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琦君散文(精)/名家散文珍藏 琦君 9787533955489 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店所售图书,保证正版新书,有个别图片和实书封面不一样,以实书封面为准,最快当天,一般隔天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开票联系客服
¥
10.37
2.5折
¥
4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琦君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55489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0644317
上书时间2024-04-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灯景旧情怀
故乡的婚礼
桂花雨
灯景旧情怀
水是故乡甜
春雪?梅花
春酒
桂花卤?桂花茶
粽子里的乡愁
千里怀人月在峰
母亲新婚时
父亲
母亲
一袭青衫
启蒙师
碎了的水晶盘
三十年点滴念师恩
一朵小梅花
青灯有味似儿时
三更有梦书当枕
一对金手镯
看戏
小玩意
金盒子
忆儿时
老钟与我
读书琐忆
小仙童
老去交情笃
我的另一半
我家龙子
儿子的哲学
西风消息
老去交情笃
“三如堂”主人
狗逢知己
浮生小记
内容摘要
童年之忆、母女之情、师友之缘、生活之趣……在琦君笔下,显得格外灵动、充满情致。琦君被誉为“台湾文坛闪亮的恒星”,她的作品受到七八岁到七八十岁读者的广泛欢迎。她以真善美的视角,将儿童圣洁的心灵、对童年的回忆,当成洗涤心灵的巡礼;以细腻柔婉的笔致,精心筛选出在江南和台湾等地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挖掘人性的力量,唤起读者心中温柔的情愫。梁实秋曾评价琦君,认为其成就不能低估。著名学者夏志清则认为,“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同一传统”,她的一些名篇,如《看戏》、《一对金手镯》等,是应该传世的,即便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也无愧色。
精彩内容
春雪?梅花春柳池塘明媚处,梅花霜雪更精神。
寒冬渐远,春已归来。遥想宝岛台湾,早该是风暖花开的艳阳天了。此间前些日子已渐露春意,没想到突然来了一阵暴风雪,气温又一度降到隆冬严寒。
我虽畏寒,却是恋雪成痴。一听说大风雪将至,反而禁不住地高兴。守着窗儿,热切地盼望大雪降临。看天空中丝丝细雨,渐渐夹杂着小朵雪花,我就喃喃地念起家乡谚语来:“雨带雪,落到明年二三月。”现在可不已经是“明年二三月”了吗?这是春天里的冬天,也是个“飘雪的春天”,多可爱啊!
这个冬天,纽约虽然下过几场雪,但都不算壮观。转眼已过了春分,我老是问来此多年的朋友:“还会下雪吗?”他们说:“会啊!去年四月里还下了场大雪呢。”所以一听有风雪的气象预报,我总是盼望着,雪会下几寸呢?能积到一尺吗?积得越厚越好。外子好生气,说我这个老顽童,真是黄鹤楼上看翻船,丝毫也不体谅他们顶着风雪开车上班的有多辛苦。
小干女儿有一次来信说:“今年天气特别冷,阳明山、竹子山都下雪了。我和同学上山赏雪景,看见许多汽车前面堆着小雪人,一路开,小雪人一路淌着汗水,渐渐地就化光了,好可惜啊。”她如果看到这里的大雪,一定会堆个雪人,比她自己这个小人儿大好几倍呢。
雪的可爱,是它的悄然无声,默默地累积起来。比起下雨天淅淅沥沥的情趣又是不同,是另一种宁静与安详。而那棉花糖似的一片白,格外使我怀念小时候下雪天的快乐情景,心头就有说不出的温暖。
我的故乡永嘉,虽然是温带的南方,但农历正月初七八的迎神提灯庙会,常常都逢上大雪天。冒大雪去看庙戏,是我最最开心的事。过新年那几天,阿荣伯就只顾昏天黑地地推牌九。外公却最喜欢一边看戏,一边“讲古”。“有外公带我去看戏,妈妈只管放一百二十个心。”我总是这样对母亲说的。外公套上高筒钉鞋,一手撑雨伞,一手提灯笼,叫我紧紧捏着他大棉袄的下摆,踩着他的钉鞋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我只要喊:“好冷啊!”外公就说:“怎么会冷?越走越暖和的。”红灯笼的光影,晃晃荡荡地映在雪地上,真的就暖和起来了。我后面还有一大串小朋友,都喜欢跟着外公走。外公大声地喊着:“来来来,前照一,后照七。跟着我走,一定不会跌跤。”他年纪虽大,走得却一步一步稳稳健健的。他说:“要记住,在风雪中走路,不要停下来,停下来就会冻僵啊!”我记住外公的话了。长大以后,多少次顶着风雪向前走,都挺过去了。我心里总是在想,双手紧紧捏着外公那件结实的粗布大棉袄,踩着他的大钉鞋脚印,跟着那盏映在雪地里的红灯笼一步一步向前走。
雪积得厚了,外公就用丝瓜瓢兜了雪装在瓦罐里,装满好几罐,放在阴冷的墙角。开春以后,用雪水泡茶喝是平火气的。喉头痛就拿雪水加盐漱口,马上会好。但外公说兜雪时一定要用丝瓜瓢、竹瓢或木瓢,不能用铁器。雪一定要冬雪,立春以后的雪就不行了。兜雪又是我最最喜欢做的事,尽管兜得一半天、一半地,鞋袜都湿透了,外公还是要我帮忙。“多沾点雨雪,长大了身体才壮健。”母亲还会别出心裁,叫我把树枝上、梅花梗上的雪,撮下来装在一只漂亮的玻璃缸里,每天倒一杯雪水供佛。她说:“花木上的雪才净,供佛的是净水呀!”我撮雪撮得手都冻僵了,外公绝不许我烘火笼、泡热水,反捏了一把雪在我手背手心上使力地擦,擦得我直尖叫。外公说:“不要叫,熬一下,一会儿手就会发烫。”真的,一会儿手就发烫了。外公真是一位全科医生呢。他说天上的霜雪雨水,地上的树木花草,和人的血脉五脏都是相连的。这就叫“天地人三才合一”。人有病痛,吃了天地给你的“药”就会好。外公的医理,不就是今天讲求的“自然食物”吗?
我们到了杭州以后,因为冬天比故乡冷,下雪的日子更多,我也更开心了。杭州人说:“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所以春分前后,还常常下大雪。雪积得太厚,交通受阻,学校虽不正式停课,路远的学生不能来也就不算缺课。大清早我一睁开眼,看见下雪了,就连声念:“菩萨保佑,雪下大一点,下一整天,下一整夜,明天就不用上学了。”可是我家离学校实在太近,尽管下大雪,父亲还是叫包车夫送我去。我宁可自己踩着厚雪去,做出很刻苦勤学的样子。到课堂里,同学们到得零零落落。英文老师就坐在讲台上,督促我们自修,分组比赛拼生字、背书、造句,大家竞争得都冒出汗来。国文老师就讲故事、念诗给我们听。我们最喜欢的老校工光伯伯(因为他头上光光的,没有一根头发),替我们在炉子里生起熊熊的火,上面放一把铜茶壶,水咕嘟咕嘟地开。我就取出从家里偷来的咖啡来泡。那是一包包长方形的糖,里面有一团棕色咖啡粉,开水一冲,比今天的即溶咖啡还方便,好香啊。可爱的光伯伯最疼我们这一班小孩,给我们拿来烤山薯,放在炉架上再一烤,大家分来吃,满教室都香喷喷的。只有下雪天才准有这样的享受。因为我们冒雪来上学,校长和训导主任都夸我们勤奋好学,所以给我们自修课里吃东西的自由,作为鼓励。
十分钟休息时间,大家到校园里堆雪人,玩雪球,东一个雪人,西一个雪人。天一放晴,太阳出来,雪人就渐渐变小,变矮了。有时还没化完,第二场雪又来了,小雪人就被新雪掩没,成了一堆堆的小山丘。有一次,我在作文里写道:“一粒细细的尘土,水蒸气把它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雪花融了,水又变成蒸汽升空,尘土回归尘土。这就是大自然的循环。在循环中,我们享受了美景,花木获得了生机,可是雪花总是默默无声……”自以为写得很“哲学”,老师给了我好多圈圈。
父亲有位好友刘景晨伯伯,他是个诗人,喜欢写字、画梅花,酒量又好。每回来我家,一住总是十天半月。冬天一下雪,刘伯伯就用家乡调念起一首诗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添作十分春。”我说:“刘伯伯,岂止是‘有梅无雪不精神’,有梅无酒也不精神呀!”刘伯伯拊掌大笑道:“说得对,说得好,快快拿酒来。”他边喝酒边眯起眼睛对着庭前雪中梅树凝望,看来他就要吟诗了。父亲不是诗人,但好友来时,他也会作诗。有一首诗,刘伯伯夸他作得好,还用红朱笔在后面四句加了密密的圈呢。那四句是:“老去交情笃,闲来意兴浓。倾杯共一醉,知己喜重逢。”我说:“爸爸,您并没有喝酒,怎么说‘共一醉’呢?”父亲笑道:“诗心似醇酒,不醉也惺忪。”刘伯伯大为赞赏起来,连声说:“好诗,再干一杯。”我喜欢看刘伯伯借题目喝酒的醉态,我更爱父亲随口吟来的“白话诗”。看他们两位老友一唱一和的快乐,我这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意兴也浓起来了。
于是我磨了墨,摊开纸说:“刘伯伯,您酒也喝了,诗也作了,现在该画梅花啰。”刘伯伯说:“慢着慢着,画梅以前要先写字。”他又念起他那套说了好多遍的大道理来:“梅花与书法最接近,要学画梅必须勤练书法。梅的枝干如隶篆,于顿挫中见笔力;梅梢与花朵似行草,于曲直中见韵致。这与身心的修养有关,中国画最能见真性情,心灵的境界高了,画的风格也会高。”他说得那么高深莫测。我却只知道在图画课里跟着老师的样本一笔笔地描,连写字也是看一个字描一个字,哪里懂得什么韵致、风格呢。
刘伯伯写完一张大字、一张小楷,才开始画梅花,随画随扔进字纸篓。我问他为何不留起来,他说:“要画到真能传神的一幅才留起来,可是太难了。画梅难,作咏梅诗也难。林和靖的‘暗香疏影’传诵千古,一来是因为他有‘梅妻鹤子’的韵事,二来是因为姜白石作了《暗香》《疏影》两首词。”我问他:“那么刘伯伯的咏梅诗呢?”他又大笑说:“我的咏梅诗,最好的一首还在肚子里哩。”父亲又随口笑吟道:“雪梅已是十分春,却笑晨翁诗未成(刘伯伯名景晨)。”刘伯伯马上接口道:“高格孤芳难着墨,无如诗酒两忘情。”刘伯伯真有点眼高手低,只好借题目喝酒了。
看他们出口成诗,我也想作了。有一天,跟父亲、刘伯伯去孤山踏雪赏梅。看那条直通里外湖的博览会桥上,游人熙来攘往,喧闹的声音,把静谧的放鹤亭打扰得失去了“暗香疏影”的清趣。我也学着父亲口占打油诗一首:“红板长桥接翠微,行人如织绮罗鲜。若教逋叟灵还在,应悔梅花种水边。”不管韵押得对不对,自以为也是七个字一句的“诗”呢。父亲连声夸我作得好。刘伯伯却很严肃地教导我,不可一开始学作诗,就是一副随随便便的样子,会把诗作“流”了,以后永远作不好了。吓得我再也不敢在他面前信口开河了。这是我在初中时代作的第一首“诗”,受了一顿教诲,所以一直记得。
抗战中,杭州沦于日寇。胜利复员,回到旧宅,喜见庭院中的一株绿梅,依然兀立无恙。春雪初霁,好友多慈姊与她夫婿许绍棣先生时来舍间小坐。多慈姊看见书窗外绿梅含苞待放,一时兴来,就展纸濡墨,画下了那株劫后梅花的风貌,并嘱我题词以留纪念。我勉强作了一首《临江仙》,却因字体拙劣,坚持不肯题在画上。那首词,我只比较喜欢下片的四句:“相逢互诉相思,年年长伴开时。惜取娉婷标格,好春却在高枝。”那幅梅花,虽已带到台湾,竟因住永和时被大水损坏。多慈姊曾多次欲为重画,总以每次都相聚匆匆而未果。她与绍棣先生都不幸相继作古。故人远去,墨宝无存,怎不令人哀伤痛惜现在我珍存的有一小幅先辈名家余绍宋先生的红梅,是绍棣先生代为求得的。另一幅大学老师任心叔先生的墨梅,上面题着一首诗:“画梅如画松,貌同势不同。爱此岁寒骨,不受秦王封。”任老师一身傲骨,后忧愤而死。此外是一张放大的梅花摄影作品。那是郑曼青先生二十年前上玉山赏雪赏梅,特地摄下的照片。他说高山上的雪梅,风姿太美,笔墨丹青,难以传神,只好依赖照相机多多摄取它的多种风貌。承他赐赠一张,留作纪念,在台北时,我一直悬之壁间,于炎夏中可带来一点凉意,也使我感念故人厚谊。这几幅宝贵的纪念品,于客中都未带来,真觉住处有“家徒四壁”之感呢。
台湾气候,虽不易在平地多植梅花,但梅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移的精神象征,民心爱梅花,并不在乎到处都能赏梅。尽管是在“春柳池塘明媚处”,也能体认“梅花霜雪更精神”的意义。
美国是个没有经过太多苦难的年轻国家,他们爱的是春来的姹紫嫣红和日本人所赠的娇艳而短暂的樱花。所以在这里,不知何处去寻找梅花。他们怎也不懂得中国人爱梅的心情。
雪后初晴,春寒料峭,我又神驰于杭州旧宅中那株绿梅。数十年的刻骨严寒,它定当傲岸如故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