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花开花谢佛自在,山上山下真如意)
正版全新
¥
43.51
7.5折
¥
58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校尔康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9357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58元
货号3497701
上书时间2023-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在路上(花开花谢佛自在,山上山下真如意)
【书 号】 9787521219357
【出 版 社】 作家出版社
【作 者】 校尔康
【出版日期】 2022-12-01
【开 本】 32开
【定 价】 58.00元
【编辑推荐】
以文字疗愈心灵,用诗歌捕捉心领神会时的世间真意。
【内容简介】
《在路上》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在路上》校尔康是一个现代诗人,更是一个“在行走中闭关”、在红尘中修心炼性的现代行者。
《在路上》讲述作者以佛禅探索世界,而他的探索,亦使佛禅具有了更浓郁的诗意。作者在“闭关”中“开悟”时呈现出了有别于常人独具意蕴的禅意境界……
《在路上》以禅客之心,在禅界和尘世间往复融通,在悟到生死之间的无常后开始追求快乐的人生与解脱的境界,在红尘滚滚的世界里重新找回自己,在信仰世界的神秘空间中获得。无尽的创造力
【目录】
序 言 Preface
在路上 文/校尔康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文/吴思敬
执 着 Upadana
在路上
我
你看不到
观心:境之乱
上帝还是佛
圣诞快乐:问问那棵树吧
大吉祥云:烟花散时虚空无尽
问禅:花之心
留得残荷听雨声
花之语
雨后落花:带我穿过山门
与光同尘
破 执 Moksanam
心生便是罪生时
抱残守缺:今天就是不完*
门:在路上
门与道
慢慢地静下来
即使,于是
不管
爱
云说
心在
下一站,你在哪里
我爱这世界
爱是无量光 Love is Amitqbha
谁的手
远逝的阳光
有一世
歇即菩提:家在东南常作西南别
把我的心注在静谧的空中
在行走中闭关
在河边
生
那个……那个
布达拉宫的城墙
一杯水的静逸
爱是通向天堂的路
自由
寒山寺访僧——雨中见花猫
禅思的玄机 文/叶橹
禅趣与义理的诗意呈现 文/王巨川
佛禅诗人校尔康——路上的禅思者 文/庄小明
哦,是这一个家伙 文/李青凇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在路上
在路上
我不辞辛苦
转山转水
只想遇到你
在路上
我顶礼焚香
一心一意
就想求到你
在路上
我戒情戒义
时时刻刻
皈依你
在路上
我从从容容
无知无觉
就路过了你
在路上
我和你同行
却发现
终点不一
在路上
我们只观此生
悟到了如来
却到不了彼岸
我
我的头发长满树枝
在心灵上蔓延
在出售鲜花的年代
我忽然觉得
自己正努力变成
花的姿态
你看不到
你看不到
心在哪里
虚空
就在哪里
你看不到
心
微笑
又恍如虚空
你看不到
心
应如所住
又何住
深如大海
尽管
泪涌如泉
尽管
又静如虚空
你看不到
心
如梦幻泡影
又细至针尖
你看不到
但心
亦非是虚空
又是虚空
于是
喜悦
于是
无住
观心:境之乱
站在一种高处
才会有
一身的寒意
在你灵魂的深处
乱如麻丝
智者的预知
得到盲者的回应
这是一种不幸
心灵的沙漠
开满花朵
误为花开飘香
笑为顿悟
伟大的东西恰恰不幸
创造是天才的行为
静坐 观心
我将如何独自去散步
将虚妄去除
因为一种思想的快乐
体现一种遐想的风度
禅思的玄机
文/叶橹
国人向来对自身的生存方式有所考量,并因之而总结出许多处世之道。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者谓之“入世”,淡出江湖者为“出世”;得道升天的人会标榜“达则兼济天下”,失意落魄之后就会“穷则独善其身”。诸如此类的人生哲理,其实都离不开对个人命运的关注。非常奇怪的是,人生哲理尽管五花八门,儒释道混杂交融,我们民族却常常自认为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依我之见,自古迄今我们所总结出的许多处世之道,大抵都是一种“权变”的产物。
没有终极的价值观,虽然也有“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说法,但那大多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托辞;在社会的普遍意识中,还是把“成王败寇”奉为圭臬的。细细想来,国人的智慧虽然不输于任何国家和民族,可是所受的灾难和痛苦,也同样不输于别人。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近些年来信佛入教的人日渐增多,可能是想从精神上找到寄托吧。
写下以上这些文字,是读了校尔康诗集《在路上》而生出的联想。我虽然读过一些禅诗,还写过论洛夫的禅诗的文字,但对佛学却几无所知。读校尔康的诗,深感他已经是一个佛家的修行者,诗中处处流露出一种禅诗的睿智,我还能对他的诗说些什么呢?
首先引起我好奇的是,校尔康本是理工科大学生,为什么会走上参禅悟道的佛门之途呢?他的诗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对生活的爱和恨,他对万物和诸多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使他走上了禅思之路。我由此就想到,以往我们常把归入佛门的叫作“出世”,说他们是“看破红尘”之人,因而做了“出家人”。现在想想,这种说法似乎流于浅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对色与空的相互依存和合二而一的存在关系,说得十分透彻而辩证。所以用“出世”来形容佛门子弟,并不恰切。因为他们对诸多万物和生命现象的思考,仍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内。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佛门子弟们尽管并未“离世”,但他们的禅思方式还是异于许多世俗观念的。这也正是它能够吸引众多人走上参禅悟道之路的根本原因。一般人似乎认为,进入佛门的人,大抵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受了重大的精神打击而看破红尘者。不可否认有这样的皈依者。但是真正有佛心者,其实是因大爱而生的。校尔康有一首《我爱这世界》,写的就是他内心深处的感受:
我爱
这黑不是黑
白又不是白
苦又不苦
甜又不是甜
不知何味的世界
这不白不黑不苦不甜而不知何味的世界,正是它的“色”。而“它不可捉摸”的“无常的虚空”,正是它的另一种存在。校尔康实实在在爱慕的,甚至有时候也是恨着的,正是这“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的“事实”。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校尔康才有可能以阔达的心胸、灵动的思维,展开他的翅膀翱翔于天地之间。
做一篇小文,我不可能在这里对校尔康的诗作出详尽的评析,但是我想指出一点——他的诗性思维的灵动性。他的灵动性一方面表现为对一些抽象事物和观念的诗性陈述;另一方面则是在具象化的事物中获取到抽象的升华。不妨信手拈来《远逝的阳光》为例:
远逝的阳光
和一把锁
是一双眼睛
留下的
痕迹
远逝的阳光
和一把锁
我的一生
都像是
深藏不露
这短短的两节诗,把阳光和锁的意象,置于不同的场景中而蕴涵着各自不同的意味。前一节是外貌的过程性陈述,而后一节则是内观心灵的探究。或许这样的诗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它的答案其实已经在文字的陈述中。至于如何理解它,则有赖于各人的生活体验和悟性了。
校尔康说他自己是一个带发修行的人,其实剃不剃发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以我这个俗人之见,参禅悟道是一个人对现实社会和自身生命存在的审视。从终极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参悟生死之大道,是一个有自觉的生命意识的人毕生的修行。
从校尔康的许多诗中,我们已经读出了他对生命的所着重与彻悟,在他的视域内,许多无意识的生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或者说,这些本来是有意识的生命,被人们误认为无意识的了,而校尔康以自己的慧眼识破并揭示出它们的真相。能做到这一点,不正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吗?
不妨以他的一首诗回赠予他:照顾好你的灵魂!还加一句:写出更好的诗!
【前言】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文/吴思敬
在诗歌界,校尔康身份很特殊。他爱诗习禅,出没于丛林,交友于十方,既是禅客,又是诗人。当读完校尔康的诗集《在路上》的时候,我想起了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两句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我觉得这两句诗不仅透辟地阐释了诗与禅的关系,同时也是理解校尔康其人其诗的一把钥匙。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禅宗虽然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禅是一种宗教,是一种哲学,同时也是一种隐秘的心灵体验。禅宗强调的是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领悟,即所谓“永恒在瞬间”或“瞬间即为永恒”,其核心则是让生命超越现实的拘囿,从而进入永恒之中。禅宗希望超出人世烦恼,追求精神自由,但又不主张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不否定个体生命的幻想,适应了不同时代失意而苦闷的知识分子寻求精神解脱的愿望。禅看似不可言说,虚无缥缈,但真正走进去了,领悟了它,却能感受到它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与人的精神品格、思维方式、艺术素养等有密切的联系。
“自古诗情半个禅”,诗和禅一样,不提供定义,只是显示鲜活的情感与心灵状态。面对世界,禅家强调“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这与诗人主张的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颇有相通之处。细味那些传世的优秀诗歌,不仅能感受到音韵之美、意象之美,而且能领悟到蕴涵其中的哲理,能体味到溶解在生活中的秘密,而这与领悟禅机、禅趣,进入禅的境界,也确有某些异曲同工的地方。
禅宗认为,禅是不可言说的,要言说也要绕路而行,因而特别强调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强调暗示性,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是也。冯友兰说:“禅宗中人常说:善说者终日道如不道,善闻者终日闻如不闻。宗杲说:‘上士闻道,如印印空。中士闻道,如印印水。下士闻道,如印印泥。’(《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印印空无迹,如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这又恰与诗人审美创造中的思维方式得以沟通。诗人在创作中同样强调一种“悟性”,所谓“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唯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袁枚:《续诗品·神悟》)优秀的诗作都具有这种暗示性,强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强调表达的疏密得当、不即不离,具有一种含蓄、空灵之美。由禅悟到诗歌创作的直觉思维,由禅境到追求无言之美的诗境,一脉相承,成了中国诗学中非常重要的传统。
陆游晚年给他的儿子陆子遹写过一首诗,提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遹》)意思是说,一个诗人写诗,光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阅历、才智、学养、操守、精神品格等方面下功夫。这一点,对禅诗的写作者来说尤其重要。
应当说,作为一个诗人,校尔康是很重视诗外功夫的。他曾在九华山带发修行,追随传真法师学禅修道。他对佛学禅思早已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了解,而是个真正的悟道者了。我也读过校尔康的散文,在《悲伤的终点是爱》这篇散文中,诗人描绘了自己悟道的感受:
当我在玄武湖边上行走,落日的余晖投射在静静的湖上,对面的紫金山静如处子,在博大的寂静中,我融入这样的风景。
我觉得我已不在!
我经常会碰到一些人,他们经历过生死的磨砺而充满爱。一位刘姓师兄带领一个上百人的学佛小组,其中有十来位身患癌症八十多岁的老人。他们在一起去很远的地方朝山,融入到团队中,有活动时大家自带干粮和水,我经常碰到他们,在相处的短暂时光里我会被他们的淡然平和、超越恐惧的光芒照耀。人的心灵所需的物品,是用钱买不到的。我釆访过其中的几个人,他们都乐观地说:“我们想阿弥陀佛会来接我们的。”这种超凡忘我的境界给了我深深的记忆。
校尔康以禅客之心,在禅界和尘世间往复融通,在悟到生死之间的无常后开始追求快乐的人生与解脱的境界,在红尘滚滚的世界里重新找回自己,在信仰世界的神秘空间中获得了无尽的创造力。他的诗歌有禅诗之灵思,兼偈语之警策,述说着世人的感情和觉悟,成为佛光照耀下的当代生活之回响。
校尔康曾在自己的诗作中描写了在礼佛过程中悟道瞬间的独特感受:“那一天/登上莲台/供上万盏禅灯/心念无限的祝愿/漫山吉祥的佛号/温暖不了我的泪水//我受持无上的真言/融化在光明中/多少甘露/从天而降/可是我/浑然不知//那一天/遇到你/春暖花开/才知因缘熟了。”(《那一天》)随着这种“悟”而来的,是那种心无挂碍的人生态度,如他所言:
在通向自己的路上,将自己慢慢沉淀下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也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的自我。唯有自己,在独一无二的世界,可以去发现那种和自己相遇临在的寂静,那种宁静的虚无。
心无挂碍,活在当下。
大道至简,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
正是这种“心无挂碍”的人生态度,使他的诗歌呈现了诗思与禅境相交融的灵性书写的高度,从而与当下诗歌中的大量平庸之作划清了界线。
在《留得残荷听雨声》中,面对九月湖边的残荷,沐浴着蒙蒙细雨,诗人默然心动,悟出的是“花开花谢佛自在/山上山下真如意”的空前自由的天地。
在《在河边》中,面对夕阳西下、暮色花影,诗人静静地体会时空的安宁,体验着“空”,发出“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与寂静同在/寂静之美胜于无声的世界”的感慨。
在《自由》中,面对窗外黄昏中,一只在飞翔、将纤细的身影横穿天空的鸟,他在鸟儿留下的“白色的弧”中,悟出了生命的奥义:自由被扭曲在规范之中,一切虚妄的幸福都宛如昙花。
在《与光同尘》中,诗人发现阳光普照的光线中,隐藏着“无数的灰尘/一边发光/一边飞扬”,从而悟出“人生的光线/不也是时亮时灭/闪闪烁烁”,进而渴望“无量的光明/穿越山川河流/让整个寂静的人生/和大地同生/与光同尘”。
上引的几首诗,是校尔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属于禅诗。诗人受身边自然景象的触发,灵光一闪,怦然心动,诗情与禅意相交汇,一首首诗歌就这样诞生了。
禅诗的写作,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在我看来,禅诗的写作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个层次是字面上并无佛理禅思的痕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由优美的意象构成的画面,佛理禅思寓于其中,可让人思而悟之,味而得之。王维的《鸟鸣涧》《辛夷坞》《鹿柴》《山居秋暝》等可视为这类作品的代表。第二个层次是诗人以精心选择的意象,构成一个生动的画面和场景,并用文字把诗人所悟出的佛理禅思点出来。第三个层次则不借助意象或画面,直接把诗人悟出的佛理禅思说出来。
如果对照这三个层次,应当说校尔康对第*层次的诗是心向往之,但目前还不能说已写出与前人成功之作相匹配的作品。他的比较优秀的诗作,基本属于第二层次,有来自生活的意象与画面,多以卒章显志的方式,保留着对佛理禅思的言说。此外,校尔康还有一些属于第三层次的作品,诸如《爱是一种承诺》《我们的人生需要旅行》等篇章,诗人隐去了与自然意象相关的内容,直接把他悟出的佛理禅思向读者倾吐出来。这部分诗歌通常以禅理的雄辩与机锋的敏锐征服读者,从张扬佛理禅思以及健康的人生哲学而言,自有一定的价值,但没有了优美的意象,也就失去了诗味的绵长,距离真正的禅诗毕竟隔了一层。当然,以校尔康的悟性,他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策略与方向,其诗思诗艺精进的空间是可以想象的。
2015年校尔康出版了他的第*部诗集《在远方》,现在他的第二部诗集《在路上》又将出版。我因思忖,在当下的时代,怀着一种崇高的宗教情怀,希望用爱来化解喜怒情仇,渴求用佛理禅思普度众生,这样的诗人实在是太难得了。因此不揣浅陋,特撰此文予以评述并推荐,是为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