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源学事小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源学事小识

正版全新

33.44 3.8折 88 全新

库存6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严加红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30109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88元

货号1870182

上书时间2023-10-06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清源学事小识
【书    号】 9787513930109
【出 版 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作    者】 严加红
【出版日期】 2020-05-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88.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对学术追寻的见证,只要生命尚存纷杂的人世,学术的追寻就不会止息。书名也是有说法的。学术的发表与出版大多是在清源完成的,故而选取“清源”;内容反映的是思想的重要学术成果,因而选取“小识”二字,以示对桐城乡贤及其著述的致敬,同时至诚表达学习和继承桐城乡贤的谦卑品质;迈入扰攘的社会,总会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就是学事的发展。

【内容简介】 
该书是学事的杂录,划分为“清源学事丛录”和“清源学事丛稿”两卷:“卷Ⅰ”下设“学艺察识录”“丽园稽古录”“清源职事录”;“卷Ⅱ”下设综述、述评、设计、报告以及形式变革等五篇相关内容的研究论文,同时增添附卷“京师履印习稿”(包括妻儿的部分习作)——作为在京师求学、立业、成家和育儿的一种记录与忆念。

【目录】 
目录
导言 / 1

卷Ⅰ 清源学事丛录
Ⅰ 学艺察识录 / 003
Ⅱ 丽园稽古录 / 018
Ⅲ 清源职事录 / 057

卷Ⅱ 清源学事丛稿
Ⅰ 社会组织理论与培训研究综述 / 145
Ⅱ 教育(学校)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 / 161
Ⅲ 高校领导干部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 177
Ⅳ 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经验、困难与问题研究报告 / 203
Ⅴ 教育(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形式变革论析 / 216

附卷 京师履印习稿
Ⅰ 随笔习作 / 231
Ⅱ 古诗习得 / 247
Ⅲ 新诗习录 / 250
Ⅳ 育儿习语 / 257
后记 / 287

【文摘】 
丽园稽古录
博士论文撰述理念与历程的残存记录

翻检旧有的笔记,发现博士论文的原始稿本,深深体会到难得的历史感,虽然这种记录在心底沉淀已久。由于博士论文撰述过程中存在太多的感动,因此将其作为“稽古”录之首。当初,博士论文的选题并非现在的题目——“文化理解视野中的教育近代化研究——以清末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而是“清末中国学制厘定与明治日本的影响——以清末官绅赴日教育考察为中心”。上述的选题存在研究的必要,但*终聚焦于探究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之间关系的问题,即教育文化学方面的研究。
在稽古过程中,*有感触的是笔记本扉页上书写的论文撰述理念。形成的时间标注为2006年11月12日,应该是论文尚未开题之时,因为选题的思路与完成的论文存在很大差异,应该是在确定选择中国近代教育领域之时。理念的内容值得记录,充分体现出当时“志在必研”的心境。论文稿本共四册,每册设置“八字诀”,形成目前所见的“三十二字箴言”:“持之以恒,日新月异”(第*辑);“今日之事,今日毕之”(第二辑);“理与事具,思如潮涌”(第三辑);“始易终难,善始善终”(第四辑)。上述的文字具有“临阵击鼓”的意味,值得记录在案。翻检其中的具体内容,值得记录的寥寥,因为稿本都以活页的形式装订而成。论文的正本已经存档,但整理之后的残羹,依然存在稽古的必要,毕竟它是学术研究的历史记录。
第*,残本只是零散的记录,且不分章节的形式。内容包括:一是传教士随带的方式——这是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的一种形式,也是清末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来华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施加影响与作用的方面,以及清末中国出洋游历政策的提出——这里存在游历和游学分离的历史划分问题,涉及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二是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的确立——涉及清末中国出洋游历与出洋游学分离之后相关政策确立的历史分析,以及清末中国游日政策的制订——现存的内容集中在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对明治维新的分析研究及其对“采西学”明治日本中介的推动。
三是清末中国游日政策思想的生成(形成分析)——发现三个“存目”:清末中国与幕末日本的形势因素分析(成因)、清末中国新政与明治日本维新的比较(政策),以及清末中国游日政策思想的形成(内容),同时记录实藤惠秀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的部分内容,涉及清末中国首次派遣游学生赴日的起始时间(1896年),以及派遣的经过——“当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意驻日公使裕庚所请,通过考试选拔13名学生官派留学日本”“日本政府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日本外务大臣兼文部大臣西园寺公望将清末中国留日事宜交付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负责”。但从清末中国游日政策思想的*终确立角度而言,影响*大的当是张之洞和康有为。
四是清末中国进士学员出洋游学的派遣——这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存在政策变迁的过程,集中地体现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人员身份的变化,即不再是幼童赴美时从民间贫困的家庭中艰难寻找的状况,而是从低微人群向高层人群的过渡,甚至达到进士的级别,即*高传统知识人的程度;由传统科举向新式学堂过渡时的历史实况,传统的科举士人(包括进士)同样需要走进新式学堂,继续充电先进的“西学”知识,由此表明清末中国的社会已经进入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由新式学堂向出洋游学的转变过程,充分地体现当时社会的思维逐步走向开放的发展过程——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培养新式人才的方式,从传统科举转变为新式教育之后,已经发展到出洋游学游历的阶段。上述的方面充分地体现思维、政策和实践层面的全面进步。
五是清末中国游学游历美欧政策思想的赓续——体现出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变迁,即从*初的游美欧到游日浪潮,*终回归到游美欧的时代,同时表明清末中国出洋游学游历政策思想的日趋理性,以及政策内涵的深化发展。六是清末中国“新政”阶段划分的问题——存在清末中国“回銮新政”时期游日政策的条目,体现出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阶段划分的一些想法。当时想将近代中国的社会归结到“新政”的发展阶段,比如“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回銮新政”,即划分为三个“新政”的发展阶段——这种划分存在一定的道理。在“回銮新政”的阶段,清末中国政府出台多项出洋游学游历的政策,制订新式学堂的章程。通过“立章定制”,加强教育法制的建设,因而政策性特征在“回銮新政”阶段的出洋游学游历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七是清末中国梁启超“过渡时代”的提法——记述清末以降,“人群进化,级级相随”。19世纪之后,清末中国进入“过渡时代”。上述的提法是对中国近代转型发展的一种表述,充分地表明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发展进程。在“过渡时代”,清末中国的新式教育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政策性特征日趋明显,同时清末中国的出洋游学游历走向更加崭新的发展阶段。

【前言】 
导言
学术的生活需要一种闲适的心态,对人生、事业来讲也是如此。然而,这样的闲适并非纯粹的无事,而是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探索无涯的学术星空,乃至不畏学术路途的艰辛、学术前程的渺茫——只要生命尚存纷杂的人世,学术的追寻就不会止息。
迈入扰攘的社会,总会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就是学事的发展。1997年来到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现在改名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二十余年来,学院获取巨大的发展,个人亦是如此——从懵懂的青年时期,迈过不惑的中年阶段,乃至知天命的时期。
其间,在学院诸部门之间流转——其实仅仅包括杂志社、培训部和教研部,而且形成蜜蜂采蜜的“8字形舞”,间或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前往日本东京学艺大学访学。其实,个人的职事仅限于上述的过程。
勤奋恒守是一种品质,抑或是一种桎梏。因为对学事秉持上述的态度,就会忽视社会的繁杂勾心。在学与事之间,虽然职事的时间较多,但除了育儿之外,大多的余暇都是慷慨地给予学术的研究。
作为学者而言,实在得益于无为而为的学事态度、淡然而为的社会态度、无所羁绊的生活态度,*终皆源于人生的彻悟与生命的觉醒,毕竟历经纯然发觉的人生过程,由此获取第二次生命的旅程。学与事并非遥而相隔的,而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从目前学术研究的成果来讲,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部分:一是专业的发表或出版,集中在中国教育史学的研究领域,比如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论文,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和著述的出版,提出中国近代化研究的“中国主体观”模式,以及日本型文化、社会和教育理论;二是职事的发表或出版,集中在教育和培训的研究方面,纯粹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发表或出版,包括一些合著、编著的出版,以及研究论文的发表;三是专业与职事的结合及其延伸,即学事的发表或出版,集中表现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比如提出中国特色大教育系统思想理论。
著述命名为《清源学事小识》,主要存在如下考虑:首先,更多的学事时间是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度过的,而在北大昌平园(学院早期暂驻地)的时间相对很有限,而且学术的发表与出版大多是在清源完成的,故而选取“清源”二字;其次,曾经的桐城乡贤方以智著述《物理小识》——明代中国“中西会通”思想的重要学术成果,因而选取“小识”二字,以示对桐城乡贤及其著述的致敬,同时至诚表达学习和继承桐城乡贤的谦卑品质。
著述只是学事的杂录,划分为“清源学事丛录”和“清源学事丛稿”两卷:“卷Ⅰ”下设“学艺察识录”(2008.10—2009.03)、“丽园稽古录”(2009.09—2010.01)、“清源职事录”(2009.05—2010.01);“卷Ⅱ”下设综述、述评、设计、报告以及形式变革等五篇相关内容的研究论文,同时增添附卷“京师履印习稿”(包括妻儿的部分习作)——作为在京师求学、立业、成家和育儿的一种记录与忆念。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