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如拉链:2023中国杂文精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如拉链:2023中国杂文精选

正版全新

37.24 6.4折 5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阎晶明,李建永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109554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纸张轻型纸

定价58元

货号3645857

上书时间2024-02-22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生如拉链:2023中国杂文精选
【书    号】 9787205109554
【出 版 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    者】 阎晶明,李建永
【出版日期】 2024-01-01
【开    本】 32开
【定    价】 58.00元

【编辑推荐】 
二十六年的坚持与努力,太阳鸟文学年选以文学见证时代,通过编选者的视角,以更发人深思的方式表现生活,与读者共同经历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平凡和不平凡,以它纯正的、沉稳的文学姿态,累积成了一个数千万字的小型文库,留存下时代变迁中文学作品的印痕。

【内容简介】 
《生如拉链:2023中国杂文精选》是太阳鸟文学年选丛书中的一种。已连续出版26年的太阳鸟文学年选历经市场考验,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与好评。今年的选本以有意思、有意义、有新意、有深意作为评判标准,收录狄青《榜榜皆江湖》、潘采夫《刀郎〈罗刹海市〉与讽刺诗歌》、莫言《傲骨》等80余篇2023年发表于各重要文学刊物上的杂文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从小道理中生发大道理,从小故事里开掘大意义。通过精心编选,致力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彩而精确”“经读而经济”的杂文选本。

【目录】 
001 总序 让文学闪烁出更加多彩的光泽  阎晶明

001 序 有意思与有意义  李建永

001 不必为孩子的阅读设限  祝晓风

004 须知慈母是先生  范国强

006 谁决定我们读什么书  霍  艳

011 榜榜皆江湖  狄  青

014 “然后然后”何时休  林少华

017 数字“妖设”何以反转  何华湘

021 自己的长相  曾  园

024 以情绪“批判”情绪  曹  林

026 如何杜绝学生作业变家长作业?  熊丙奇

029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自己的父母  冯雪梅

034 “小修小补”中的“大民生”  李  俭

036 关注时代每一种刚需  任平生

038 给微信加点味道  沈嘉禄

041 “粉”墨者黑  李向伟

044 “群”味道  刘诚龙

047 抛了那块“敲门砖”  李  荣

049 尘埃并未落定  北  北

051 国潮消费热彰显高度文化自信  蒋  萌

053 “断亲”的本质是一场文化割裂  韩浩月

056 什么限制了想象力  张  希

058 为何再提“光盘行动”  吴  頔

061 “村字头”赛事火爆出圈的多重意味  李林青 郑国华

064 “礼金互免”人情浓  丁  棠

066 对“无效社交”不妨适度“反连接”  高  维

069 “文脉”与“血脉”同样重要  尹  烨

072 抑郁症、驴耳朵与树洞  张智辉

076 也许是一种分享的焦虑,盗摄屡禁不止?  林予兮

079 刀郎《罗刹海市》与讽刺诗歌  潘采夫

089 走向更孤独的状态  苗  炜

092 傲 骨  莫  言

094 幽默来自何处  陈宝良

097 视频电话  肖复兴

101 礼尚往来话人情  云  德

107 现代生活的“魂儿”  蒋子龙

111 敬畏生命  王瑞来

114 撂地与画锅  郁喆隽

116 京师裁缝的“眼光”  陈鲁民

118 火 候  冯  磊

119 《尚书》的智慧  钱宗武

123 买煎饼别问配置  李  雅

126 鞋里的小石子  米  哈

128 适可而止  牧徐徐

131 “意思”的意思  胡建新

134 “爱钱”的鲁迅  胡荣华

136 两面观  羊  郎

139 任呼牛  高自发

141 何九不卖良心  侯讵望

144 来一屉李小龙  孟  晖

147 “廉为官程”  沈  栖

150 改革的权臣坐轿子  朱兆龙

153 假如我是马谡  刘家云

157 君子何以与竹相类  徐  恺

160 举头三尺是何“神明”?  齐世明

163 神态庄重  王太生

167 鸡虫得失何时了  一  得

170 墨鱼大烤  西  坡

173 格 局  高自发 175 金城柳  曲建文

178 持 盈  郭华悦

180 论吃饭  曹国琪

183 说博士  常鹏飞

187 从公文到文学  戴美帝

191 生如拉链  孙道荣

195 于“小道”中窥大道  刘勇强

198 萝卜与泥  乔  叶

201 温柔的力量  林  紫

204 人生*后一课  刘荒田

207 《论语》二则  陆春祥

215 慢一些,才能看见更美的风景  查理森

220 他 们  祁文斌

224 树也知道疼  李治邦

226 心有所定,不畏浮世  李晓萍

228 紫藤文脉  朵  拉

231 梦笔生花  江曾培

234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及其他  徐志啸

237 “孔乙己文学”:脱不下的“长衫”,象牙塔外的踌躇  软糖大王

243 读书人身上的一块“胎记” 喻  军

249 两位道学先生一惊一乍,只是因了一个“老鼠要咬”的物儿  韩  羽

251 晷之铭  桂  涛

253 只有美才会遇见好  张燕峰

256 减法生活  欧  平

258 你赚到了吗?  陈启银

261 心安即是归处  查  干

264 对世界温柔以待  陈艳涛

267 无稽之谈与命中注定  绿  茶

270 马 语  胡廷楣

274 蛇与锯的故事  岳  强

277 大方谈钱  钱朋朋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不必为孩子的阅读设限
◎ 祝晓风
小学生课外该读什么书,是现在家长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要聊这个话题,首先要借此呼吁一下——尽管这种呼吁多半也不会有什么实际作用——那就是多给孩子们一点真正的课余时间。我的观点是,不要低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必为孩子们的阅读设限。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范围上讲,不要人为地、刻意地为孩子们去划什么范围;从难度和深度上讲,则不必为孩子们担心,孩子自会选择,他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让他去读到什么程度。
举几个例子。大作家孙犁,小学时就读《封神演义》《西游记》,他读《红楼梦》是十岁左右,读到第三十三回,贾政揍贾宝玉,贾母和贾政母子对话那一段,孙犁“很受感动”。与孙犁不同,小孙先生九岁的舒芜,小学时读的则是新文学,他自己说,新文学各个流派代表作家的主要作品,比如鲁迅、周作人、茅盾、巴金、郭沫若、徐志摩、冰心、陈梦家等作家的书,他都看。还是小学生的舒芜,不仅看小说、诗歌,还看理论书,比如朱光潜的《给青年的二封信》,梁实秋的论文集《浪漫的与古典的》。黄药眠上小学时,也是爱看小说,开始看《唐传征东》,后来就看《三国志演义》。朱东润在回忆录里也讲,他小学时除了爱看《三国演义》,也看《柳宗元文选》。中国民俗学的大学者钟敬文先生,小时候醉心于诗与诗学,除了读诗词小令散曲,读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还读《石林诗话》,读亚里士多德的《诗艺》,那可是艰深的纯理论著作。
有的朋友会说,你这说的都是大学者大文人的童年,这恐怕没有什么可比性。那就举一个普通人的例子。
我九岁那年,因为生病,休学在家,前后有一年多。那时“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市面上的新书很少,长篇小说*火的就是姚雪垠的《李自成》。姚的这部小说在1976年之前,就出版了第*卷上下册;到了1978年,第二卷上中下三册就出来了。《李自成》整部作品还有第三卷,是又过了若干年才出齐的,我就没有再看。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中午十二点半的长篇小说连播节目就播《李自成》。当时大家都在看这部小说,我父母亲也买来一套。我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在家待着,就这么一本一本,一个人把五大厚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又从书架上找出《水浒传》来看,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行的那个版本,又一回一回,读完了三大厚本。里面当然有许多不认识的字,念不出来,但毕竟从头到尾地看完了,而且印象很深。除了这两部大部头儿的长篇小说,我在十岁那年,还读了李希凡等人撰写的《四部古典小说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秦牧的《艺海拾贝》——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这种看来并不适合小学生读的理论书,我居然看进去了,而且津津有味,甚至对我以后从事文学和文字工作都产生了影响。在休学前,我读三年级上学期时,语文课上刚开始教作文,是老师给出八到十个词,让我们连缀成句,由句再连成篇。可是,当时我连由词连句都很吃力。不承想,在家病休之后,再回到班上,我的作文就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念。
可见,小孩子在小学阶段,其实差别并不大。而不设限的阅读,确实对训练理解力、对写作有很大帮助。即使是长篇的深度的阅读,对小孩子也是有益的。

【前言】 
有意思与有意义
◎ 李建永
生活在信息时代、云时代,似乎只要动动你发财的手指头,划拉划拉手机屏幕,想看啥文章,就能随时查阅到啥文章,那还需要什么文章——譬如杂文——选本吗?然而事实上,越是信息爆炸时代,越想读到高品质的文章,就越需要“精彩而精确”的选本,就越需要“经读而经济”的选本。
就杂文而言,从网络上即时查阅到的文章,或者手机上随机推送“投喂”你的文章,多属于“杂而不文”,不少是碎片化、鸡汤化、浅薄化、粗鄙化、同质化的,而且还有标题党、倾向性、喷子式的急就章和流量文,如此等等,未必是你要看且想看的杂文,更未必是同类题材中的精品杂文。这就需要在大量同类体裁或题材的文章中,作出“专家视角”的归类、比较和选择。选择,孕育在比较之中;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而普通读者,不仅缺乏归类、比较和选择海量文章的充裕时间,也未必具有长期性专业训练、专业研究的“专家视角”。这就很需要阅读在某个方面、某个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专家的选本。
在下不敢妄称具有“专家视角”。不过,在近四十年阅读杂文、研究杂文、写作杂文的编辑生涯中,对于如何选择好杂文,有一些粗浅的体会与认识。传统的说法,一般是既有文学性,又有思想性,这样的杂文就是好杂文。我想强调的是,好杂文不仅具有文学性与思想性,同时更要具有创新性与原创性——所谓文学创作,*根本的就是原创与创新。所以,我选杂文的时候,主要看四点:既要有意思,还要有意义;既要有新意,更要有深意。
所谓有意思,其中也包含着有新意,了无新意的文章还能有多少意思呢?故有意思,体现的是杂文的文学性与创新性。
西汉刘向讲过“意思横生”,即相当于妙趣横生。意思,说浅显一点是意趣、意味,说深刻一点则是意象、意境。王国维讲:“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杂文不仅仅有议论,也有述事、写情与写景,俗话常说“摆事实,讲道理”,不“摆事实”的“讲道理”,很容易“放空炮”。强调有意思,就是强调杂文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当然,也可以“沿波讨源”,考察一个作家的表达力与表现力。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讲得好:“文以气为主,气之轻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对于“气”,历来学者阐释为作家的“气质”与“素质”。那么“文以气为主”,则似乎可以诠释为,不同“气质”与“素质”的作家,通过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特色鲜明、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风骨”——这就是文学作品所必须具备的独特性之本质要求。
我对杂文的定义是“政论的诗”,因而好杂文具有诗性之美,具有诗的品格。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对不同“风格”的诗及诗人举例阐明:“阮嗣宗诗,专以意胜;陶渊明诗,专以味胜;曹子建诗,专以韵胜;杜子美诗,专以气胜。然意可学也,味可学也;若夫韵有高下,气有强弱,则不可强矣。此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风格即人,风骨迥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正所谓“气之轻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不过,张**格地将阮籍、陶潜、曹植、杜甫的诗,分别定义为“意胜”“味胜”“韵胜”“气胜”,不免有些主观片面,胶柱鼓瑟。“风格”是整体,不是点面。“风格”是学不来的。苏东坡晚年倾心所作的若干首和陶诗,与陶诗之韵味美感相去甚远,即证明“味可学也”大谬不然。无他,东坡与渊明之“气质”“风格”大不同也。同理,那些有意思、有韵味、有特色、有气象的杂文,各有各的“风格”与“风骨”,各人呈现着一个独特的自我,都是文学创作中的“这一个”,都是学不来的。诚如网络流行语所说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也正是文学创作的“难能可贵”之处。
所谓有意义,其中也包含着有深意,没有深意的文章还能有多大的意义呢?故有意义,强调的是杂文的思想性与深刻性。
唐代韩愈《答侯继书》云:“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然其所志,惟在其意义所归。”韩愈所讲的是,自己青少年时期“好学问”,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就是为了了解其价值内容,领会其思想含义。韩文的“意义”指价值与含义。东晋葛洪《神仙传•蓟子训》记述:“(蓟子训)性好清澹,常闲居读《易》,小小作文,皆有意义。”葛文的“意义”指的是思想与道理。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价值、含义、思想和道理。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常把高妙而深奥的“意义”概括为“道”。就文学创作而言,历代文章巨擘及文论大家,莫不极言“道”对于文章的至关重要性。刘勰讲“文原于道”,韩愈讲“文以载道”,柳宗元讲“文以明道”,欧阳修更是主张“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我说杂文是“政论的诗”,“诗”及其诗性属于意思范畴,侧重于意趣和意境,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谓“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政论”则侧重于阐说文章之观点和意义,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讲道理”就是把“道”条理化、逻辑化、圆融化、合理化,是“意匠惨淡经营中”的整个杂文创作的营构过程。实质上,所谓文学创作,就是一个“文以畅道”的过程。
杂文是立论的文体,创作是创新的工程。对于杂文创作来说,*难*关键的就是新观点、新意义的发现。举一劣例吧。记得1998年1月,在下写了一篇小文《每逢佳节倍思官》,说逢年过节,有些人老是琢磨“领导”家里还缺点啥,总想着去作“奉献”呢。此文在《中国妇女报》发表后,呼啦一声不少报纸上出现了“倍思啥”的杂文,其实,有些写手只盯着那一点新意“倍思官”,别的不免于老生常谈。如果写一篇杂文,没有新观点、新意义的阐发,跟风是毫无意义的,“生吞活剥”更有污于品格。杂文存在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它是“批判的武器”,鞭恶就是扬善,激浊也是扬清。所以我一直以为,杂文创作是一个“文以畅道”的过程,把善的与恶的人或事物乃至于故事中的深刻含义、深邃哲理和深美价值(审丑也是审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挖出来,讲明白。当然,*好要阐说得流丽,表现得精美。
对于创作状态中的作家来说,“分”而言之,意思是情愫和趣味的赋予,意义是思想和价值的赋予;“总”而言之,则只有把意思和意义水乳交融地糅合到一起,作出来的杂文才会寓意深远,发人深省,出人意表,给人启迪,才能真正做到“小小作文,皆有意义”。
当下,对于杂文选家来说,*难的不是对好杂文的判断,而是对好杂文的选择。值此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如今纸媒正在急剧萎缩,而在“生命力旺盛”的一丛报刊中,特别是不少报纸的副刊园地中,杂文这一品种正日益萧索。好在,“但肯寻诗便有诗”,总有那么一众在副刊园地精心种植“金蔷薇”的坚守者,总有那么一些令人惊喜的散发着“玫瑰香”的好杂文,成就了这本杂文年选《生如拉链》。杂文,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体。鲁迅先生说它是时代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这部年选里的大多杂文,均是从小道理中生发大道理,从小故事里开掘大意义,以小见大,融古贯今,言近旨远,韵味深长。这也属于用中国故事讲中国道理,从而展现精深的中国文化,褒扬淳厚的中国精神。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