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西口八旗驻防志 宿绍明 9787507748291 学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西口八旗驻防志 宿绍明 9787507748291 学苑

本店所售图书,保证正版新书,有个别图片和实书封面不一样,以实书封面为准,最快当天,一般隔天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开票联系客服

59.2 6.0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宿绍明

出版社学苑

ISBN9787507748291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386625

上书时间2023-06-08

剡溪书局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宿绍明,满族,镶蓝旗舒穆禄氏。1940年出生,系山西右卫驻防旗人后裔。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北京军区华北农垦兵团七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干事。从20世纪70年代初始,历任包头市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记者部负责人,包头市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包头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总编室主任等职。曾在《解放军报》、《内蒙古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刊发新闻作品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右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第二章  满族与八旗驻防
  第一节  满族
  第二节  八旗
  第三节  右卫八旗驻防
第三章  右卫城的八旗兵
  第一节  操练
  第二节  八旗坟地
  第三节  八旗粮饷
  第四节  右卫驻防八旗生计
  第五节  右卫绿营兵
第四章  右卫八旗驻防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第一节  昭莫多之战
  第二节  和通泊之战
  第三节  平定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之战
第五章  与右卫有关的清代著名人物
  第一节  觉罗舒恕
  第二节  侍卫出身的马武
  第三节  命丧杀虎口的郎坦
  第四节  见证“和通泊之战”的锡保
  第五节  流放右卫的贝勒苏努
  第六节  皇五子允祺
  第七节  知府张集馨
  第八节  曾当过杀虎口税务监督的慈禧太后的祖父景瑞
第六章  右卫满族人的姓氏与祖籍
  第一节  姓氏
  第二节  祖籍
  第三节  名字
第七章  文化、教育及娱乐活动
  第一节  满语与满文
  第二节  满洲八旗教育与八旗官学
  第三节  民间游戏及娱乐活动
第八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衣食住行习俗
  第二节  生育习俗
  第三节  婚嫁习俗
  第四节  丧葬习俗
  第五节  节日习俗
  第六节  礼仪习俗
  第七节  敬狗与敬鸦鹊习俗
  第八节  民间信仰与祭祀
第九章  满族的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
  第一节  满族人的家庭
  第二节  亲属间的称谓
  第三节  性格特征与伦理道德
  第四节  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和凝聚力
第十章  满族与汉族、回族的关系
  第一节  满族与汉族的关系
  第二节  满族与回族的关系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后的右卫满族人
  第一节  清朝灭亡后的右卫满族人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右卫满族人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右卫满族人
  第四节  清亡后的右卫满族著名人物
后记

内容摘要
 右卫战略地位的重要,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而且体现在经济、贸易、文化、移民等诸多领域。宿绍明编著的《西口八旗驻防志》详细记述了西口八旗建制沿革、序列兵备等,为研究有清一代八旗兵,特别是西口八旗不可多得之史料。

精彩内容
 直至今天,在右玉县城、杀虎口,以至于驿道经过的村庄如云阳堡、牛心堡、八里铺、庞窑子、红旗口、马营河等地,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可供出入马车的车马大店。这些车马店除了供行商和“走西口”的难民住宿外,更多的车马店是杀虎口对蒙古人开放后为了接待蒙古客人而开办起来的。康熙三十三年,兵部会议得俄尔多斯(鄂尔多斯)贝勒宋拉巴上奏朝廷:“嗣后请皇上安,并进贡马、驼,如由边外张家口行走,路途遥远,且恐盗贼,若由杀虎口行走,且近又无盗贼之虞,令伊等由杀虎口行走等因,具题。”朝廷批准了这份奏议,准许口外蒙古王、贝勒、贝子、
公等客人行走。此禁一开,不仅蒙古王、贝勒、贝子、公等出入杀虎口的人大为增加,还有大量普通蒙古人结伴而行,前往五台山朝山礼佛。商人看到了商机,沿途开办了大量旅店,还在县城及杀虎口开启了杂
货店、粮油店、饭馆、酒肆、油盐铺、铁匠铺(主要
是为过往的马匹钉马掌)等。一些金融机构如银号、
钱庄、当铺等也应运而生,做起了对蒙古人的买卖。
一些上了年纪的右玉人都还记得,在北城门附近的砖包城墙上有一道一丈多长的划痕,传说是关羽老爷磨刀时留下的痕迹。这当然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这是右玉城的商人们刻意编造出来的神话。
传说有一年的秋天,一队蒙古喇嘛前往五台山朝觐,不想,在杀虎口外的佛爷沟被土匪劫持,紧急关头,一个年轻的喇嘛冲出重围,策马奔向杀虎口,向守关城的绿营兵求救。而守关的绿营兵也深知土匪的厉害,不敢贸然出兵,便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右玉城里的关老爷向来灵验,你不妨去求求他。这个小喇嘛急忙来到右玉城关帝庙,向关老爷诉说了事情的经过,关老爷闻听勃然大怒,决定亲自出马消灭这股土匪,保一方平安。关老爷骑着他的赤兔马刚出了北城门的瓮城,战袍就被路边的一根树杈扯掉一块,关老爷挥刀想砍断这棵树,结果砍了几次都没有砍断,于是他就在城墙上磨起了刀,并留下了这道关老爷磨刀的划痕,从此以后,不论是官员兵丁,还是达官贵人,也不论是行商游民,还是蒙古朝觐者,凡路经右玉者,都要前往右玉城内的三座关帝庙和一座“三义庙”烧香膜拜,求关老爷保佑,以图旅途顺利平安。停留的人多了,停留的时间长了,这些人要吃要住要花销
,商人的生意自然就更加兴旺了。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时任山西巡抚的诺珉上奏朝廷,建议“将右玉、左云、平鲁三卫改为县治,并割大同府所属之朔州、马邑,归其管辖”。雍正帝批准了这个建议,将“右卫”改设为“朔平府”,下辖右(卫)、朔(州)、马(邑)、左(卫)、平(鲁)五州县。府治设在右卫城,右玉县附廓。从此,右玉城由一个边陲卫所一跃成为府治与县治的所在地(相当于现在的地区或地级市所在地),从而进入了右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城内人口快速
增加,经济更加繁荣,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快速
发展。在设立府治之前,右玉的南关还不到20户人家,主要靠租种旗人的南旗地生活,这些旗地虽然离城较近,但均为旱地,靠天吃饭。在右玉这个十年九旱的地区,他们辛劳一年,一亩地也只有几十斤粮食的收成,除了交租外,所剩无几,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悲惨生活。自从朔平府设立后,附近的农民看到了商机,他们在南关的驿道两旁盖房开店,不到几年的工夫,两旁盖满了房。一位庞姓的农民看到南小河以北一
直到城墙根再也没理想的地方盖房,便在南小河以南驿道东侧率先盖起了一座车马店。那时,南小河并无桥梁,只要南小河一涨水,南北交通便被阻断,许多行商客旅虽然看到右玉城近在咫尺,却只能望河兴叹,过不了河,不得不在庞姓农民开的小店中盘桓等待。那时规定,戌时前关闭城门,没有特殊情况,城门关闭后是不准随意开启的,那些因各种原因在城门关闭前未能进城的人,也只能在城外的客店中等待天明。许多农民在庞姓农民的启发下,也都纷纷来到南小河南盖房做生意。不到几年时间,居然在一片荒沙滩上,形成了一道长约一华里的繁华街市,“行旅杂沓、商贾辐辏”。直至京包铁路通车前,这里仍旧十分繁荣,造就了一批庞姓、韩姓等著名财东。
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时任朔平府知府的徐荣畴在关于建造朔平府衙署的奏折中称:“朔平府系边关重地,从无出产木植,建造衙署,必于口外大青山等处远购木料,车驼重运,盘费艰难。至砖、瓦各项,以地处严寒、砂瘠之区,运土、取水、开窑,烧成物料,亦非易事,工作甚贵。”。官府修衙署的建筑材料都如此艰难,农民盖房那就可想而知了。庞姓农民等只好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盖的房子大都是土
房,牲畜圈是用土坯碹起来的窑洞。因此,后人把这里叫作“庞窑子”。今日的庞窑子已不能与昔日的庞窑子相比,街道两旁的房屋大都已被拆毁,只有两户年过七旬的老人守望着他们的家园。村南那座残破不堪的龙王庙依然矗立在沧头河的北岸,向人们诉说着
它昔日的辉煌。
位于右玉城北十公里处的长城关隘杀虎口为什么被称为“西口”。《清史稿·兵志》日:“其内蒙古通驿要口凡五道,日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以达于各旗。”在这长城上的五个关口中,杀虎口是最西边的一个,所以,人们习惯地把杀
虎口称为“西口”,更有一曲“二人台”名戏“走西口”,使杀虎口的名声远播长城内外。杀虎口的名声之大,还不仅于此。清朝自康熙朝始,人们为了躲避口内的饥荒,纷纷背井离乡,拖儿带女,走西口谋生
。一直到清末民初的二百多年中,究竟有多少人由口内来到口外谋生,迄今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但从现在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一些村庄的名称,如定襄营子(山西省辖)、崞县窑子(现山西省原平市)、河曲乞卜、保德乞旦(均属山西省辖)、神木营子、府谷营子(均属陕西省
辖)来看,这长达两个世纪的移民壮举,恐怕不亚于山东人的“闯关东”。其人数之多也可与“闯关东”的人数相伯仲。可以想见,当走西口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蹒跚着踏进杀虎口的札栅门时,他们对前途既充满了希望,又不免有些迷茫。回望渐渐远去的故乡,心里既惆怅又感伤。此时此刻,“西口”,这个让人既向往又陌生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走西口人们的心中,一生一世都难以忘怀。P9-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