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精) (日)小川仁志|译者:郑晓兰 9787508669779 中信
  • 全新正版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精) (日)小川仁志|译者:郑晓兰 9787508669779 中信
  • 全新正版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精) (日)小川仁志|译者:郑晓兰 9787508669779 中信
  • 全新正版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精) (日)小川仁志|译者:郑晓兰 9787508669779 中信
  • 全新正版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精) (日)小川仁志|译者:郑晓兰 9787508669779 中信
  • 全新正版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精) (日)小川仁志|译者:郑晓兰 9787508669779 中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精) (日)小川仁志|译者:郑晓兰 9787508669779 中信

本店所售图书,保证正版新书,有个别图片和实书封面不一样,以实书封面为准,最快当天,一般隔天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开票联系客服

27.89 6.6折 42 全新

仅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小川仁志|译者:郑晓兰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08669779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720962

上书时间2023-09-22

剡溪书局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你是否很想读懂哲学,却又觉得哲学好难理解?你是否听过卢梭、康德,却又不知道他们的主要思想?让小川仁志著郑晓兰译的《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精)》这本像小说一样好读的哲学书带你开始吧!讲解方式犹如实际课堂,采用对话形式,借由三位参与课程的哲学素人所提出的问题,点出你对哲学内容的普遍疑问。除了搭配清楚图表与各种比喻,篇章文末亦贴心地附上哲学家的生平简介、名言佳句。读完本书,你就能对众多著名哲学家、主要哲学流派以及哲学名著具备初步认识,还能自主选择有兴趣的哲学家深入阅读。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哲学蜀黍小川”让你了解哲学家所提出的观点价值何在。在重复阅读时,不妨顺势套人自己对于人生的困惑,以及生活周遭看似无解的政治、社会议题,进行不同于以往的思考。

作者简介
小川仁志,1970年生于京都市,毕业于京东大学法学系,名古屋市立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结业,取得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哲学研究者、德山工业专门学校准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研究员。专长为欧美政治哲学。目前是“朝日放送”电视台“CAST”新闻信息节目固定评论员。
作品包括《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2015年,中信出版社)、《哲学的教室:改变人生的14堂课》等。

目录
前言
——代替开学典礼的引导说明
第1课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何谓每天幸福快乐的生活方式?
第2课 笛卡儿《谈谈方法》
——要怎么样才能拥有自信?
第3课 洛克《人类理解论》
——为什么经验如此重要?
第4课 卢梭《社会契约论》
——大家要一起针对某事物做出决定时,该怎么做才好?
第5课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对本身判断感到迷惘时,该怎么办?
第6课 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
——我们能够克服绝望吗?
第7课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竞争社会感到疲惫时,该怎么办?
第8课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什么是自由地活着?
第9课 列维纳斯《整体与无限》
——怎么样才能了解他人?
第10课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为什么必须爱惜身体?
第11课 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讨厌受人操控该怎么办?
第12课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
——要怎么样才能每天神采奕奕地活着?
第13课 罗尔斯《正义论》
——如何与他人分享?
第14课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国家为何存在?
第15课 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一个人终究难以生存吗?
结语——享受哲学的方法

内容摘要
风靡日本的“哲学蜀黍小川”小川仁志专门写给千万年轻人的哲学入门书!用超级生动简单易懂的方式,带你一口气读懂15位哲学家的经典名著!
对哲学有兴趣的高中女生纯子,对人生感到苦恼的上班族一郎,和刚退休正准备展开人生第二个阶段的稻夫,他们三位带着人生的疑惑走进了“哲学蜀黍小川”的哲学教室。
通过他们生动的问与答,过去我们难以理解的重要哲学理论似乎变得亲近许多,我们会发现其实哲学就存在于生活(生命)之中,无所不在;也会发现——原来,每一部哲学经典的背后,都探讨了一个生活主题呀!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思考“大家如何一起针对某件事做出决定?”★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是“我们能够克服绝望吗?”★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竞争社会感到疲惫,该怎么办?”★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为什么必须爱惜身体?”★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是“讨厌受人操控该怎么办?”……生动、有趣、简单、易懂、有用,像读小说一样读懂哲学,这就是《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最吸引人的地方。那就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共同享受与哲学邂逅的丰富又快乐的时光吧!

精彩内容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生而自由#老师:因为《社会契约论》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又论政治权利的各项原理”,那么,我们就从第一卷开始,依序看下去吧。第一章有个著名的部分。虽然有点儿长,不过还是稍微介绍一下。“人生而自由,但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有些人自以为是其他人的主人,这些人却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像奴隶。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我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让这种变化正当化的呢?我相信这个问题终能获得解答。”大家从这段看出了什么呢?纯子:以人生而自由为前提。他也点出尽管如此,人却在社会中备受束缚的现实,是吗?
老师:还有呢?
一郎:显示出他想要解决那个问题的决心?
老师:是啊。本来应该自由的人们,却在过着社会生活的同时,反而变得不自由了。所以必须消弭这样的状态,这么说来,除了创立社会新秩序之外别无他法。
稻夫:那个社会秩序就是所谓的社会契约吗?
老师:会变成那样没错。该怎么创立社会秩序呢?在以往的绝对王权之下,人民长期遭受暴力压迫,卢梭表示,像这样所形成的秩序并没有正当性。
纯子:所以,有没有正当性是重点。
老师:是的。卢梭在此除了暴力之外,也批判既成事实同样没有正当性。例如,亚里士多德是在奴隶存在的事实作为前提条件下,论述社会制度。但是,所有人理应生而自由。卢梭主张应该以此为前提加以思考才对。
一郎:卢梭想象中的社会,是不是有什么范本存在呢?
#以家庭为模板建立社会#老师:那就是家庭。卢梭认为,所谓的家庭是根据意志的结合而成立,所以此理或许也能运用于政治社会。我来念一段好了。“领袖就如同父亲,人民就如同子女,而所有人都生而平等自由,每个人只会为其利益让渡自由。”那所谓的“为其利益让渡自由”是精华所在。
稻夫:以家庭为例,感觉好像能够理解了。好比孩子将本身的自由托付给父母,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父母能保护自己。孩子自己倒是不太了解这层道理就是了。
老师:他所说的,正是要大家试着以国家规模去思考这样的原理。卢梭认为,只要能以利益为目的,在彼此同意的情况下让渡自由,就能打造像家庭一样的理想国家。
纯子:可是老师,我觉得在社会中让渡自己的自由,好像都没好事……老师:卢梭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人民难有所获的让渡是不行的。他甚至还说,无条件放弃自由,等同于放弃身为人的资格。
一郎:所以,才必须事先经由契约,清楚界定内容。
老师:正是如此。让我们来看看卢梭所谓的社会契约的内容吧。卢梭认为,人类若处于自然原始状态,是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因此,必须借由人民力量的总和成立社会。他的目标是“在个人和其他所有人联结的同时,个人不会仅遵从于自己本身,也就是与以前一样自由”。
稻夫:让渡本身自由的同时,还能跟以前一样自由……这有可能吗?
老师:“各参与联合者将其所有权力完全让渡给共同体。”他说,借由这个方式就有可能。换言之,就是所有人的自由全面让渡。
纯子:原来如此!就像把自由让渡给某个人一样,实际上让渡对象就是自己,当然就可以持续享受自由啦。
老师:说得没错。卢梭将社会契约的内容概述如下:“我们各个个体都遵从公意的最高指示,将身体和所有力量都化为共同所有;各个成员从而成为难以从整体分割的一部分,一同领受(所有权力与自由)。”稻夫:这听来很像共有的概念,如果真的是共有,就不可能毫无所失吧?
老师:当然。自由的全面让渡其实伴随着强制,只是那种强制称为对于自由的强制。而且当强制产生的当下,事实上一定会有所失。那是自然的自由。取而代之的是获得道德自由,又或是公民自由。这也可说是一种更大的自由。
一郎:自然的自由?
老师:意指在自然状态中所享受的自由,也就是随心所欲的幸福。但是对于卢梭而言,那并非人类应有的样态。相反地,人类理应遵从义务或理性规范自我,那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卢梭将这样的自由称为道德自由或公民自由。
稻夫:人们为追求这样的自由,才会同意遵守契约……【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绝望有三种?#老师:今天我想来谈谈索伦?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是生于一八一三年的丹麦哲学家。
一郎:致死的疾病……感觉上好像是个很黑暗的人耶。
老师:他的确是个很黑暗的人。这主要跟他的成长背景有关。据说,他的父亲曾于年轻穷困潦倒时咒骂上帝,最后由于深信自己不虔敬的行为会招来神的惩罚,晚年终日郁郁寡欢。这也对克尔凯郭尔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虽然自小接受精英教育,成长过程却不顺利,在时常感到绝望的同时,也持续对于本身存在的问题感到苦恼。
纯子:那就是他所说的“致死的疾病”吧。
老师:是的。绝望才是致死的疾病。只是,那个绝望的意义并不单纯。我今天想要以相关问题为核心,和大家一起慢慢看下去。这本书由两篇所构成,第一篇是“致死的疾病是绝望”,第二篇是“绝望是罪”。第一篇详细探讨了绝望,当中提出了三种绝望。
稻夫:哦,有三种啊?
老师:是的。第一是感到绝望,而未意识到拥有自我的情况;第二是感到绝望,而不愿成为自我的情况;第三是感到绝望,而意欲成为自我的情况。
一郎:原来如此。
老师:我们就依序看下去吧。首先是感到绝望,而未意识到拥有自我的情况。我们一般在心中都拥有所谓的自我意识。但是在绝望的时候,有时可能不会察觉自己正感到绝望。
纯子:那还真是幸福呀。
老师:确实如此。毕竟没察觉自己正感到绝望嘛。克尔凯郭尔以充满讽刺的语气称之为天真之人,并且是“最低度绝望的人”。
一郎:那最高度的人呢?
老师:他将最高度绝望称作“恶魔的绝望”。所谓的“恶魔”,指的是精神层面。这种类型的人只是一股脑儿感到绝望而已。他说这样的人最接近犯罪者,恶魔的绝望走到尽头就是犯罪,这种情况很常见吧。言归正传,他形容那些未察觉到自己正感到绝望的天真之人,就像是明明有座名为自我的豪宅,却要窝在狗屋或仓库里一样。
稻夫:那还真是浪费耶。
老师:克尔凯郭尔将此形容为“仅距‘否定’一步之遥”。也可以说,这种情况的绝望类似于疾病,因为病人在最危险的时候反而觉得心情最好,似乎很健康,也觉得周遭的人看起来神采奕奕。
纯子:就是没察觉到自己生病的人吧。
老师:是的。他还说,无法将自我视为一种精神性存在之人,即为浑浑噩噩过生活的凡夫俗子。好比那些稳住于久居之国或常识中,只为顺应前者发挥本身才能的人。那种情况最终也称为绝望。
稻夫:尽管如此,真有可能完全没发现自己正感到绝望吗?
老师:不,事实上在此类型中,也有人知道自己正处于绝望状态。只是,那些人并不了解绝望的真正意义。克尔凯郭尔针对这样的人,是这么说的:“你如今真正的绝望,远胜你自以为的绝望。你的绝望正持续陷入更深处的黑暗。”纯子:感觉上,这种就是“有点儿绝望”吧。
老师:克尔凯郭尔没这么说,不过挺类似的。他表示,这是“懦弱的绝望”。这种情况下的绝望,属于一种被动性烦恼。也就是说,那些人被快乐、不快乐、幸运、不幸和命运所左右。
一郎:被耍得团团转的那种吧。跟我还真像。
老师:是的,这种人的不幸通常来自于外在。所以,总是被外在绝望耍得团团转。这样的生活方式,永远不可能活出自我。
稻夫:不过,这种人很多耶。
老师:的确如此。他们的共同点是,不主张自我,永远都只是被动性的。他所说的,便是这层意义上的懦弱造成绝望。他们所追求的,仅止于存乎世上的事物。克尔凯郭尔称之为俗世事物”。所以,如果有东西能够让自己更快乐,就会像换衣服般轻易地去交换。
纯子:那就是“懦弱的绝望”啊……#男女有别的……#老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第二种“感到绝望,而不愿成为自我的情况”吧。这种类型的人对于“永恒性事物”感到绝望。像这样的人,将“俗世事物”中某些特定事物视为非常有价值的。所以丧失那些事物时,就会感到绝望。
一郎:感觉还蛮能了解的耶。我就很重视金钱方面的东西,要是失去那些东西,可是会感到绝望的。
老师:那种情况下的绝望,是对失去金钱事物所萌生的绝望,对于难以获得补偿的永恒性事物,或是本身能力感到绝望。
稻夫:也就是讨厌起无能为力的自己啰?
老师:是啊。这是和本身软弱有关的绝望。所谓的自我应该与永恒的概念相互联结。但是,如今却对自我永恒性感到绝望。
一郎:因为察觉到自己是个那么执着于金钱事物的软弱之人了嘛。
老师:嗯。不过,我们至少可以说,这一类型比起第一种“感到绝望,而未意识到拥有自我的情况”,对于绝望的意识又更高了。
一郎:是吗?听起来好像还有得救耶。
老师:毕竟,这里所说的绝望,至少还拥有对于永恒性事物或丧失自我的自觉。这种绝望因此出现救赎的曙光。
稻夫:此话怎讲?
老师:例如,人在被好友出卖时会憎恨那个人。但憎恨反而会让自己受到对方的束缚,绝望之人到头来对于自己也会出现和上述情况相同的关系。这样的绝望是相当深沉的。
纯子:好像又变得好自我压抑噢。
老师:应该说,逐渐变得“封闭”吧。那样的人也不会对任何人坦承内心感觉,并且学会压抑绝望。
一郎:哇,真孤独啊!
老师:是的,非常孤独。用克尔凯郭尔的话来说,孤独会逐渐学会“倔强”,那样的倔强持续下去,便演变成自杀。在那种情况下,其实只要和某个信赖的对象谈谈,就能暂时打消自杀的念头……无论如何,这都是不愿成为那个原有自我的怯懦绝望。克尔凯郭尔也将它称作“女性的绝望”。
纯子:这样好像有点儿失礼耶。不过,既然有“女性的绝望”,也会有“男性的绝望”啰?
老师:那是第三种“感到绝望,而意欲成为自我的情况”。如果想成为自我,就必须拥有无限的自我意识。这并非像上帝一样看待自己,而是自己看待自我本身的那种感觉。
稻夫:所以,有“去看”和“被看”的两个自己啰。
老师:让克尔凯郭尔来说的话,这和“没有领土的国王”是一样的。意思是,不受统治,也没有统治范围。
一郎:就某个层面而言,还真是滑稽、可悲的状态。
老师:的确如此。独自企图展现所谓“自我”的国王权力时,人“只会持续构筑空中楼阁,持续凭空挥剑罢了”。然而,当人自以为那样的空中楼阁已然完成的瞬间,一切又会随之崩毁。难以逃脱的“肉体荆棘”纯子:这和刚刚说的“对于永恒性事物的绝望”很像耶。
老师:正是如此。在此状况下,意欲成为自我的结果,就会变成对于永恒的绝望。因此,原本希望从永恒性获得慰藉,反而会转变成企求凭借世俗事物获得高度评价。
稻夫:感觉好像有什么是永远都摆脱不了的。
老师:克尔凯郭尔以“肉体的荆棘”这句著名的话来形容。
一郎:啊,这个我听过!虽然不懂意思,不过的确是克尔凯郭尔的名言。
老师:那种意象就是似乎无法抽离,且伴随痛楚的劣等感。由于是荆棘,所以会深深刺进我们的肉体,难以独力挣脱。虽然可恨,却必须一生与之共处。
纯子:到死为止吗?
老师:是的,到死为止。
一郎: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拔除吗?
老师:那是我们自己拒绝的。这里就和之前所说的“倔强”开始有所关联。要请别人帮忙拔除,还不如像这样痛苦地活着。也就是说,那样活着还比较活得像自己。
稻夫:连上帝帮忙也一样吗?
老师:不行,那可是种屈辱呢。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纯子:真是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老师:确实是无理取闹的孩子。“这是什么恶魔的妄想!”“凶暴!”,克尔凯郭尔对此是这么叫嚷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在厌恶自我存在的同时,仍希望成为自我。以上就是三种绝望。
一郎:这样听着听着,好像离死亡越来越近。那种绝望也感染到我啦!
老师:我必须先澄清一个误解。事实上,克尔凯郭尔想说的是,并非绝望就会致死。
一郎:咦?我本来还很笃定地以为绝望就是“致死的疾病”呢。
老师:他想说的,甚至是“绝望的苦恼连死都不可得”。
即便饱尝死亡般的痛苦,却绝对死不了。
稻夫:还真是人间炼狱呀!
老师:人在认为死是最大的危险时,就会想要活下去。然而,当人认知到更可怕的危险时,就会想要求死。只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时间点,都还没有到达极致的绝望。
纯子:这是因为还存在着“可以死”的希望吗?
老师:是的。绝望有其矛盾之处。死是自己内在的疾病永远的课题。但是,应该死却又无法如愿,就必须摒弃死亡。
一郎:摒弃死亡?
老师:换言之,绝望的死亡会将自己置换于“生”的状态中,绝望者是无法死亡的。克尔凯郭尔说,就像剑杀不了思想,绝望同样无法吞噬本源的永恒性——自我。
稻夫:结果,问题还是在于自己啰。
老师:是的。因为人并不是对什么感到绝望,而是对自身感到绝望。所以,痛苦挣扎想要从那样的自我中挣脱。他将自我形容成“非王即无”。也就是说,自己并非对于当不上帝王这件事感到绝望,而是对于当不上帝王的自我本身感到绝望。
纯子:这样啊。所以是对于并非绝对性的自我感到绝望啰。
老师:克尔凯郭尔是这么说的:“若人存在永恒性,人类就不可能感到绝望了吧。”“绝望的公式”从而诞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