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探索1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诗探索11

正版全新

32.02 4.3折 75 全新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思敬、林莽主编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2366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轻型纸

定价75元

货号2132965

上书时间2023-10-15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诗探索11
【书    号】 9787521202366
【出 版 社】 作家出版社
【作    者】 吴思敬、林莽主编
【出版日期】 2018-09-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定    价】 75.00元

【编辑推荐】 
《诗探索》 编辑委员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发现和推出诗歌写作和理论研究的新人。培养创作和研究兼备的复合型诗歌人才。坚持高品位和探索性。不断扩展 《诗探索》 的有效读者群。办好理论研究和创作研究的诗歌研讨会和有特色的诗歌奖项。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贡献。

【内容简介】 
《诗探索11》由吴思敬、林莽主编,分为理论卷和作品卷。理论卷坚持高品位和探索性的品质,为诗歌创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发表言论的平台,内容为来自名家或实力雄厚的新锐诗评家或诗人,具体栏目内容包括纪念诗人彭燕郊逝世十周年、诗学研究、林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选辑、张中海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选辑、外国诗论译丛。作品卷是整理诗坛上出现的创新性诗歌作品而成,其中包括大量诗歌奖项的获奖诗人的很好作品,具体栏目内容包括诗坛峰会、探索与发现、汉诗新作、新诗作品展示、林莽诗歌作品研讨会诗文选。

【目录】 
理论卷//纪念诗人彭燕郊逝世十周年2不合时宜的歌者……陈太胜12“工夫即本体”——彭燕郊的诗学思想与立场……孟 泽33“算是尽了自己的微力了”——再说彭燕郊与陈实 ……易 彬54怀念彭燕郊……周 实56我们要继承彭燕郊先生什么?……欧阳白59诗学与诗歌的互歧……刘涵之//诗学研究62诗人气质“五因”说……王 正78试论现代主义的意象与境界……陈明远//林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选辑88那湖水有点灰有点暗……谢 冕92宁静的诗性情怀——作为跨世纪诗人的林莽……叶 橹98中国当代现代主义诗歌是怎样萌芽的 ——评《林莽诗画1969—1975白洋淀时期作品集》……苗雨时102林莽:一个自觉的诗人艺术家……邱景华133林莽与埃利蒂斯……路 也141关于林莽诗歌的几个关键词……牛庆国//张中海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选辑150穿行于忧郁田园与现代荒原的时代悲歌 ——张中海诗歌创作论……陈 敢160乡音、乡俗、乡情 ——张中海八十年代早期诗歌创作的心灵历程……孙晓娅165无法回归的田园 ——论张中海的乡土诗歌……吴 昊175“泥土”中生长的现代诗意 ——张中海诗歌作品综论……王巨川185张中海诗歌中乡土经验的历史书写……丁 航 张立群//外国诗论译丛191一门难易相成的艺术……[英]道格拉斯·邓恩 著 李一娜 赵慧慧 译 章 燕 审校作品卷// 诗坛峰会2诗人崔宝珠3崔宝珠创作年表……崔宝珠4暗中变形(创作随笔)……崔宝珠6崔宝珠诗二十八首……崔宝珠27诗人潘志光27跟上队伍(创作随笔)……潘志光32潘志光诗三十首……潘志光// 探索与发现56青年诗人谈诗 56我诗歌写作的缘起和我当前诗歌创作的思考……杨强59诗歌后面……林子懿62我和我的创作观……刘星元65诗是我的另一生命……徐源69用诗歌构建文化人格……吴永强73一首诗的诞生73现在,曾经……李南74星空……邰筐75奔跑的紫云英……方石英77地心的蛙鸣……老井79午休时间的海……江红霞80在南宁港空寂的码头……陆辉艳// 汉诗新作84新诗四家 李阿龙罗兴坤王长军伊岸105短诗一束 宁延达韦汉权康信明王建峰常桃柱木易马小强吴小燕王彦山吴友财许天伦何铜陵武德忠庞白// 诗歌作品展示124经典译诗重读( 之二) 146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诗人作品小辑 刘红立苗同利赵信见君叶菊如周玲汪珮琳崔友// 林莽诗歌作品研讨会诗文选180生命再次感到了高远的秋天——读林莽《我的怀念》 ……路也 184我的怀念( 组诗)……林莽194一首可以穿透时光擦亮生命的诗  ——读林莽《瞬间》 ……辛泊平198瞬间……林莽

【文摘】 
不合时宜的歌者 陈太胜一查了一下时间,是2008年3月的很后,即31日。这是彭燕郊先生逝世的日子。他是凌晨近四点驾鹤西去的(真希望这是彭先生去世后真实的遭遇)。我接到消息,肯定要晚上一些时间。当时我在伦敦,忽然接到了湖南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刘涵之博士的一个电话。他告诉我说:“彭先生走了。”我清楚地记得,我的靠前反应是,这怎么可能呢?也不知道通话是怎么结束的。在异国他乡,我实在是难以接受这个突然而至的消息。在长时间的无语中,我想的都还是七八个月前很后见到彭先生的场景。那时的他,说不上健步如飞,但确实行走自如,谈笑风生,并思维敏捷。我们听到的死亡消息太多了,多得有时让我们近乎冷漠。但有些人的死亡,对个人来说,还是有特别不同的含义。后来想起来,我当时郁结于心的,是觉得就像一个奇迹一样,我们真的曾经认识这么一个真正的大师,但实际上却对他所知甚少,更说不上如何珍惜这样的人在这个世上罕见的存在。这块土地,可能因一个人的死亡,变得寥落起来。一个人的心也一样。我认识彭先生,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很初与他本人的诗人身份并无关系。1999年末,或是2000年初,我决定以梁宗岱的诗学作为我要撰写的博士论文的题目。当时,在民国年间颇负盛名的梁宗岱还不怎么为人所知。现在则大为不同,已经出版了较为完备的《梁宗岱文集》,数种有关梁宗岱的研究专著及传记。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从当时由上海复旦大学李振声教授编辑,并于1998年出版的《梁宗岱批评文集》的后记中知道(这部书的序言,即为彭燕郊先生所作),居住在长沙的彭燕郊先生藏有与梁宗岱有关的资料,甚至包括手迹。我便通过一个当时正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同学找到了李振声教授的电话,向他索要彭先生的联系方式。在电话里,李振声教授为有人研究梁宗岱先生而高兴,为我提供了彭先生的联系方式,同时说,老先生好打交道又不好打交道,要我格外尊重老人。我忐忑不安地给彭先生打通了电话,自我介绍,并说明了自己的意图。但没几句话,我便觉得先生惊人的好说话,好相处。一听说我要研究梁宗岱,他便很好高兴。后来我才明白,似乎凭借这一点,他便有找到一个跟他志趣相投的人的感觉。此后,我们便有了通信和电话上的联系。那时候,我已经将写信这一习惯抛弃了许久,而为了与老先生联系,便又写起信来。有意思的是,后来我才发现,在提供资料的时候,彭先生一开始是有所保留的。在一次电话中,他直言不讳地将之称为老人的“多疑”,说是渐渐地了解我是一个真正准备研究梁宗岱的人之后,才毫无保留地将他觉得有用的材料都提供给了我。彭先生逐步把他手头的资料寄给了我,很多的一次,有八件之多,在信中,对每件的情况都做了说明,并让我除其中的两件外,其余的皆在用后寄还给他。彭先生为我提供的这些资料,包括梁宗岱本人撰写的两页年谱手迹,油印的《梁宗岱诗选》,油印的文章《我学制药的经过》等,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梁宗岱先生散佚在民国期刊上的一些文章,便在复印时多印了一份,也给他寄去。2003年,在梁宗岱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彭先生特意组了一组纪念文章,发表在《芙蓉》杂志上。除了我和龚旭东的文章外,还有他自己的一篇文章,即是谈我复印给他的梁宗岱的几篇佚文的。2002年4月,我工作的单位刚好和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办一个会议,我便借机专门跑到长沙,到他处于湖南博物馆内的家里去拜访。电话里,他说话爽朗有力,声音洪亮。见面谈话时,他说话的声音似乎要低许多,尽管随和可亲,但在我的印象里,似乎还有种审慎的热情和高兴。他夫人张老师端上了茶。彭先生拿出了装在牛皮纸袋里的一些资料让我翻阅。后来,还陪我到附近街上的一个复印店复印了部分我觉得有用的材料。在交谈中,我这才知道,在梁宗岱1983年逝世之后,他与梁先生1940年之后的伴侣甘少苏有接触,而且纯粹是出于对梁的学问的敬仰,找人让甘少苏口述,经过记录整理,几经周折,出版了《宗岱和我》这部书。这部书尽管有些资料有不实甚至谬误之处,但作为出版很早的梁宗岱传记,也自有其历史价值。出于信任,甘少苏女士在自己去世前,将一些资料转交彭先生保存。拜访即将结束时,在我的要求下,彭先生和我在他家门前拍了个合影。拍摄者,即是彭先生的夫人张兰欣女士。后来,我将合影照给彭先生寄去了。2007年,我收到彭先生新出版的文集时,意外地发现,他将这张合影收到了其中一卷前面的彩页里。2003年的时候,我还曾把自己印刷的一本诗集寄给他,他在来信中多有鼓励,说是佳作不少云云。2004年,有关梁宗岱诗学的博士论文正式出版后,我也靠前时间给彭先生寄去。彭先生在收到后,专门给我打了个电话,多有鼓励和表扬。我是一个散淡的人,我和彭先生的关系,便似乎处于这样平淡的有些联系,但又几乎忘却的状态。二转机发生在2007年上半年,与彭先生湘潭大学的学生和同事孟泽教授有关。当时,我正忙着准备到英国访学。尽管早在一二月的时候,就已经收到了彭先生惠赠的四卷本《彭燕郊诗文集》,但还没来得及细看。四五月份左右,孟泽张罗着在湘潭大学为彭先生开一个“《彭燕郊诗文集》出版座谈会暨创作研讨会”。我接到了会议通知。孟泽还专门打电话给我,问我可不可以参加。记得孟泽还在电话中特意提到,老先生希望我能参加。这我也知道,因为彭先生在信中提到过这次会议,问我几月出国,并希望我有时间也可以参加这次会。说实话,那时我还没有认真阅读过彭先生新出版的文集。我并不是苟且的人,并不会因熟悉某个人而违心地夸赞其作品。而礼节性地到会,说几句无关痛痒的祝贺之类的话,既有违自己的原则,时间上似乎又不允许。在电话里,我并没有给孟泽肯定的回复。之前,我对彭先生的诗的认识,还只停留在选本上的一些诗,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认识。某,我决定坐下来看看彭先生新出版的文集。看诗的时候,我有个习惯,喜欢在目录上用铅笔标示出我觉得好的诗。说实话,一部诗集有十首以上的标示,在我心目中,都是了不起的好书了。但读彭先生的诗,却让我深感震惊。一上午和一下午,彭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似乎接近变了——变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诗人。我决定参加会议,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幻视的能力:彭燕郊的早期诗作》(这篇文章后来被也去参加这次会议的吴思敬先生发表在《诗探索》上)。在会议上,我郑重地说:“彭先生写作所达到的成就,接近配得上这个俗世可以给予的任何荣誉,我们一直没有给予他应有的评价。”为彭先生所设定的当代诗坛中很高的位置,我想不会是我个人的杜撰,这是我的自信。湘潭大学的会议过后,我们一行人在离开长沙前,又去彭先生家拜访了他。我的印象里,在长沙去湘潭大学前,我也去他家坐了会儿。两次经历,在记忆里混淆在了一起。在他家,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想想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看的书,有那么多好听的音乐,你可以去看,可以去欣赏,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当时在座的人很多,除我和孟泽外,还有复旦大学的李振声教授,首都师大的吴思敬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的教师易彬博士,湖南大学的教师刘涵之博士等。彭先生很健谈,神情也很愉悦。在谈到聂绀弩、舒芜、“七月派”、胡风时,实际上,他都有很多惊人的见解。为此,我们当时都还劝他写自传,说这是很重要的史料。他则说,自传肯定会写的,但目前萦绕于心的,还有三首长诗要先完成。其中一首似乎与白虎有关,灵感源自一个梦。好多年里,我都有个习惯,随身携带着笔记本,以便随时记录所见所想。回到北京以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笔记本不见了。我使劲地回忆,它可能会落在什么地方。我也想过,要不要打电话问问彭先生。不料,彭先生却先给我打来了电话,说是我把笔记本忘他那儿了,他回头给我寄过来。在电话中,我们谈了一会。又说起了长沙见面时一些没有说完的话题。比如,他言语之间对“九叶诗派”有些与一般看法不同的意见。我突发灵感,提议说,有机会的话,很想跟他做一个对话式的访谈,关于他的写作,关于他对诗的见解等等。他一口应承,也兴奋地谈到了一些话题。他还说到杜拉斯一本名为《话多的女人》的书。放下电话后,我又想到了一些细节问题,还在笔记本上记录了一些可能谈到的话题。我想,马上着手,肯定是太匆忙了,我已经基本定下来八九月份去英国访学一年。况且,真要进行这样的对话,我得提前看大量的资料。着来,这事只能等一年后我从英国回来以后再进行。那时,我会在系统阅读的基础上拟定一些题目,事先也让彭先生有所了解,然后再一起以对话的方式讨论他的经历、他的写作和诗学。例如,在一首我很喜欢的诗中,有一行说到“两边各十一级的两条石阶”,我就一直想问一下,这是出于准确地观察呢,还是随意地杜撰。反正,这营造了一种很真实的语言上的幻觉。比如,他觉得“九叶诗派”实际上并不够现代,这与我本人的看法并不相同。我很想给他看些相关的资料,然后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之后,我也给孟泽打电话说到这件事,并邀请他也参加部分话题 的对话。自这次长沙之行之后,我与彭先生似乎在感情上忽然变得更为“亲近”了。不久,我便收到了彭先生寄回的笔记本,同时还附有一信,信中催我将会议的发言稿改好发给孟泽,以编会议论文集用。同时,也提到了对话的事,并希望能在我出国前进行。想来,我肯定又去信或电话跟他作了解释,很后,在去英国前,我与彭先生约好一年以后的秋天再见,说到时候,我会在长沙待一段时间,同时会安排录音录像。我们甚至说到,每次谈话两个小时左右,至少进行七八次。我们谈到了许多细节。在信中,他还提到准备编一本选集的事。他请我将他诗集中觉得好的诗选择出来,并且告诉他。他谈到,他出版的文集定价比较贵,对普通读者来说,买四卷本也不太现实。他考虑以后出个精选集。我翻找旧信,看到了一封彭先生写于2007年7月6日的信,这是我出国前收到的,也是很后一封信,当中有语:“不知你几时动身,出国前能不能挤点儿时间把论文完成,我们都在盼望着。特别希望你在国外也能抽暇给我写信,多么希望你回国后能有时间我们作一次长谈。”现在重读,真是悲从中来。论文我自然完成,并发表了。我倒是忘了,自己到英国后是否给先生写过信。大概是没有。但记得肯定至少打过两个电话,一个是到英国的时候,另一个是过春节的时候,在正月初一或初二打的。后来,便很突然地就接到了彭先生去世的消息。实在没有想到,前一年在长沙的分别,竟然是诀别。而春节期间的一次通话,居然是很后一次通话。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