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字里行间(开卷书坊第六辑)
正版全新
¥
16.25
4.3折
¥
3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子张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21170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38元
货号1264970
上书时间2024-03-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人在字里行间(开卷书坊第六辑)
【书 号】 9787549621170
【出 版 社】 文汇出版社
【作 者】 子张
【出版日期】 2017-08-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定 价】 38.00元
【编辑推荐】
作为一种现代文人人格现象,不是一两篇短文、更不是只言片语就说得清楚的,无非是对收入本书的几篇“别样”短文之产生做点解释,以使读者了解。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新编选的一部人与书的随笔集。书中所写,既有不少已故文化大家和著名诗人,也有当代读书界、文学界重要的文人学者。作者长期致力于现代文学史研究,近年又瞩目于当代民间读书活动,通过这些长长短短的随笔对文学和读书作出了独到的观察和思索,对读者了解当代文学和读书现状、思考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闲暇时的读物,既有助益又有趣味。
【目录】
卷一
外鲁内周说孙犁
友情因何而变?
——重读《铁木前传》
文学史中的孙犁
渐行渐远陈寅恪
纪弦诗选两种
“但求解古人故旧之沉郁……”
送别孙静轩
诗心如秋水老来渐澄澈
——木斧《诗路跋涉》代序
木斧与《自画像》
刘纳三书
《莫洛集》:是幸运,有遗憾
诗人之“穷“与“阔”
卷二
失而复得的冰心遗札
“冰心纪念馆”
玉桃园拜望吕剑赵宗珏小记
惜别剑翁
一次跨年的对话
一位曾被忘却的诗人和他的诗
尚未完成的跋涉
人在字里行间
“我曾经是蚕蛹……”
——吕家乡先生之“智慧书”
诗前诗后说因缘
儿童文学与儿童语文
《十八岁和其他》旁批
毕竟是韩寒
小说中的男人
《季风》三期
说到读书
一颗奔腾的心
卷三
且读书开有益斋
——我与《开卷》及《开卷闲话》
书林长夏说魅影
——《开卷》百期珍藏版
《开卷闲话七编》序
《开卷》书友
上海·第十届巴金学术研讨会略记
写在文学史边上
与谭宗远说“老萧”
一封信,一段回忆
温州的书卷气
放晴丘壑陶咏吾乎
“七月书旅”及其它
非爱书人不能心会
众里寻他千百度
卷四
汶水谣
祖父的遗物
家藏几卷书常有
和语言摔跤
且说《冷雨与热风》
我是陈近南?
当年中学生所忆在莱芜
窗前江水楼底市声
日记:十问九答
【文摘】
外鲁内周说孙犁
想到这个题目,其实是想知道孙犁怎么看、又怎么在文字里表述周作人与鲁迅。
这是因为,多少读过一些孙犁的文字,尤其是其老年写下的散文、随笔、读书札记,就会产生一种直觉,即其性情、文风与周作人有相当的贴近。贴近,固然可能有若干原因,性情属于天生,文风则会传染。那么,除了从鲁迅那里接受二周相似的一部分,有没有直接来自周作人的成分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再次进入孙犁的自传、书信、读书札记,专注于“周作人”二字,果然看到了数条记载。
不过这种记载,有一个强烈的对比性态度,那就是对鲁迅是无条件尊崇,对周作人则是大否定中有某些微妙保留。
对鲁迅,孙犁既始终保持热烈的情感,复积累起相当系统的理性认知。早在一九五二年十月写下的《鲁迅的小说》一文就从思想、题材、白描、新鲜、讽刺五个侧面对鲁迅小说详加阐发;一九八六年十月写《谈杂文》,又系统提出学习鲁迅的“四个方面”:思想的变化及发展,文化修养和读书进程,行为实践,时代。至于热烈的尊崇之情,可标注的地方就更多了。像一九七七年十月写的《关于散文》,实际就是对自己与鲁迅关系的一次梳理,说到散文,他自己先表示:“*喜爱鲁迅先生的散文,在青年时代,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这种“狂热”,还可以由《耕堂书衣文录·中国小说史略》一则来作注解,因这部历经乱世而得以留存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当初作为中学生的孙犁自“保定天华市场小书铺”购得,且是他一生“购书之始”。
孙犁关于鲁迅的专文,通常都写于十月份,显然都带有纪念鲁迅的仪式性,当然也可以看出鲁迅在孙犁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地位,有时甚至通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对比性语言出之,甚至直接拿周作人为目标。比如“文革”后期所写《书衣文录·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一则,明明是介绍周作人晚年著作,却突然由书及人,为鲁迅抱起大不平来:“并想到先生一世,惟热惟光,光明照人,作烛自焚。而因缘日妇、投靠敌人之无聊作家,竞得高龄,自署遐寿。毋乃恬不知耻,敢欺天道之不公乎!”(1974年11月23日)
这里,拿来与鲁迅“惟热惟光,光明照人,作烛自焚”作对照的,是周作人的“因缘日妇,投靠敌人,无聊作家,竞得高龄”。语涉周作人四宗“不是”,如今看来,之一、之四有点“欲加之罪”的嫌疑,之三“无聊作家”可能也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唯有之二算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实,仿佛也的确是公认的大污点。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这个大污点好像慢慢有人出来质疑且公开为周作人护短了,迫不得已说,偶尔失足说,地下工作说,不一而足。对此,孙犁在《耕堂题跋·知堂谈吃》这篇专谈周作人的短文中作了相当正面而又全面的呼应。本来,《知堂谈吃》是友人送给他的一本书,并非一定要郑重其事介绍,而有此专文,重心全不在书,只在作者的“人”。一上来,孙犁即由一个前提性的逻辑背景感慨:“文坛随时运而变,周氏著作,近来大受一些人青睐。好像过去的读者,都不知道他在文学和翻译方面的劳绩和价值,直到今天才被某些人发现似的。”接着即从历史由来角度,直言不讳道:“即如周初陷敌之时,国内高层文化人士,尚思以百身赎之,是不知道他的价值?人对之否定,是因为他自己不争气,当了汉奸,汉奸可同情乎?”
“汉奸可同情乎?”也许是为了回答这个疑问,孙犁提到一件具体事端:“前不久,有理论家著文,认为我至今不能原谅周的这一点,是我的思想局限。”
这大概就是当时“周作人热”热到高烧程度时出现的为周“护短”之一例了。
那么,孙犁又是如何为自己辩护的呢?
孙犁答辩道:“有些青年人,没受过敌人铁蹄入侵之苦,国破家亡之痛,甚至不知汉奸一词为何义。汉奸二字,非近人创造,古已有之。即指先是崇洋媚外,进而崇洋惧外。当外敌入侵之时,认为自己国家不如人家,一定败亡,于是就投靠敌人,为虎作伥,既失民族之信心,又丧国民之廉耻。名望越高,为害越大。这就叫汉奸。于是,国民党政府,也不得不判他坐牢了。”
显然,态度是明朗而又决绝的。不过,“国民党政府,也不得不”的说法似乎略显暧昧了些,对周作人“附逆”的说明也似乎过于简略了一点。“投靠敌人,为虎作伥,既失民族之信心,又丧国民之廉耻”这样的“汉奸”定义,原封不动地加之于周氏,怕是确有简单化之嫌。不妨参照一下南京“首都高等法院”当初审判周作人的*终判词:“查申请人虽因意志薄弱,变节附逆,但其所担任伪职,偏重于文化方面,究无重大罪行”,并有“曾经协助抗战及为有利人民之行为”。
大否定之外,孙犁于此文末段,还是透露出了对周氏的某种保留。这种保留态度见之两句话,一是:“至于他早期的文章,余在中学时即读过,他的各种译作,寒斋皆有购存。”还有一句是:“对其晚景,亦知惋惜。”
此文之外,也还有几处。一九八零年三月撰《文学和生活的路》,通过周作人日记谈到鲁迅幼年读书的情况。一九八三年十月撰《我中学时课外阅读的情况》,所列小说散文书目,除《独秀文存》,《胡适文存》,并有鲁迅、周作人等译作。一九九零年《耕堂读书笔记·胡适的日记》一则,提及刘宗武送《知堂书话》:“书价昂,当酬谢之。”
这些保留,固然不能直接作为孙犁接受周氏文风影响的证据,可也明确无误甚至耐人寻味地表明一点,周作人之著之译,是孙犁个人阅读史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不但早自中学时代即开始,且一直持续到老年,“皆有购存”一语,尤其微妙。一方面至为反感其人,一方面则无遗漏地购存其书,这岂非十分奇特的阅读现象吗?
说至此,仍觉意犹未尽,我脑子里忽地跳出了“外鲁内周”一词,以为这不仅对孙犁,对另外不少读书人似乎也颇适合。至于如何“内外”,又何以“鲁周”,却又一时说不太清楚了。或许,这种阅读现象,只是透露了无论周作人还是孙犁,都具有某种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不可对其轻下断语吧?
2015-10-3,长假第三天,杭州午山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