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杨照 9787521734812 中信出版社
  • 全新正版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杨照 9787521734812 中信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杨照 9787521734812 中信出版社

本店所售图书,保证正版新书,有个别图片和实书封面不一样,以实书封面为准,最快当天,一般隔天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开票联系客服

26.35 5.5折 48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照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34812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31281300

上书时间2023-04-14

剡溪书局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讲述的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明朝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新事物、新生活、新享受层出不穷的同时,皇宫、官场、士人群体中充满黑暗、腐朽;王阳明思想上的突破,提供给士人不一样的理想,但它出自黑暗的政治压迫和挫折;财政混乱、宦官外臣结党、皇帝或不作为或胡乱作为……然而,在种种高度矛盾下,明朝为何还能延续那么多年,本书对这个关键问题也做出了解答。
你会看到:
举国若狂的炫耀服饰、饮食,凸显身份就要穿别人穿不起的衣服,彰显所饮所食、餐具和排场;
快速增长的人口,使明朝从经济生产到社会组织、官僚体系发生方方面面的巨变;
遭遇了一连串挫折危难,王阳明在龙场获得了思想与精神上的突破;
崇祯皇帝在位不到17 年中竟然用了50 个阁臣,平均每任任期4个月,可见服务明朝的皇帝有多难……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4辑全13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已经推出——
一辑:起源与定型:从共主到君主(已出版)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新石器时代星罗棋布的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形成了夏、商、周三个强大的氏族部落,他们同时并存,互相竞争,相继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国家政权的起源形态,商用文字和青铜器展现治理的实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将这种种定型,并借着春秋战国诸国的彼此竞争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国延伸到更广的地方,帝制从此定型。
-------------
二辑:生长与进取:帝国治理下的和平(已出版)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匈奴与两汉、突厥与隋唐,还有中间作为过渡的鲜卑帝国,各自实践了不同的帝国形态,中国开始了帝国模式的新尝试。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国的原初形态;突厥则是其生长形态。西汉是爆发式的,由内而外将中国的范围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方式扩展开来;东汉是内敛型的,皇帝和贵族通过分享权力维持帝国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将北方游牧和南方农耕成功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典型的大一统中国。
--------------------
2020年8月—2021年上半年推出继续陆续推出——

 

三辑:成熟与:从大陆到海洋(08、09已出版,10即将推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生长中的中国向外进取,成熟期的中国向下扎根。辽、金、西夏、宋各自继承了前代的遗产,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内寻求原发动力,中国的官僚体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此达到成熟状态,中国的形态不仅成为后世的样板和楷模,更通过蒙古这个世界性大帝国向全世界发散。
-----------------
四辑:危机与变革:帝制的黄昏(即将推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世界的格局已经变化,亚欧大陆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体化和工业革命的浪潮侵袭。在中国,游牧与农耕的对抗变成中国与世界的对抗,海岸线取代长城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轴。渐渐被卷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经历痛苦和挣扎,也迎来希望和重生。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地区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台湾地区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讲 近世后期的历史动力

01 克罗齐的名言“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02 唯物史观:“下层结构”决定了“上层结构”

03 “年鉴学派”整理出的多层次历史结构

04 无法当故事讲的,是历史的大结构

05 被新世界体系编纳在边缘地带

06 朱元璋的垦荒政策和鱼鳞图册

07 屯田和重视家族带来的人口增长

08 城乡分野、地域主义到省籍观念

09 旧典范支应不了的困窘状况

第二讲 近世生活——食与衣

01 赚钱却不能花,西方资本积累的动机

02 “商”上升到“农”,不如跃升到“士”

03 《凤还巢》显现明朝炫富的社会现象

04 “衣着逾制”与衣着颜色、图纹等禁令

05 从马尾裙到苏样,衣装的“创起为奇”

06 社会性衣装的展示场,举国若狂的炫耀热

07 公共空间无关市民意识,只在表现身份

08 饮食空间的变化:茶楼不只喝茶

09 从《儒林外史》看喝茶的普遍

10 菜肴、食具的排场与僭侈

11 “一筵之费,竭中家之产不能办也”

第三讲 近世生活——住与行

01 朝廷掌握7万公里的驿道与驿站

02 “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的

03 统治工具动机下创造的行旅交通条件

04 从《金瓶梅》看送别,用《夜行船》做谈资

05 明朝人怎么搭船、乘车?

06 旅行禁忌变少,建筑风水愈发讲究

07 官员住所规范及《五杂组》记载的建造之法

08 借景、叠石,《园冶》中记载的造园之法

第四讲 与理学新发展

01 心性理气和佛性:佛教对理学的影响

02 强调个人、凸显自在自由的“学”

03 跃动着道德英雄主义气概的理学

04 理学家吴澄对“豪杰之士”的探问

05 理学回归初衷,许衡和刘因看似不同的选择

06 理学在明朝受到“成功的诅咒”

07 道理早于圣贤存在,追求“自得之学”

08 贬谪龙场当驿丞的政治现实

09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10 :是“好恶之知”,而非“闻见之知”

11 **,将扭曲良知的各种因素扫除

12 大诈伪时代下逼出的思想

13 每个人心中自有真理的后遗症

第五讲 明代的戏曲与小说

01 “中国的自由传统”是怎样的自由?

02 戏曲能够发展,靠的是身份制松动

03 从“诸宫调”到“杂剧”的形式差异

04 杂剧为什么从歌唱开始?

05 从《西厢记》看文人为杂剧添加的精神资源

06 从“南戏”到“传奇”的嬗变

07 南戏的多种唱腔与昆曲的流行

08 说书、话本、章回小说与观众

09 小说:高度的行业集体性质和随兴游戏性质

10 中国文明的一段“新造字运动”

第六讲 黄仁宇与《万历十五年》

01 革命像101年才可通过的长隧道

02 中国为何无法成功地回应西方冲击?

03 集中在一个特定尺度上的“大历史”

04 1587年——无关紧要、没有大事发生的一年?

05 不看人物的短时片面,看更根本的结构

06 万历皇帝:蓄意“罢工”、不运作的皇帝

07 皇帝与文官系统之间的结构性僵局

08 明朝皇帝与宦官共治天下

09 文官系统的“结果主义”倾向和道德修辞评判

10 “夺情案”显现出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依赖

11 “立储案”和文官对皇帝伦常仪礼的报复性制约

12 道德过剩,挤压实质的行政效能

13 正面的规定都失灵,只剩负面规定在起作用

第七讲 明代的财政及其危机

01 没有基本国家管理工具却仍然存在的庞大帝国

02 早熟的帝国靠的是意识领导

03 白银从来不是明朝官方的货币

04 没有统一的货币,没有专业的财政部门

05 官和吏角力,户部和兵部、工部也角力

06 宫中开销与政府费用不分,岁入有定额岁出无预算

07 银库间难以划拨,“税亩”为逃税提供可能

08 地方政府分级混乱,官吏员额缺、薪俸低

09 明朝官僚体系的败坏是管理上的无能

10 里甲制是明朝存在的根本

第八讲 后金的崛起

01 清朝历史的情绪性改写、选择性扭曲

02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03 从后金到清朝,民族认同的策略调整

04 努尔哈赤决意讨明的“七大恨”

05 “何独构怨于我国也”

06 努尔哈赤势力坐大的事实和“七大恨”的表达很不一样

第九讲 诸寇横行的时代

01 梃击案——贵妃和太子的冲突

02 红丸案——辍学太子的短暂皇帝路

03 移宫案——朝臣严批李选侍久居乾清宫

04 以礼监视皇帝,“朝中”干预“宫中”

05 士人与宦官联合,请出皇帝乳母客氏

06 皇帝私生活被当作大事,人人都是言官

07 魏忠贤弄权,熹宗为何“懵然不辨”?

08 两个壁垒分明的派系:东林党和魏党

09 流寇问题的关键——“括天下库藏尽输京师”

10 流寇是明朝政治体系崩坏的总体现

第十讲 崇祯皇帝——心理史学的分析

01 生祠遍立的“九千岁”魏忠贤的垮台

02 超越前代的保证皇权与忠君思想

03 成为拥有保证权力的皇帝全靠身份的偶然

04 袁崇焕要求“不以权力掣臣肘”

05 崇祯前后任用50个阁臣,一个难以服务的皇帝

06 特别的自我为中心贯串崇祯朝的统治

07 轻信和多疑的矛盾结合

08 自我中心与崇祯皇帝人格中深层的迁怒转移习惯

09 从“刑部易尚书十七人”看崇祯皇帝的责任逃避心理

10 罚远过于罪,试验自我权力的界限

11 三饷并征,崇祯君臣给李自成的大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