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知此恨人人有(叶兆言经典作品)
正版全新
¥
21.38
4.8折
¥
45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叶兆言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9081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纸张轻型纸
页数286页
定价45元
货号1945089
上书时间2023-10-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诚知此恨人人有(叶兆言经典作品)
【书 号】 9787544779081
【出 版 社】 译林出版社
【作 者】 叶兆言
【出版日期】 2020-06-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页 码】 286
【定 价】 45.00元
【编辑推荐】
诚知此恨人人有,这是对当代文人精神的深切询唤
这部书的内容是*次结集。叶兆言在创作谈中回忆道,“不由得想起刚准备写小说时的幼稚念头,打算写一部《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长卷,对象是中国的几代知识分子,从章太炎那辈开始写起,然后过渡到我们这一代,大约是五代文化人。这个野心并没实现,至多也就是在我后来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中,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
绕道历史的侧面、背面看人识事,评说大历史中沉浮跌宕的个体命运
契诃夫、芥川龙之介、略萨、奈保尔、胡适、谭延闿、戴季陶、蔡公时、傅惟慈……
叶兆言在历史、人物、事件的重新解读中,始终站在“人本位”的立场,将古今中外一代代知识分子、风云人物还原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或褒或贬、或嬉笑或怒骂、或赞美或嘲讽,将犀利之机锋不动声色地藏于他的文史叙述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史为镜,鉴往知今,这是叶兆言不是野心的野心。
不迷信,不仰视,如市井闲谈般笔走龙蛇,妙趣横生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叶兆言无论面对何等对象,皆以平民视角出之,简约处一笔带过,丰富处不吝笔墨,笔墨功夫炉火纯青,现代知识者和文化人的品格性情、多舛命运跃然纸上,令人嗟叹。叶兆言将林语堂、周作人、汪曾祺的“闲适话语”演绎到极致,读此书似与他聊天,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停驻,在机智幽默、平素直白的话语中,不知不觉中得到知识。
【内容简介】
叶兆言杂文的全新结集,漫谈文人之“恨”,此“恨”古今中外相通。
契诃夫、芥川龙之介、略萨、奈保尔……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也有寻常人的喜乐哀怒。
胡适、谭延闿、戴季陶、蔡公时、傅惟慈……叱咤风云的一代人杰也往往在时局中进退维谷。
还有八十年代的那些人那些事,在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寻找出路。
诚知此恨人人有,这是对当代文人精神的深切询唤。叶兆言以自己的成长故事、阅读经验为线索,将文学知识、历史掌故、人物评论、时代反思串联起来,文字坦诚真挚,舒卷自如,“怀旧”中尽显为人为学的智慧。
【目录】
自序
辑一 外国文学这个月亮
契诃夫的夹鼻镜
芥川龙之介在南京
关于略萨的话题
去见奈保尔
马丁·莫泽巴赫
皮埃尔·阿苏里
外国文学这个月亮
辑二 诚知此恨人人有
辛亥革命时的南京
诚知此恨人人有
胡适先生的应节
吴佩孚眼里的张良
一九二九年,美国人怎么看蒋介石
不重要的谭延闿
考试院长戴季陶
蔡公时的意义
志同道合,契若金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圆霖法师的回忆
辑三 怀旧,废墟上的徘徊
纪念柯明
纪念傅惟慈
怀旧,废墟上的徘徊
等闲变却故人心
革命性的灰烬
辑四 回忆八十年代
回忆八十年代的“清污”
八十年代的“开后门”
八十年代的“严打”
八十年代的邓丽君
八十年代的文学热
南师大的“泼水节”
回忆一本叫《人间》的民刊
回味的西餐
总得过年
研究生应该怎么考
【文摘】
契诃夫的夹鼻镜 一 大约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契诃夫是很好好的作家。或许也可以叫作潜移默化,反正大人们都这么说,听多了,不受影响几乎不可能。契诃夫在我很初印象中,是书橱上一大排书,各种各样版本,大大小小厚厚薄薄,汝龙通过英文翻译的那套二十多卷本很整齐。当然,也忘不了那张经典照片,正面照,头发微微向上竖起,大鼻子上架一副眼镜。父亲跟我详细解释过这种眼镜,它不是搁在耳朵上,是夹在鼻子上,夹的那个位置一定很痛,因此眼镜架上总会有根链子,平时搁上衣口袋,要用了,拿出来夹鼻子上。外国人鼻子大,夹得住,不过还是会有意外,譬如正喝着汤,一不小心掉下来.正好落在汤盘里。 一向不愿意回答家庭对我的文学影响,很多人都喜欢追问,喜欢就这话题写成八卦类的小文章,其实真谈不上有什么太大影响。不知不觉中,大人们总会跟你灌输一些看法,他们说的那些成.人观点.他们的文学是非,你岁数小的时候根本听不懂。譬如说契诃夫优选的小说是《草原》,是《第六病室》,是他的剧本《樱桃园》,是《海鸥》,是《万尼亚舅舅》。我的少年阅读经验中,契诃夫从来不是有吸引力的作家,他的书都是竖排本,《草原》虽然写了孩子,可是并不适合给孩子阅读。至于剧本,更没办法往下看,戏是演给观众看的,那些台词要大声念出来才有效果。如果在我青少年时代,契诃夫的戏剧可以上演,我们直接观摩看戏,而不是面对枯燥的剧本,结局将接近不一样。 断断续续总能遇到一些契诃夫的小说,他的短篇很适合编入教材,很适合用来给学生上课。对西方人是这样,对东方人也是。我们说一部好的短篇小说,要有批判精神,要有同情心,要幽默,要短小机智,所有这些基本元素,都可以轻易在他小说中找到。我一个堂哥对契诃夫的看法跟我父亲差不多,他觉得能把契诃夫晚年的几篇小说看懂了,把几个好剧本读通了,就能真正明白这个作家是怎么回事,就会立刻知道什么才是优选的小说家,什么才是优选的剧作家。 在我的文学影响拼图中,契诃夫确实尴尬,肯定有他的位置,而且也还算相当重要,可是总有些说不明道不白。他无疑是位经典作家,是一位你不应该绕过去的前辈,可惜课堂上的契诃夫常常一本正经不惹人喜爱,成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符号。换句话说,在我的读书年代,选择让大家阅读的契诃夫作品,都不是太让人喜欢,我不喜欢《套中人》,不喜欢《凡卡》,不喜欢《小公务员之死》。老师讲得津津有昧,我却在课堂上读别人的作品。毫无疑问,契诃夫身上汇聚着一个作家的许多优点,在我看来,仅仅有一点已足够,那就是“含泪的微笑”。有点泪,有点微笑,一个作家有这点看家本领就足够了。 我不太喜欢小说中的讽刺,不太喜欢小说中的批判,它们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不喜欢的理由是它们还不能接近代表很好,我不喜欢小说的居高临下,不喜欢它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对于同情和怜悯也一样,一个作家不应该仅仅是施善者。在上帝面前,我们都是不幸的,同时我们又都很幸运。我不认为小说家必须是个思想家,是说道理的牧师,是阐释禅经的和尚,是把读者当作自己弟子的孔老二。一个好作家如果还有些特别,就是应该有一双与别人不太一样的眼睛,他能看到别人容易忽视,或者别人从来就没看到的东西。有时候,重要的不只是真相,而是你究竟想让别人看到什么。 据说契诃夫逝世不久,熟悉他的人已开始为他眼睛是什么颜色展开热烈争论,有人说是黑色的,有人说是棕色的,还有人说更接近蓝色。对于没有亲眼见过契诃夫的人来说,这永远都会是一个八卦。对于那些见过契诃夫的人,因为熟视无睹,同样还可能是个疑问。 P3-6
【前言】
自序
这部书的内容是第*次结集,无论风格,还是篇幅,仍然还难免一个乱字。尽管杂乱,却是《杂花生树》和《群莺乱飞》的继续,如出一辙,它们甚至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
我曾努力寻找过四个字的书名,这样便与上述两本书,有种形式上的一致,*后放弃了,觉得没必要硬去追求统一。书名和文章一样,随意就行,简单便好。“诚知此恨人人有”是文集中的一篇散文,突然发现自己正变得有些慵懒,不愿再为书名去多费脑筋。
不由得想起刚准备写小说时的幼稚念头,打算写一部《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长卷,对象是中国的几代知识分子,从章太炎那辈开始写起,然后过渡到我们这一代,大约是五代文化人。这个野心并没实现,至多也就是在我后来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中,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
必须承认,源于不断地写,才*后爱上了非虚构的文字。写作乐趣无穷无尽,因为无穷无尽,总觉得有可能源源不断地写下去。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有一个词叫人书俱老,往好里说是夸奖,往不好处讲,就是黔驴技穷。好了,废话少说。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下关三汊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