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及民国北京首都治理研究 政治理论 北京市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新华正版
¥
32.56
3.7折
¥
88
全新
仅1件
作者北京市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5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5-0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北京市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5
-
版次
1
-
ISBN
9787522701127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0页
- 【内容简介】
-
本书聚焦于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首都城市治理历史 通过涉及城市治理的机构、人、交通、环境、卫生、等层面的梳理 探索北京城市治理的历史传统与运作逻辑 为的首都城市治理提供历史借鉴与反思。
精彩内容:
章元代北京治理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刺子模、东夏、金等国。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元朝共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蒙古铁骑挥戈南下,一路摧枯拉朽,兵锋直指临安,偏安已久的南宋政权终灭亡。元朝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达五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将大江南北再次合为一域;这次统一进程把云南、西藏和西域划入中华版图,如此大范围的统一,在中国历是出现。节元大都城体规划与功能定位从蒙古攻占金中都到迁都燕京的历史过程,也是北京城市功能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节点。元大都设有三重城垣,形成“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基本格局,是中国古代建城的经典之作,在中国都城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元朝两京制度以及捺钵制度的实施,形成和拓展了以元大都为核心的都城体系,构建出独特的汉族传统与少数民族俗有机融合的管理机制。一迁都前元朝政权对燕京城的治理蒙金战争对燕京地区产生了巨大破坏,金朝南逃之后驱赶大量燕京民众也随之南迁,导致黄河北岸境况极为惨淡,“积流民数百万,饥疫荐至,死十七八”①,中都人迅速锐减。另一方面,蒙古军队攻占燕京之后,即行屠城之举,这也是燕京地区社会凋敝的一个重要原因。蒙古占领中原之后,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开始着手对燕京的治理。成吉思汗十年(1215),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后,即设立燕京路及大兴府,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军政事务。不久,蒙古政权又设立燕京都行省,并派遣断事官多人到燕京,掌管中原各地政事,兼理燕京地区政务。针对燕京地区现状,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派遣并任命行省长官和断事官来到燕京,定叛乱并迅速稳定社会秩序。蒙古军队攻占燕京之后,认命王楫以宣抚使之职兼行省。时因中都久困,粮食断绝导致“人相食”,王楫乃命军士运粮入城,以济民食,保障社会秩序的迅速稳定。第二,加固燕京城,招募守卫。从中都附近的保定、新城、信安、文安等地招募大量兵士来到中都,劝阻蒙古将领行为,定叛乱,除大量赋税徭役,为元朝的统治打下良好基础。第三,建立新的户籍制度,用以安定民户并稳定统治基础。
- 【目录】
-
章元代北京治理
节元大都城体规划与功能定位
一迁都前元朝政权对燕京城的治理
二元大都整体规划与建设
三大都、两京与京畿的功能分置
第二节 治理体系
一行政治理体系
二内外共治的安全卫系统
第三节 治理方式
一坊市划分与街道治理
二水系与沟渠治理
三交通治理
四 市场治理
五城门治理
第四节 人治理
一人迁移措施
二阶层化差别治理
三少数民族人治理
第五节民生治理
一 常仓与义仓
二 赈粜与红帖粮并行的赈济制度
三粮食及物资保障
四其他
第六节 治理·
一推广儒学
二完善官学体系
三政策
四文学艺术领域的倡导与禁毁
小结
第二章明代北京治理
节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体规划与布局
二城市重要建筑规制与功能
第二节 城市管理机制
一 市政管理机构
二城市空间管理范围的划分
第三节 治安管理
一城市外围军事卫系统
二 排甲与保甲
三锦衣卫与京城治安
……
第五章元代至民国北京城市治理的综合察
节 首都治理体系演变
一元大都时期:首都治理体系初具雏形
二明清时期:首都治理体系趋细化
三清末民初:首都治理体系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首都治理机制
一治理主体多元
二机构直接管理
三地方机构发挥辅助作用
第三节首都治理特点
一政治至上、稳定为首
二首善标准、示范
三齐抓共管、相互牵制
参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