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
书脊有破损
¥
35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施咏 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4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1-04-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施咏 著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4
-
版次
1
-
ISBN
9787807512103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1页
-
丛书
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
- 【内容简介】
-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是一个边缘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本书以“中华民族”及其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在民族音乐学之理念的基础上,采用偏向于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突出心理现象的社会特质,力图从更广阔的学科视野,更深的层次对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和外化形态等作相对全面的探讨,构建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与个性的音乐审美心理学。
全文共分八章,分别对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构建的预设、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存在的基本特征、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及其组织手段,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味觉心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阴柔偏向与尚悲偏向以及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作者简介】
-
施咏,1971年生,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2003年考入福建师大音乐学院,师从王耀华教授、乔建中研究员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2004年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破格晋升教授。主要致力于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人民音乐》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其中《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博士论文《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导论》是本领域第一部研究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化特征的专著。
- 【目录】
-
序
前言
概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题之缘起
一、释名与研究的性质、范围
二、课题之缘起
1.心理学与民族学——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2.心理学与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心理学层面
3.民族心理学与音乐心理学一一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拓展
4.美学与民族音乐学~一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美学层面
5.美学、心理学、民族学与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预设
三、相关研究状况的述评
第二节本研究的方法论
一、非实证性方法
1.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
2.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
3.审美心理学与心理美学
4.小结语
二、宏观研究视角
三、跨文化研究方法
四、跨学科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几点说明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特质——“松散”之嫌
二、关于研究对象的范围——“宏大”之嫌
三、关于写作表述风格——“散文”之嫌
四、小结语
第二章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自然系统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的作用
1.山脉、水系的影响——寄情山水
2.气候因素的影响一乐分南北
二、人种特征的作用
第二节社会系统的作用
一、生产方式的制约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规范
三、哲学、伦理思想的浸润
四、宗教、宗法的分流
五、原始神话的滋养
第三节心理积淀——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第三章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一节世界性
一、自然规律
1.律制
2.节奏
二、心理期待
1.音强、音高
2.速度
3.调式
三、思维方式
1.旋律
2.结构
四、音响心理
第二节民族性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之辨析
二、民族性与“西一中”音乐文化误读
三、民族性与“中一西”音乐文化误读
第三节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
一、交融的发展进程
二、交融的实例分析
三、交融的条件选择
四、交融的理想模式
第四章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一节稳定性
第二节变异性
一、历时性变异
1.音色审美的变异性
2.调式审美的变异性
二、共时性变异
第三节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统一
一、外向融合与内向固守
二、偏离创新与回归继承
第五章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与组织手段
第一节形式要素
一、音色
1.近人声
2.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
3.偏高频的清、亮、透
4.甜、脆、圆
5.重鼻音
二、音程
第二节组织手段
一、五声简约
二、调式从宫
1.社会背景
2.美学背景
3.宫调理论
4.调式理论
三、旋律至上
1.旋律是体现音乐民族性的第一要素
2.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旋律至上
四、施法规律
1.游
2.圆
五、音乐结构
1.音乐结构中的统一与重复
2.中西音乐结构思维的差异
3.程式中的规范与创新
第六章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
第一节联觉——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通感心理
一、对中国以往艺术通感研究的综述
二、中国人通感心理的描述与心理学分析
1.古代文献中的相关描述
2.近现代文献中的相关描述
三、中国人音乐通感心理的内在成因探悉
1.整体思维、多觉互用
2.艺术综合、同构共生
3.“成于乐”、“游于艺”
第二节味觉——味觉与中国音乐审美
一、中西美学对照下的味觉地位
1.对西方美学“唯耳眼论”的辨析
2.中国美学中对味觉感知的重视
二、中国音乐中的味觉审美
1.中国音乐审美中味觉感知的传统
2.饮食口味的地域分布与民族音乐风格
3.口味-性格-审美偏向-音乐风格
第七章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心理偏向
第一节优美范畴的阴柔偏向
一、阴柔偏向的文化背景
二、“月”之母题与阴柔偏向
三、民歌中的阴柔偏向
四、戏曲中的阴柔偏向
五、当代乐坛的阴柔偏向
六、性别视角的学理阐释
七、阴阳共济、行天地之道
第二节悲剧范畴的尚悲偏向
一、尚悲心理的历史渊源
1.先秦
2.两汉
3.魏晋
4.元明清
二、悲情音乐的题材分类
1.政怨
2.士怨
3.思愁
4.别恨
5.闺怨
6.悲秋
7.暮愁
8.夜怅
三、尚悲心理的民族特点
1.中西美学悲剧性之比较
2.中国悲剧的民族性
3.中国音乐悲情的表现手段
4.小结语
第八章民族性格与音乐民族审美心理
第一节普通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中的气质、性格的类型化
一、个体气质、性格的类型划分
二、民族性格与个体性格的关系
第二节民族气质、性格类型与音乐审美心理关系的宏观比较
一、中西比较
二、世界民族比较
1.意大利
2.法国
3.德国
4.英国
5.俄罗斯
6.美国
7.非洲和澳洲
第三节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制约的个案研究
一、傣族
二、苗族
三、畲族
四、小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