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无常 阿姜查 9787807092049 深圳报业出版集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无常 阿姜查 9787807092049 深圳报业出版集团

本店所售图书,保证正版新书,有个别图片和实书封面不一样,以实书封面为准,最快当天,一般隔天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开票联系客服

7.89 2.8折 28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阿姜查

出版社深圳报业出版集团

ISBN9787807092049

出版时间2009-02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1380737

上书时间2024-04-17

剡溪书局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人为什么会有痛苦?因为世事难料,让以为能掌握全局的自己,竟在很多事情上无能为力。透过阿姜查精采的解说,让我们不再对于世界的变化与不确定感到不安与恐惧,透彻了解事情的真相,轻松进入正见之门。

作者简介
阿姜查·波提央(ChahPhothivan,1918-1992),近代泰国最著名的法师之一。9岁出家,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1946年通过最高级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
1948年,他在森林中与20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乡吴汶省巴蓬森林,追随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2002年,在泰国境内与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计超过两百座。
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两者都是延续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ckKornfield)、保罗·布里特(PaulBreiter)、阿玛洛比丘(AjahnAmaro)等。

目录
英译序  阿姜查的教学风格与森林传统
第一部  正见
01 了解心
02 了解境
03 法尔如是
04 看穿事物——阿姜查的修行
05 佛与菩萨
06 如实观
07 那也很好一阿姜查的见解
08 佛陀的灵感
09 放宽视野
10 佛陀的追寻
第二部  无常
01 调伏我们的心
02 许多烦恼——阿姜查在说笑
03 它是无常的、不确定的
04 一则“放生”的故事
05 一位困惑的禅者遇见佛陀
第三部  苦
01 了解苦
02 对学生当头棒喝——阿姜查的方法
03 “生”与“有”
04 逝者如斯
05 冷峻的慰藉一阿姜查的僧侣面对疾病与死亡
06 佛陀不死
07 出生、死亡与觉悟——阿姜查与菩提树
第四部  无我
01 如四大般修行
02 无知——阿姜查明镜高悬
03 非“我”,非“我所”
04 不要成为一尊佛
05 我的牙齿、我的枕头、我的椰子
第五部  禅修要点
01 止与观
02 流动的止水,静止的流水
03 落实修行
04 认真的学生——阿姜查对于密集禅修的看法
05 禅修指导——阿姜查与学生间的问答
06 它是什么——阿姜查的禅修
07 别沉迷于安止
08 持之以恒
09 高远理想与日常挫折——一位年轻比丘与阿姜查
第六部  成道
01 彻底解决问题
02 寻找老师——阿姜查与一位未入门弟子
03 聪明的螃蟹
04 最后几点忠告
附录一  英译者致谢词
附录二  英译者简介
附录三  词汇表
附录四  资源

内容摘要
 本书由英译者保罗.布里特节录自阿姜查以泰语与寮语讲述的150卷以上的录音带中的教导。那些谈话的对象包括出家或在家二众,地点有阿姜查的寺院、泰国、英国与美国各地。在本书中,阿姜查以非常简单与朴实的风格,谈论内观诸法的三个特徵:无常、苦与无我,并且提出有力的对治法,让我们可以克服对「改变」的恐惧,包括放下执着、活在当下与从事禅修。
阿姜查的教法是以无常为基础,作为修习正念的初始焦点。它是打开
大门的钥匙,使人得以进入正法,带领心看见经验的其他面向。无常是建立在“身心诸法皆为无常”的事实上的。要了解这个洞见,应从我们所经验的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开始,这是阿姜查的教学与训练所强调的重点。

主编推荐
《无常》是西方世界拥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力作,简明亲切地传达南传佛教内观诸法的精髓,帮助人们服对“改变”的恐惧。

精彩内容
 01了解心在禅修中,我们努力增长正念,以便能不断觉知。以精进与耐心去做,心会变得稳固。然后无论我们经历何种欲境,不管是可爱或可憎的,无论是欢喜或沮丧反应的心境,我们都将清楚看见它们。境是一回事,心是另一回事,它们是分开的两件事。
认出境是境、心是心才会获得自在我们为某事触心而感到高兴时,便想要追求它。当某事令人讨厌时,便想要避开它。这是没有看见心,而去追逐外境。境是境,心是心。我们必须区分它们,认出心是什么,境是什么,然后我们才会自在。
当我们因某人严厉的对话而感到愤怒时,那意味着自己被外境迷惑而跟着它们走;心被外境攫获而随情绪流转。请了解,我们经验到的这一切外在与内在事物都只是假象而已。它们一点也不确定、不真实,追逐它们,会使我们迷失自己的方向。佛陀希望我们禅修并看见它们的实相——世间的实相。世间是六欲境,欲境即是世间。
若我们不了解“法”,不认识心,也不认识境,则心与它的对象就会混在一起。然后便会经历苦,并感到心是痛苦的。我们感到心在游移,不受控制地经历各种不快乐的情境,变成各种状态。事实并非如此,没有许多的心,只有许多的境。若不自觉,不认识心,便会随着这些事情流转。
人们说“我的心不快乐”,或“我的心散乱”,但那并非事实。心不是任何事,烦恼才是。人们以为心不舒适或不快乐,但其实心是最舒适与最快乐的东西。当我们经历各种不圆满的状态时,那不是心。记住这点:当你以后经历这些事时,记得阿姜查说“这不是心”。
真实的心是光明与清净的我们正在练习达到心——“本心”(the“old”mind)。这本心是不受条件制约的。其中并无好或坏、长或短、黑或白。但我们却不满足于维持
这颗心,因为我们并未清楚看见与了解事物。
“法”超越世俗心的习惯。在我们训练良好之前,可能会将正确误认为错误,而将错误误认为正确。因此,需要闻法以增进对“法”的了解,以便能在自己心中认出“法”来。愚痴在心中,理智在心中;黑暗与迷惑存在心中,光明与智慧也存在心中。
就如你屋里有沾满灰尘与油脂的脏盘子或脏地板,使用肥皂与水便能清除污垢。当污垢去除时,你就会有干净的盘子或清洁的地板。在此,被染污的事物是心,当我们正确修行时,就如将脏地板弄干净般,会发现一
种清净的事物。当擦掉污垢时,清净便会显现,它只是受到尘垢的遮蔽而已。
自然状态下的心——真实的心,是稳定与无染、光明与清净的。它是因为遇到欲境,受到好恶的影响,才被蒙蔽或污染。心并非原本就不净,而是因为不如法而行,才会让外境有染污它的机会。
本心的本质是不动摇的、平静的。我们不平静是因为受到欲境刺激,以致成为后续变化心所的奴隶。因此,真实修行的意思是设法返回本来的状态——“本源”(theoldthing)。它是找到我们的老家,不随各种外境而动摇与变化的本心。它原本便是究竟寂灭,是我们本自具足的。
02了解境不平静的因就在我们心里,当受到内、外境迷惑时,它们便会显现,我们必须做的是依据正见去训练心。因为我们并未正确地看见,所以才会走上另一条路,因而经历各种诸如太短、太长或太什么的事。“正确”意指在我们的一切经验——身与心中,看见无常、苦与无我三相。
以离欲与离染的态度对待五蕴一切事物皆如实呈现真谛,但我们有成见与偏爱,总希望它们如自己所愿。我们正在练习变得如佛一般,成为“觉世间者”,世间不过是这些境如实相续而住而已。
心的对象生起时,无论是内在或外在,都是欲境或心理活动。这个觉知境者——嗯,无论你想如何称呼它都好,你可称它为“心”。境是一回事,而觉知它者是另一回事。一如眼睛与它所看见的形色,眼睛并非形色,形色也非眼睛。又如耳朵听到声音,耳朵不是声音,声音也非耳朵。当两者接触时,事情就此发生。
我们应以离欲与离染的态度,对待眼前这堆积聚物——五蕴(khandha,色、受、想、行、识),因它们并不遵从我们的意愿,我认为如此或许便已足够。若它们侥幸存在,我们不应太高兴而忘了自己;若它们瓦解,我们也不应太难过,能看清这点应该就已足够。
无论我们修观或修止,像这样便是如实修行。但今日,在我看来,佛教徒根据传统解释谈论这些事时,它却变得模糊不清。实相并非模糊不清,它始终如实存在。因此,我觉得最好找出源头,观察事物在心中生起的方式。这并不那么复杂。
众生其实并无主人支配我们生命的是自己经上说:“此世间众生,受制于老与无常,无法持久。”“众生”就是指我们,我们被称为“人”,也有和我们不同的生命,例如家畜与家禽等畜生。但对一切众生而言,衰老——身体各部的衰败,是他们存在的事实。这些事物一直在变化,它们并无存续的自由,一定得依循有为法(sankhara)的方式来进行。众生世间便是如此,我们发现自己一直都不满足,爱恨情仇从不曾带来满足。我们从不觉得自己拥有的够多,反而一直有种受阻的感觉。
简而言之,就如俗话所说,我们是不懂得满足、不满意存在现状的人。因此,我们的心就如一头不满意自己尾巴的牛般,无尽地摇摆,一直随着所遭遇的各种现象而变好或变坏。心的不稳定,使我们无论经历什么,都一直处于这不满足的状态,变成欲望的奴隶。
身为奴隶是一种很痛苦的状态,奴隶必须永远服从主人,即使牺牲生
命也是如此。但由于渴爱,我们一直热切与心甘情愿地遵从它的命令。我们因为珍爱自我的习惯,所以才会受到奴役。
这个世间的众生其实并无主人。支配我们生命的是自己,因为只有我们有权决定行善或行恶,无人能代替我们这么做。
这世间的众生本身什么也没有,没有任何东西属于任何人。以正见看清这点,我们就能放松执著,让事物顺其自然。来到世间并了解它的限制,我们做该做的事;以修行波罗蜜(parami)为己任,自利利他。
P3-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