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品全译(百代诗话之祖,手把手教你读诗方法 写诗技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诗品全译(百代诗话之祖,手把手教你读诗方法 写诗技巧)

正版全新

30.94 6.6折 47 全新

库存6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锺嵘,徐达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66555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47元

货号3360329

上书时间2023-10-13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诗品全译(百代诗话之祖,手把手教你读诗方法 写诗技巧)
【书    号】 9787221166555
【出 版 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    者】 锺嵘,徐达
【出版日期】 2021-08-01
【开    本】 32开
【定    价】 47.00元

【编辑推荐】 
★  为什么您的书架上不能没有《诗品》?

1.百代诗话之祖,与《文心雕龙》齐名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之“双壁”

《诗品》体大思精,是我国文学史上蕞早的一部专门论诗的理论著作,也是帝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号称"百代诗话之祖",以其"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的特色,受到同时代以及后世文人的赞赏与肯定,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诗文之门径”,用来指导初学。对于《诗学》的研究,历来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显学。

2.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覆盖汉魏以来几乎所有重要名家和名篇,引导中华文学源流的经典之作

钟嵘认为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所以《诗品》专论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加以简短评论。思深意远,妙有精理。

3.人无千古醉,诗有万年芳,书中无数千古名句,总有一句让您拍案叫绝

钟嵘喜欢摘引佳句,如“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

他也喜欢称赞别人的诗,称阮籍的诗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曹植的诗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您知道他赞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五言诗是什么吗?

4.人生自有诗意,《诗品》助您提升诗歌鉴赏力和诗歌写作能力

如何读懂古诗之美,古文之雅?从《诗品》开始。

晓畅通达的翻译,丝丝入扣的评注,带您深度发掘古典诗歌的语言之美、文学之美、艺术之美和感情之美,随翻随读心旷神怡,让您不知不觉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品味。

如果您想领略古典诗歌的韵味和魅力,培养诗词审美趣味、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诗歌写作水平,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诗品》版本这么多,为什么必须买这本?

◆ 通俗:通俗通透扫清古诗知识盲点,轻轻松松掌握诗歌写作要领,每篇都有详细注释,并附精炼点评。破解文中难点,领略词之原义。寥寥数句精炼点评,理解诗词创作的要领。生僻字注音,诵读无障碍。随时随地,带您轻松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 独特:以专业版本为底本,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受文化的温度与传承。

◆ 经典:国学经典,原味呈现,让每一个诗词爱好者更能汲取经典的力量,透过经典,找到脱胎换骨的力量。

◆ 实用:古人的写作秘籍,手把手教你读诗方法、写诗技巧,阅读、写作能力同步提升。

◆ 精美:裸脊锁线装订,可180°平摊,书封模切,烫黑工艺,大气典雅,物有所值的典藏校译本,让每一个爱书之人更喜收藏与馈赠。

◆ 考究:内文采用高松胶版纸,手感舒适,色彩柔和,让每一个爱阅读之人,随心阅读无压力。

读懂古诗之美、之雅

掌握古诗写作要领

就从《诗品全译》开始

★ 欢迎从《诗品全译》进入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遴选涉及经诗子集等各领域的经典著作,如《传习录全译》《四书全译》《易经全译》《诗品全译》《唐诗三百首全译》《宋词三百首全译》《近思录全译》,约请文史哲语领域的专家学者,以权威版本为底本校勘原文,在此基础上,对原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专有名词和典章制度等传统文化知识出注诠释,并对原文进行明白晓畅的今文翻译。装帧上采用裸脊锁线,书封模切,烫黑工艺,大气典雅。力求从形式到内容,打造传统名著的精品读物。

对于入门者来说,可以帮您克服“古文恐惧症”,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读本,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可供随时查阅的可靠的“案头书”。

【内容简介】 
在卷帙浩繁的历代诗文评著述中,锺嵘的《诗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两部精心结撰于南朝齐梁时期的著作一直都备受后世推崇。
  《诗品》,亦名《诗评》,共三卷,是我国早的一部关于五言诗的理论批评专著,也是我国诗话的开山祖。全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诗歌理论,另一部分为诗歌批评,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
  《诗品》是钟嵘诗歌理论和批评主张的集中表现,对后代诗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诗品序 1

诗品卷上

古诗 51

汉都尉李陵 56

汉婕妤班姬 59

魏陈思王植 61

魏文学刘桢 68

魏侍中王粲 71

晋步兵阮籍 74

晋平原相陆机 79

晋黄门郎潘岳 84

晋黄门郎张协 88

晋记室左思 91

宋临川太守谢灵运 94

诗品卷中

汉上计秦嘉 嘉妻徐淑 101

魏文帝 105

晋中散嵇康 109

晋司空张华 112

魏尚书何晏 晋冯翊守孙楚 晋著作王赞

晋司徒掾张翰 晋中书令潘尼 115

魏侍中应璩 121

晋清河守陆云 晋侍中石崇 晋襄城太守曹摅

晋朗陵公何劭 124

晋太尉刘琨 晋中郎卢谌 129

晋宏农太守郭璞 134

晋吏部郎袁宏 138

晋处士郭泰机 晋常侍顾恺之 宋谢世基

宋参军顾迈 宋参军戴凯 140

宋征士陶潜 143

宋光禄大夫颜延之 148

宋豫章太守谢瞻 宋仆射谢混 宋太尉袁淑

宋征君王微 宋征虏将军王僧达 153

宋法曹参军谢惠连 159

宋参军鲍照 163

齐吏部谢朓 168

齐光禄江淹 173

梁卫将军范云 梁中书郎丘迟 177

梁太常任昉 180

梁左光禄沈约 183

诗品卷下

汉令史班固 汉孝廉郦炎 汉上计赵壹 191

魏武帝 魏明帝 195

魏白马王彪 魏文学徐干 199

魏仓曹属阮瑀 晋顿丘太守欧阳建

晋文学应璩 晋中书令嵇含 晋河

南太守阮侃 晋侍中嵇绍 晋黄门枣据 201

晋中书张载 晋司隶傅玄 晋太仆傅咸

晋侍中缪袭 晋散骑常侍夏侯湛 208

晋骠骑王济 晋征南将军杜预

晋廷尉孙绰 晋征士许询 214

晋征士戴逵 晋东阳太守殷仲文 217

宋尚书令傅亮 220

宋记室何长瑜 羊曜璠 宋詹事范晔 222

宋孝武帝 宋南平王铄 宋建平王宏 226

宋光禄谢庄 228

宋御史苏宝生 宋中书令史陵修之

宋典祠令任昙绪 宋越骑戴法兴 230

宋监典事区惠恭 231

齐惠休上人 齐道猷上人 齐释宝月 233

齐高帝 齐征北将军张永 齐太尉王文宪 237

齐黄门谢超宗 齐浔阳太守丘灵鞠

齐给事中郎刘祥 齐司徒长史檀超

齐正员郎钟宪 齐诸暨令颜则

齐秀才顾则心 240

齐参军毛伯成 齐朝请吴迈远

齐朝请许瑶之 244

齐鲍令晖 齐韩兰英 246

齐司徒长史张融 齐詹事孔稚珪 249

齐宁朔将军王融 齐中庶子刘绘 252

齐仆射江祏 255

齐记室王巾 齐绥建太守卞彬

齐端溪令卞录 256

齐诸暨令袁嘏 258

齐雍州刺史张欣泰 梁中书郎范缜 259

梁秀才陆厥 260

梁常侍虞羲 梁建阳令江洪 262

梁步兵鲍行卿 梁晋陵令孙察 265

点绛唇 496

鹧鸪天 498

踏莎行 500

庆宫春 502

齐天乐 507

琵琶仙 511

八归 515

念奴娇 517

扬州慢 521

长亭怨慢 524

淡黄柳 528

暗香 530

疏影 534

翠楼吟 537

杏花天影 541

一萼红 544

霓裳中序 548

章良能

小重山 554

刘过

唐多令 556

严仁

木兰花 559

俞国宝

风入松 561

张镃

满庭芳 564

宴山亭 567

史达祖

绮罗香 570

双双燕 573

东风枝 575

喜迁莺 578

三姝媚 580

秋霁 583

 夜合花 586

玉胡蝶 588

八归 590

刘克庄

生查子 594

目录 11

贺新郎 596

贺新郎 599

木兰花 602

卢祖皋

江城子 605

宴清都 607

潘牥

南乡子 610

陆叡

瑞鹤仙 612

萧泰来

霜天晓角 615

吴文英

渡江云 618

夜合花 622

霜叶飞 625

宴清都 628

齐天乐 632

花犯 635

浣溪沙 637

浣溪沙 639

点绛唇 640

祝英台近 642

祝英台近 645

澡兰香 647

风入松 651

莺啼序 653

惜黄花慢 659

高阳台 662

高阳台 665

三姝媚 668

八声甘州 671

踏莎行 675

瑞鹤仙 677

鹧鸪天 679

夜游宫 681

贺新郎 683

唐多令 686

黄孝迈

湘春夜月 688

潘希白

大有 691

无名氏

青玉案 694

朱嗣发

摸鱼儿 696

刘辰翁

兰陵王 700

宝鼎现 705

永遇乐 710

摸鱼儿 714

周密

高阳台 717

瑶华 720

玉京秋 724

曲游春 727

花犯 730

蒋捷

瑞鹤仙 734

贺新郎 737

女冠子 740

张炎

高阳台 745

渡江云 747

八声甘州 750

解连环 753

绿意 756

月下笛 759

目录 13

王沂孙

天香 763

眉妩 767

齐天乐 770

长亭怨慢 773

高阳台 776

法曲献仙音 778

彭元逊

疏影 782

六丑 785

姚云文

紫萸香慢 789

僧挥

金明池 792

李清照

如梦令 796

凤凰台上忆吹箫 797

醉花阴 800

声声慢 801

念奴娇 803

永遇乐 806

浣溪沙 809

附录:原序 811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诗品序
梁·钟嵘

题解
钟嵘《诗品》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品评上品诗人11人,中卷品评中品诗人39人,下卷品评下品诗人72人,共计122人。原来三卷前各自有《序》,自开篇始至“均之于谈笑耳”,为上品《序》,自“一品之中”至“请寄知者尔”,为中品《序》,自“昔曹、刘殆文章之圣”至篇末,为下品《序》。三卷序文与各卷内容并无相应的联系,故历来将三篇序文贯而为一,置之上品卷首,如《历代诗话》本就是这样。现一仍旧制,无所改易。
《诗品序》论述了诗歌的产生、性质和功能,叙述了五言诗的发展简史,四言、五言的比较,五言诗的优点,理想的诗歌标准,讨论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诗歌的欣赏和批评,批评了玄言诗、拘泥声律、追求用典等不良诗风,说明了《诗品》的写作动机和写作凡例。
《诗品序》是钟嵘诗歌理论和批评主张的集中表现,对后代诗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原文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①。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②。照烛三才③,晖丽万有④,灵祇待之以致飨⑤,幽微藉之以昭告⑥。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⑦。

注释
①气:气候、节气。节候更替,萌动万物。物之兴衰,人亦感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其义略同。
②摇荡性情两句:摇荡,振动、感动。形,表现。诸,之乎、之于。《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又《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亦本前人之说。
③烛:照耀。作动词用。三才:指天、地、人。《周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④晖丽:辉照、辉映。晖,同“辉”。丽,附丽。万有:万物。
⑤灵祇(qí):神灵。灵,泛指神灵。祇,地神。飨(xiǎng):祭献。致飨,享用祭献之物。待:等待。
⑥幽微:幽奥深隐之物,亦指鬼神而言。藉:凭、借。昭告:明白地揭示出来。
⑦动天地三句:语出《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莫近,莫过。此系古人对诗歌作用夸大之说法。

译文
气节的变化萌动着万物,万物的盛衰,又触发人的情感,情感的激荡表现为歌舞。照亮天地人三才,辉映宇宙间万物,神灵因它而享用祭品,鬼神借它明白所告:这一切没有比诗歌更有效的了。

【前言】 
自东汉末至六朝,是我国文学的觉醒时期,亦为人的觉醒时期。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开始从文化学术中脱胎出来,逐渐争得独立地位,这时期的人也朦胧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地位。相传出现于汉末的《古诗十九首》,其中的某些诗句,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若干信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 轲长苦辛。”“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生命的宝贵,爱情的难得,地位的重要,享受的急需等种种人的欲望,已从混沌状态中萌生出来,并大量反映在文学作品之中。面对这样一些诗句,以往的评论总是从消极人生观方面加以谴责,而没有看到积极的人性呼唤,人性受到环境压制下的呼唤。没有人的觉醒并与之相应的文学作品的问世,便不会有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的出现。
人的觉醒的一个突出标识,是对人的个性、才具、学问、品貌的认识和重视,流行于汉末延续到两晋的品评人物的风气,就是好的说明。例如:“天下和雍郭林宗”,“五经无双许叔重”,“问事不休贾长头”,“居今行古任定祖”。《世说新语·德行》称郭林宗评黄叔度云:“叔度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该书《赏誉》云:“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容止》云:“时人目夏侯泰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种对人物的品评逐渐演化开去,发展而为对文学作品的议论和评说,曹丕《典论·论文》于建安七子逐一评价,无所遗漏,曰:“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团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曹植《与杨德祖书》,专事“诋诃文章,掎摭利病”,可与乃兄比肩。风气之所趋,竟至“文人相轻”的地步。文学批评的风气既开,文学批评的著作亦接踵而至,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王微《鸿宝》,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裴子野《雕虫论》、萧统《文选序》…… 虽或存或亡,但在当时确乎彬彬之盛,蔚为大观。其间著名也是对后世影响为深远的两部文学批评专著,就是“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和“思深而意远”的《诗品》。
《 诗品》的作者为梁代钟嵘。钟嵘生于公元468年,卒于公元518年,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晋侍中钟雅七世孙,从祖钟宪,任南齐正员郎,父亲钟蹈为齐中军参军。钟嵘幼而好学,师从齐永明卫将军王俭,因“有思理”,“明《周易》”,举为本州秀才。历任南康王侍郎、抚军行参军、司徒行参军等职。衡阳王萧元简出任会稽太守,引为记室,专掌文书典籍,后又任晋安王、西中郎萧纲记室,故世有钟记室之称。《梁书》《南史》均有传。
《诗品》亦名《诗评》,是我国早的一部关于五言诗的理论批评专著,也是我国诗话的开山祖。全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诗歌理论,另一部分为诗歌批评。就诗歌理论来说,涉及这样几个方面:,诗歌的产生和功用,第二,五言诗发展史,第三,滋味说,第四,用典和声病说。
,诗歌的产生和功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认为,大自然中的“气”,导致四时节候的更迭,使万物萌动衍生,自然环境的变化,又触发人的思绪感情的激动和摇曳,于是就产生了歌舞。这个观点并非钟嵘首创,而是本于旧说。《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钟嵘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他指出了“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把“物之感人”加以具体化,把在以往诗歌中仅仅用作比兴手法的四时物候,化为诗歌描写的具体对象和诗歌创作的普遍题材,既可以托物喻志以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直接歌咏山水风月以体现诗人的趣味。这后一点,纵然是由于山水田园诗的出现而进行的理论升华,但毕竟是作为诗歌理论家的钟嵘的贡献。二是指明了不平的生活遭遇和怨愤的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是继承了《诗经》变风、变雅的怨刺和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优良传统,总结了汉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写实精神而提出的一种进步的诗歌创作理论。
在对于诗歌功用的认识上,钟嵘一承旧说,没有太多的创见。“动天地,感鬼神”之类的论述,无非重复了《毛诗序》的说教,这是无庸赘言的。至于“穷贱易安幽居靡闷”之说,反而抹去了诗歌揭露黑暗现实的锋利芒刺,使它成为自我安慰的心灵调和剂,这无宁说是钟嵘诗歌理论的一种局限。必须说明的是,这里说的诗歌的功用,是指诗歌的社会功利作用,至于诗歌的审美作用,留待下文详述。
第二,五言诗发展史。《诗品》评论的对象既然是五言诗及其作者,那么,对我国早期五言诗的发展过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也是完全必要的。钟嵘从传说中的《南风词》和《卿云歌》说起,把它们列为五言诗的肇端。他确认《古诗》为汉代作品,批评班固《咏史诗》“质木无文”这也是从众之说。对于建安诗歌,他赞美备至,两晋篇什,则誉为“文章中兴”。他认为张、陆、潘、左,风骨犹存,孙、许、桓、庾,“淡乎寡味,刘、郭变体,力挽颓风,二谢才高,凌跨前贤”。这些论断,都是十分公允和中肯的。
钟嵘认为,四言诗的特点是“文约意广”,如能“取效风骚,便可多得”,但是“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以四言为主体的《诗经》,历来被推崇为诗歌的典范之作,文字简约而底蕴丰厚,足供读者讽咏玩味,何故而竟至“世罕习焉”?或者说,《诗经》以后的四言诗为什么便沦为“文繁而意少”了呢?钟嵘没有道出个中原委。其实,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形成和发展,都取决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由简单而日趋繁复,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语言词汇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每句四字的四言诗的结构框架,逐渐容纳不下日趋复杂的生活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新的词语要求有新的诗歌形式去适应它,旧有的诗歌形式必然被突破,五言诗就应运而诞生。这便是四言诗从“文约意广”到“文繁意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