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概论
¥
5.08
1.3折
¥
38
八五品
库存3件
作者陈载舸、陈剑安、殷丽萍 编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载舸、陈剑安、殷丽萍 编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1
-
版次
1
-
ISBN
9787218086200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4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概论》的编写一方面,可以反映《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出版后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普通教材。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概论》是一本富于创新意义的理论专著。
- 【目录】
-
第一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古代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先秦时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封建社会前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封建社会后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二节近代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甲午前后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辛亥时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五四”时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三节当代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核体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二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发基础
第一节物质文化基础
一、物质文化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地位
二、物质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三、夯实物质文化基础的意义
第二节制度文化基础
一、制度文化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地位
二、传统制度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三、制度文化创新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
第三节精神文化基础
一、精神文化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地位
二、精神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三、增强精神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第三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发条件
第一节民族认同
一、血缘认同
二、族类认同
三、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
第二节文化认同
一、高位文化的取向
二、多元文化的交融
三、核心价值的共识
第三节国家认同
一、地理中国的认同
二、祖宗之国的认同
三、政治中国的认同
第四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系统结构
第一节结构的基本要素
一、三股分支力量
二、三个主体类型
三、三种观念形态
第二节结构的内在关系
一、相容交叉
二、相依互动
三、相形显要
第三节结构的总体特点
一、层次性与整体性
二、包含性与兼容性
三、开放性与可塑性
第五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柱
第一节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和特质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
第二节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
二、中华民族精神在民族凝聚力中的地位
三、中华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第三节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确立与传承
二、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状况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创新
第六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整合功能
一、协调社会关系
二、增强民族团结
三、推进国家统一
第二节支撑功能
一、匡扶民族社稷
二、抗击人祸天灾
三、应对危机挑战
第三节动力功能
一、推动社会发展
二、促使民族自立
三、促进国家富强
第七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逆向阻力
第一节民族离散力的表现
一、民族分裂主义
二、民族投降主义
三、民族虚无主义
第二节民族离散力的危害
一、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二、损害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三、导致妄自菲薄和崇洋媚外
第三节民族离散力产生的根源
一、经济根源
二、政治根源
三、文化根源
第八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运动规律
第一节在义利趋同中聚合
一、义利趋同的远源
二、义利趋同的调整
三、义利趋同的升华
第二节在遏制逆流中前行
一、遏制分裂危机
二、搏击“一盘散沙”
三、努力开拓奋进
第三节在社会变革中提升
一、古代社会的凝聚模式
二、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
三、当代中国的崭新格局
第九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途径
第一节遏止离散因素
一、坚持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二、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二节促进三个认同
一、促进文化认同
二、促进民族认同
三、促进国家认同
第三节强化三种力量
一、增强吸引力
二、增强向心力
三、增强亲和力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