10:30进入园,下午2:30出园,步行绕湖一圈,说不累,是假的;说开心,是真的。自从2013年1月采访石景山区文联主席郭明捡永定河石头,写了《郭明:爱上永定河石头不回头》后,受到感染,我也爱上了永定河石。这不,一路观景、捡石,搂草打兔子——两不耽误。捡了六七块,其中一块较大的高17厘米,底部宽8厘米,顶部4厘米,像一座小山造型,山上的纹路走向清晰。归来用清水浸泡,洗去泥污发现,这个“小山”活脱脱一个刚煮熟剥去皮的猪肘子。石头主体颜色是肉红色的——像瘦肉;纹路一条一条像夹带在瘦肉中的白白的肥肉丝。小狗误判,来到我身边用它灵敏的鼻子嗅了嗅,还不放心地伸出鲜红的舌头舔了舔,这才不屑一顾地走了,把思考甩给了我。对于素食主义者的我来说,答案肯定:捡到的“肉石(食)”也不能“吃”!据了解,捡永定河石的人很多,希望莲石湖公园有朝一日,建起一座永定河石展馆,多一个角度弘扬永定河文化,那时,我也去交流。

【前言】 
作者寄语

 三月,播种

                 ——写在《他从黄土高坡来》付印之际

                                张秉文

门前的喜鹊

跳上枝头

——叫早

墙角的迎春花

舒展腰肢

——问好

呵,春天来了,来了

是谁一声

——春播

惊醒

——蛰伏中的我

敲击键盘耕耘

年复一年的酝酿

—— 一卷文字

——
一粒成熟的种子

——今天播种

种下梦想

种下期冀  

明天,明天

 有一本书

化作一棵树

在炎炎夏日

为路人遮凉

                   2017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