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刘慈欣科幻小说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刘慈欣科幻小说论

正版全新

22.8 4.8折 48 全新

库存4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学文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24269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48元

货号3647147

上书时间2024-02-22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刘慈欣科幻小说论
【书    号】 9787521224269
【出 版 社】 作家出版社
【作    者】 杜学文
【出版日期】 2023-09-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48.00元

【编辑推荐】 
刘慈欣是一位以科幻文学为载体来思考宇宙人类终极问题的思想家。他以科幻提升了文学的品格,用文学表达了这个时代人类的忧思。本书以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研究为契机,找寻中国传统文化在科幻小说中实现转化与创新的可能性。

【内容简介】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给读者打开了新的观察世界之眼和仰望星空、关注宇宙未来之眼,他写了什么故事,能让人们感受到世界之广阔、人类之渺小?他有什么审美观和宇宙观,让人们从习惯了的视野中走出,想了解科技之美、人文之美、宇宙之美?他有何种书写世界的方法,让人们看到宇宙的光亮和秩序?他的小说有什么特质,能引发人们对人类命运和科学精神、历史文明的思考?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给岁月以文明,作者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研究与评论,给文明以总结。本书用十个篇章诗意再现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独特风姿,深情展望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

【目录】 
目  录

第*章 只是要讲好一个故事

  ——刘慈欣小说的叙述1

第二章 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

  ——刘慈欣审美观分析22

第三章 宇宙与人:未来的未来在哪里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宇宙观42

第四章 道生之,德畜之

  ——刘慈欣小说中的道德观61

第五章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

  ——刘慈欣观察世界的方法论79

第六章 那是我们心中的星星

  ——刘慈欣小说中的人类及其命运97

第七章 它一定体现着*高的和谐与美

  ——刘慈欣的宇宙、人类及其命运共同体111

第八章 在这宁静中,地球重生了

  ——刘慈欣小说中的中国精神131

第九章 它给你一个秘密的启示,耐人寻味

  ——刘慈欣小说的思想资源145

第十章 给岁月以文明

  ——刘慈欣《三体》的史诗品格172

附1:刘慈欣写了什么?

  ——与读者朋友谈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196

附2:现实与未来

  ——《中国科幻文学40年论坛论文集》序229

 

后 记233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第*章 只是要讲好一个故事

——刘慈欣小说的叙述

刘慈欣的小说已经成为一种市场现象。这并不是贬损其艺术价值,而是说,其销售的态势非常好。不论哪一家书店,都可以看到刘慈欣的各种作品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上。他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他成为*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家。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一个艺术表达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小说是如何吸引读者的?为什么人们喜欢看他的作品?除了科幻小说的种种新变,涉及宇宙与人类命运的终极性,现实与未来的价值等重大问题外,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就是,他的小说是怎样叙述的?如何展示故事的发展进程才能够达到这样的阅读效果?这可能是我们了解刘慈欣作品的一个“结”。

已经有很多人对他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其中也有很多文章涉及刘慈欣的叙述策略。如罗亦男在《虚幻宇宙中的深情——刘慈欣作品的人文惯性分析》中特别提到了其叙事视角的“随意流动”。认为不加点缀的跳跃,事实上是刘慈欣刻意使用的。“当我们开始关注某一具体的局部时,作者的叙事焦点骤然转移,强行调度读者的视线”。吴言在《刘慈欣和新古典主义小说》一文中用比较多的篇幅讨论了刘慈欣小说的叙事特点,认为刘慈欣继承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但是,他并不是古典主义的模仿者,而是在承袭古典的同时,又走出了古典,做出了相当独特的探索。吴言认为,就叙事而言,刘慈欣的这种探索有两个特点。一是“密集叙事”,即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超越作者的思维。二是“时间跳跃”,在叙事的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故事直接进入遥远的未来。这些讨论对刘慈欣的叙述而言,概括得非常准确。不过,他们只是在讨论其他问题时涉及了小说的叙述问题,没有充分地展开。这里,我们希望就其叙述策略进行集中的讨论。大体而言,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节 易象结构

在传统典籍中,易象是古代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天、地、人、物等形状的模拟来象征自然变化与人事运转的规律,从而推求与印证某一现象与结论的方法论体系。在很多时候,易象仅仅是《周易》的另一种称谓。不过,我们这里所谈的“易象”并不是这种含义,而是强调在超越实体性与具象性的理解之后,从创化天地万物、自然运行规律的层面来讨论的方法。所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古人通过对自然万物运行变化的体察感悟、远比近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当中发现、把握万物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基本的特征即为阴阳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万物存在*基本的特征就是变化。但在这样的变化中又具有某种稳定性。这就是说,在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变的状态。当这种“不变”的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形成与已有存在相对应,同时又有继承性的新的存在状态。这种易象理念被人们形象化为“太极图”,即在圆形的阴阳鱼互纠图外设定了相对应的八卦或六十四卦相统一的图案。

尽管对太极图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人们的说法还不统一,但其含义却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它被理解为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至高抽象表达。所谓太极,是对宇宙存在*高形态的表达。同时,“太极”并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地运动的。这种运动状态遵循一定的法则,所以又是稳健的、有序的,而不是紊乱的、随意的、不可捉摸的。所谓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就是说,在“太极”这种至高的宇宙存在中,可以抽象出影响事物运动的两个方面,即两仪。这个“两仪”被人们概括为阴阳两个相互依存又各有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方面。它们在这样的联系中遵循自然法则,不断地运动变化,生成了“万物”。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理念揭示了宇宙自然存在运动的“易象”状态。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代表了事物存在与运动的基本状态。黑白两个方面相互之间是不同的,有区别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意义,将不存在。它们的运动方向是从“非己”中脱胎,或者说从并不是自己的事物中滋生,然后由弱小而向强壮发展。但是这种所谓的“强壮”态势同样也不是恒定的,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强”的态势就会缩小减弱,并转变为新的事物,演化为新质,进入一种“新己”的状态。所谓“新己”,一方面与曾经的“己”有联系,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它又是“非己”的。就是说其中已经有了许多过去并不存在的东西。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新的存在与发展状态。这种变化并不是毫无规则的,而是按照自然法则逐渐演变的。在“异质”中就已经包含了能够演化成“己质”的因子。这也是两个阴阳鱼中均包含了一个异质点的含义所在。而所有这些存在与运动又统一在一个圆——宇宙之中。所以,这一图像是按照易学原理高度抽象之后的带有形象感的具象表达。说它是具象的,因为它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宇宙存在的状态。说它是抽象的,是因为它对事物运动的法则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并从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运动中提炼出*基本的规律。而刘慈欣小说的叙述在总体上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并影响了作品的基本结构与叙述方向。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比较典型、情节也相对清晰的是《吞食者》。在宇宙中,存在着地球文明与吞食者文明。我们可以把这二者视为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就吞食者而言,是在宇宙中运行的一个天体。它需要“吞食”适宜的天体来生成自己的能量,以保持自己的运行。但是,这种吞食并不是随便的,遇到什么算什么,而是需要研究确认的。只有那些拥有相应能量物质的天体才能满足吞食者的需要。这样来看,吞食者显然对宜吞食的天体形成了威胁。但当吞食者找不到合适的吞食天体时,其能量就不能维持,存在状态将改变,吞食者将毁灭。所以,即使吞食者具有相当大的能量,可以吞食其他的天体,这个过程也并不容易。当它在浩瀚的宇宙中发现了地球这个宜吞食的天体之后,一个*迫切的愿望即是完成对地球的吞食。否则,吞食者将不可能运行到吞食另一个宜吞食天体的时候。

相应地,地球是宇宙中另一个生成了辉煌文明的天体。当然,这种“辉煌”只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因为对于更多的天体而言,所谓“辉煌的文明”并没有意义,甚至就不存在。当吞食者就要吞食地球时,发生了两个天体之间的博弈之战。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吞食者谈判,争取到了在月球建立移民点的机会,并在月球的推进面埋设了大量的核弹,让月球冲撞吞食者,以毁灭吞食者来拯救地球。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两个相互依存作用的天体类似于太极中的“两仪”。它们在一种特定的联系中证明自己。事件的发展是人类的撞击计划没有完全实现,吞食者只是被撞开了一条裂缝。这大大地影响了吞食者的吞食功能,导致其不能尽快完全吞食尽地球,使地球有了重新孕育生命、形成文明的机会。另一方面,吞食者仍然获得了地球的能量,能够向宇宙深处飞行。当然,在刘慈欣另一篇小说《诗云》中,吞食者被能量更大的“神”天体毁灭。在《吞食者》设定的世界里,吞食者与地球构成了相互证明的两个方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没有意义。地球文明似乎处于一个高度发展的状态之中,能够利用核弹制造月球推进器,可见其科技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也正因为这种努力,地球失去了其他的可能,被吞食者吞食。但是,也正因为吞食者要吞食地球,激发了地球抵抗的必然性,使吞食者失去了完备的吞食功能,不能全部吞食地球,而是把更多的地球物质存留下来,使地球具备了文明重生的可能。这时,地球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地球,但地球仍然存在;吞食者与过去的吞食者也不一样了,但吞食者还将向宇宙深处运动。它们在运动中完成了从“己”向“新己”演变的全过程。它们的存在意义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的运动方向是相互作用的,它们的蜕变结果也是在相互对立的联系中生成的。

【前言】 
前  言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刘慈欣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创作科幻文学的作家。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与感受的空间,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讲,如果说刘慈欣是一位科幻文学作家,他应该也是一位思想家。或者说,他是一位以科幻文学为载体来思考宇宙人类终极问题的思想家。他以科幻提升了文学的品格,用文学表达了这个时代人类的忧思。

首先一个问题是,宇宙是什么?其中也包括宇宙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形态,其*终目的或结局是什么,等等。这当然是人类思考的终极问题。关于宇宙的形成及其形态,人类进行了长期的探寻,在不同时期均有重要的成果。但是,由于人类的认知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个人修养的、技术条件的、文化观念的、方法论的等,这种探求还只是一个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突破、深化的过程,并没有*终的结论。人类对宇宙及其现象认知的突破往往会引发社会文化的变革与进步。*典型的就是“日心说”的出现。尽管今天来看这些研究还充满了局限,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革命——无论是科学的,还是文化的、社会的。

在人类探求宇宙奥秘的进程中,中国古典天文学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前列。据传说,至少在黄帝时期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天文学研究机制,应该是非常早的研究现象。在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探究体系、机制与成果,其中一些在人类天文学史上具有奠基性意义,至今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典天文学的研究出现了大量的重要成果。如对星宿与星象的研究,对彗星等现象的记录,尸子关于“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论断等均是当时极为重要的贡献。而老子《道德经》更是一部以宇宙自然存在与运行法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很难说刘慈欣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多么深入系统的再研究,但他的描写确实是建立在人类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在他的作品中,虽然并不是刻意地,但却是多方面地描绘了宇宙的形态、运动,以及宇宙内部各种现象的相互作用,宇宙与人类的关系等。作为“文学”,他可以不太考虑科学意义上的准确与真实程度,但作为“科幻”,其想象却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的。

另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人类——人类的诞生、人类的文明、人类的精神品格,以及人类的未来,等等。刘慈欣显然注意到了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智慧生物可能在宇宙生成之后的若干时间内都存在,其中也包括人类。但是,人类的出现需要相应的自然条件。这在其小说中多有表现。人类的文明是刘慈欣小说关注的重心。是给文明以岁月,还是给岁月以文明,可能是他着力表现的内容。不同的智慧生物创造了不同的“文明”。这些文明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生成,但由于条件的改变使文明改变或消亡。刘慈欣也注意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注意到了新的文明与旧的文明之间的关系。他构建了从宇宙的宏观整体到微观存在的不同处境、现象、遭遇,以及不同层级文明之间的关系,力图表达文明之间相互依存的规律性,以及人类需要警醒的问题、应该选择的方向,使人类及其文明拥有更强的生命活力与创造力。

人类是不同时期不同个人的集合体。每一个体都应该负有人类的责任。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的存在是共同的。刘慈欣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的形象。他们的种种行为体现了现实中人的选择。总体来看,刘慈欣更强调人的奉献精神、集体意识、责任感、信仰,以及相互之间的团结、互助、共进。当然也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的贪婪、自私、愚妄,以及由此给人类与文明带来的灾难、毁灭。无论宇宙或者人类遭遇什么样的挑战,乃至毁灭性的挑战,刘慈欣总是寄予未来以希望。哪怕是这种希望如浩瀚宇宙之中的一粒种子,也赋予其生的可能。

就人类的境遇而言,危机时时刻刻存在。如何应对危机、化危为机,有各种各样的可能。作为科幻文学作家,刘慈欣对科技充满了巨大兴趣。他描绘了现实中并不一定存在的各种宇宙形态,以及人类应对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无不与科学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甚至,他希望人类能够发展出*先进的技术,以解决可能出现的危机。但是,在刘慈欣的小说中,技术并不是*具意义的,艺术才是*具魅力的。在他的笔下,宇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审美魅力的艺术品,体现了*高的美。而技术也是美的体现者。那些*具攻击性、杀伤力的“技术”,恰恰是艺术之美的承载者。即使是人类生死存亡之际的太空黑暗之战,似乎也是一种艺术形态的呈现。可以说,他赋予艺术以*高的意义。就个人而言,人格中的艺术特质具有使人更加完*的意义。而对宇宙终极美的追求是文明存在的唯一寄托。这种存在的艺术性,乃是宇宙秩序的体现。对于人类而言,宇宙就是一件充满魅力的艺术品。

因此,这就有一个宇宙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宇宙有自身独立存在的秩序。这一秩序并不由人或者哪种超验的力量决定,而是由宇宙自身的根本性形成。同样,作为宇宙存在物的人类,其存在也不是由人类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宇宙的秩序决定的。当一定的条件形成后,人就出现了。人只是宇宙整体存在的一个部分,一种过程。人类必须顺应或者服从宇宙的存在法则。如果破坏了这一法则,人类就会消亡。但是,人类又是具有自觉性的一种存在。人类时刻要体现、表达自己的能量,希望在改变自然的同时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具“人”的而不是自然与宇宙的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可以的,是体现人性的。但如果突破某一限度,就会给人类带来伤害,甚至导致人类与文明的毁灭。或者可以说,刘慈欣的全部作品就是在描写这样的可能性。除其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外,那些中短篇小说亦从比较微小的角度来描绘这一现象。他希望人类能够具有把握这种尺度的理性自觉,不再放纵自身的欲望、愚蛮,而是依靠理性自觉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内省的、多种生命共生的文明”。也许,这种期待不一定会成为人类终极的存在现实,但至少他希望这是一种终极的现实。刘慈欣以自己的睿智与情感向人类发出了警示。

问题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落差。从现实出发达至理想,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将应对各种挑战、危机,付出巨大的努力、代价。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挑战与危机并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甚至也可能并不是针对某一个星球、星系的。它是属于宇宙的,是宇宙存在需要面对的。虽然我们不能忽略个人的作用,但仅仅依靠某个人或某一群人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是困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组织动员全人类的力量形成一致的目标、共同的力量、严谨的组织,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需要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要结成宇宙与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刘慈欣在小说中不断地讲述人类整体与宇宙力量之间的博弈。在这样的过程中,宇宙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甚至也遭遇了几近覆灭的危机。但是,由于人类的理性、良知、光芒与智慧,仍然为宇宙的存在与人类的重生保留了可能。在这样的挑战中,人类摒弃了地域、国家、种族、宗教、性别等差异,结成了休戚相关的共同体,为自己的命运而努力。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也是一个必然的存在。如果人类不能把自己的未来与宇宙自然之法则、超越具体利益诉求的共同目标统一起来,自身的毁灭就是必然的。刘慈欣在小说中,对这种“毁灭”有生动的描绘。这是对人类的一种寓言式警示。同时,他也以充满哲理意味的描写启示人类更好地把握宇宙自然与人类自身之间的关系,使这种关系更协调、更有序、更具价值。

这种价值更主要的应该是人类自身承担的责任。在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时,人类应该如何?个体的人应该进行怎样的选择?刘慈欣描写了不同的人之间由于利益、认知的差异形成的矛盾,甚至对抗。但是,他所希望的仍然是人类应该表现出更具根本性的品格。他生动地塑造了一系列独具个性的形象。总体来看,这些形成人类主体力量的人的品格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爱心,是人类构成细胞的“个人”对他人的爱、对人类的爱、对宇宙自然的爱。在刘慈欣这里,爱是人类理性行为的基础。其次是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人类的命运负责,应该具有承担责任的主动性、自觉性。即使是对人生表现出消极散淡态度者,在特定的历史机遇中也应奋起。再次是奉献。为了人类的命运与终极目标,个人应该奉献自己的智慧、才华、能力,甚至生命。*后是智慧。这种智慧的含义是多重的。但主要表现在洞察力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趋向、态势有清醒的认知、判断,并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相应的是能力,就是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行动。这种行动不仅要化解危机,而且要达成目标。即使在绝望的时刻也要为人类的未来留下希望,保留种子。总体来看,刘慈欣极力表达的是他对人类的希望、期待,以期唤醒人类的理性与良知。

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承担这样的使命?在刘慈欣的小说中,毫无疑问是接受东方文化与理念的群体。这并不仅仅因为刘慈欣是一个东方人,是一个在东方学习生活并接受教育的人,也并不仅仅是出于爱国主义的道义选择。刘慈欣并不是一个保守封闭、带有偏执意味的作家。他的创作与选择是基于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深刻分析与深切体察之上进行的。宇宙自然的运行法则并不是一种主观的抉择,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类的未来必须顺应宇宙自然之法则。这个关乎人类终极意义的结论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观念,而是一种现实教训。尽管在数千年之前,人类的智者已经觉悟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也只有在现代化成为潮流之后,更多的人才体悟到这种关系的必然性。这是由人类的发展历史决定的,也是由东方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来的智慧形成的。同时,这种选择也并不仅仅是刘慈欣的,而是众多的参透历史与人生奥秘的东西方智者共同做出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是刘慈欣在自己的参悟中认可了这些智者的选择,并把这种选择作为自己的选择。刘慈欣的思想资源,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意味,但其根本仍然是东方智慧。

这种表达对作家来说是一种考验。这就是要把许多看似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艺术体。东方与西方,在很多时候被人们认为是矛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