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精) (美)安德鲁·戈登|译者:李朝津 9787508668208 中信
本店所售图书,保证正版新书,有个别图片和实书封面不一样,以实书封面为准,最快当天,一般隔天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开票联系客服
¥
44.8
5.7折
¥
7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美)安德鲁·戈登|译者:李朝津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08668208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705032
上书时间2024-04-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精)》作者安德鲁·戈登教授是哈佛大学日本史专家,身为美国人,他可以说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上述日本历史的争议。当然,一个外国人能否真正掌握其他国家历史的脉动,是最近世界史以及中国史研究经常探讨的问题。坦白说,要掌握另一个地方的历史脉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美国作为20世纪的世界大国,它已经成为全球历史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尤其在东亚,它的着力更深。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已经是东亚历史脉动的一部分。另外,美国的东亚研究在“二战”后发展迅速.可以说是除美国史及欧洲史以外最蓬勃的地域研究领域,本书的很多观点其实是美国日本研究的成绩展示。故要了解日本,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切人角度。本文就本书特点做一简单介绍,作为读者阅读的一个引子。
作者简介
李朝津早年就读于台湾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洋史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日关系史。
目录
表、图表 vii
增订版作者序 001
增订版译者序 005
第一版译者序 008
序言(英文第三版) 012
绪论:历史长河的绵延烙印 001
一、地理与气候 001
二、政治制度 003
三、早期对外关系 005
|第一部分|德川政权的危机
第一章 德川体制 014
一、统一天下 015
二、德川幕府的政治设计 018
1. 大 名 020
2. 天皇制度 022
3. 武 士 023
4. 村民及町人 025
5. 日本边缘人与日本 026
第二章 德川幕府社会及经济的转变 032
一、17 世纪的昌盛繁荣 032
二、停滞与活力并存之谜 041
第三章 德川晚期的思想世界 051
一、德川政权的意识形态基础 051
二、文化多元性及其矛盾 055
三、改革、批判及叛乱等各种思想 062
第四章 德川幕府的覆亡 069
一、西方列强与不平等条约 070
二、德川统治势力的瓦解 075
三、暗杀与协调的政治 081
四、幕府复兴、萨长反叛及国内动荡 084
|第二部分|近代革命:从明治维新到日俄战争(1868—1905)
第五章 武士革命 092
一、民族革命下的各种政策 094
1. 政治统一及中央官僚制度 095
2. 四民平等 098
3. 征兵令 101
4. 义务教育 102
5. 一君万民 105
二、富国强兵之道 107
三、开国进取 112
第六章 明治初期的参与和抗争 118
一、政治论述及其争论 119
二、自由民权运动 123
三、武士叛乱、农民起义及新宗教 132
四、妇女的参与 135
五、条约改正与国内政局 140
六、明治宪法 142
第七章 明治初期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146
一、地主与佃农 147
二、产业革命 150
三、工人队伍及工作环境 156
四、平民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164
五、文化与宗教 170
六、强化日本人的认同及一体命运感 176
第八章 帝国与国内秩序 182
一、帝国的进程 183
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脉络 198
三、国会政治的纷扰 202
四、民众抗争的年代 210
五、操控民族主义 217
|第三部分|日本帝国的兴衰
第九章 “一战”后的经济与社会 224
一、战时景气及战后衰退 225
二、地主、佃农及农村生活 232
三、城市生活: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 238
四、社会变动中的文化回响 250
第十章 两次大战期间的日本帝国与民主 260
一、政党内阁的出现 261
二、议会政府的结构 266
三、意识形态的挑战 270
四、帝国民主主义的各种统治策略 274
五、日本、亚洲与西方列强 280
第十一章 经济大恐慌及其回应 295
一、经济及社会危机 296
二、打破瓶颈:国外新出路 302
三、走向新的社会及经济体制 311
四、走向新的政治体制 317
第十二章 战时日本 329
一、中日战争的扩大 329
二、往珍珠港之路 332
三、太平洋战争 337
四、总体战的动员 341
五、战争阴影下的生活 350
六、战争的结束 359
七、战争的责任及遗产 363
第十三章 美国占领下的日本:新出发点及延续的旧结构 366
一、忍其所难忍 367
二、美国的布局:非军事化及民主化 372
三、日本人的回响 379
四、逆转的过程 389
五、走向复苏及独立:另一个不平等条约? 391
|第四部分|战后与当代的日本,1952—2012
第十四章 战后经济及社会的转变 400
一、战后的“经济奇迹” 401
二、“跨战争”模式的社区邻里、家庭、学校及职场 409
三、战后的共同体验及一体化生活方式 414
四、分歧的持续与重组 422
五、维持社会的稳定及其变迁 427
六、社会安定及变迁下的各种意象与意识形态 431
第十五章 高度成长时代的政治斗争及其调解 441
一、政治斗争 442
二、调和政治 456
三、全球关联性:石油危机与高度成长的终结 471
第十六章 两极化世界中的全球大国:20 世纪80 年代的日本 476
一、世界新角色及新冲突 477
二、经济:石油危机下的繁荣 488
三、政治:保守派的风光日子 493
四、20 世纪80 年代富庶中的社会与文化 499
第十七章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1989—2008 508
一、昭和时代的终结 509
二、社会分裂的阴影 513
三、第一个“失去的十年”的经济 523
四、自由民主党的衰落与复兴 532
五、评估改革、说明复苏 545
六、在亚洲与西方之间 548
第十八章 震荡、灾难及其后续:2008 年以来的日本 556
一、雷曼震荡 556
二、希望政治与迷惘政治 562
三、在衰颓的气氛中寻找意义 566
四、“3?11”灾难及灾后 571
附录 1885—2014 年日本历届总理大臣(首相) 589
注 释 593
参考书目 616
内容摘要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日本近200年现代化历程、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通识读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日本现代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恢宏叙述的同时,也细致反映了日本不同阶层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是一本全新解读现代日本史的通俗历史佳作。
最近200年,中日历史相互交织,关联甚大。而日本被称为中国“大门口的陌生人”,除了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对日本历史,尤其是日本内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了解甚少。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未来的岁月里依然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过去200年的现代化经验是个令人惊叹的故事。《现代日本史》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11年“3?11”大地震,是一部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200年近代化历程的通史著作。
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安德鲁?戈登在吸收学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自己的独到解读。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近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全景式的手法,描摹日本人在近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天皇、武士、军人、神官、学者、农民……各方势力纠缠,或联合或对抗,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走向近代化,共同走过这200年动荡壮阔的历史,他们如何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阅读本书,读者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精彩内容
经济:石油危机下的繁荣(含“日本独特论”相关)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与亚洲及西方的冲突持续不断,但却未至不可收拾。它们没有在国内引发严重危机,部分理由可以归结于经济继续增长以及分配财富的果实,这些都有缓冲作用。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日本经济曾面临短暂的衰退,不过复原得很快。
从1975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增长步幅持续而稳定,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有4%—5%。
与其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期经济相比,日本的表现可以说有天壤之别,至于苏联更不用提。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西欧的经济增长有气无力,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居高不下,劳工抗争如春风野草,几个欧洲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日本的一半,甚至等而下之。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被称为滞胀时代,即增长率停滞不前,而通货膨胀率则以两位数上升。1980年至1983年是罗纳德?里根(RonaldReagan)总统执政初期,工业地带面临严重衰退,故今天称之为“生锈带”,中西部主要各州的失业率在这段时期攀升至10%—13%。
在日本,不单经济欣欣向荣,通货膨胀亦不高,失业率也维持在2%以下。除此之外,日本工业生产力在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也是全世界增长率最高的地方。在20世纪80年代末,整个日本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显得生机勃勃,充满进取心。企业在新厂房及设备上的投资是空前的,在1985年到1989年,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30%,至于投资案的数量亦类似20世纪60年代高速成长时代的高峰期,无怪当时日本以其成功及富裕傲视全世界,信心日益增长。
令很多日本人特别引以为傲的是所谓“日本式管理制度”,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商已经证明在一个扩张及全球增长的时代,他们有能力生产质量良好的商品。其后大环境更加恶劣,他们亦显示出适应能力,并且可以进一步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面临高涨的能源成本及衰退中的外国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元汇率飙升,他们要面对增长的出口成本,他们的适应方法后来被称为“减量经营”运动。
日本公司要面对的问题颇多,如过大的生产能力、停滞的需求以及昂贵的成本,它们不得不与工会合作,裁减数以千计的工人。以造船业为例,在1974年至1979年,共损失工作11.5万个,约为整个造船业就业人口的1/3。在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新建成钢铁厂的竞争能力与日俱增,日本最大的5个炼钢厂同样要裁掉1/3的雇员。在这两个例子中,很少工人是直接被解雇,那些面临解雇的工人,或被调到公司下属承包商中,或公司给予优惠,让其“自动”提早退休。大企业为了能弹性扩张,大量雇用女性临时工人,故企业一旦要瘦身,可以马上裁撤她们。亦因为同样理由,企业把一些辅助性业务委托外面公司经营,对于留下来的工人则加强管理,无论升职还是加薪,年度业绩考核都占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不再以年资为主。
企业一方面整顿工作队伍,另一方面管理层则推动工作场所改良运动,目的是改善质量,控制成本,这个改革的象征就是所谓质量管理运动(qualitycontrol,QC)。质量管理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称为“质量统计管理”(statisticalqualitycontrol,SQC)。这种管理方式完全是个美国货,20世纪50年代首先出现于美国,其后推广至日本。所谓质量统计管理是专职职员利用统计图表及复杂的分析方法,检查整个工作程序,提出改善生产力及质量的意见。
日本在生产管理上的改革能获得全球注意的原因,主要是它把整个工作队伍都纳入到质量管理运动中。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首先是工头的督导层,接着是第一线的操作工人及文书职员,他们组成数以千计的所谓“质量管理圈”,大约8到10个男女一组,他们定期碰面,甚至有时在下班时间。通过集会,他们学习到解决基本问题的方法及统计技巧,接着他们会分析其职责,并总结出一些策略,让工作更具生产力及效率,或有时候提升工作安全性,减少问题。
质量管理运动能够成功,应归功于雇员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同时亦由于管理层重视工作保障。因为质量管理小组为了工作效率,常常建议减少某一特定工作小组的人数,这些“多余”人员通常会被分配到其他工作岗位。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有超过200万男女工人在不同时刻参与26万个质量管理小组。批评者认为并非如管理层所说,质量管理小组的参与完全是自发性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不参加的人会在晋升或加薪上受阻。调查亦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参与者认为小组是个“沉重负担”或“令人情绪紧张”。无论如何,这些小组的确给予工人一个难得的机会,一方面利用各组员丰富的工作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技术,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力及改善质量。
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富裕,本来在企业内部有异议声音的激进工会,其声音已显得微弱,很少听得到,在企业外的公民活跃分子亦较以前安静。外国人蜂拥到日本工厂,考察管理制度的秘诀,日本人顾问在高薪聘请下,亦把修正版的“总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模式转输往美国。
日本已经变成一个极端以企业为中心的社会,大部分的人相信只要有利于企业,亦等于有利于整个社会。专家大肆鼓吹日本制度的成功,日本式质量管理的著名推销者唐津一在1986年宣称:“我相信日本在工业管理的体验,其成果应推广于全世界……因为西方的企业形态是以笛卡儿的假设作为它的前提,日本可以从根本上给予正面挑战。”唐津的分析并不新奇,他可以被归类到所谓“日本人论”这一派。这派的作品都强调日本人的独特性,它的范畴广泛,从思想传统、美学、社会或经济组织、政治文化以至生物神经构造,据说日本人用某一侧大脑比较多。“日本人论”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至明治中期
思想家,其中包括三宅雪岭、冈仓天心及当时的外国人观察者欧内斯特?费诺罗莎。当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欣欣向荣时,文化工业亦同时出现各种“日本人论”。“新日本人论”与以前一样,强调日本人民的一体性及团结一致,无视内部的明显分歧及矛盾。当时的书店大都有一角书柜,专门陈列有关“日本人论”的出版物。
有些作品十分浅薄甚至无知。作者举出种种日本人的特征,例如使用洗手间的方式、被称为“柏青哥”的日式弹珠游戏,都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象征。这种思维鼓励日本贸易代表在谈判时发表一些令人咋舌的言论,其中一位主张限制牛肉进口的代表说,由于日本人的小肠构造特别,故无法接受进口的牛肉;另一位代表则要维护国内运动器材产业,因此说日本冰雪有其独特性,故无法进口外国雪橇。
“日本人论”中比较有趣的说明可见于《甘之构造》一书,意译为《倚赖的结构》,书中指出日本文化的一个特色,就是心理层面的“倚赖”。作者土居健郎(1920—),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家,不过他特别指出不要把“倚赖”看作日本独有,世界上很多社会均有此现象。这时期畅销的外国作品则为《日本第一》,作者为傅高义(EzraVogel,1930—),他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书中反映出当时日本人信心满满的精神。傅高义认为日本成功地综合出一套社会及经济制度,美国及其他社会可向日本借鉴。这本书在美国十分畅销,但真正的欣赏者则在日本,当该书翻译成日文时,日本读者十分高兴有人点出他们成就的正面价值。
节选自《第十六章 两极化世界中的全球大国: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