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海火/徐小斌经典书系 徐小斌 9787521206647 作家
本店所售图书,保证正版新书,有个别图片和实书封面不一样,以实书封面为准,最快当天,一般隔天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开票联系客服
¥
11.98
2.9折
¥
4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徐小斌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06647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0760474
上书时间2023-06-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徐小斌,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画家、刻纸艺术家。自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羽蛇》《敦煌遗梦》《德龄公主》《双鱼星座》等。在美国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藏书。2014年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著名女作家”。曾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三届女性文学奖,第八届全国图书奖,加拿大第二届华语文学奖小说奖首奖,2015年度英国笔会文学奖等。代表作《羽蛇》成为首次列入世界著名出版社Simon&Schuster国际出版计划的中国作品。部分作品译成英、法、意、日、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巴西、希腊、阿拉伯等十余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
目录
目?录
001??上卷
127??下卷
249??《海妖的歌声》杂识(代跋)/张志忠
261??后记?逃离意识与我的创作
269??徐小斌作品系年
272??徐小斌文学活动年表
内容摘要
一个美丽的女孩,同时却又妖冶、阴毒、险恶;一个不美的女孩,同时却又纯洁、善良、天真。究竟孰善孰恶?郗小雪和方菁,貌似两极,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两种形态。小说结尾方菁在半梦半醒中听见郗小雪对她说:“我是你的幻影,是从你心灵铁窗里越狱逃跑的囚徒。”小说亦真亦幻,是寻觅真相与谎言本质的奇幻迷宫。
精彩内容
《海妖的歌声》杂识(代跋)张志忠一
在那秋天的原野尽头我向迷途的蝴蝶问询你翻飞着双翅翩翩翱翔都在梦幻与现实间往来????????〔日〕北村透谷《蝴蝶的芳踪》读小说是需要方法的,如果说我们先前对此不曾注意的话,要么是我们面对的作品过于简陋,要么是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过于寒碜。这是我在读徐小斌的长篇小说《海妖的歌声》时所想到的。这是一部不曾引起过热烈反响的作品,却又是一部可读性和耐读性都很强的作品——它的耐人寻味,首先意味着,它是对读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的,类似于某种智力测验。而我自己,在近年的阅读和评论中,亦非常看重由作品而破译作家心灵的猜谜式的快感。于是,当这位以《对一个精神病人的调查》而引人注目的女作家,想就《海妖的歌声》对我说些什么的时候,我要她什么也别说,且让我自己去读。
它是一部描写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大学生活的作品。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我们通常所说,十年动乱结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航船起锚扬帆的日子,这是曾经在喧嚣与骚动中荒芜了十余年的大学校园,这是一群在血水中泡过、在碱水中浸过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空前绝后的“老学生”……作为曾经跻身于其中的一员,我一直希望看到描写77、78级大学生的作品,这不只是因为它维系过我的生命和情感,更是为了能在一定的时间距离之外对此进行回味和反思,去识得庐山真面目。但是,尽管这一代人才济济,出了许多有才有识的作家,却鲜有寄情于校园者,《海妖的歌声》正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感。
它是一部描摹世态人心的社会小说,这是相对于心理探索小说而言。天真无邪的少女方菁,以初涉人世的幼稚和无知,感受着作为社会群体和个体的人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浮浮沉沉、熙熙而来,攘攘而去——如果说,作为书中人物的方菁,显得那样少不更事,那么,作为小说的叙述人,她却取一种佯谬的态度,在装痴作呆中,烛见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仿佛一面镜子,正因为其晶莹澄清,才使每一位过路人都留下了清晰的投影。
它是一部荟萃了大量信息,同时又透露着作家才情的力作。时代转折之际关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策略和经济变革的讨论,历史蜕变之中人们关于生活价值的思考和迷惘,北京街头个体商业街区的匆匆掠影,银石滩这昔日的荒凉之地在时潮冲击下的惊人变迁。诗歌、音乐、美术等融入小说而绝无卖弄和掉书袋之嫌,却提高了作品的典雅风度,评茶、品酒、谈玄、说佛,则充实了作品的丰厚性和生活情趣。它可以置于“成长小说”的序列之中,讲述一个少女的青春觉醒和人生感悟的成长历程。它或许还有着女权主义的色彩,尽管作品中并不掩饰对于某些女性的鄙薄之情,但它却的的确确是站在女性的视角看人生世界的,这不只是表现在当唐放(尚未显露其丑陋面目之前)肆意褒贬全班女同学时遭到方菁的严厉斥责,还在于作品中对女性肖像的描写上——在男权社会里,男性作家在描绘妇女形象时,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含有潜在的性意识的,甚至许多女作家也往往采取同一话语,《海妖的歌声》中的女性形象,却是纯净的,纯美的,用作品中的话说,“美得令人丧失了情欲”……然而,这种“八面受敌”法固然帮助我们拓展了思路,廓清了作品的外围,却不能切中作品的内核,拨动它最扣人的心弦。最重要的在于,由雾霭和朦胧中把握主要人物郗小雪的精神气质,理清她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结构,从而发掘出作品的深层蕴含——海火何谓。
二无论罪孽或善行都无法促进诗它们自生自灭像山若四季的变幻。
??????〔美〕邓肯《诗,一个自然的东西》上引这一节诗,可以用来移赠小雪。
郗小雪无疑是作家最用心刻画的人物。虽然她的往事遮遮掩掩、断断续续,但这种欲还不隐、欲盖弥彰法,反而使这一部分格外地得到强化。一个因爱情而出生的私生女,一个在爱与恨、阴暗与猜忌、谋杀与复活的矛盾纠织中成长的孩子,一个过早地用自己稚弱的肩头担负起家庭重负的少女,一个因深味辛酸而变得我行我素、玩世不恭的现代“嬉皮”,一个以美艳和才情征服社会、以摆布和戏弄他人为乐事的骄横女王……总之,她的社会人的一面虽然扑朔迷离,但仍是有迹可循的。
困难在于较深入地理解她的亦人亦巫性。指出这一点,不算费解,她先后几次出现在银石滩,都给它带来恐怖而又惊奇的景观。全班同学的快乐野餐,被一阵狂风恶浪、飞沙走石搅得粉碎;方氏兄妹与小雪三人的露宿,使“我”方菁得以听到辉煌而神秘的海妖的歌声。在小雪与方菁交恶、与方达决裂的夜晚,银石滩遭到了毁灭性的自然力的扫荡,屋陷陆沉,面目全非。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这种巫性的真谛之所在。
姑且让我们承认这并不完全的解释——小雪是采珠的海女所生,并且是在海中出生的,奇特的身世给她以奇特的禀赋。姑且让我们相信小雪所言,“‘因为我就是在海里生的,将来也会死在海里——’看见我们惊奇的目光,她又急忙温柔地一笑,‘咱们都是海的孩子,人类的祖先不就生在海里吗?’”她的玲珑剔透,晶莹皎洁,经常会使我们想到安徒生笔下的白色的美人鱼,仿佛海的女儿并没有化作泡沫飞向太阳,而是死里逃生地寄形于人间。
这样说开去,恐怕有溢美之嫌。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对小雪的描写,总是在交错地使用两种话语系统,与“美丽的精灵”“美人鱼”等并行。而且出现频率更高的,是“魔鬼”“恶”“斯芬克斯”“莎乐美”“蛇发少女”,最恰当的,则是海妖——“海妖的歌声。听……”她仿佛随着什么声音低唱起来,那是一种不优美却很古怪的单音节,有些像杜鹃的腹语术,很难判断声音的方位,很有欺骗性……“4”和“7”两个音符重复地出现,主题也非常简单,仿佛只有两句,只不过用不同音部在重复地歌唱,那音部是递增的,像是在无限升高,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变调,使结尾又很平滑地过渡到开头,就像用一种特殊的卡农技巧构成的怪圈。
这里所说的海妖,或许便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她们以优美的歌声捕获过往的水手,奥底修斯为了能平安通过,不得不用蜂蜡把同伴的耳朵封住,又让他们把他绑在船桅上,才闯过难关。神话的时代,人们创造出斯芬克斯、莎乐美和海妖的时候,似乎都是表明,人在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逐步认识自己和确证自己旅途上的艰难险阻,人对于随时会吞噬自己的大自然无限恐怖同时又是无限乐观的心态。黑格尔说过:“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正是表明人类的灵魂已经从自然挣脱出来,他的肉体却依然受着大自然的束缚之矛盾境地。”孰料,距老黑格尔之后不足200年,这一命题在《海妖的歌声》中忽然倒转了。人们对于斯芬克斯、对于海妖们,忽然感到新的诱惑力,先前是或趋避之,或征服之,如今却不由自主地向之倾倒,为之迷恋——准确地说,它并非始自今日,但今天这种倾向却分外强烈。陷入情网的袁敏承认“恶有一种魅力”,似乎为了应和她的论断,“我心里一震。忽然听见海潮声汹涌澎湃,海风发出一种怪异的呼哨声,天色陡然变得黑暗,海那边是一片灰红色。她的发被风吹得直剌剌地立起来,像一丛乱蓬蓬的灌木。”“我”——方菁,在多次窥见小雪的隐私和无端受到她的伤害之后,却依然为她的神秘、为她的气度所迷恋,亦是不能不如此。在小雪那里,她感到了一种超乎常人的力量,一种与大自然浑然合一的质性。她很难以世俗的价值观去评判她,她无法像厌弃袁敏一样厌弃她,虽然后者给方菁的伤害要比袁敏所造成的苦痛更为严重。正如小雪所断言的,她“是自然之子”。当人面对自然的时候,不得不产生某种无力摆脱的被吸附状态,而且在人类文明摆脱自然的拘禁、自以为是步步登高上升的时候,他却在给自身和环境带来无穷的灾难,正在滑坠向可怕的深渊,因此不能不向往和追慕上古人与自然相近相通、宇宙万物同生同息的和谐。这或许可以解释何以海妖的歌声是一个首尾相续相合的怪圈吧。
三我沿着命运张开的枝干为了生存生存生存不断地向高空生长??????〔莫桑比克〕桑托斯《生命的欢乐》自然之子,在文学中是一个饶有兴味的命题。
它不等于老庄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清静无为,也不只是陶潜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悠然自得,它更多包含的,是一种个人与社会积极的对抗,是人凭借自己的生命潜能而张扬个性、体验人生,体验人生的无限丰富性和可能性。
如果笔者的判断不为错的话,《海妖的歌声》是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率先描写和塑造自然之子的艺术形象的,只是不知她是否受到过世界文学的启示。无论如何,把小雪放入自然之子的人物画廊中,加以考察和比较,足以使我们在某些方面的思考得到深化。
易卜生把他笔下的培尔·金特称作自然之子。剧本的第一句台词是:“培尔,你在撒谎。”用我们通常的观点看,培尔无足称道。他与女友索尔薇格相爱,却在他人的婚礼上诱拐新娘出走。他曾经陷入山神的王国,并当上国王的女婿。他也曾被囚于埃及的疯人院,参与一场闹剧直到老年,他才一事无成地回到索尔薇格身边,带着悔恨和悲伤。但是,易卜生所赞赏的,是他与贫乏而平庸的市民生活格格不入的、生气勃勃的想象力,即他被别人视作“撒谎者”的那些丰富幻想,和他的类似于浮士德式的不避邪恶和沉沦的不懈追求,虽然他是失败者,但他的天性却得到充分的展示,走了一条与世俗的人生截然相反的道路。
当代法国戏剧家克洛德·普兰把他笔下的爱丝贝塔(同名剧作中的主人公,中译本译作《浴血美人》)称为自然之子。爱丝贝塔美貌非凡,为青春永驻,她用少女的鲜血美容和沐浴,她的古堡里尸骨累累,她狂吟的是:“洗一场青春浴,沐浴在鲜血中。”剧作家说:“爱丝贝塔惊扰着我们的时代,尽管我们毫无意识。我也一样,终于抵不住她致命的魅力。这个女人狂热地为自己的姿色拼斗,一道道皱纹,一滴滴鲜血,使人们瞬即领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吸引力……事实上,她就是宇宙的化身,弱者被强者吞噬,滚滚血流,从最弱小者身上流向最强大者,其中的原因以及最后的结果是那美不胜言的自然的存在。”血泊维系的青春,恶之花,在剧作家笔下,既残酷又瑰丽。
易卜生是以天赋的幻想和冒险精神鞭挞社会的萎顿和心灵的麻木。克洛德是在对人类社会的残暴血腥取以恶抗恶,为美而恶的态度。《海妖的歌声》中的小雪,在某些方面与他们有相近之处,譬如说,她的关于“进化偏袒骗子”和关于目的与手段之关系的论述,她的为了个人需要而不惜损害他人乃至最要好的朋友方菁,她自己所意识到的血液中充满毒药、只毒杀他人、不毒杀自己。不过,她毕竟是东方女性,她毕竟出自一位当代中国的青年女作家之手,她永远无法像培尔·金特和爱丝贝塔那样走得极远极远,那样以生活的征服者的面目出现,那样冥顽不化、一意孤行。她是一个弱女子,她不单单是曾经饱受过社会与家庭的侵害,而且,在她与生活搏斗、损害他人的同时,邪恶,如一柄双刃尖刀,也损伤她自己。因此,她不只是在天性上属于自然,还多次地投身于大海中,获得新的力量和支持。在面对方菁之时,她又会情不自禁地进行忏悔。她在自我辩护时所言,她之所以破坏方菁与祝培明的爱情,是害怕因此失去方菁的友谊,虽然显得勉强,却也符合她的关于只计目的不计手段的行为逻辑。更为重要的是,她的种种劣迹,说到底不过是她对于社会加诸她的伤害的一种反拨,一种自卫。她的骨子里,仍然是软弱而善良的,她所寻寻觅觅的,是至高的爱,天然的爱,是世事沧桑未曾磨洗尽的少女的纯情。方菁说她有时像十七岁的少女,有时像七十岁老妪,此言极是。
于是,在秘密地追求她的唐放和郑轩那里,她可以像弄臣一样摆布他们;在她想以自己的魅力诱惑之却未能奏效的祝培明那里,她不惜使用造谣诽谤的手段报复他。但是,在她真正地忘情投入与方达的相爱中,她却显得那样专注和认真——她以独特的借书方式去吸引他的注意;她几乎搭上性命地参加运动会的长跑比赛,同样是“意在沛公”;她与他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找到那么多共同的话语,甚至以自己做裁缝的收入去支持方达的海生物实验室;当方达为海洋污染愤怒不已却又一筹莫展时,又是她从中斡旋,求得解决……她本来是父母之爱的产物,但母亲早逝,父亲失踪,她在极度的伤惨之中,为了拯救自己,给自己想象出一个她深深地爱着的男子,自恋而又自欺。“真是,你难以想象。我的一半生活都在幻觉里,不然就没法活……我从来不信有什么人会让我动真情……直到碰上你哥哥,我对他还不仅是爱,我明白只有他才能救我懂吗?是他把我从地狱里救出来!”由于这种爱,海妖的歌声才获得了充实的内涵————爱啊爱啊无爱之爱我们的爱之舟触礁沉没——由于这种爱,海燃烧之中方达和小雪的结合才显得那样纯真,那样迷人,充满一种非人间的魅力。“那男人和女人慢慢地向海走去。在这个发光的夜晚他们又返回到人类的童年,像刚刚生出的婴儿,赤条条毫无牵挂,就像走进母亲袒露的怀中那样自然。他们走进去了,走进去了,他们的肉体也在发光了,和海洋一起发光。他们自由舒展地和海浪一起嬉戏,自己也变成了海浪。冥冥中的那扇门似乎又打开了,那神秘的音乐又在回旋。这时我看清原来有无数的小精灵在海面上伴随着他们,那发光的便是它们嗡嗡振响的深金色的翅膀。”自然之子,享有自然的爱,伊甸园中的爱,海妖的歌声,便是生命之火,纯爱之光,至此,应是不难理解的了。
四像胆怯同时又像谎言
像一棵新竹同时又像压倒新竹的猛虎最后像我自己更像不是我的人?????〔法〕朱肖《回忆》在理出了小雪的察性和蕴涵之后,我们便有可能重新构建起小雪与其他人物的结构图了。即是说,在作品的情节冲突后面,有着深层的人物关系网。
首先应当述及的,是方达。他从数千里之外来到银石滩,就是为着大海而来,为着这奇特的海岸线和古老的海生物而来。他和小雪一样,都是自然之子。不过,一个是固守着自然的本性而未曾迷失,一个是企图以现代科学方法重新进入自然——他尝试着以实验的手段揭开海妖的歌声的成因,她却用直观的自然的生命和自然的爱去说明它,20世纪的科学精神和神秘主义在某一点上契合,这便是他们并肩奔向大海的辉煌之夜。
小雪和唐放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不加掩饰的“恶”,他们都赋有“恶”的毒性——这是作品中在评述二者时都使用过的一个词,他们也都具有玩弄他人于股掌之上的才能,都是逸出社会常规而追求自己的目标的强者。二者的优劣,不只是清浊高下之分,而是骨子里的不同,一个是会流眼泪会装可怜的“狼”,一个则是清纯的为爱而存在的海妖;同属自然,却迥然有别。
梅姐姐也是一条“狼”。这是就她的强悍、她的凌厉而言。有趣的是,在方菁看来,她和郗小雪不知在哪点上有点儿相通。是的,在她们的美丽、丰富的多层次的性格侧面,以及她们的优雅的风度上,都有相通之处。若不是因为方菁的从中作梗,方达选择小雪是自然而然的,比起梅姐姐的赐予者地位来,小雪的能施能受、能妖能痴,更容易接受,何况,选择梅姐姐意味着要在现代生活中永远做不倦的弄潮儿,选择小雪,则是归依自然的。
方菁与小雪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天真未凿与洞察人生,善良无知与工于心计,孤独无援与生活导师,构成她们的友谊之基础。但是,她们毕竟是同龄人,面临着共同的人生课题,都在尽力地寻觅和争得爱情,都把爱看得无比珍重,并且为此产生冲突。但是,忽然间,她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换,小雪所使的小手腕最终并没有切断方菁与祝培明的情感,小雪却由于方菁之故永远地失去方达,她们之间,到底谁善谁恶,谁强谁弱?
把她们连接在一起的另一个带结,是生活的真与幻的重重迷宫。在小雪看来,方菁往往是把幻影当作生活真实,而把真实却当作一种幻觉,这话不无道理。方菁不晓得人情世故,不明社会真相,只是依据自己的善良心愿去判断,因此才一次又一次地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在方菁看来,小雪似乎过着一种多重的生活,是魔鬼和天使所生的女儿,从其表象到进入其心灵,是如此艰难。直到最后的时刻,小雪向她袒露自己,却使我们觉得,原来一直嘲笑别人是生活在幻想之中的小雪,自己却也一直是生活在幻想的天地之中。她对方达的爱,便是由幻想中挣脱,去获得一种真实,却又未能如愿,幻想又一次破灭,她追求的真实仍然只是一个幻影而已。此乃是真真幻幻真真幻,幻幻真真幻幻真。
且让我们根据作品提供的蛛丝马迹作一次大胆的假设。小雪和方菁,也许只是同一个人物的两种不同形态,两种不同的可能性。当方菁与小雪同游于大海的时候,作品中有一段颇费琢磨的文字,“我想抓住她,我碰到了那白色的影子,可什么也抓不住。就像是一缕月光,一丝清风。我望望她,她也望望我。我伸展双臂,她也做出同样的动作,刹那间我惊疑不已。难道这是一面巨大的魔镜,伴随着我的难道竟是我自己的影子。”这种奇特的恍惚迷离之中,却可能藏有作家的机心,以一种有魔力的分身术,以一种隐隐显显的投影法,把一个人的生活劈作两半,如同贾宝玉与甄宝玉的互生互补那样。方菁“生下来就是被捆着的,即使解开了绳子,我也不懂得胳膊腿儿怎么使”,小雪却是从小就承受生活的重负,并以独特的自我放纵的方式与之抗争的。方菁感觉到自己心灵的老化,新鲜的细胞一个个死去,沉淀成岩石状的物质,如同古老的银石滩一样,小雪却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给这片海滩带来蓬勃生机。方菁不谙人事,小雪练达世故。方菁几乎没有自己的历史,却醉心于了解小雪的以往。甚至,在她们追求的祝培明和方达二人那里,也可以看到一种偶生性,他们分别代表生活的两极——这里不适宜于再用相当篇幅去论述这一点,只看他们二人对银石滩的态度,一个要开发新旅游区,一个却要保护古海岸线,建海生物博物馆,便可见一斑——但又难脱对立的两极相通的定律。同理,外显与内隐,显性行为与潜在本性,现实生活与幻想天地,也许便是方菁与小雪合二而一又一分为二的生存方式,对海滩奇景的一次又一次的认同和融入,则是她们的共生状态。要不,为什么由小雪所导源的海妖的歌声,也永远地注入方菁心头?要不,为什么在小雪吟诵过“你不知道全部历史/就是/因为照下太多面孔而发疯的一面/镜子”这样以自然生命嘲弄所谓历史的诗句之后,方菁会以“废墟是标准的——魔鬼的著作/连续而缓慢——没有人能够在片刻中/溜走——是毁灭的法则?”这样充满不祥之音的诗创作远远地回应呢?
作家也许会说不是那么回事。
我的回答如下:何妨给我们也保留一点儿再创造的权利?
让我们也引几句诗,作为对海妖之歌声的回应——宇宙的竖琴弹出牛顿数字无法理解的回旋星体把我们搞昏由于我们欲望的想象的潮水塞壬的歌声才使我们头晕?????????〔美〕威尔伯《闲述拉马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