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丛书:中国人论史·先秦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学丛书:中国人论史·先秦篇

55.88 5.7折 98 全新

库存6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复观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88656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31107993

上书时间2024-12-18

晨雨图书店121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学者,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台中农学院教授,东海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侨日报》主笔。
主编简介:
刘东,1955年生,曾先后任职于浙大、南大、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讲学足迹遍及亚美欧澳各洲,现为浙江人文高等研究院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创办并主持“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及《中国学术》杂志。是当代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以毕生之力为再造传统而奔劳呐喊。代表著作有《西方的丑学:感性的多元取向》《悲剧的文化解析:从古代希腊到现代中国》《天边有一块乌云:儒学与存在主义》《国学的当代性》等。



目录

第一章 生与性—中国人性论史的一个方法上的问题
第二章 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
一、概述
二、周初文化的系属问题
三、敬的观念之出现
四、原始宗教的转化
五、周初人文精神对人性论的妊育及其极限
第三章 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之出现及宗教之人文化
——春秋时代(纪前七二二至纪前四八○年)
一、周室厉幽时代宗教权威之坠落及其原因
二、礼与彝的问题
三、春秋时代是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
四、宗教的人文化
五、“性”字之流行及向人性论的进展
第四章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性与天道
一、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之地位
二、《论语》中两个性字的问题
三、孔子对传统宗教的态度及性与天道的融合
四、仁是融合性与天道的真实内容
第五章 从命到性—《中庸》的性命思想
一、《中庸》文献的构成及其时代
二、第二十章的问题
三、《中庸》上篇思想的背景与结构
四、释中庸
五、命与性
六、性与道
七、道与教
八、释慎独
九、释中和
十、程伊川与中和思想的曲折
十一、朱元晦与中和思想的曲折
十二、下篇成篇的时代问题
十三、上下篇的关连
十四、诚与仁
十五、诚的展开
十六、诚与明
第六章 从性到心—孟子以心善言性善
一、性善说是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
二、性善之性的内容的限定
三、心善是性善的根据
四、恶的来源问题
五、由心之存养扩充的工夫以尽心知性知天
六、由心善到践形
七、与告子争论之一—性善及性无善恶
八、与告子争论之二—义内义外问题
第七章 阴阳观念的介入—《易传》中的性命思想
一、孔门性命思想发展中之三派
二、《易》与《易传》
三、《乾彖传》及《系辞》中的性命思想
四、《说卦》的性命思想
五、《易传》对《易》的原始性的宗教的转换
六、《易传》性命思想中的问题
第八章 从心善向心知—荀子经验主义的人性论
一、荀子思想的经验的性格
二、天人分途
三、荀子所说的性的内容及性恶论的根据
四、由恶向善的通路—心知
五、知以后的工夫及师法的重要性
六、荀子性恶论中的问题
第九章 先秦儒家思想的综合—大学之道
一、概述
二、从古代学制看《大学》的成篇时代
三、从《大学》的思想内容看它的直接来源
四、原义试探
五、朱元晦的《大学新本》问题
六、王阳明对朱元晦的争论
第十章 历史的另一传承—墨子的兼爱与天志
第十一章 文化新理念的开创—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一、老子思想的时代背景
二、道的创生过程—宇宙论
三、人向道德的回归—人生论
四、道德的政治论
第十二章 老子思想的发展与落实—庄子的“心”
一、与《庄子》有关的问题
二、《庄子》重要名词疏释之一—道,天,德
三、《庄子》重要名词疏释之二—情,性,命
四、《庄子》重要名词疏释之三—形,心,精神
五、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
六、思想的自由问题
七、死生的自由问题
八、政治的自由问题
第十三章 道家支派及其末流的心性思想
一、道家的正宗与支派
二、杨朱及《列子》中的《杨朱》篇
三、由田骈、慎到的道与法的结合到韩非
四、《吕氏春秋》的本生贵生
五、宋钘、尹文与《管子》中的道家思想
第十四章 结论—精神文化在开创时期的诸特性
附录一 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再检讨
附录二 阴阳五行及其有关文献的研究
附录三  由《尚书·甘誓》、《洪范》诸篇的考证看有关治学的方法和态度问题

内容摘要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是作者以特定问题为中心,研治中国哲学史的一本代表作。本书以“性”为经,采用归纳法,完整考察了周初以迄战国诸子中的相关论述。作者认为,人性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且人性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动力。

主编推荐
徐复观先生认为:“人性论是以命(道)、性(德)、心、情、才(材)等名词所代表的观念、思想,为其内容的。人性论不仅是作为一种思想,而居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主干地位,并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动力。” 本书之中国人性论史着眼于先秦阶段,是徐先生“以特定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一部分。

精彩内容
单说一个“性”字,只训诂“性”字的字义,这是语言学上的问题。我所要叙述的“人性论史”,是叙述在中国文化史中,各家各派,对人的生命的根源、道德的根源的基本看法,这是思想史上的问题。若不先把语言学的观点和思想史的观点,稍加厘清,则在讨论中便无法避免不需要的混乱。
几十年来,中国有些治思想史的人,主张采用“以语言学的观点,解释一个思想史的问题的方法”。其根据系来自西方少数人以为“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的一偏之论,以与我国乾嘉学派末流相结托。关于哲学与语言的关系,亦即是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乃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这里不进一步去涉入到此一问题。我现在所要指出的是,采用这种方法的人,常常是把思想史中的重要词汇,顺着训诂的途径,找出它的原形原音,以得出它的原始意义;再由这种原始意义去解释历史中某一思想的内容。傅斯年的《性命古训辨证》,因为他当时在学术界中所占的权力性的地位,正可以作为这一派的典范著作。但夷考其实,这不仅忽略了由原义到某一思想成立时,其内容已有时间的发展演变;更忽略了同一个名词,在同一个时代,也常由不同的思想而赋予以不同的内容。尤其重要的,此一方法,忽略了语言学本身的一项重大事实,即是语原的本身,也并不能表示它当时所应包含的全部意义,乃至重要意义。
中国的人性论,发生于人文精神进一步的反省。所以人文精神之出现,为人性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中国文化,为人文精神的文化,现时固已成为定论。但此处得先提醒一句,中国的人文精神,在以人为中心的这一点上,固然与西方的人文主义相同;但在内容上,却相同的很少,而不可轻相比附。中国的人文精神,并非突然出现,而系经过长期孕育,尤其是经过了神权的精神解放而来的。
人类文化,都是从宗教开始,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文化形成一种明确而合理的观念,因而与人类行为以提高向上的影响力量,则须发展到有某程度的自觉性。宗教可以诱发人的自觉;但原始宗教,常常是由对天灾人祸的恐怖情绪而来的原始性地对神秘之力的皈依,并不能表示何种自觉的意义。即在高度发展的宗教中,也因人、因时代之不同,而可成为人的自觉的助力,也可成为人的自觉的障碍,从遗留到现在的殷代铜器来看,中国文化,到殷代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完成了相当高度的发达。但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殷人的精神生活,还未脱离原始状态;他们的宗教,还是原始性的宗教。当时他们的行为,似乎是通过卜辞而完全决定于外在的神—祖宗神、自然神,及上帝。周人的贡献,便是在传统的宗教生活中,注入了自觉的精神;把文化在器物方面的成就,提升而为观念方面的展开,以启发中国道德的人文精神的建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