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高一涵评传 吴汉全//高大同 9787010204932 人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高一涵评传 吴汉全//高大同 9787010204932 人民

本店所售图书,保证正版新书,有个别图片和实书封面不一样,以实书封面为准,最快当天,一般隔天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开票联系客服

33.18 5.7折 58 全新

仅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汉全//高大同

出版社人民

ISBN9787010204932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0650801

上书时间2024-07-24

剡溪书局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少年时代
  家世
  启蒙
  步入新式学堂
  安徽高等学堂的求学之路
  革命带来的冲击
第二章  留学日本(1912-1916年)
  酝酿出国与留学明治大学
  加盟“甲寅”结三友
  参加社团与创办《民彝》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宣传“主权在民”的国家观
  阐发政治调和的思想
第三章  办报启蒙(1915-1917年)
  《青年杂志》的二号人物
  没有到职的《晨钟报》编辑
  与李大钊协办《宪法公言》
  《甲寅日刊》的主将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精英
  舆论骄子
  引进西方政治思想
  争自由的号手
  新文学和白话文运动的捍卫者
  欢迎十月革命
第五章  为五四运动摇旗呐喊
  引领舆论走向
  拒绝和约签字
  散发《北京市民宣言》
  对五四运动的总结
第六章  北大的教授生涯
  著书与讲学
  赴日研修
  研习唯物史观
  校内外的政治活动
  抨击军阀的专制统治
第七章  结友胡适及经营《努力周报》
  与胡适交往
  经营《努力周报》
  《努力周报》中的四次大讨论
  与胡适的渐行渐远
第八章  著名政治学家
  政治学研究开拓者
  政治哲学研究
  政治学专著中的主要观点
第九章  南下革命
  南下革命的起因
  上海途中的入党申请
  在武汉的日子
第十章  中年的监察生涯
  独具特色的监察思想
  打老虎与查办要案
  履行监察的使命
  专项调研与建议
第十一章  诗人情怀
  敦煌卫士
  以诗记史
第十二章  不寻常的晚年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为新中国法制建言献策
  政治运动中的自我改造
  “文革”蒙难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本著叙述了高一涵的求学生涯、思想演变、学术经历、社会活动及其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学术界关于高一涵研究的第一部学术评传。该著共十二章,比较全面地梳理了高一涵一生的求索历程,重点考察了高一涵参与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事实及其对五四运动发展的历史贡献,并从学科演化角度概述了高一涵在政治学领域的学术建树,凸显出高一涵所具有的政论家、思想家、政治学家及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该著作为学术性评传,不仅大量地征引第一手的可靠材料,尽可能地做到史料的翔实,而且基于学理的见地加强思想史与学术史的会通、政治史与文化史的对接,藉以求得历史叙述和学理研究的有机统一,同时还将高一涵置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学术转型、
文化创新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客观评价。该著作为近年来高一涵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不仅对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生活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整体的中国现代思想史、政治史、学术史研究的深化亦有重要的启示。

精彩内容
 第一章少年时代高一涵的少年时代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加以记述。1885年4月4日(清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卯时),古六安州南官亭堡田埠榜——皖西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内,一个婴儿呱呱落地,高家大书房庄的主人高显墀
,为他取名永灏。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法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现代政治学重要奠基人的高一涵。
家世根据六安《陈门高氏宗谱》记载:“自胡公满封于陈,以国为姓,历周秦汉……至道寿公九十六世,由沔阳迁
六安,易里改姓,而陈姓之九十六世孙,遂为高氏之一世祖云。”即六安陈门高氏一世祖道寿公,系陈姓九十六世孙,元末明初,由沔阳迁六安,易里改姓,成为六安陈门高氏一世祖。
高一涵为六安陈门高氏三门思让公支下第二十三世孙。本支世家中最显赫,对高氏子孙影响最大的,当属其高祖高熙爽(庠名贤)和祖父高灿炉。
高祖高熙爽(1758-1817年),为清郡庠生,庠名贤,字见恩,号燕左,亦号圣宗。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礼部据六安州公举、安徽巡抚奏请,上奏呈请将高贤人祀乡贤祠,奏章称:“高贤安徽六安州人。少能励志,长益多闻,为学专以圣贤大义微言为本,荟萃先儒性理之书一意,著作有《四书解读》、《春秋节释》、《周礼义疏》、《河洛理解》、《道统一贯述》及《马史韵编续》、
《龙文鞭影》诸书……高贤学有渊源,品臻纯粹……居平必衣冠而处,虽盛暑不去长衫,品行清高……公同酌核请将高贤人祀乡贤祠。”此奏请,获皇太后慈禧和光绪皇帝恩准。这一年,高一涵9岁。
祖父高灿炉(182l-1854年),字纯青,年甫十三,丧父,“弱冠授室,任理家务,操持门户,性至孝奉。”早年守祖业而读父书,应童子试,名列前茅。1853年,太平天国数十万大军,入皖攻城略地,四乡土匪蜂起,其挺身而出,“起练保乡,编丁壮、整器械、募劲勇、明号令,剿匪御贼,期不受屈辱,以报国家。每贼至堵击,君同诸英俊率练身先,所向辄捷。而君沉勇多谋,擒捕土捻尤众。众群匪震慑敛迹,闾里获安。”1854年5月,匪患又起,终遭匪设伏,身中五十余处创伤而身亡,时年33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奉旨人祀本乡忠义祠,事载六安县志。
本门家族中二位先辈,均受皇恩奉旨人祀乡贤祠和忠义祠,对皖西这一僻静的小山庄,所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巨大的光环,随之而来的也带给儿孙们以巨大的压力。
高一涵的父亲高显墀(1842-1892年),清纵九品衔,部名赞臣,字联臣,号殿南。因父亲早逝,十三岁时便不得已弃读经商,然心有不甘,时时不忘继承书香门风。
为人忠厚,刻苦持己,宽厚待人,孝友睦娴,为乡人所赞颂。平日疏财济急,至去世时已负债累累。晚年谆谆嘱儿孙:“吾家自高曾以来,除耕读两件外,别无生业,如吾者,权为衣食计,不足为后人法也。汝等就读就耕,恪遵先业,则吾无憾矣。”终其一生,他把承继高祖遗风的重任,压在了儿孙们的身上。
高一涵的母亲胡夫人(1845-1917年),幼时随外祖母逃避战乱,常在深山丛林间过夜,还不能自保温饱,故人高家当童养媳,备尝艰辛。一生勤劳节俭,每日早起亲理园圃,除草灌水,事毕即在房中率二女纺织,每晚必至三更后方休。年出纱数十斤,制布二十余匹,除婚嫁外,家中用布皆出自自纺。胡夫人一生共生四子二女。四十一
岁时,生高一涵,为第四子,对其疼爱有加。
高一涵长兄高永著(1862-1916年),清郡庠生,庠名梦溪,字熔经,号册章,九岁读私塾,背负传承高祖遗风的重任,以求科举功名。41岁时,仍第四次应江南乡试(即省级考试),“消磨毕生精力,仅以一附生(秀才)终其身”。高永著31岁时,父亲去世,亲理家政,靠教私
塾、收田租营生,省吃俭用,历时九年,方与二弟合力将债务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先高祖人祀乡贤祠及其所著《易经初学快观》之刊行,所费不下数百金”。高一涵自幼便从长兄读书,从中学堂到高等学堂“每年学膳书籍等费,均由先兄节衣缩食以供应”。高一涵“在外读书期间(含留日),得先兄之书数百封”,故其“对于先兄,总觉畏惧之心少,而爱戴之意多”。
二兄高永昭(1871-1942年),清郡庠生,庠名梦龄,字涣文,号德章,科举制度下,“寝馈于八股制艺中二十余年,应童子试八九次,始得补博士弟子员(秀才)”。民国以来,六安地区迭遭匪患,匪患刚平,又逢抗战,二兄节衣缩食,以供粮草、以纾国难,而自奉益薄。于抗战中,溘然长逝。高一涵17岁时,从二兄读书,亦深受其影响。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