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
¥
16.06
6.7折
¥
24
九品
仅1件
作者房毅;岑科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5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房毅;岑科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3-04
-
版次
1
-
ISBN
9787561325742
-
定价
2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2页
-
字数
200千字
- 【内容简介】
-
茅于轼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我国早期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著名铁道机械专家茅以新,而桥梁专家茅以升,则是他的伯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946年,他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主攻铁道机车。1950年毕业后,舍弃上海滩的荣华,自愿远赴千里冰封的齐齐哈尔铁路局,等待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火车司机。从那时起,他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驾驶机车在保持正点的条件下,使燃料消耗为最小。在此后的许多年里,他便全面深入地学习了数学,并通过苦思冥想,得到择优分配的重要结果。由于勤奋上进、刻苦好学,很快被提升为技术员、工程师,并于1955年调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
1958年,茅于轼被划为右派,下放至山东农村劳动。在随后的全国性的大饥荒中,他饱尝过饥饿的滋味,甚至有过以蚂蚱为食的奇特经历。“文革”中,他再次受到冲击,被抄家、批斗甚至殴打,最后发配至山西农村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获平反。喜爱太极拳的茅于轼对这12年的风雨看得很开———“辩证地看,12年失去了干事业的机会,但也获得了对我国农村的深刻认识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12年劳动实践和潜心研究后,他于1979年推导出择优分配原理。1981年,他参加了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在北京的计量经济学研讨班,正式接触到现代经济学,并大量阅读西方经济著作,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想。1985年,他写出《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这部被称为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著述奠定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
“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愿望,就是使得我们国家富起来。后来我发现,国家更需要经济学,于是开始转向”。20世纪80年代初,茅于轼申请调入社科院数量技术经济所,但遭到拒绝,因为他不是学经济出身的。1985年,他终于被调到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主攻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他认为,在社科院美国所的10年是自己进步很大的10年。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脚步的加快与深入,茅于轼有感于国人在经济常识方面的匮乏,开始写起了散文、随笔,向大众普及经济学知识。1986年,他作为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学者,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他不断用经济学家的眼光观察和思考,这些思考的一部分结果,体现在他1993年出版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这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自我思考,体会出自己能掌握的经济学来,一时洛阳纸贵,声名远播。之后,《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等相继出版,一发而不可收。
1993年,茅于轼从社科院退休,与其他4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天则”语出《诗经》“天生民,有物有则”,取意为“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规则”。天则所定期举行学术讨论会,请国内外有创见的专家学者讲演,进行实事求是的讨论和批评,畅所欲言。如今,天则所旗下不仅聚集了张曙光、盛洪、樊纲、汪丁丁等一批实力派经济学家,而且“已经走出了一条民间开展学术研究的道路”。
- 【目录】
-
开篇
茅于轼的桃花源
生平旧事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童年和少年
迁徒中的童年
在抗战中饱受磨难
难忘的南开中学
第三章 大学时代
全家迎来解放
跨越两个社会的大学生
大学教育和学问之道
第四章 立业成家
在东北开火车
结婚
幸福的家
第五章 灾难缠身的岁月
稀里糊涂成了“右派”
下放山东几乎饿死
被抄家和再度发配
附:茅于轼对悲惨岁月的反思
第六章 转向经济学研究
迈入经济学大门
学术长征
白话先生兼学界长老
附:旧日同事谈茅于轼的工作效率
学术思想
第七章 走入边际的奥秘
第八章 紧握看不见的手
第九章 解开财富之谜
第十章 让人权重返人间
第十一章 终结道德神话
第十二章 惟独不见新衣
社会活动
第十三章 同行路上
第十四章 四海一家
第十五章 天则在民间
第十六章 扶贫和办学
第十七章 生活本色
后记
附录
茅于轼自述:铁道牵引方面的研究成果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