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教师进修丛书:课程评价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代教师进修丛书:课程评价论

正版书籍 高温消毒 放心购买 15点前订单当天发货 书名于图片不符时以图片为准

7.93 4.2折 19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雁冰、钟启泉 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01

尚雅文愽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雁冰、钟启泉 著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2-01
  • 版次 1
  • ISBN 9787532081295
  • 定价 1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323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课程评价论》内容包括:课程评价概论、课程评价的哲学基础、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课程评价的理论流派与典型模式、典型质性课程评定方法等。
【目录】
第一章课程评价概论
第一节课程评价的涵义与类型
一、一种尝试性的课程评价定义
二、课程评价的对象
三、课程评价中的价值与判断
四、课程评价的功能
五、课程评价的类型
第二节课程评价与课程开发、课程研究
一、课程评价与课程开发
二、课程评价与课程研究

第二章课程评价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评价的性质与内涵
一、评价的性质
二、评价的涵义
第二节评价的合理性
一、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
二、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三、共同价值与多元价值
第三节课程评价的哲学本质
一、杜威的课程评价观
二、课程评价的哲学本质

第三章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
一、测验和测量时期
二、描述时期
三、判断时期
四、建构时期
第二节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目标取向的评价
二、过程取向的评价
三、主体取向的评价
第三节走向新的课程评价观
一、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
二、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三、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
四、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五、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第四章课程评价的理论流派与典型模式(上)
第一节课程评价模式及其指标
一、从模式的角度看课程评价
二、评价模式的指标
第二节课程评价的目标模式
一、目标模式的背景与来源
二、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目标模式的得与失
第三节课程评价的差距模式
一、差距模式的产生背景
二、差距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差距模式的得与失
第四节课程评价的背景-输入-过程-输出模式(CIPP模式)
一、CIPP模式的产生背景
二、CIPP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CIPP模式的得与失
第五节课程评价的回应模式
一、对目标模式的批判继承和全貌模式的提出
二、回应模式的理念和特点
三、回应模式的功能性结构
四、回应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节课程评价的解释模式
一、对传统评价模式的批判
二、解释模式的基本理念
三、解释模式的实施阶段和方法选择
四、解释模式的得与失

第五章课程评价的理论流派与典型模式(下)
第一节课程评价的研究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二、课程评价的研究模式
第二节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模式(上)
一、课程评价的功能和形式
二、对传统评价观的渊源分析及批判
三、对传统课程评价的改造
四、教育评定新概念的特征
第三节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模式(下)
一、教育批评、教育鉴赏及其相互关系
二、教育批评的四个构成方面
三、关于教育批评的信度、效度、概括化等问题

第六章课程评价的一般技术
第一节评价技术与方法概观
一、课程评价过程与评价的技术、方法
二、课程评价理念与评价技术、方法的选择
三、课程组成与评价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常用的课程评价技术
一、社会测量图示(Sociogram)
二、兴趣调查表(InterestInventories)
三、等级量表(RatingScales)
四、非干扰性技术(Unobtrusivetechniques)
五、语义分化(SemanticDifferentials)
六、论文测验(EssayTests)

第七章典型质性课程评定方法
第一节档案袋评定
一、什么是档案袋评定
二、档案袋评定的思想基础和意义
三、档案袋评定的类型和构成
四、档案袋评定案例分析
五、档案袋评定设计要则
第二节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一、苏格拉底及其“精神助产术”
二、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的基本内涵及设计要则
三、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案例分析
四、对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的基本认识

第八章建构一种新的课程评价观:自我接受评价
第一节当代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形象:平民化自由人格
一、既有教育目的观及其依据的批判
二、确立当代教育目的的哲学思考
三、当代教育的理想人格形象
第二节走向“自我接受评价
一、“自我接受评价”的含义
二、“自我接受评价”的相关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