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六册)
  •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六册)
  •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六册)
  •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六册)
  •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六册)
  •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六册)
  •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六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六册)

113 九品

仅1件

江苏徐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耿云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9-26

铁网珊瑚旧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耿云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9
  • 版次 1
  • ISBN 9787520184892
  • 定价 1480.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5.376页
  • 字数 4,669.00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以从嘉道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中国思想为考察对象,围绕着近代中国人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国家而进行的种种思考进行研究。本书为全面系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巨著,各卷册利用新材料,阐述新见解;注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动态、立体地考察问题和思想。主题鲜明,构建了研究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基本框架,对于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等都有深入的思考。本书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世界化与个人的解放。
【作者简介】
耿云志,男,1938年12月生,辽宁海城人。1964年于辽宁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胡适研究会会长、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长、孙中山基金会理事等职。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尤以思想史研究为主。80年代先后到香港、台湾、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和作学术访问。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东海大学及美国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外作学术讲演。
【目录】
第一卷目录

卷首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前言 耿云志(3)

附录一: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学术回顾 邱志红(46)

附录二:《中国近代思想通史》作者介绍(97)

篇前

第一章明清之际的思想(101)

一晚明社会之思想解体与士风颓废(102)

二明清之际政治思想的变化(123)

三西学的初步接触(153)

第二章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及其意义(173)

一清初大儒开启的学术新方向(174)

二惠栋、吴皖二派及清代汉学形态之确立(212)

三乾嘉考据学的实证方法及科学精神(249)

第三章清代思想的高峰:自然人性论(270)

一乾隆王朝及其极权意识形态(271)

二戴震的自然人性论及其思想史意义(298)

三自然情欲论与礼治论(327)

四指向君权专制的恕道论(347)

五乾嘉考据学的历史空间(366)

正篇

第一章鸦片战争震荡下所暴露的思想危机(375)

一战争前的政治生态与思想动向(376)

二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情况下的被动应战(408)

三和约签订及其文化成因(420)

四天朝意识及其文化观念(439)

第二章鸦片战争后先觉者对西方的认识(476)

一开眼看世界(477)

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506)

三徐继畬的思想(539)

四《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认识西方的

两种精神方向(557)

第三章拜上帝思想与太平天国的兴起(570)

一丁酉异象(570)

二早期的宗教活动(575)

三反清思想的确立(583)

四上帝教的要旨(600)

五拜上帝思想的传播和影响(628)

第四章太平天国的社会政治思想(643)

一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643)

二太平天国的经济思想(664)

三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679)

四太平天国的文化思想(699)

第五章太平天国的思想遗产(714)

一反压迫与后期反侵略思想(714)

二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里程碑(724)

三旧式农民运动的历史局限(740)

主要参考书目(747)

人名索引(762)

第二卷目录

第一章持续深重的社会危机

一被丧失的二十年

二内外战争的严重后果

三统治集团人员变动

四督抚权力扩大

五日趋严重的边疆危机

六变局意识的产生

第二章持续扩容的思想资源

一通商口岸:新环境与新刺激

二出国人员的观察与感受

三新报刊·新书籍·新知识

四新交通·新通信·新网络

五思想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第三章对外观念变化与政策调整

一禁止称“夷”

二总理衙门设立

三公使驻京周折

四觐见皇帝礼节

五终于派出使臣

六国旗与国歌产生

第四章求强求富思潮

一自强运动发轫

二求强求富努力

三围绕仿造船炮与引进机器的议论

四铁路之争

五重商思潮

第五章社会与教育变革思潮

一禁止鸦片的思想

二批判缠足与倡导女学

三赈灾与治荒思想

四慈善思想

五教育改革思想

六新学校创立及新旧思想冲突

第六章政治改革思潮

一整顿官场作风思想

二改造胥吏思想

三禁止捐纳思想

四机构改革思想

五批评科举取士

第七章近代民权思想酝酿与产生

一对英美政治制度的介绍

二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评

三丰富的近代民权思想

四理解的困难与表达的偏差

第八章理的追问: 中西、义利、公理之类

一源流之辨

二体用之别

三义利之辨

四天心之论与运会之说

五呼唤人的解放

六公理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第三卷目录

第一章马关条约与清廷朝野的心态

一海陆军的战况与清廷体制内人士的反应

二革命思想的兴起

三保种保教,专以救中国四万万人为主

第二章儒教之马丁·路德

一晚清思想流派的特点

二年轻康有为面对的“历史情境”与“生存情境”——康有为思想形成的背景

三康有为对王道与霸道的诠释

四康有为的“器可变道说”

五以仁为核心的人生观

六人欲与天理之间

第三章戊戌时期的改革思潮——一组观念与思想的光谱

一康有为的变法动机与其《新学伪经考》

二三科九旨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三改朔为合群之道

四三世之义与梁启超变革思想

五严复文化上的激进主义与政治上的渐进主义

六清季人性论的辩论及康有为对传统“性”的解释

七朱一新对《新学伪经考》的批驳

八《劝学篇》中的“知本”与“知通”——兼论何启、胡礼垣对张之洞的驳诘

第四章列强与戊戌时期的改革思潮

一“支那保全论”与日本势力对中国的渗透

二日俄在中国的舆论争夺与《国闻报》的宣传

三西方民权平等的政治理念与日本萨、长、土、肥的行动方式(上)

四西方民权平等的政治理念与日本萨、长、土、肥的行动方式(下)

第五章改革与革命的论争之起点

一梁启超之过渡时代论

二清末留日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清末民初的民主观念及其思想渊源——以孙中山和梁启超为例

四梁启超与日本学院派进化主义

五强权与自由权

第六章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一民族国家构建与道德革命论

二种族竞争与国家利益

三牺牲个人以利社会,牺牲现在以利将来

四为生存竞争的权利自由论

第七章革命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与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一私德与国民国家的建构

二梁启超对国家理性的摸索

三立宪派与革命党人在政治体制再建问题上的同异

四科举制的废除与同盟会的成立(上)

五科举制的废除与同盟会的成立(下)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第四卷目录

第一章预备立宪之宣布与思想界围绕预备立宪的争论

一立宪思潮的发展与预备立宪之宣布

二立宪之必要及利益——立宪论者的言说

三反对立宪论者的认识及其与立宪论者的争论

四关于如何立宪的讨论

五“筹备之方、施行之序”的讨论与九年筹备事宜清单

第二章革命、立宪两派的思想论战

一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

二革命程序论与开明专制论的论战

三有关民生主义的论战

第三章宪政模板的分歧以及立宪派的国会鼓吹、国会请愿

一立宪派与清廷在宪政模板上的分歧

二请开国会的提出

三立宪派的国会鼓吹与国会论述

四立宪派的政党鼓吹与国会请愿第四章清末修律中的思想论争

一清末修律争议概况

二采大同良规与重礼俗民情之争

三家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

第五章以学救变:国粹派关于文化与国家关系的思考

一思想背景

二中西竞争语境中的文化与国家

三关于国学历史的新论述——以邓实为例

四国粹派与中西文化会通

第六章 建立共和政治的思想认识及其争论

一民初共和政治的基本架构

二平民政治与尚贤政治的争论

三国权主义、强有力政府论与干涉主义

第七章民初省制问题争议以及联邦论思潮

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联邦论的突起突落

二民国元年、二年间政治格局与各派之政略

三省制问题争议

四联邦论之再起

第八章 共和政治挫折后的思想探索与争论

一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及其以党建国思想

二对抗论与调和立国论

三袁世凯一派的帝制复辟论与思想界对它的批评

四国家观念问题的探究与对干涉主义的批判

五政治改造与社会改造的争论

第九章民初孔教运动及其引发的思想争议

一晚清以来儒学面临的危机

二民国初年的“废孔”与儒学危机的加深

三民初孔教运动的兴起及其基本脉络

四孔教运动的衰落及其因由

五民初国教问题所引发的主要思想争议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第五卷目录

第一章民国初年思想界的焦虑与困惑(1)

一宪政之路的迷茫(1)

二社会道德危机的焦虑(12)

三复辟思潮的兴灭(27)

第二章《新青年》出世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51)

一新旧思想冲突的聚焦(51)

二《新青年》出世,思想文化革新的思考(61)

三《新青年》同人对孔子、儒学及孔教的态度(74)

四新文化运动的切入点:文学革命(85)

第三章思想革命与道德革命(102)

一“个人”的发现(103)

二批判专制主义的伦理道德(115)

三新道德与新观念(126)

四民主政治的起点与落脚点(135)

第四章新文化的核心观念逐渐彰显(139)

一五四前青年界的思想状况(139)

二新文化的核心观念:世界化与个性主义(156)

三青年界之反响(167)

第五章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迅猛扩展(175)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175)

二五四运动(196)

三五四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迅猛扩展(210)

第六章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实绩及其意义与影响(227)

一新文化运动的性质(227)

二新文化运动的实绩及其影响(234)

三新文化运动中发生的某些流弊及其负面影响(303)

第七章西方几种主要思想学说的输入(312)

一实验主义哲学与杜威来华讲学(313)

二逻辑分析哲学与罗素来华讲学(344)

三生命哲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58)

第八章从不谈政治到谈政治(371)

一文化运动转向政治运动(371)

二问题与主义之争(381)

三《新青年》团体的分化(394)

第九章社会主义思潮的输入与传播(406)

一无政府主义思潮(406)

二社会主义思潮(437)

三论争推动社会主义传播(444)

第十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早期思想主张(465)

一中共创立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466)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初期的思想主张(492)

第十一章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争(517)

一围绕调和论展开的东西文化的论争(518)

二关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论争(536)

三《学衡》初期对新文化的反动(563)

四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587)

五关于古史观的论争(615)

第十二章五四后的和平改革思想(629)

一“好政府主义”的讨论(630)

二联省自治运动及省制宪法(643)

三八团体国是会议及其制宪(668)

主要参考文献(678)

人名索引(687)

致谢(695)

第六卷目录

第一章代议制改造思潮(1)

一政治代议制及其危机(2)

二直接民主与直接民权(11)

三职业代表制(23)

四阶级民主、阶级调和与经济社会权利(34)

五改造路径(42)

第二章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与国民党改组(53)

一民族主义的新阐释(56)

二民权主义的新阐释(78)

三民生主义的新阐释(97)

四国民党的改组(107)

第三章《现代评论》派(116)

一《现代评论》派的构成及其言论姿态(116)

二反帝与废除不平等条约(122)

三军治与民治(134)

四党治与民治(153)

第四章国家主义派的思想主张(165)

一国家主义派的形成与发展(166)

二国家主义的理论体系(199)

三国家主义派的各项主张(235)

四“中青”与中共的争论(257)

第五章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各派的三民主义阐释(287)

一戴季陶主义(292)

二第三党的平民革命思想(307)

三改组派的思想主张(327)

第六章国民党的党治体制与思想界的批党治、争人权(355)

一国民党的党治体制(356)

二《醒狮》与《新路》对一党专政与训政的批评(371)

三人权派要求人权与法治(393)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416)

一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与联合战线方针的确立(416)

二国共合作的建立与斗争(430)

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探索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441)

第八章新文化运动的继承者与批评者(456)

一1919—1927年的整理国故运动(457)

二1920年代思想史上的《学衡》(471)

三《甲寅周刊》之反对新文化运动(482)

第九章中国社会性质论战(494)

一语境:中国社会性质论争的兴起(496)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性质与发展程度(507)

三封建势力是否已崩坏(514)

四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前途(521)

五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对现代中国史学的影响(527)

主要参考文献(533)

人名索引(549)

第七卷目录

第一章抗日救亡思潮的兴起

一抗日救亡思潮的特点

二各派政治势力的对日主张

三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第二章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

一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

二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

三文化民族主义的高涨并走向成熟

第三章民主宪政思潮的展开

一要求结束训政的呼声高涨

二批判国民党训政理论

三“五五宪草”及其他

第四章“苏俄热”的兴起及其影响

一对“一五计划”的关注和评论

二“苏俄热”的兴起

三学习苏联呼声的高涨

第五章法西斯主义思潮的出现

一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出现

二中国法西斯主义的内容和特点

三思想界对法西斯主义思潮的批判

第六章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及其成效(上)

三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及其成效(下)

四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七章关于政治出路的争论

一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价值比较

二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现状分析

三中国的政治出路是民主还是专制或独裁

四国难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选择

第八章关于经济出路的争论

一“以农立国”论的由来

二对“以农立国”论的批评

三反驳“以工立国”论

四其他主张的提出及争论

五对争论的评议

第九章关于文化出路的争论

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提出

二关于“本位文化”的争论

三关于“全盘西化”的争论

四对争论的评议

第十章国共及其他党派的政治思想

一国民党的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演变

二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展

三其他党派的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抗日救亡思潮的新发展

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呼声的高涨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酝酿

三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初步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第八卷目录

第一章抗日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

一从“反蒋抗日”转向“逼蒋抗日”(3)

二从“逼蒋抗日”转向“联蒋抗日”(22)

三国民党政策调整及其和平统一思想(28)

四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46)

五以斗争求团结的基本原则(57)

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思想(64)

第二章国民党的抗战建国思想(68)

一战时政治理念的调整(68)

二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83)

三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101)

四持久消耗的战略思想(108)

五战时外交方针及国际政略(130)

六“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思想(145)

第三章中共全面抗战思想(156)

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56)

二抗日持久战思想(170)

三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思想(183)

四动员与武装民众思想(194)

五政治理念转变中的理论调整(210)

第四章中间党派的民主宪政思想(221)

一中间党派的拥蒋抗日主张(221)

二动员民众抗日的思想(234)

三实施宪政的政治诉求(240)

四第一次宪政运动中的民主构想(251)

五第二次宪政运动中的民主宪政思想(261)

六中国式民主的理论探索(270)

第五章国民党独裁思想的演变(276)

一限共与防共政策(276)

二一党专政的政治理念(287)

三“一个主义”的理论误区(291)

四服从领袖的个人独裁理论(301)

五唯生论与力行哲学(307)

六《中国之命运》及其思想论争(313)

七三民主义建国方案(333)

第六章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342)

一三民主义问题的争论(34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54)

三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372)

四对发展资本主义的新认识(377)

五民主联合政府的建国思想(392)

第七章学术中国化与文化形态史观(402)

一从新启蒙到中国化的转变(402)

二“学术中国化”问题的讨论(419)

三哲学中国化与“民族形式”讨论(430)

四“中华民族是一个”问题讨论(440)

五历史研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448)

六战时历史教育的民族化趋向(462)

七战国策派的文化形态史观(489)

第八章文化民族主义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506)

一文化民族主义的高涨(506)

二现代新儒家的兴起(518)

三儒家思想的新开展(535)

四中西文化问题的讨论(554)

五儒家忠孝观念的现代解读(565)

第九章战后民主党派的政治思想(577)

一“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思想(577)

二政协决议及其思想实质(598)

三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614)

四中国出路与自由主义的讨论(628)

第十章战后国民党宪政理念及独裁思想(649)

一以和谈方式解决中共问题的政治方略(649)

二以宪政之名行独裁之实的政治理念(664)

三以国家资本之名行官僚资本之实的经济政策(687)

第十一章中共政治思想的调整及建国路线的确定(696)

一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方略(696)

二平分土地思想及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判(708)

三工作重心转移及主要矛盾转化的思想(726)

四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的构想(738)

五新民主主义建国路线的确立(749)

主要参考文献(769)

人名索引(779)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