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安历代别集丛刊二编 2C1j cwg
  • 雄安历代别集丛刊二编 2C1j cwg
  • 雄安历代别集丛刊二编 2C1j cwg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雄安历代别集丛刊二编 2C1j cwg

39840 8.0折 498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松涛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5565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其他

定价49800元

上书时间2022-03-01

东方博古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描述:
雄安历代别集丛刊二编
書號:978-7-5402-5556-5
主編:梁松涛 編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3月
冊數:50冊   開本:16開
中图法分类号:I212.01

《雄安歷史文化叢書》總序

二〇一七年四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决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燕趙大地上,又一個春天的故事于此拉開帷幕。早在二〇一七年二月,習近平同志專程到河北省安新縣進行實地考察,在主持召開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座談會時便已强調:『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緑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十月,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總書記在《報告》中又特别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强民族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年出版的《習近平用典》《習近平講故事》等書則更加表現了總書記尊重和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尚智慧與深厚修養。雄安新區的設立是『千年大計』,根據習近平同志的指示和指引,雄安不僅應該成為引領創新的未來之城,同時也應成為歷史豐厚的文化之城,而溝通歷史與未來的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設立雄安新區的英明决策,這也是『千年大計』更深層次的涵義。歷史文脈的延續與文化自信的建立離不開文獻史料的整理研究,因此,編輯一套全面呈現雄安地區歷史文化、風土民俗、水文地理、物產百工面貌的《雄安歷史文化叢書》,便是時代賦予歷史文獻工作者的一項刻不容緩、時不我待的重大課題了。
『雄安』之名取自雄縣與安新,不僅有『雄韜偉略,國泰民安』的吉祥寓意,也表達了對歷史的充分尊重。事實上,雄安位居畿輔,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人杰地靈。雄安一帶昔稱臨易、易京,春秋戰國時期即為燕都之一,而臨易、易京之得名,則因其地臨近易水,也即『風蕭蕭兮易水寒』之易水,直至唐代駱賓王仍賦詩詠贊:『此地别燕丹,壯士髮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真是千載以下,如見其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在雄安這片土地上,這類人物與故事也是史不絕書。北宋時雄安是宋遼對峙前沿,宋將楊延昭抗遼故事在當地便廣為流傳。明朝彈劾權奸的名臣楊繼盛,清初抗節不仕的大儒孫奇逢,則都是容城先賢,至今楊繼盛家鄉北河照村的村委會還懸挂着『秉忠臣銘訓,思一心為民』的對聯。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淀曾是水上游擊戰的戰場,《小兵張嘎》的故事在中國更是盡人皆知,狼牙山五壯士中犧牲的胡德林、胡福才也都是容城青年。兩千多年來,雄安孕育了忠義慷慨、淳樸善良的文化傳統,這也成了今天雄安新區建設的精神資源。這些傳統資源遍藏于雄安碑刻、方志、戲曲、文學與民俗文獻之中。此外雄安三縣境内還有眾多文化遺存,如新石器時代遺址、春秋戰國時期遺址、古戰道等文物古迹,都有待于我們去整理與發掘。早在二〇一三年底,習近平同志便明確提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宫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總書記的卓識和遠見已為歷史文獻工作者鼓足了幹勁,指明了方向。
為了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大禹治水的氣魄,為國家級新區選址雄安,並將修復保護白洋淀生態區納入其中,體現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深遠的歷史擔當。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水域,漕河、南瀑河、萍河、南拒馬河等多條河流在此交匯,九河下梢,匯集成淀,素有『北地西湖』『華北江南』的美譽。《水經注》記載:『其澤野有九十九淀,支流條分,往往經通』,曾經形成了水鄉澤國、碧波萬頃的昇平景象。然而白洋淀屬于平原半封閉式淺水型湖泊,水多則澇,水少則乾,因此也曾經歷過內澇與乾涸的歷史滄桑。康熙皇帝也對白洋淀情有獨锺,曾有詩云:『遙看白洋水,帆開遠樹叢。流平波不動,翠色滿湖中。』他在位時就曾多次治理白洋淀水患。近現代以來,除去旱澇自然灾害以外,白洋淀還面臨着人為污染的嚴重威脅。雄安新區囊括了白洋淀整個水域,在習近平同志為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所部署的七個方面重點任務中,首要兩點便是:『建設緑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緑色、現代、智慧城市;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緑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古代以水護邦,現代以水興城,未來水城共融,為了從歷史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歷代白洋淀水資源利用與治理的相關文獻,以及新區所轄水文地理的相關文獻,都應成為我們今天規劃建設雄安的重要參考。『水會九流,堪擬碧波浮範艇。荷開十里,無勞魂夢到蘇堤』,以歷史連接未來,雄安與白洋淀水利文獻必將在建設水城共融的緑色智慧新城中發揮重要作用,『遙看白洋水,翠色滿湖中』的盛世圖景也必將在偉大的新時代重現,這是每一位歷史文獻工作者都夙心切盼、歡欣鼓舞的事情。
在全面掌握與充分占有雄安新區地方歷史文獻的基礎上,我們還將陸續編纂雄安系列文獻,以期用現代學術、科學方法對雄安的史地人文作出系統整理和整體描述。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建設雄安新區是一項歷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歷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這體現了總書記和黨中央廣闊的政治胸襟與崇高的歷史抱負,同時,就雄安千年大計和未來的創新發展而言,對于今天從事雄安規劃建設與歷史文獻整理的工作者來說,則實在更需要有一種時不我待、盡其在我的擔當精神。正是本着這種精神,我們編輯整理了《雄安歷史文化叢書》系列文獻,提供給投身與關心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人們作為參考,同時也是歷史文獻工作者為雄安千年大計開局精心打造的一份獻禮。

二○一八年六月编者识

出版説明

雄安一帶昔稱臨易、易京,春秋戰國時期即爲燕都之一,而臨易、易京之得名,則因其地臨近易水,也即『風蕭蕭兮易水寒』之易水,直至唐代駱賓王仍賦詩詠贊:『此地别燕丹,壯士髮沖冠。昔時人已没,今日水猶寒』,真是千載以下,如見其人。在雄安廣博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藴哺育下,這裏産生了許多著名文人學者,他們的創作大多藴涵了悲歌慷慨的地域風貌與品格,是雄安精神的内化與集中體現。其中尤以豐富的文學作品見長,包括詩、文、詞、曲等,這些作品大多收録在雄安歷代别集之中。且别集中的詩文作品實乃作者内心情感與一生志節的真實流露,往往具有比其他著作更能反映時代精神與地域特色的縱横深度,對于認識研究雄安的歷史人文與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價值。爲了還原認識雄安地區在歷史上的文學風貌與文化品格,我們已于二〇一八年整理出版了《雄安歷代别集叢刊》(以下簡稱《叢刊》)一書,收録了雄縣、容城、安新以及周邊高陽、任丘、霸州等地區的文學别集。這些别集著作多庋藏于各大圖書館,蒐求匪易。限于首次整理時的各種條件,收録的雄安歷代别集仍然不夠完整全面。《叢刊》出版以來,我們續又廣泛搜羅,黽勉從事,復輯得新增文獻與不同版本四十種,現整理爲《雄安歷代别集叢刊續編》(以下簡稱《續編》)出版,所收多早期刻本或稿鈔本,較《叢刊》更爲精善。
全編一仍《叢刊》之例,以地域編排:雄縣内,布衣詩人王炘,博覽經史,詩文傳家,爲鄉里敬重。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曾謂其:『詩格調高古,多河朔幽燕之氣,郁勃之懷,興亡之感,時流露于筆端』,可見其爲學爲文之品格足以表彰一地文風,《續編》遂補收其所作《茨庵集詩鈔》的康熙刻本。容城内,劉静修、楊椒山、孫鐘元三賢『道德風節同條共貫,其淵源有默契焉』(《三賢集序》),乃當地崇尚忠義淳樸鄉風的標志,《續編》增補三人詩文集的更多版本,且多爲早期刊刻之本。如增補劉静修之遺文遺詩的明弘治、萬曆刻本,增補楊椒山集的明隆慶、萬曆,清乾隆、道光等刊本以及極具價值的李卓吾評選本,增補孫夏峰集的清道光、光緒刻本等,以其流傳刊刻的衆多版本來反應雄安先賢文學創作的歷史影響。此外,《續編》還收入了明末身係一國存亡,才略並舉,以身許國,曾督保定的忠靖公孫傳庭之集。安新内,歷代著作散佚較爲嚴重。其中,孫奇逢弟子魏一鰲,曾奉師命而編輯《北學編》一書,實爲梳理雄安儒學傳統,以彰『北學』之精神的學統力作。湯斌曾將其比作顏子,贊其才大而養静,學博而守約,《續編》便收録了魏一鰲的《雪亭詩文稿》。此外,還收録了近代愛國書法家潘齡皋的《胡大川幻想詩》。
周邊高陽、任丘、霸州等地區,人文薈萃,各具特色。《續編》增補了唐朝文章華藻警拔、掌知國史而受封高陽的許敬宗詩;清人王棻,詩作聲韻璆然,《續編》收録其《吾溪詩鈔》。任丘以多世家大族爲特色,尤以任丘邊氏一族之著作爲至夥,幾世能文,一門風雅,《續編》也增補了邊中寶、邊連寶之詩集。霸州郝經『其文雅健雄深,詩亦天骨秀拔』(《四庫提要》),《陵川集》中隨處可見其詩文的雄奇之氣與陽剛之美,《續編》收録《陵川集》的更多版本,包括明正德本與數種清鈔本。此外,還增補了如李汶、龐塏、李中簡、王樂善等多位文人學者的詩文作品。
雄安歷史廣博深厚,燕趙慷慨悲歌的人文精神浸潤其間,歷代斯文不墜。《雄安歷代别集叢刊》與《續編》相互補充,已然能夠較爲全面的展現出雄安的文學風貌與文化品格。當然,對雄安歷代别集的挖掘整理工作還將繼續推進,以爲將來雄安的深入開發與長遠建設提供更全面的文獻保障和歷史支撐。
二〇一九年八月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茨庵集詩鈔 六卷 清 王炘 撰 清康熙刻本一
静修先生遺文(一) 六卷 遺詩 卷一—卷三 元 劉因 撰 明弘治十四年崔暠刻遞修本一九三
第二册
静修先生遺文(二) 遺詩 卷四—卷六 詩文拾遺 七卷 續集 三卷 丁亥集 五卷 樵庵詞 一卷 附録二卷 
                   元 劉因 撰 明弘治十四年崔暠刻遞修本一
第三册
静修先生丁亥集(一) 六卷 遺文 六卷 元 劉因 撰 明弘治十八年崔暠刻嘉靖十六年汪堅重修本一
第四册
静修先生丁亥集(二) 遺詩 六卷 拾遺 七卷 續集 三卷 附録二卷
                      元 劉因 撰 明弘治十八年崔暠刻嘉靖十六年汪堅重修本一
第五册
静修先生文集(一) 卷一—卷五 元 劉因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一
第六册
静修先生文集(二) 卷六—卷十 元 劉因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一
静修先生文集(一) 卷一 元 劉因 撰 清抄本二八五
第七册
静修先生文集(二) 卷二—卷十 元 劉因 撰 清抄本一
第八册
静修先生遺詩 六卷 詩文拾遺 七卷 續集 三卷 文集附録二卷 元 劉因 撰 清抄本一

第九册
静修集(一) 卷一—卷十二 元 劉因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十册
静修集(二) 卷十三—卷二十五 續集 三卷 元 劉因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十一册
静修先生文集(一) 卷一—卷七 元 劉因 撰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十二册
静修先生文集(二) 卷八—卷十二 元 劉因 撰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楊忠愍公集 三卷 附一卷 明 楊繼盛 撰 明隆慶三年王世貞刻本二三五
第十三册
楊忠湣公集 不分卷 遺集 一卷 明 楊繼盛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一
李卓吾評選楊椒山集 四卷 明 楊繼盛 撰 明 李贄 評 明刊本三一五
第十四册
楊忠湣公集 四卷 明 楊繼盛 撰 清 朱永輝 輯 清康熙三十三年朱永輝刻本一
第十五册
楊忠愍集 八卷 首末二卷 明 楊繼盛 撰 清道光五年刻本一
第十六册
楊忠愍公集 一卷 明 楊繼盛 撰 清咸豐二年秀義齋重刻本一
白谷山人詩鈔 二卷 明 孫傳庭 撰 明刊本二一九
白谷集(一) 卷一 明 孫傳庭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三五三
第十七册
白谷集(二) 卷二—卷五 明 孫傳庭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十八册
白谷集 四卷 明 孫傳庭 撰 清 潘錫恩 輯 清道光潘氏袁江節署刊《乾坤正氣集》本一
孫忠靖公集(一) 卷一—卷二 首一卷 明 孫傳庭 撰 一九一四年鉛印本三○七
第十九册
孫忠靖公集(二) 卷三—卷十 明 孫傳庭 撰 一九一四年鉛印本一
第二十册
夏峰先生集(一) 卷一—卷四 清 孫奇逢 撰 清道光二十五年大梁書院重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夏峰先生集(二) 卷五—卷九 清 孫奇逢 撰 清道光二十五年大梁書院重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夏峰先生集(三) 卷十—卷十四 補遺 二卷 清 孫奇逢 撰 清道光二十五年大梁書院重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夏峰先生集(一) 卷一—卷六 清 孫奇逢 撰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夏峰先生集(二) 卷七—卷十二 清 孫奇逢 撰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夏峰先生集(三) 卷十三—卷十四 年譜 二卷 孝友堂家規 一卷 孝友堂家訓 一卷 語録 二卷
答問 一卷 答問補遺 一卷 清 孫奇逢 撰 清光緒五年刻本一
第二十六册
雪亭文稿 不分卷 詩稿 不分卷 清 魏一鰲 撰 清稿本一
胡大川幻想詩 潘齡皋 撰 稿本三四五
許敬宗集 一卷 唐 許敬宗 撰 明銅活字本三六一
吾溪詩鈔 四卷 清 王棻 撰 清刻本三八五
第二十七册
次溪南遊紀併出塞詩 一卷 明 李汶 撰 明抄本一
司空公奏議 一卷 麟篆齋集 一卷 明 李士焜 撰 明抄本一五五
叢碧山房詩初集 六卷 清 龐塏 撰 清康熙刻本三一一
第二十八册
叢碧山房集文集(一) 八卷 雜著 三卷 翰苑稿 卷一—卷三 清 龐塏 撰 清康熙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叢碧山房集文集(二) 翰苑稿 卷四—卷十四 舍人稿 六卷 工部稿 卷一—卷三
                清 龐塏 撰 清康熙刻本一
第三十册
叢碧山房集文集(三) 工部稿 卷四—卷十一 户部稿 卷一—卷六 清 龐塏 撰 清康熙刻本一
第三十一册
叢碧山房集文集(四) 户部稿 卷七—卷十 詩五集 五卷 清 龐塏 撰 清康熙刻本一
昭君怨詩集 一卷 清 龐塏 輯 清稿本三○九
南遊壎箎集 二卷 清 邊中寶 邊連寶 撰 清乾隆刻本三六七
第三十二册
隨園詩草 八卷 附禪家公案頌一卷 清 邊連寶 撰 清刻本一
第三十三册
嘉樹山房文集 六卷 清 李中簡 撰 清嘉慶六年嘉樹山房刻本一
緱山集 一卷 元 杜瑛 撰 清 顧嗣立 選 清康熙五十九年刻《秀埜草堂元詩選》本四二九
第三十四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一) 卷一—卷十一 元 郝經 撰 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一
第三十五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二) 卷十二—卷二十八 元 郝經 撰 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一
第三十六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三) 卷二十九—卷三十九 元 郝經 撰 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一
第三十七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一) 卷一—卷十一 元 郝經 撰 清初抄本一
第三十八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二) 卷十二—卷二十七 元 郝經 撰 清初抄本一

第三十九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三) 卷二十八—卷三十九 元 郝經 撰 清初抄本一
第四十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一) 卷一—卷十一 元 郝經 撰 清抄本一
第四十一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二) 卷十二—卷二十八(缺卷十六) 元 郝經 撰 清抄本一
第四十二册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三) 卷二十九—卷三十九 元 郝經 撰 清抄本一
第四十三册
郝文忠陵川文集(一) 卷一—卷十三 元 郝經 撰 清抄本一
第四十四册
郝文忠陵川文集(二) 卷十四—卷二十七 元 郝經 撰 清抄本一
第四十五册
郝文忠陵川文集(三) 卷二十八—卷三十九 元 郝經 撰 清抄本一
第四十六册
陵川集(一) 卷一—卷十五 元 郝經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四十七册
陵川集(二) 卷十六—卷二十八 元 郝經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四十八册
陵川集(三) 卷二十九—卷三十九 元 郝經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第四十九册
郝文忠公集 二十五卷 元 郝經 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涇縣潘氏袁江節署刻《乾坤正氣集》本一
第五十册
王考功鷃適軒詩集 六卷 文集 四卷 附一卷 明 王樂善 撰 明萬曆刻本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