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背封面有破损凹印内页干净

309 九品

仅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南3 2-1

上书时间2024-06-15

读万书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
  •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10
  • 版次 1
  • ISBN 9787560847023
  • 定价 26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2页
  • 字数 56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原位、实时观测技术的发展,正在使海洋科学从“考察”向“观测”转变,海底观测系统作为地球观测的第三个平台,是实现此项转变的基本手段,已成为发达国家近十年来海洋科技前沿的新热点。《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中文文献中第一本系统阐述海底观测系统的科学专著,是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和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在多年资料收集与汇总基础上的集体成果。
《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的特色在于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从科学家的视角归纳技术进步在科学中的应用,是国际知识和国内实践的结合。全书从科学和技术结合的角度,全面阐述国际海底观测系统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实例,简要介绍其关键技术,综述当前国外发展现状和经验教训,最后提出我国发展海底观测网的建议。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可供我国从事海底观测相关工作的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参阅,将有助于建设立项的正确导向,有助于各单位建设海底观测系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海底观测标志着海洋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为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开启了新方向。因此,《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不仅是广大海洋科技界人士及有关师生的重要读本,也值得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和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引言
1.1从考察到观测——开创海洋科学的新时期
1.2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需求
1.3海底观测的特色与优势
1.4编写目的与过程

第2章海底观测科学
2.1物理海洋学
2.1.1物理海洋学观测技术的发展
2.1.2洋盆尺度的观测
1.热带太平洋的TA0锚碇浮标阵列
2.南大西洋巴西海盆的剖面浮标
3.世界大洋的Ar90计划
2.1.3海流通道的观测
1.大西洋经向环流减弱之争
2.北部溢流
3.低纬北大西洋海流
2.1.4湍流混合的观测
1.内潮与湍流混合
2.太平洋湍流混合的观测
2.2海洋沉积学
2.2.1海洋沉积学与观测
2.2.2沉积物捕集器测量颗粒沉降
1.沉积物捕集器的类型
2.沉积物捕集器的应用
2.2.3悬移沉积物的原位测定
1.海底边界层与雾状层
2.悬移沉积物的原位观测方法
2.2.4近底过程原位观测的应用
1.北大西洋HEBBLE计划
2.加利福尼亚蒙特里湾
3.加利福尼亚河口
4.台湾高屏溪河口
2.3海洋生物
2.3.1海洋生物学的新时期
2.3.2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的化学与光学分析
2.光学观测技术与海洋生物光学
3.基因技术与微生物海洋学
4.浮游动物的观测
2.3.3底栖生物
1.海底动物的观测
2.底栖生物群落与底栖通量
3.海底微生物
2.4海洋化学
2.4.1海洋化学的观测
2.4.2羽状流
1.近岸海底地下水溢出
2.深海热液羽状流
3.冷泉的甲烷喷溢
2.4.3溶解气体
1.甲炕
2.溶解氧
3.溶解二氧化碳
2.4.4营养盐
1.营养盐的测定
2.营养盐与生产力
2.4.5深海海底的化学探测
1.生命活动的原位测量和保压装置
2.微生物的原位培育实验
3.热液口化学参数的原位测定
……
第3章海底观测的若干关键技术
第4章海底观测系统的现状与趋势
第5章建设我国的海底观测系统
参考文献
缩略词索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