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住一切亲爱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留住一切亲爱的

正版全新

22.8 6.3折 36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约翰·伯格 著,肖海鸥 译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5618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36元

货号1247716

上书时间2023-11-17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留住一切亲爱的
【书    号】 9787516815618
【出 版 社】 台海出版社
【作    者】 约翰·伯格 著,肖海鸥 译
【出版日期】 2017-09-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定    价】 36.00元

【编辑推荐】 
★ 继《观看之道》、《另一种讲述的方式》、《我们在此相遇》后,约翰·伯格在《留住一切亲爱的》中利用多样的形式、体裁,发出指向不同的主题,却都引人深思的抒情诉求。伯格使用了“通讯”(dispatches)、箴言、评论,以及他*擅长的讲故事的方式,向人们轻柔却又不失力度地诉说了他本人对政治、公平、正义以及自由的关照。

★  凭借高超的写作技巧、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一如既往的行动主义立场,伯格有力地揭露出正发生于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痛苦的深度,并就终结这些痛苦提出了自己的行动建议。这世上为什么会有“痛苦”,以及应当如何理解“痛苦”?伯格将矛头指向了全球化语境下的消费主义,并建议说,理解“痛苦”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有跨学科的视野。……而任何这样一种视野必定是政治的。……要看到正在发生的这些不必要的痛苦的整体性。”

★  在书中,伯格分析了恐怖主义的本质和致使其发生的那种深刻的绝望,写了数百万因贫穷和战争而被迫四处漂泊的无家可归者,讨论了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以及世界上其他任何国民被剥夺了*基本的自由权利的地方。伯格尖锐地指出,“在(伊拉克战争)开打之前,差不多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这是有史以来*讽刺意味的侵略战。”因为,“它所声称的原则”——反对恐怖主义,“与实际目的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而对于无辜的伊拉克民众来说,这场战争却意味着一种全然的绝望:“渺茫的一线希望(离真正的希望还很远)崩毁或被击碎;绝望充塞心灵中那曾为希望所占据的地方。”

【内容简介】 
“但对于这个过度拥挤的世界,对于那些除了偶有勇气和爱、其他则拥有很少或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希望产生的作用就很不同了。那时希望就是他们要用牙齿紧紧咬住的东西。”——约翰·伯格  

作为布克文学奖的得主和我们这个时代*富激情的作家之一,约翰·伯格通过《留住一切亲爱的》这本充满力量的散文集,向我们全面描绘出后“9·11”时代的立体肖像。在书中,伯格分析了恐怖主义的本质和致使其发生的那种深刻的绝望,写了数百万因贫穷和战争而被迫四处漂泊的无家可归者,讨论了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以及界上其他任何国民被剥夺了*基本的自由权利的地方。凭借高超的写作技巧、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一如既往的行动主义立场,伯格有力地揭露出正发生于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痛苦的深度,并就终结这些痛苦提出了自己的行动建议。

声称的原则”——反对恐怖主义,“与实际目的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而对于无辜的伊拉克民众来说,这场战争却意味着一种全然的绝望:“渺茫的一线希望(离真正的希望还很远)崩毁或被击碎;绝望充塞心灵中那曾为希望所占据的地方。”

【目录】 
死者经济学十二论
现在就要
七重绝望
不败的绝望
我将轻柔地诉说我的爱
我们在何处?
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还是恐怖主义的战争
让我们想一想恐惧
石头
我们脑海中的悲剧歌队或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冷酷大师?
墙后生活的通讯十则
肉身与言辞
关于脱节
关于地点的通讯十则
欲望的另一面
用心细看――两位女摄影师

【文摘】 
不败的绝望
(2005年12月)
我怎么还活着?我会告诉你,我活着是因为死亡的暂时短缺。这话是笑着说的,在渴望正常、渴望平凡生活的远方。
在巴勒斯坦,人脚步所能行至的每一处地方,即便再偏远,他都会发现自己身处一片瓦砾堆中――不是找一条路穿过瓦砾堆,就是绕过,或从上面踩过。检查站附近,围着几个温室大棚,那是卡车没办法抵达的地方,不论是沿着哪条街道,去赴什么样的约。
瓦砾堆来自房屋和道路,它们是日常生活的残骸。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几乎没有一个巴勒斯坦家庭不曾被迫逃离某地,就如同没有一座巴勒斯坦城镇,里面的建筑不曾被占领军一次又一次地铲平。
还有言语的瓦砾――言语的瓦砾什么也不承载,它的意义已经被摧毁了。众所周知,以色列军队,也就是所谓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已经在实际上成了侵略军。就如塞尔希奥?亚尼(SergioYahni)这位勇敢可敬的“以色列拒绝参军者”(IsraeliRefusniks,他们拒绝为以色列军队服役)写道的:“这支军队的存在并不为保障以色列公民的安全:它的存在是为确保持续窃取巴勒斯坦领土。”
没人在意的严肃大词,也在瓦砾堆里。联合国决议与海牙靠前法庭已经提出谴责,裁定在巴勒斯坦领土上的以色列居民(有近50万这样的居民)的建筑,和8米高的水泥“隔离墙”的修建,均属非法。然而,占领和修建隔离墙的行动却一直在继续。每过一个月,以色列国防军跨领土的扼制就绷得更紧一些。这种扼制是地理的,经济的,民政的和军事的。
一切都清清楚楚,这并非发生在地球上某些遥远的被战火封锁的角落;每一个富裕国家的外交部都在注意着这里,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举措去制止这些不法行径。“对我们而言,”一位巴勒斯坦母亲说,检查站里她的身后正跟着一名抱着催泪瓦斯枪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她朝装甲车点了点头,“西方的沉默比他们的枪弹更为恶劣。”
公开申明的原则与现实政治之间,历来隔着鸿沟。声明往往夸大其词,但这里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言语在事件面前如此渺小。这里正在发生的是精心地毁灭一个民族、一个被承认的国家。围绕这一毁灭行为的,只有微不足道的言辞和躲避的沉默。
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只有一个词的含义未曾消减:Nakbah,“灾难日”,指1948年70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乡流亡。“我们的国家是一堆空谈。说,说了又说。且让我将道路建基在坚石上。”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MahmoudDarwish)这样写道。“灾难日”成了四代人共有的名字,它延续如此之久,是因为它所指称的“种族清洗”行动,至今仍不为以色列和西方世界广泛承认。在此背景下,一些诚实正直却也饱受迫害的――比如艾兰?佩普(IlanPapp6)――以色列新历史学家所著的勇气之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因为这些著作,也许这场浩劫很终能得到官方的承认,它们将不幸的名字还原成词,无论这个词有多么悲惨。
这里的人熟悉每一种瓦砾碎石,包括言语的瓦砾碎石。
人们常常忘记这场富有争议的悲剧的地理规模;其规模已然成为悲剧的一部分。整个西岸算上加沙地带,面积尚不及克里特岛(巴勒斯坦人在史前时期从这座岛而来)。但这里生活着350万人,是克里特岛人口的6倍。而这块区域的面积正有条不紊地被逐日缩小。城镇越来越拥挤,乡村围起更多的隔离网,有了越来越多不可通行的地方。
(犹太人)定居点还在扩张或新建。专为定居者建的高速公路,禁止巴勒斯坦人使用,将他们的老路变成死巷。检查站和复杂的证件管控已经严重削减了大部分巴勒斯坦人外出的机会,甚至还要包括他们在自己领地内穿行的计划。许多人走不到方圆20公里以外的世界。
墙围出飞地,切出角落(墙一落成,就将偷走巴勒斯坦残存土地的百分之十),把乡村弄得支离破碎,令巴勒斯坦人彼此隔绝。推土机摧城拔寨,毫不留情地达成目标。
“荒野除为它自身保存的以外,再没有什么可以留给我们。”(马哈茂德?达尔维什)
P13-1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