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

19.74 3.0折 65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艾洪滨 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A2

上书时间2024-12-25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艾洪滨 编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6
  • 版次 2
  • ISBN 9787030450852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1页
  • 字数 75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将人体组织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系统介绍构成人体的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以及完成生理功能的机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的主要读者对象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本、专科学生;欲报考神经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非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也可供生物技术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食品科学专业选作教材。
【目录】
第2版前言
绪论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人体解剖生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
四、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目的
五、人体解剖生理学常用术语
六、胸、腹部体表标志线及腹部分区

第Ⅰ单元人体的构筑HumanOrganization
第1章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一节细胞
一、细胞的形态与大小
二、细胞的一般结构
三、细胞连接
第二节基本组织
一、上皮组织
二、结缔组织
三、肌组织
四、神经组织

第Ⅱ单元支架、运动和保护Support,MovementandProtection
第2章外皮系统
第一节皮肤、皮下组织与附属器
一、皮肤的构造
二、皮下组织
三、皮肤的附属器
四、皮肤的衰老
第二节外皮系统的生理功能
一、防御功能
二、皮肤的吸收功能
三、合成维生素D
四、皮肤的感觉功能
五、参与体温调节的功能
六、皮肤的免疫功能
七、皮肤的再生功能
第3章运动系统
第一节骨骼
一、骨
二、骨连结
三、人体骨骼的组成及主要特征
第二节骨骼肌
一、骨骼肌的形态分类
二、骨骼肌的辅助结构
三、骨骼肌的起止点、配布、命名规律
四、全身主要骨骼肌的分布
第4章神经和肌肉生理
第一节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一、刺激的定义及分类
二、兴奋与兴奋性
三、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条件
四、判断兴奋性高低的指标——刺激阈值
五、兴奋性的变化
第二节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
一、生物电现象的研究
二、静息电位
三、动作电位
第三节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二、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滑行学说
三、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和影响因素

第Ⅲ单元整合与协调IntegrationandCoordination
第5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
三、学习神经系统的某些常用术语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
三、脑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
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
二、脑神经
第四节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的活动规律
二、突触的活动规律
三、反射活动的规律
第五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受器
二、感觉传入通路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机能
第六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机能的调节
一、内脏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机能的调节
三、脑干以上高位中枢对内脏运动机能的调节
第八节脑的高级机能
一、学习和记忆
二、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
三、觉醒与睡眠
四、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
第6章特殊感觉器官
第一节视觉器官——眼
一、视觉器官的形态结构
二、眼的折光成像及其调节
三、眼的感光换能作用
四、视觉传导通路与皮质定位
五、视野与立体视觉
第二节位听器官——耳
一、外耳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二、中耳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三、内耳的形态与结构
四、声波在听觉器官内的传导途径
五、正常人的听力范围
六、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
七、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八、听觉传导通路
九、双耳听觉与声源方向的判定
十、位置的感受
第三节嗅觉和味觉感受器
一、嗅觉感受器
二、味觉感受器
第7章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和内分泌系统的概念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三、激素的化学本质及作用机理
四、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二节下丘脑和垂体
一、下丘脑分泌的激素
二、垂体的形态分部和组织结构特征
三、腺垂体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四、神经垂体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第三节甲状腺
一、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与代谢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四、甲状腺机能的调节
第四节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一、甲状旁腺与甲状旁腺素
二、甲状腺C细胞与降钙素
三、1,25二羟维生素D
四、PTH、CT与1,25-二羟维生素D3三者的作用关系
第五节肾上腺
一、肾上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二、肾上腺皮质
三、肾上腺髓质
第六节胰岛
一、胰岛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
二、胰岛素
三、胰高血糖素
四、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

第Ⅳ单元身体机能的维护MaintenanceoftheBody
第8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一、体液和内环境
二、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第二节血浆生理
一、血浆渗透压
二、血浆的酸碱度
第三节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第四节生理性止血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二、血液凝固
三、纤维蛋白溶解
第五节血量、血型与输血
一、血量
二、血型
三、输血
第9章循环系统
第一节循环系统的结构
一、心
二、血管
三、淋巴系统的结构及分布
第二节心脏生理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三、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四、心脏的泵血功能
五、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六、心音与心电图
第三节血管生理
一、血流与血压
二、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三、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
四、微循环
五、组织液的生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六、淋巴液的生成原理及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第六节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二、脑循环
第七节胎儿的血液循环
一、胎儿血液循环特点
二、胎儿血液循环途径
第10章呼吸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呼吸的概念及意义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
三、呼吸的全过程
第二节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一、鼻
二、咽
三、喉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五、肺
六、胸膜、胸膜腔和纵隔
第三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二、肺通气的阻力
三、肺的容积和肺通气量
第四节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一、气体的交换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与节律性呼吸运动的发生机制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三、CO2、缺O2、H+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四、高级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11章消化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二、消化与吸收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消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二、消化管
三、消化腺
四、腹膜
第三节食物的消化
一、消化方式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三、口腔内消化
四、胃内消化
五、小肠内消化
六、大肠内消化
第四节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
第五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第12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第一节能量代谢
一、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四、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体的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动
二、产热机制和散热机制
三、体温调节
四、体温调节障碍
第13章泌尿系统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
一、肾脏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二、肾脏的组织结构
三、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
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及原理
一、尿的理化性质
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及其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五、影响肾小管功能的因素
第三节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一、肾髓质组织液的渗透压梯度
二、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
三、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四、浓缩尿或稀释尿的最后形成
第四节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调节
二、肾小管及集合管机能的调节
第五节排尿活动及其调节
一、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神经支配
二、膀胱的储尿机能与生理性容量
三、排尿反射
四、高级中枢对排尿的控制作用
第14章免疫系统
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
第二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一、天然免疫
二、适应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预防
一、主动免疫
二、被动免疫
第四节免疫耐受及变态反应
一、变态反应
二、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免疫缺陷

第Ⅴ单元生殖与发育ReproductionandDevelopment
第15章生殖系统
第一节男性生殖系统
一、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
二、男性生殖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
一、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
二、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
第三节生殖过程
一、受精
二、着床
三、妊娠的维持
四、分娩
五、授乳
第16章生长、发育和衰老
第一节概述
一、生长和发育的概念
二、人体生长发育的年龄分期
三、人体生长发育的一般特点
四、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第二节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一、青春期的生长突增
二、青春期性器官和性征的发育
三、青春期的发动机制
第三节衰老
一、衰老的定义
二、衰老的生理特征
三、衰老机制及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