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村图索隐(精)
¥
126.64
7.5折
¥
1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个厂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0843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31469055
上书时间2024-11-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俞国林,笔名个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清初文学、近现代学术史。撰作、点校有《仰顾山房文稿》《吕留良诗笺释》《吕留良全集》《四书讲义》《贻安堂诗集》《冷庐诗全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蜀道难》等。
目录
弁言
谁绘“水村第一图”
道人与山水
流传与“三进宫”
一、元明与清初 二、第一次入宫
三、第二次入宫 四、第三次入宫
题咏、印章与揭裱重装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馀 论
附 论
后世之临、摹、仿
一、沈 周 二、文徵明
三、文 嘉 四、董其昌
五、王时敏 六、禹之鼎
七、王 翚 八、恽寿平
九、王 荦 十、李世倬
另一元人本
重绘了多少卷
一、徐釚绘本 二、李含渼绘本
三、梅庚绘本及其他 四、馀论
何谓“水村第二图”
流风馀韵
一、郭麐绘本 二、许铨绘本
三、吴穀祥绘本 四、周斌绘本
附 录
赵孟頫《水村图》款识与题诗
李含渼《水村图》款识与题诗
参考文献
跋 四则
内容摘要
本书以士林目为重宝的赵孟頫《水村图》为引子切入。赵孟頫《水村图》是赵孟頫为隐居在汾湖的钱重鼎所绘,自元至清初三百年,流传有序,名家题跋,累累可见,是国宝级的中国名画,因而后世迭有以此为母题和蓝本的摹、临、仿作。本书所探讨的《水村图》,即是以包括赵孟頫《水村图》在内的以汾湖水村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其形式为手卷,同时对历代之摹本(形制不一)也稍作介绍,但不计幅数。
本书开篇沿着谁绘“水村第一图”的疑问展开,通过对赵孟頫《水村图》创造背景之考察、历史递藏之钩索、揭裱重装之探求、后世影响之梳理,比勘文献与画本,解读题诗与题咏,发现问题,追踪线索,寻求思路,并探讨“水村”这一绘画主题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追求与美学思想。同时将赵孟頫与李含渼《水村图》的款识与题诗作为附录,列在全书之末,以供读者参考。
主编推荐
本书装帧设计为16开,成品尺寸170*250,四色精装带护封。全书文献扎实,考据严谨,引用规范,通篇读来,古文底蕴扑面而来。同时文中涉及较多珍贵字画、印章,兼具考证与鉴赏趣味。 中国绘画目前的热门题材之一——“水村”中国绘画目前有很多题材,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历代画家笔下,那些寄寓了士大夫精神追求的生活意境——如王摩诘之“辋川”、赵千里之“桃源”、董北苑之“潇湘”、黄子久之“山居”等——尤受青睐,摹之仿之者,代不乏人。本书所涉之“水村”在汾湖,位于今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交界处,传说是吴、越之界河,到宋元时代,汾湖已经成为江南名胜,文人墨客,吟咏徜徉,往来不绝。 赵孟頫心中的“桃花源”《水村图》所绘,无疑正是赵孟頫心中的“桃花源”——江南水乡山村之平远风景。沙洲低峦,远汀断渚,疏林野树,平远幽深,水致细密,渔舟唱晚,意外造境,苍翠空灵。此图折射出元初山水画的新面貌,即改变了以往描画名山大川、高石巨窠之成例,转而侧重于对田园风光、隐逸生活之摹绘。用笔多取披麻皴,淡墨点苔,枯笔横扫,景致萧疏淡远,线条流畅清晰,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旷远而超脱。《水村图》的情境,本亦是赵孟頫心中所追求之恬淡、平静、诗意之理想生活。纵有功名心,不忘林泉志,中国古代文人总是在功名与林泉之间徘徊。而林泉若一时不能实现,则出现所谓的乌有园、湄隐 园、将就园、无是园、意园等,皆仅可于纸上得之矣。于是乎,诗、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深厚的文化寓意。 谁绘“水村第一图”赵孟頫之《水村图》虽是最有名的,但却不是首绘。那么,是谁绘了“水村第一图”?且听作者徐徐道来。 对赵孟頫《水村图》七次揭裱重装的“大胆假设”对于入藏的书画,今人重原装旧裱,但在古人而言,可能更喜欢按照自己的品味,揭裱重装。在这个过程中,或变换题咏位置,甚或将题咏移到别卷,或从别卷移来题咏,都属于正常之现象。而某些题咏较多的长卷,若经画贾之手,尤多此厄,所谓画赝跋真,或画真跋赝者,大皆类此。本书经对赵孟頫《水村图》一卷揭裱重装之“小心求证”,于古代法书名绘之流传,多一种欣赏之角度。 后世之临、摹、仿自从赵孟頫为隐居在汾湖的钱重鼎绘了《水村图》(今藏故宫博物院),自元至清初三百年,流传有序,名家题跋,累累可见,士林目为重宝;而此图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收归秘府,自此民间难睹,遂起重画之举。其时嘉兴画家李含渼为嘉善举人魏坤所绘之《水村图》,因得朱彝尊、王士禛等文坛领袖为之揄扬,亦为士林所重。赵孟頫《水村图》在《石渠宝笈》里署为“上等列一”,董其昌谓“此卷为子昂得意笔”,后来沈周、文徵明、文嘉、董其昌、王时敏、禹之鼎、王翚、恽寿平、王荦、李世倬等都有临摹之本,足见其影响之大。除李含渼之外,还有徐釚、郭麐、许铨、周斌等先后继起之作,形成了一个跨度数百年的历史长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