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的宇宙.好的地球-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
正版库存书,量大可联系客服!如遇图片不符,书名为准,感谢支持!
¥
21.6
7.2折
¥
30
全新
库存30件
作者刘慈欣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6482012
出版时间201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25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30元
货号7096160
上书时间2024-09-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多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个别图书品相存在切口、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的情况,发货前会统一检查征求您的意见,如有疏忽之处,收到货后可联系客服协商处理,感谢配合!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
定价:30元
作者:刘慈欣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31
ISBN:9787536482012
字数:200000
页码:3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刘慈欣的评论、随笔,少有专业名词带来的距离感,文字质朴,观点鲜明,趣味盎然。《最糟的宇宙 地球--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将他零散发表于各报刊及网络的此类文章以时间为线进行了梳理,系统阅读,会真切感受到作者广阔的视野、性的思维,以及他在科幻观念上的坚持与变迁。这本文集,其实是对“为什么是刘慈欣成为中国科幻高峰?”之类问题的好回答。 宇宙送给我们一个刘慈欣,刘慈欣送给我们无数宇宙。 看《三体》,你是在读刘慈欣的故事,但看《刘慈欣科幻随笔》,你是在读刘慈欣的思想。 看了《刘慈欣科幻随笔》再看《三体》,你才会读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刘慈欣。
内容提要
刘慈欣的评论和随笔,视角独特、意趣盎然,凝聚了他对科幻、宇宙、科学和人生的多维思考,是融入他科幻佳作中的智慧的另一种表达。 《最糟的宇宙 地球--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以时间为线,将作者历年发表的代表性文章结成文集,系统展现其科幻理念的变迁与演进。通过本书,读者可进一步深入刘慈欣的奇妙世界,领略独特的科幻之美和它带来的思想上飞一样的自由。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慈欣,首位获得世界科幻奖“雨果奖”的亚洲作家,中国科幻文学的最主要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连续九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2015年,凭借长篇小说《三体》成为亚洲首位“雨果奖”获得者。因为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巨大贡献,于同年获得银河奖“科幻功勋奖”。 刘慈欣的作品兼具科学探索与人文关怀,在世界科幻文学中树立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其“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序言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一个炎热傍晚,我家住的平房里没有电扇,空调和电视机都还是十多年后才会有的东西。大人们都在外面摇着扇子聊天,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流着汗看书,那是我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正读得如痴如醉时,书被人从我手中拿走了。是父亲拿的,我当时有些紧张,因为前几天看《红岩》被他训斥了两句,还把书没收了(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像《红岩》和《青春之歌》这样的红色革命文学在当时也是禁书),但这次父亲没说什么,默默地把书还给了我。就在我迫不及待地重新进入凡尔纳的世界时,已经走到门口的父亲回头说了一句:“这叫科学幻想小说。”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决定了我一生的名词(“科幻”这个简称则要到十几年后才出现),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的惊讶,我一直以为书中的故事是真的!凡尔纳的文笔十分写实,而国内“文革”前出版的多版《地心游记》中,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在封面上标明是科学幻想小说,我看的就是这样的一本。 “这里面都是幻想?”我问道。 “是,但有科学根据。”父亲回答。 就是这三句简单的对话,奠定了我以后科幻创作的核心理念。 以前,我都是把1999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作为自己科幻创作的开端,到现在有十五六年了,但其实,我自己的创作历程要再向前推二十年。1978年我写了第一篇科幻小说,是一个描写外星人访问地球的短篇。在结尾,外星人送给主人公一件小礼物,是一小团软软的可以攥在手中的薄膜,外星人说那是一个气球。主人公拿回去后向里面吹气,开始是用嘴吹,后来用打气筒,再后来用大功率鼓风机,最后把这团薄膜吹成了一座比北京还大的宏伟城市。我把稿子投给了《新港》,天津的一份文学刊物,然后石沉大海,没了消息。 在发表《鲸歌》前的这二十年中,我断断续续地写作,其间也有过长时间的中断。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我和父亲那三句对话所构成的传统科幻理念就已经开始被质疑,然后被抛弃。特别是在后面的那十年中,新的观念大量涌入,中国科幻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这些观念。‘我感觉自己是在独自坚守一片已无人问津的疆土,徘徊在空旷的荒野中,偶尔路过一处野草丛生的废墟,那种孤独感仍记忆犹新。在最艰难的时候,自己也曾想过曲线救国,写出了像《中国2185》和《超新星纪元》那样的东西,试图用更迎合市场的科幻赢得发表的机会,但在意识深处,却仍在坚守着那片疆土。后来我放弃了长篇小说的写作,重新开始写短篇,也重新回到自己的科幻理念上来。 开始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后,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这片疆域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空旷,还有别的人存在,之前没有相遇,只是因为我的呼唤不够执着。后来发现这里的人还不少,他们成群结队地出现;再到后来发现,他们不但在中国,在美国也有很多,大家共同撑起一片科幻的天空,也构成了我科幻创作的后十五年。 科幻文学在中国有着不寻常的位置,作为一种类型文学体裁,它所得到的理论思考,所受到的深刻研究和分析,所承载的新观念、新思想,都远多于其他的类型文学。有些已经争论了三四十年的话题现在仍没有结论,而新的话题和课题又在不断涌现,不断被研究和讨论。没人比我们更在意理论和理念,没人比我们更恐惧落后于时代。于是,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 获得雨果奖后的这一个月,有机会与更多领域和阶层的人谈科幻,与国家副主席谈,与所在城市的市长谈,与中学老师谈,与女儿的同学谈,与交通警察谈,与送快递的小哥谈,与小区旁边卖猪头肉的老板谈……我愈发感觉到这件怪事的存在。 科幻界和学术界谈的科幻,与界外的人们谈的科幻,几乎不是同一种东西。 一边是科幻界,约几百人;另一边是卖猪头肉的、送快递的、交通警察、女儿同学、中学老师、市长、国家副主席,约十三亿。哪边错了?说实话,我真不认为是我们这边错了,但面对这个图景,多少是有些心虚的。 曾经有一位著名作家说过,以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为代表的古典文学,是一块砖一块砖地垒一堵墙;而现代和后现代文学则是一架梯子,一下子就能爬到墙头的高度。 这种说法很好地描述了科幻界的心态。我们总想着要超越什么,但忘了有些东西是不能越过的,是必须经历的,就像我们的童年和青春,不可能越过这些岁月而直接走向成熟。至少对科幻文学来说,一块砖一块砖地垒一堵墙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即使有梯子也没地方架。 这本文集收录了我科幻创作三十多年中后十五年的大部分非小说文章。在之前漫长的二十年里,我没有写过任何关于科幻的文章,翻阅那时的日记,也没见到与此有关的只言片语。 从这些文章的演化脉络看,总的来说呈现出一个由偏执走向宽容、由狂热走向冷静的过程。我后来意识到科幻小说有许多种,也明白科幻小说中可以没有科学,也可以把投向太空和未来的目光转向尘世和现实,甚至只投向自己的内心。每一种科幻都有存在的理由,都可能出现经典之作。 但与此同时,那三句对话所构成的核心理念在我心中仍坚如磐石,我仍然坚定地认为那是科幻文学存在的基础,这也是所有这些文章想要表明的。 虽然走了一百年,中国科幻文学至今也是刚启程,来日方长,时间足够你爱。 2015年9月21日 于阳泉
— 没有更多了 —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多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个别图书品相存在切口、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的情况,发货前会统一检查征求您的意见,如有疏忽之处,收到货后可联系客服协商处理,感谢配合!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