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医学史
¥
70.99
3.6折
¥
198
九品
仅1件
作者《图说中医学史》编委会 编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3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A5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图说中医学史》编委会 编
-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3
-
版次
1
-
ISBN
9787807633792
-
定价
19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铜版纸
-
页数
251页
-
字数
321千字
- 【内容简介】
-
中医学数千年的历史和成就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认识这一医学宝库,是利用好它的重要前提。目前各级政府和各方面人士正在进行诸多努力,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中医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图说中医学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一部介绍中医学史的著作是我们多年来的夙愿。但怎样明白畅晓地向读者介绍中医学的光辉历史,而不仅仅是罗列一大堆漫无头绪的史实,怎样让读者提纲挈领地掌握中医学发展的规律,而不再感到不得要领,怎样让读者真切地感受中医学发展的脉搏,而不是浅尝辄止、仅得皮毛,怎样让读者不再觉得此类著作枯燥乏味,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切之感,能与作者的思路和书中的史实产生共鸣,从而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医学,并以它为荣,这些都是我国中医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图说中医学史》的作者都是从事医学史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或是有数十年研究经历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或是医学史专业毕业多年的博士兼副教授,或是对相关内容有深入研究的后起之秀,故能别开生面,娓娓道来,不落俗套。
- 【作者简介】
-
和中浚,(成都中医药大学)副主编郑洪(广州中医药大学)吴鸿洲(上海中医药大学)马燕冬(北京中医药大学)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列)马燕冬(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兴伊(上海中医药大学)王丽丽(上海中医药大学)吴佐忻(上海中医药大学)吴鸿洲(上海中医药大学)汪剑(云南中医学院)郑洪(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中浚(成都中医药大学)周兴兰(成都中医药大学)范登脉(广州中医药大学)曹珲(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邀)
- 【目录】
-
第一章文明曙光医学起源
——中医学的起源及早期医药知识的积累
(原始社会至春秋时期远古至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茹毛饮血——人类童年的生活状况
第二节星星之火——火的使用和对人类的影响
第三节巫、医分道——从巫、医不分到医的独立
第四节攙石毒熨——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一
第五节汤液醪醴——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二
第六节挢引案杌——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三
第七节天地有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第八节阴阳五行——中医认识自然与人体的哲学观念
第九节精气学说——古人对生命本源和活动的认识
第十节典医有师——早期的医疗管理制度
第十一节医药先贤——上古的医史人物
第十二节契于甲骨——甲骨文及青铜器上的医史资料
第十三节载在简册——传世文献上的上古医史资料
第二章四部经典垂范千年
——以四大经典为标志的中医学体系的形成
(战国至三国时期公元前476一公元265年)
第一节地下的华章——诸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物
“九针”再现
经络木人
经脉专书
古墓奇方
导引图说
养生秘典
第二节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的成书
《黄帝内经》的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比翼《黄帝内经》的典籍——《难经》的成就
第四节本草学的创始——《神农本草经》的出现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和成就
《神农本草经》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节方书之祖——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成就
《伤寒杂病论》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节上池之水——战国至汉代的著名医学家
扁鹊
“仓公”淳于意
郭玉
华佗
第三章医儒释道千金之方
——医与儒释道的不解之缘和早期临床经验的积累总结
(西晋至五代时期公元265—960年)
第一节医经承绪——医学典籍的整理与基础理论的发展
《黄帝内经》的整理
《伤寒杂病论》的整理
《脉经》
《中藏经》
第二节经方海汇——经验方的收集与大型方书的编撰
《肘后方》
《小品方》
《千金方》
《外台秘要方》
第三节本草新修——本草著作的增补、修订与本草学的发展
《雷公炮炙论》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本草拾遗》
《海药本草》
第四节医门贵要——门阀贵族知医、通医及宫廷太医医著
门阀医家
宫廷医著
第五节医事教育——宫办医学教育的出现与政府医事制度
医事制度
医学教育
第六节儒化医德一一儒家伦理学思想对医德、医风的影响
医为仁术
大医精诚
第七节道林养生——道教炼养学与医学养生
《黄庭经》
《抱朴子》
《养性延命录》
孙真人摄养术
金丹服食
第八节名医道风——兼通道术与医术的道医
“医仙”葛洪
“山中宰相”陶弘景
“药王”孙思邈
第九节佛医之路——佛教传播背景下的中外医学交流
“四大”学说
耆婆方药
《龙树眼论》
鉴真东渡
第十节专科成就——专科的发展与专科著作的出现
外科与骨伤科
妇产科与儿科
五官科
针灸科与按摩科
第四章“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朝廷重医、医学专科的成熟和金元医家的创新
(宋代至元代时期公元960—1368年)
第一节朝廷重医——政府医学机构与制度的创举
翰林医官局
医学教育
官药局
校正医书局
大型方书
第二节各领风骚——医学各科和本草的成就
解剖学
诊断学
针灸学
本草学
妇产科、儿科学
法医学
第三节争鸣创新——金元五大医家
刘完素与“火热论”
张元素与“脏腑辨证论”
张从正与“攻邪论”
李呆与“脾胃论”
朱震亨与“相火论”
第四节儒医蔚起——儒医的产生与发展
儒医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儒者校医书
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
儒医举要
儒家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第五节“香药之路”——中外医学交流
中朝医药交流
中日医药交流
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
中国与伊斯兰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
第五章总结集成开拓普及
——中医学的总结、开拓、普及、复古的多元化并呈
(明代至清代鸦片战争前公元1368—1840年)
第一节鸿篇巨制——明清中医学的主要成就
中医综合性著作、全书、丛书、类书
本草学登峰造极
临床各科的兴盛
第二节温病学的崛起——疫病治疗的开拓
明代以前对温病的认识
吴有性《温疫论》的卓越贡献与温病学说的形成
清代温病学家的成就与温病学说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点睛之作一一明清中医学的新特色
望、闻、问、切四诊的全面发展
八纲辨证和辨证重于治疗思想的确立
方剂学专著的产生和以法统方的成熟
医案记录的规范和医案专著的风行
解剖学的探索与活血化瘀治法的成熟
第四节经典医籍——尊经复古与经典医籍的研究成就
《黄帝内经》的注释及分类研究
《伤寒论》的研究高潮
《神农本草经》的辑佚和研究
第五节医学蒙筌——医学的大规模普及
药性、汤头、脉学歌括的流行
综合性医书、方书以及临床各科的普及类医著
陈修园对普及医学的贡献
第六节传承交流——医学的学术传承和中外交流
世医家传、师徒相授
医家交往与先儒后医
创办学术团体和刊物
中外医学交流
第六章百年变局发展图存
——近代中医的嬗变与发展
(清代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840一1949年)
第一节中西汇通一一西医学的传人与医学汇通的探索
西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中西医汇通医家的探索
第二节阋墙之争一一中西医论争与民国中医抗争运动
早期的中西医论争
北洋政府时期压制中医的政策及中医的抗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医抗争
第三节承递变新一一中医学术与事业的新发展
理论体系的革新探索
发展形式与时俱进
基础与临床的学术发展
结语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