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通史(插图本)
  • 印度通史(插图本)
  • 印度通史(插图本)
  • 印度通史(插图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印度通史(插图本)

22.23 5.3折 42 全新

库存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恭禄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8583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30221933

上书时间2024-12-22

晨雨图书店121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恭禄(1900~1966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专家。1900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由化学而农科,后又入历史系学习。1928年开始任金陵大学历史系助教。1933年到武汉大学任教。1936年重回金陵大学任教,由助教晋升为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南京市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代表作有《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日本简史》《中国近百年史》等。

目录
第一篇  印度名称之由来  形势之大概  地理之影响
第二篇  古史年代之困难  史料之由来  民族之庞杂
第三篇  吠陀时代  史诗时代  阶级制度
第四篇  皆因教  麻哈未拿之略传  皆因教之教义及其未亡于印度之原因
第五篇  释迦牟尼之本行  最初佛教之教义  佛典之成立
第六篇  印度东部之强国——摩揭陀、歌殊亚波斯进据印度西北  亚列山大之东征  古代文化
第七篇  张嘉歌那之创刘尔安朝  政府军政之组织  秉德苏亚阿育王与佛教  阿育王后印度之纷扰
第八篇  大夏  安息  大月氏  迦腻色迦与佛教  希腊与印度文化之关系  太密楼地之三国
第九篇  歌泊那朝之勃兴  印度黄金时代  戒日王  玄奘入印求经
第十篇  来介泊得  印度与邻国之关系  来介泊得之强国  回人始寇掠于印度  南部强国
第十一篇  回人进据印度北部  奴朝之兴  成吉思汗西征  奴朝之亡  阿刘德丁之无道  谟汗抹德之行为
第十二篇  法老斯夏  帖木儿入寇特里之阿富汗王  孟加拉  麻娄瓦  歌甲来得  克什米亚  回人政府之概观  回人战胜之原因
第十三篇  巴麻拿之盛衰  五国叛立  未介兰格兴亡之大概及其政治风俗等
第十四篇  巴流尔三战而王印度  巴流尔之为人  流麻元失国  细夏称雄  流麻元复国
第十五篇  泊简汗之功绩  阿刻巴亲政后之内政外功  阿刻巴之家庭及其性情  宗教观念之变迁  政府财政军政之概观文学
第十六篇  润汉格父子争位及其家庭  宗教政策  王子顾苏之死  王子夏介汗之叛  夏介汗之穷奢  南征  堪得哈之战  家庭之变
第十七篇  奥兰介泊加冕后之初政  宗教政策之改变  麻刺赛王昔外嘉  奥兰介泊之南征及其政策失败之原因
第十八篇  欧亚之交通  新航路之发见  葡人之经营东方  欧洲诸国逐鹿于印度之概观  英人经营印度之始及其东印度公司之成立
第十九篇  巴害得夏  昔刻派教徒  麻刺赛之极盛时代  波斯入寇第三盼立败德之战  英法争雄  英取孟加拉之实权
第二十篇  过渡时代  克雷武之阴谋武功  英人之贪梦  孟加拉之变  克雷武再至印度  孟加拉之旱灾  米索尔之崛兴于南方
第二十一篇  瓦仁·哈土丁斯——孟加拉之总督  内政外交  一七七三年之管理法令  大总督最初之困难及其淫威  辟德之印度法令
第二十二篇  第三米索尔战争  考瓦立斯之内政金司法田税  萧尔麻刺赛  威乃斯来之武功  公司  麻刺赛之战争
第二十三篇  和平政策  明多之内政外功一八一三年之法令  劳顿·哈士丁斯之重要战争——尼泊尔、聘得那及麻刺赛  一八一八年英并印度
第二十四篇  劳顿·哈士丁斯内政之建设  报纸发达之略史  缅甸战争  办铁刻  禁焚寡妇  铲除得畿  一八三三年之法令
第二十五篇  安刻兰之初政  阿富汗之役  英取信德  昔刻战争  达娄哈普之侵略政策  印度之叛乱  一八五八年英王直接统治印度
第二十六篇  印军叛后之结果  印度政府  英国印度之关系  大学之影响  救荒  重要之政绩  印人之不安  侵略之外交政策
第二十七篇  欧战期内印度之概状  一九一九年之法令  自治运动之背景  甘地之不合作运动  印度问题为世界之问题
印度大事年表

内容摘要
 《印度通史(插图本)》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简明、客观、朴实的印度通史类著作。本书共分二十七篇,自印度国家、民族、文化的孕育形成,到印度近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将印度这一文明古国四千多年的历史,浓缩于短短的20万字中。书中重点阐述了印度国家、民族、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印度的社会变迁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读者了解印度文明不可或缺的经典读本。

精彩内容
 印度名称之由来地理为人民之天然环境。一国之位置,山脉,河流,土壤,气候,影响于其居民之衣、食、住、思想者,至为重要;研究历史而无地理常识者,势必失败,吾人于印度史亦然。印度见于我国古书者,其名称凡三,一曰身毒,一曰天竺,一曰贤豆。玄奘谓印度为正音,且曰:“印度者,唐言月。
……其土贤贤继轨,导言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玄奘此说,盖采于印人当时普通之传说,而附会其辞者,自不可信。印度二字,起于印得斯河(或作印度河)(IndusRiver)。初,雅安人(Aryan)自印度西北阿富汗而来,迁居于印得斯河流域,乃称其地为印度。其后生殖日繁,东移于膏腴之地;其土著民族,或与之同化,或为其所逐而南。
雅安人之势力,渐伸于恒河流域。其势虽盛,然终未能统一印度半岛也。半岛东南,隔海与锡兰岛相对。
就地势而言,当属于印度;其政治则不相属。东部缅甸,先本内政自主之小国,后并于英;现受印度大总督之直接统治。锡兰、缅甸,各有专史,不宜附于印度史中(其发生之关系,自不在内)。印度今指半岛而言;其历史范围,亦限于此。读者同当知其历史上领土之变迁也。
印度地理位置印度地在亚洲正南,突出于印度洋中,而成三角形之半岛。北倚希马拉亚山脉,与我国西藏为邻;不丹、尼泊尔介于其间,昔尝朝贡我国,今皆受英保护。英人监其外交,许其内政自主。其西北一隅,突近帕米尔高原。毗连俄属土耳其斯坦。
其西阿富汗俾路支复为英之外藩;阿富汗之西波斯,尝为英俄逐鹿之场。及欧战后,英之势力大伸。东北阿萨密连接缅甸,迨英并取其地,于是北邻中国云南而东接暹罗矣。半岛南部,三面濒海;东为孟加湾,西为阿拉伯海,南为印度洋。海岸线甚长,惟太整齐,而少良港耳,尤以东岸为甚。全地面积,合缅甸计之,凡一百七十六万方英里,大于我国本部十八省;合西藏蒙古等地仅当我国三分之一。人口共三亿一千五百万;英领密度,每方英里二百余人,印人自治小邦九十余人。孟加拉、中央二省之面积,约当全印六分之一,人口则占五分之二,每方英里逾五百人,其地肥美故也。特尔(Thar)沙漠附近之地,每方英里之所出,能养九人而已。
全境以希马拉亚山为最高,屹立北方,为其屏障。希马拉亚者,印语雪也;故有雪山之称。其最高峰二万九千英尺,为亚洲最高之地。山巅积雪,终年不化;其较低者,每当气候和暖之季,冰雪融化,或成冰山,中夹泥石,自高而下,供给大川之水。大川发源于希马拉亚山者凡三:(一)雅鲁藏布江自山北东流,折曲而南,至阿萨密以入海。(二)恒河发源于山南,支流众多,朱木拿河最负盛名。其入恒河之口,为印度教徒之圣地,进香拜神浴于灵水以求免罪者,终年不绝。恒河下流,入孟加拉湾。(三)印得斯河发源于恒河上流之西,西南而行,入阿拉伯海。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