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俯仰之间(上海文坛红色记忆) 孔海珠|责编:陈博成 9787208163140 上海人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俯仰之间(上海文坛红色记忆) 孔海珠|责编:陈博成 9787208163140 上海人民

本店所售图书,保证正版新书,有个别图片和实书封面不一样,以实书封面为准,最快当天,一般隔天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开票联系客服

84.37 6.6折 12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孔海珠|责编:陈博成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63140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30868878

上书时间2024-07-24

剡溪书局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孔海珠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十上海孔子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乌镇孔另境纪念馆名誉馆长。作品有《痛别鲁迅》《左翼。上海》《霜重色愈浓·孔另境》《聚散之间》《沉浮之间》《于伶传沦》等20多部。

目录
书香门第气象新
  ——序《俯仰之间——上海文坛红色记忆》李伦新
一  云迷故人
  柔石的故事
  凝望父亲孔另境的革命足迹
  文化老人百岁传奇
    ——记夏征农
  敬忆王元化先生
  于伶“孤岛”掇影
  于伶东江历险记
  王会悟:中共一大的见证者
  石西民:文化人的庇护者
  我所知道的沈泽民烈士
  池菊庄烈士传奇
二  旧闻上海
  鲁迅原葬地拜谒记
  俯仰之间——上海文坛红色记忆
  于伶《无名氏》的触电风波
  我的父亲与鲁迅先生
  陈处泰,为华克之刺汪案而牺牲
  黄宗江为于伶撰写墓志铭
  郑正秋与左翼电影
  抗战戏剧部队之一翼
    ——上海“孤岛”时期的戏剧
  孔另境在虹口
  1930上海:《子夜》写作中的茅盾
三  红色记忆
  作家与示威游行
  周扬和“新文委”的建立
  “社联”和《社联盟报》
  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
  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和《文报》
  于伶的左翼戏剧生涯
  伊罗生主编《中国论坛》的变故
    ——从共产国际揭密的档案说起
  远东国际反战会议在上海召开始末
  一份左翼剧联档案背后的秘辛
  关于鲁迅、茅盾选编《草鞋脚》文献
  永不磨灭的一座洪炉
    ——上海大学毕业证书的故事
四  爬梳偶得
  周文与茅盾
    ——从新发现的周文早年书信说起
  《文报》的发现
    ——一个传奇故事
  杨绛老人回答胡木英代孔海珠的问话
  于伶笔名考略
  他,是一位激励民族斗志的号手
    ——写在于伶百年诞辰纪念日
  于伶当年聆听名人演讲

内容摘要
 本书是孔海珠女士撰写的一本文史散文集,是作者继《聚散之间》《沉浮之间》后的第三本文史类作品,以上海文坛的红色往事为核心,全书分为“云迷故人”“旧闻上海”“红色记忆”“爬梳偶得”“作品本事”“谈谈我自己”六个部分。全书着重钩沉和爬梳鲜为人知的上海文坛红色故事以及一些与上海有关的红色历史人物的往事。以可靠的史实反映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书写他们曲折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歌颂他们不朽的历史功
绩。

精彩内容
 柔石的故事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左联五烈士是彪炳革命史册的人物,柔石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二三十年代的著名青年作家中,柔石是其中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驱战士之一员,他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历史的第一页。
“金桥柔石”柔石,1902年9月28日诞生于浙江宁海县城内市门头。这是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柔石的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到他祖父时家境已穷落,落到父亲手上,家境更坏,不得不出门帮人做小生意。柔石到十岁时,才能人小学读书。
柔石本名赵平复,柔石是他的笔名,源于他小时候,家门前有一座小石桥,上面镌有“金桥柔石”四个字。后来柔石就用“金桥”“柔石”做他的笔名,用得最多的是刚柔相济的“柔石”两字。
柔石自幼体弱多病,虽然上学很晚,但学习勤奋,成绩总是优等。因家庭经济拮据,他的父母在他小学毕业之后,要他去学生意,可柔石求学心切,亲友们也都说他学习好,有前途,才勉强给他升中学。
这年,柔石告别家乡,进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学念书,次年考人省府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这是一所官费的学校,五年后(1923年)毕业。这五年的学习生活,正是五四运动爆发、全国响应、新文化运动高涨的时期。很快,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为当时中国东南部文化运动的重镇。一师的学生大多是贫家子弟,特别容易接受新思想的影响,倾向革命,据说,有个统计,当时四百八十多名学生中间,每次销售《新青年》《星期评论》《新潮》等就达四百多份,省内新办的《浙江新潮》《钱江评论》等也
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柔石是这些新刊物的热心读者,还经常把这些白话文写的报纸杂志,寄给家乡的亲友。
当时,校内除学生自治会以外,又有各种各样的小团体,爱好文学的学生们在师长的带动下,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团——晨光社。社员中有老师,有学生,也有校外的人,由潘漠华负责,参加者除柔石外,尚有魏金枝、冯雪峰、汪静之、周辅仁等二十余人。他们请国文教员叶圣陶、朱自清和刘延陵担任顾问,经常在星期天到孤山的西泠印社,或西湖中央的三潭印月集会,畅谈新文学作品,交流各人的习作,互相切磋讨论。并在杭州的报纸上开辟
了一个由“晨光文学社”编撰的《晨光》副刊,十天一
期。虽然没有稿费,大家的创作热情还是很高。柔石也在其上发表作品。
“去帆总望风顺”当他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一踏上生活的路,他的希望、他的理想,马上就受到挫折。于是,他只好回到家乡闲居。以后,他曾当过家庭教师,也经介绍到慈溪县普迪小学教书。在教学之余,坐在灯下,专心致志地写他的诗歌和小说。普迪小学的夜晚是很清静的,他继续着从学生时代开始了的文学创作的理想。
就在这年年底,他把自己较满意的六篇短篇小说,结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