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驿的变迁
¥
48.29
7.4折
¥
65
全新
库存50件
作者滕非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29974
出版时间2024-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32165183
上书时间2024-1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滕非,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1995年起开始文学创作,现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和宋史研究。代表作有《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包拯传:大宋孤勇者》等。
目录
第一章?河畔 001
第二章?新时代 023
第三章?转型 045
第四章?思变 068
第五章?回乡 092
第六章?新角色 117
第七章?开工 143
第八章?矛盾 166
第九章?新模式 194
第十章?磨合 216
第十一章?冲突 239
第十二章?女干部 266
第十三章?取舍 290
第十四章?立威 315
第十五章?商道 339
第十六章?快车道 362
第十七章?斗争 385
第十八章?坚守 409
内容摘要
清风驿是北方大运河畔一个古老的村庄。民营企业家杨青云从小在这里长大,多年前他负气出走,此后拒绝和老家发生任何联系。
在杨青云人生、事业陷入困境之际,他的朋友清风驿的县委书记罗建华,邀请他回老家投资发展。在罗建华引导、支持下,杨青云回到清风驿,因黑恶势力陷害,他甚至一度失去了人身自由。后来,在罗书记、驻村第一书记韩冰和支教女教师许燕来的共同帮助下,杨青云战胜困难,成功在大运河畔投资旅发大会、建设开发区、利用土地搞产业化经营,并完成了土地流转,进一步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在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同时,杨青云也终于和故乡相互接纳与自我救赎。
随着清风驿被定为国家文化公园,断流多年的大运河再度通水,古老的清风驿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主编推荐
*新时代山乡巨变潜力文丛*一个小地方的历史,一代人的悲欢,一个时代的呐喊*生动、真实再现了当下燕赵大地大运河畔烟火人生、民风民俗*民营企业家的困顿及其与故乡的爱恨交错,原谅接纳
精彩内容
第一章?河畔01阳光明亮的午后,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在北方平原大地上,一条带子般的沥青公路蜿蜒伸向远方,有辆黑色轿车疾驰其上,如船在水面滑行。
一路不见行人,唯有两排高大的白杨树影子般迅速向车后闪去。
有风吹过。一树树嫩绿的叶子,像一只只不断翻动着的手掌,活泼、轻盈而又明快。绿荫虽还未能将整个路面罩严,但光线却也只能透过枝丫和绿叶的罅隙照下。在动静之间,荫翳与明亮交错替换,给人一种眼花缭乱式的错觉。
抬眼远处,大片大片刚浇过水的麦田正在拔节生长。在一望无垠的麦田中间,片片绿树掩映着一个个红瓦灰墙的朴素村庄。
前方出现一道岔口,深蓝色路牌上印着三个白色大字:清风驿。黑色轿车突然缓了缓,但它只是犹豫了一下。它没有停下,也没有顺着岔路拐进村子,而是沿着公路继续向东驶去。
东行不远,公路连接着一道高大的河堤。路面在缓缓上升,路边也多出了几户人家。黑色轿车轻松地爬坡上堤,丝毫未见减速的意思。
在堤顶最高处,又是一块醒目的路牌,白色大字提示着前方已是省界。黑色轿车这才慢了下来,它闪着左转灯,毫不犹豫地在出省之前驶离了公路。
它继续沿着堤顶一路向北驶去,看那副急匆匆的样子,车上的人一定是急着要去办什么事情。
堤顶是一条窄小的红泥路,坑洼不平,表面还略带一层浮土。路况变了,车速虽然慢了下来,但后方依旧扬起了不小的尘土。它一直向北开出好远,直到红色的尾灯倏然亮起,才终于稳当当地停了下来。
卷起的尘土慢慢落下,如起风时漫天飞扬的沙尘。车上的人很有经验,他们并没有立即下车。等尘埃落定,一个司机模样的年轻人才打开车门,然后小跑着绕到了车子另一侧。不等他走近,一位戴着墨镜的中年男人已经下车。
“小高,你帮我开下后备厢。”中年人淡定地说了一句。
年轻人忙打开后备厢,吃力地从里面提出两只大大的黑色塑料袋子。中年男人伸手去接,年轻人忙说:“我给您送过去吧。”“不用。”中年人拒绝得很干脆。
年轻人还想谦让,中年人手一直伸着,年轻人只好不情愿地将袋子递到他的手上。
“一口气跑了这么远,累了吧?你先歇歇,我马上回来。”说着,中年人手提黑色袋子,斜着身子沿小路小心地一步步下堤。
“这么陡的坡,您可慢着点儿!”年轻人目光中满是被关怀的温暖,他一脸不放心地在中年男人背后大声提醒道。
堤下是一片广袤的河滩。
因是午后,又非农忙,整个河滩上远近都不见有人影活动。中年男人看样子对这里已经很熟悉了,他沿着小路走出没多远,就径直拐进了一块麦地。脚下没路了,因手上提着两只袋子,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走着,并小心躲避着刚高及膝的青苗。又走了一阵儿,直到看见一座光秃秃的小土丘,他才终于停了下来。
土丘前是一块不起眼的水泥墓碑,碑上字迹已斑驳不清。他将袋子放到地上,揉了揉已经发酸的手,警惕地四下望了望,才将一直戴着的墨镜摘了下来。
中年人名叫杨青云,这天是清明节,他风尘仆仆地一路从省城赶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太紧要的事情。他是来给去世多年的父母上坟的,之所以如此行色匆匆,而且把时间选择到了午后,是因为他不想跟这里的任何人遇见。
明亮的日头当空照着,在清明当日为先人上坟烧纸,是大运河两岸上千年的风俗。他慢慢地弯腰蹲下,一一取出黑色袋子里的点心、糖块、桃酥和烧饼,低头将它们在坟前摆作一排。紧接着,他又陆续摆上了苹果、葡萄、橘子和香蕉四样水果,同样也整齐认真地将它们码成一排。
码好供品,他跪下双膝,拿出另一只黑色袋子里的黄表纸和冥币。点燃以后,片片纸灰在火光中腾起,灰蝴蝶般在上空飘舞萦绕。纸火越烧越旺,不知不觉间他眼泪流了下来。
又过了好半天,纸灰终于燃尽。他擦擦眼睛,郑重地在地上叩了四个响头,然后戴上墨镜深一脚浅一脚地原路返回。
小高就站在堤顶上,他远远望见了杨青云归来的身影。年轻人动作快,不等杨青云走近就已经小跑着抢到了堤下。他伸出胳膊,示意杨青云搭着自己上堤。堤坡确实太陡了,杨青云没有拒绝。他跺跺脚搭着小高胳膊上堤,口中却自嘲般笑道:“小时候,我都是一口气跑着上堤的。”回到车旁,小高拧开一瓶矿泉水递过来,接着又递上一块白毛巾。杨青云摘下墨镜,简单地洗洗手脸,又脱掉已被汗水湿透的衬衫,脖子里顺带也擦了一下,整个人立即清爽了许多。换上一件新衬衫,他又重新戴上了墨镜。
见他没有上车的意思,小高忙递上一根烟,主动为他点上。一望无际的河滩上,清一色全是碧绿的麦地。在麦地中间,几近干涸的大运河已瘦成一条细线,如一条佝偻脱相的病蛇。他失望地叹了口气,转身向西面望去。
河堤西面连着平原,堤下便是村庄。堤顶高出村庄很多,因此整个村庄全在眼下。清一色的瓦房屋脊栉比鳞次,如阳光下翻晒的鱼背。看着看着他抬手指着远处说:“看到那棵开花的梨树没有,那就是我家的房子。”小高顺着他的指向望去,只见一树白色的梨花明亮正艳。树下几间低矮的红砖房子,门窗破旧缺损,如盲人黑洞洞的眼眶。院子里杂草荒芜,一看就是已经久无人居的样子。
“这院子多少年没人住了?”小高好奇地问道。
杨青云神色突然黯了下来,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有二十多年了吧。”二人正向村里望着,红泥路上突然出现两个人影,似乎正远远地向他们走来。杨青云神色一变,立即低低唤了一声:“走了。”不等小高说话,他已经闪身上车,自吸门缓缓地合上。小高忙小跑着上车调头,嘴上却小声问道:“咱要不要回村里看看?”杨青云摇摇头:“不去了。”“您放心,咱看一眼就走,保证跟谁也不见。”小高再次劝道,他故意将车开得很慢。
“走吧,不去了。”杨青云态度坚决。
“每次回来您都不进村,咱又没对不起他们。您别总躲着了,不愿见人咱不见,可总得去看一眼咱家的老房子吧。”小高小声埋怨道。
见小高这么说,杨青云脸色唰地变了。他不耐烦地打断小高说:“单位还有事,咱赶紧走。”小高没敢再多说什么,脚下暗暗加大了油门,黑色轿车沿着来时的路快速向南开去。方才两个人影越来越近了,见轿车驶来他们向路边靠了靠,好像还招了招手。
“不要管他们,赶紧走!”杨青云催道。
轿车卷着尘烟一掠而过,等在路边的两个人惊愕地望着他们。行至界牌,小高踩了踩刹车,一个右转便稳稳地拐上了公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