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荃有 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荃有 著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5
-
版次
1
-
ISBN
9787806921333
-
定价
1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04页
-
字数
159千字
-
丛书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 【内容简介】
-
《中国青铜乐钟研究》是一篇隶属中国音乐史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其意在探索我国青铜乐钟的发生、发展、演变,直至辉煌、衰落,而后重获“新生”的历程。全文依据乐钟的发展脉络,共分五部分进行了论述:
首先,在探索青铜乐钟的发生与初期阶段乐钟的编列问题上,回溯了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商时期钟类乐器的起源和演变,对陶铃、陶钟与铜铃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体外击奏种类乐器的起源时间和直承母体,对晚商青铜庸(镛)器的编列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现今在此问题研究上存在的误区及匡正的方法。
其次,本文第二章专文对西周发展乐钟的情况进行阐述,对甬钟的出现、双音钟的厘定和编列乐钟的音列调定进行了专节论述,对学界颇具争议的甬钟之源、双音钟现象进行了评析,通过五例西周八编列乐钟的分析,对西周时期的乐钟编列情况和曲此而及的乐学问题进行了推论。
作为本文最大容量的第三章内容,是对春秋至战国早期出土的各式、各类编钟进行了的研究。由于此期编列乐钟情况的复杂和实例的繁多,全章按时间、类型和地域特点,分五节进行叙述,先后对春秋时期十编列以下乐钟、十编列及十编列以上各类编列钟顺进行实例分析,对各式编列钟器的音列组成进行推论;对于战国早期楚文化区出土的两例特大型编钟——擂鼓墩一、二号墓编钟则提出了自己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看法,希望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对于汉民族中心区文化之外出土的各式编列钟类乐器,本章也进行了概述,并对浙江一带新出现的特色编列钟类乐器——句鑃和镦于进行了实例分析。
占国中期之后,青铜乐钟开始出现衰落迹象,本文第四章对衰落期乐钟的状况及成因,以及其间作为代表性器形的圆体钟的来源和雅乐中所用编钟的基本编列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最后,回顾20世纪我国青铜乐钟的发展道路,其中主要对二十多年来编钟的研制、开发之路进行总结。
- 【作者简介】
-
陈荃有,1968年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1997年在厦门大学音乐系获得硕士学位,200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五年,现就职于人民音乐出版社,担任学术期刊《音乐研究》的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像协会会员。
十年多来,关注中国音乐史学、传统音乐学和音乐编辑出版事业,先后有十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音乐、艺术、文博、新闻出版领域的学术刊物。另有近百篇的时评、杂谈、书评及知识性文章刊于各级各类报刊。
- 【目录】
-
序
论文提要
英文提要
第一章青铜乐钟之滥觞--先周时代钟器的起源及发展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陶钟与先商铜铃探源
第二节晚商青铜唐(镛)的编列探讨
小结
第二章青铜乐钟之发展--悬钟的出现及成熟
第一节西周甬钟之源及其他钟器概述
第二节双音钟的出现与形态分析
第三节西周乐钟的编列探讨
小结
第三章青铜乐钟之辉煌--春秋至战国早期乐钟的繁盛及多样化
第一节辉煌期乐钟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春秋时期乐钟的编列探讨之一
第三节春秋时期乐钟的编列探讨之二--几例个案分析
第四节战国早(中)期乐钟的编列探讨
第五节周边文化中的乐钟和乐钟的支流
小结
第四章青铜乐乐钟之衰微--战国中期之后乐钟的残留与变异
第一节衰微期乐钟的状况及成因
第二节圆体钟生成演变的考察
第三节衰微期编钟的编列考察
小结
第五章青铜乐钟之新生--当代乐钟的研制与开发
第一节当代乐钟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当代青铜乐钟编列问题评述之一--以苏州华声乐器厂生产的系列编钟为例
第三节当代青铜乐钟编列问题评述之二--刍论“中华和钟”的编列构想
小结
结束语
附录一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二中国青铜乐钟研究资料汇编
附录三中国青铜乐钟研究资料汇编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