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藏家所得,原装旧裱人物立轴
¥
3000
八五品
仅1件
题名范曾
年代2010年代 (2010-2019)
类别设色(彩色)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软片
尺寸135 × 65 cm
款识钤印范曾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都是与旧书一起收来的,李详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向人借书手抄阅读,熟背了《左传》及《昭明文选》。17岁时到盐城岗门镇姨弟许葆生家做塾师,一面教授徒糊口,一面刻苦自学。许家藏书较多,李详授徒之余,日夜攻读。尽读汲古阁《十七史》、《十三经注疏》、《文选》诸书。日尽十页,深夜辄绕案朗读。盛夏,庭中荷花盛开,李详背诵《文选》中的名篇,绕荷花缸疾走,曾使阶石陷落,一时传为佳话。25岁娶舅氏沙沟赵芝田次女赵云珠为妻,始成家。27岁为学政黄体芳赏识,取为第一名秀才,后又受知于学政王先谦,岁科两试名列一等,补为廪贡生员,每月有廪米供给,生活稍安定。30岁著《选学拾沈》一书,就《文选》(李善注)加以改订补正,并以此书稿就教于已任国子监祭酒的王先谦。王于首页批道:"所撰各条,并皆佳妙,无可訾议,但恨少耳。"(《选学拾沈·自序》)光绪十七年(1891年),道台谢元福于观风诗(清代新任地方官到各悬巡视,出诗文题考当地秀才,这种应考诗叫观风诗)中发现李详才华横溢,就邀请他到署中任书记。谢元福藏书400箱,交李详分部类编定目录,使李详得以博览群书,学问益进。他着手研究扬州学派中坚汪中(字容甫)的文章,为汪文笺注。同事周左麾亦博学强识,向不轻易许人,一日谈论汪文,李详说:"容甫《广陵对》中'忠孝存焉'四字似无所本,实出自《三国志·诸葛瞻传注》。"周大为叹服,认为李详能于人不经意处溯其本源。一次刘师培的叔父在扬州和他谈到汪中的《黄鹤楼铭》中的"桃花源水,秋月春风",李详当即指出:"这两句话出自箫子显写的《南齐书》。"刘的叔父大吃一惊,说:"家兄(刘师培之父)校《南齐书》才知道注文这两句话的出处,还高兴了好几天,想不到你一问就说出来。"这两件事虽然小,但是可见当时他的学问已博大精深。光绪二十七年(1901)省试未中,旋即在蒯光典家中任家庭教师。后被两江总督端方聘为江楚编译官书局帮总督纂。为端方收藏的书画和金石拓本进行鉴定,与词人况周颐分撰《陶斋藏石记释文》。
谢元福因事罢官后,李详回乡,家贫不能举火,又患肺病,贫病交加。盐城客商句容籍王贞春仰慕他的才学,邀李详到他家做塾师,并以养病。李详与盐城饱学之士戏玉树等结为好友。辛亥革命后,居上海,1913年,原"江楚编译官书局"总办、贵池刘世珩邀他去上海,边教书边帮他校刻书籍。此间他以校刻书籍为主,间有个人著述,并修订《江苏通志》及县志,以校刻《章氏遗书》对学术界贡献最大。
家藏书丰富,1929年把其藏书陈列于兴化北大街东侧,名为"审言图书馆",俗称"李家大书院",供家乡人借阅。伦明称其"枚叟刊余逸稿多,冷摊残帙手摩挲。怪君汲汲藏山计,可有崔门陈履和。"编有《陶集说略》、《文选萃精》、《韩诗萃精》等讲稿。著《正史源流急救篇》、《文心雕龙补注》、《颜氏家训补注》、《选学拾沈》、《杜诗证选》、《韩诗证选》、《述学笺》、《学制斋骈文》、《槐生丛录》、《汪容甫文笺》、《拭觚脞语》、《〈清代学术概论〉举正》、《学制斋诗集》等。
光绪二十五年,李详41岁。淮扬道蒯光典奉命到盐城清丈灶地(盐户烧盐占用的土地),公务之余,访求当地文士谈论掌故轶事,李详与陈玉树往见。蒯从目录学、乾嘉学派学术渊源、唐宋诗文派别谈到近二百年学术动态与社会风尚,李详无不应对如流。论及扬州学派渊源时,蒯光典认为来自安徽包世臣。李详则列举事实,说明扬州学派自成体系:当卢雅雨(字见曾)任两淮盐运使时,惠栋馆其家,戴震也时时往来其间。扬州学派的先驱者任大椿、王念孙皆戴震弟子,皖国大两派皆对扬州学派有影响,但扬州学派的成就远非皖吴所能限,包世臣更不足以语此。一席话,使蒯大为折服,当即面约李详:"明年省试如不果愿,请来我家,为我注《文心雕龙》。"
光绪二十七年李详赴南京参加省试,未考取举人,即如约到蒯家做塾师,教蒯的两个儿子,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南京生活时期。光绪三十二年蒯光典奉命出国任欧洲留学生监督,端方任两江总督,创办"江楚编译官书局",缪荃孙任总纂,聘李详为帮总督纂,直至1909年。名为书局,实际上无书可纂。端方收藏的书画和金石拓本很多,缪荃孙给他鉴定字画,李详与况周颐则分撰《陶斋藏石记》释文。况为人尖刻,专拣拓本无首尾或漫漶不辨字迹的给李详作释文题记,借以为难。但李详对金石学、史籍、小学精研有素,虽花费不少精力,但并没有被难住。晚年,他将《陶斋藏石记》中选了160余篇自撰释文集为一卷,并记始末于其上。
宣统元年(1909年)张人骏继端方为两江总督,改"江楚编译官书局"为"江苏通志局",聘李详为分纂,到1910年才离开南京。在南京的这十年,是李详学术上进一步成熟及从事创作的旺盛时期。与他交往的有长洲朱孔彰、南宁徐积余、义宁陈三立、贵池刘逊父、江宁陈作宁、江都梁公约等学者名流。光绪三十一年邓实在上海创办《国粹学报》月刊,以"保种、爱国、存学"为宗旨,刊载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训诂学等论著,并附有明末遗民撰著及图片,阐发学术传统,宣传反清思想。章太炎(当时笔名为章绎),刘师培(当时笔名为刘光汉)、陈去病、李详等皆为撰稿人。李详的学术著作《文心雕龙补注》、《窳记》(后改名为《愧生丛录》)、《颜氏家训补注》以及文学批评论著《论桐城派》等,皆在学报发表。其中《论桐城派》一文在民国成立后仍为一些报刊转载,经常被评论文章所引用。桐城派起自方苞、姚鼐、刘大魁等,后经曾国藩、梅曾亮的宣扬附和,晚清吴沦纶、薛福成又互相标榜,蔚成风气。道光以后桐城派散文已成为当时古文的主流。李详的《论桐城派》着重分析了桐城派的产生、发展及桐城派文章末流的弊害:徒具形式,内容空疏;只讲起承转合及文言虚字的运用,摇曳作态,实质是八股文的变种。他认为林纾(字琴南)推崇桐城派,"将桐城派置之九天之上",目的"不过为觅食计耳"(《致钱基博书》)。至于他自己的散文,自认为是受浙东学派的影响,为子部杂家之文,其主要特点是言之有物,在当时能自成一格。由于他在训诂、文学批评及散文、骈文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使他逐步为人们所了解,并得到学术界、文学界的推崇。
1909年冯煦任安徽巡抚,沈曾植为布政使,仿照苏州成例创办"存古学堂",选拔各县高材生百余人入学,以经史词章为教学内容。1910年聘请李详讲授史学及文选学,学和非常欢迎。1911年暑假回籍时,提学史(相当于教育厅长)吴棣轩恐李详下学期不再来皖,强留下三籍书为质。武昌起义后,书毁一于兵火,李详曾在上海报刊登了一封公开信,致安徽都督阳彤俟赔,孙复信致歉,并寄200元为谢,可见当时对李详是十分尊重的。
民国初李详在故乡兴化,对乡邦文献的发掘、整理作了不少努力。他非常佩服家乡先辈明代文学家宗臣、清代学者任大椿,搜集任大椿遗稿,倡议修宗臣、任大椿的墓。当时《郑板桥诗钞》和刘熙载的著作板刻尚在,李详曾集资印刷多部,分赠友人,使这流布海内。
1913年原"江楚编译官书局"总办、贵池刘世珩邀李详去上海他家坐馆,边教书边帮他校刻书籍。同时"江苏通志局"也恢复,原安徽巡抚冯煦任总纂,聘李详为协纂(相当于副主编)。李详从此定居上海近十年。这十年以校刻书籍为主,间有个人著述,并修订《江苏通志》及一些县志。
在校刊古籍方面,以校刻《章氏遗书》对学术界贡献最大。过去已刻的清代著名学家章学诚的全部著作,其中多数是没有刻印过的。此书经李详与孙德谦校订,遂成完本,是研究浙东史学和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的极可宝贵的资料。
再如明末清初史学家兴化人李清的《三垣笔记》,专记晚明史实,在清代只有抄本流传。李详发现后在1912年由《国粹学报》铅字排印为《国学汇刊》本,1923年又商诸吴兴刘承干重刻,《收入嘉业堂丛书》中,使之广为流传。
李详不仅对前人著述进行校订,而且对同时代人的著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山阴徐嘉所著《顾亭林诗笺注》请李详作序,李对其中缺漏和错误作了校订和补正;缪荃孙刊刻《艺风堂文集》,李详对稿本提出具体意见后,缪回信说:"照尊意改正,决不护短。"当梁启超撰《〈清代学术概论〉举正》一书,蔡元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特属许寿裳代为索阅。
为修《江苏通志》,李详拟了《〈江苏通志·艺文志〉商例》一书。过去正史艺文志(从班固艺文志以来)均著录一代著作书目,后来省县艺文志每将当地著名作者诗文收入艺文志中,这一情况早为章学诚所批评,认为地方不是文选,应另立一书。李详赞同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冯煦对此甚为激赏。后来松江、南通、太仓三县均能依据他的要求撰稿。李详自己还先后担任了江都、甘泉、仪征三县人物、儒林、文苑各传及艺文志、舆地沿革表等审阅、定稿工作。1921年又主持纂修了《阜宁县志》、《盐城县志》。《江苏通志》的初稿也大半完成,国民政府成立后,在镇江设"通志编纂处",由于尹炎武主持整理,抗战时携往重庆,下落不明。
在沪期间,李详本人的部分著作也得到刊行。除《〈文心雕龙〉补注》为潮阳郑氏收刻于"龙溪精舍丛书",1915年,江宁门将蒋国榜将李详56岁前所撰骈文用活字本印为两卷,题名《学制斋骈文》,冯煦、缪荃孙、沈曾植都为之作序。至于散文,散见于南北各大报刊中,未能汇集成册。诸暨蒋瑞藻编辑《新古文辞类纂》六十卷,由中华书局印行,其中选入李详散文23篇。
1923年东南大学聘李详为国文教授,讲文选及陶、杜、韩诗。上课时,不仅学生纷纷赶来听课,而且系中同事也列席旁听,使教室里拥挤异常。后因战火频繁,未满两年就辞职故里。1925年李详曾去上海与友人秦更年、陈乃乾及门人尹炎武搜集汪中父子全部著作,汇集为"江都汪氏父子丛书",由中国书店影印问世。这是汪氏父子著作最完全的版本。李详在卷首写了一篇长序,论述古今文章流变与汪氏文章师承渊源,这是他对古典文学的系统的批评,也是研究中国明清以来文学流变的一篇重要论述。另外他又选了六篇汪中文章为之笺注,写成《汪容甫文笺稿》一卷。
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任大学院长(后改为中央研究院),聘请李详、陈垣、鲁迅、胡适等12人为特约著述员,许寿裳先生代表他到南京整理生平著作,交付出版。1928年兴化设局请李详主持编纂兴化县志(惜未完稿即去世),他曾委托刘仲书到刘庄、白驹采访人物古迹,发现有关施耐庵的史料和传说。刘汇报后,李详认为:"施耐庵以著《水浒传》获罪,也以著《水浒传》得名,其生平事迹不独前志所不能载,即其子孙亦讳言其事。今民国成立,无所顾忌,可以补遗。"于是将施耐庵生平载入《兴化县续志》,为今人研究施耐庵留下宝贵资料。1929年李详曾去南京,不久即回兴化从事著作整理,并把藏书陈列于兴化北大街东寺庙东侧,名为"审言图书馆",俗称"李家大书院",供家乡人借阅。1931年5月李详病卒于兴化故居,享年73岁。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