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68 5.9折 ¥ 98 九品
仅1件
作者童世骏、文军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2
上书时间2024-11-02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旨在全面反映中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图景。通过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以及个案文本的深度诠释,深入剖析现阶段中国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文化样式、信息传播、家国观念、民族国家认同、消费方式等维度上的现状及其时代变迁,以揭示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童世骏,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实践哲学和社会理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包括《当代中国的精神挑战》、《中西方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现代化的辩证法:哈贝马斯与中国的现代化讨论》(英文)等著作,《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译作。
文军,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社会学与城乡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兼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20本各类著(译)作、教材(含合著),学术成果曾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序言// 001
第一章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理论与方法// 001
一、 何谓“精神文化生活”?// 002
(一) 作为一个政治术语的“精神文化生活”// 002
(二) “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区别// 004
(三) “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 008
二、 谁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 013
三、 为什么要研究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
文化生活?// 015
四、 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的主要
进展// 023
(一) 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总体
状况之研究// 023
(二) 关于精神文化生活指标体系及具体问题的
研究// 025
(三) 关于当前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论研究// 026
(四) 关于现阶段不同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028
(五) 国外出版物的相关研究// 030
五、 研究方法的相关说明// 031
(一) 调查设计// 031
(二) 抽样方法// 032
(三) 调查实施// 033
(四) 样本特征// 034第二章城市化进程中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 045
一、 日常生活方式转型与精神文化生活变迁// 046
(一) 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生活// 046
(二) 日常生活方式的内涵// 048
(三) 日常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054
二、 城市化对当前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 062
(一) “城市化”的含义及特征// 063
(二)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现状// 065
(三) 城市化对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 067
三、 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现状及特征// 074
(一) 家庭生活方式的状况及其特征// 074
(二) “忙碌”话语主导下的大众闲暇生活方式的状况与特征// 086
(三) 生活化与品质化并存:多元化的消费方式// 093
(四) 社会交往方式的状况及其特征// 101
四、 城市化进程中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型构与再生产// 108
(一) 生活方式视角下对“城市化”的再理解// 109
(二) 生活方式对城市化的型构// 116
(三) 再生产:生活方式与新型城市化道路// 136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生活// 140
一、 导论:公共文化的社会功能// 141
(一) 何谓“公共”?// 141
(二) 如何“现代”?// 144
(三) “公共文化”何为?// 147
二、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新拓展// 151
(一)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脉络及最初功能定位// 151
(二) 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与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156
(三)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的新拓展// 159
三、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 168
(一)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168
(二)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具体实践// 171
(三)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75
(四)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趋势和路径// 177
四、 聚焦广场舞:群众文化生活与公共空间治理// 182
(一) 基本特征:广场舞活动的参与主体和动力机制// 183
(二) 社会功能:广场舞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190
(三) 矛盾焦点:资源之争、文化之争及其媒介形象危机// 194
(四) 应对举措:近年来破解广场舞治理困境的探索实践// 205
(五) 结语:公共文化治理之难题,社会生活重建之契机// 215第四章大众传媒文化与受众影响研究// 217
一、 “底层文学”与社会大众的精神状况// 219
(一) 《我的诗篇》:“我”是谁?// 219
(二) “左翼话语”的限度// 223
(三) “挑战”还是“驯服”:“底层文学”的末路// 228
(四) “主体”与“他者”:旁观他人之痛// 232
二、 影像传媒的转变与“粉丝文化”的生产// 235
(一) 粉丝经济与影像传媒收益模式的转型// 236
(二) 大众影视的类型化生产机制// 240
(三) 植入广告:生产和收益的直接相遇// 244
三、 社交媒体与网民公共参与的演变// 248
(一) 从微博到微信:社交媒体、政治参与和民主化的悖论// 250
(二) 微博的“去政治化”转型:网络娱乐与商业营销// 251
(三) 微信好友圈:情感驱动、谣言与社区的封闭式增长// 253
(四) 媒体社交与当代网民的精神生活// 255
四、 网络流行语:民间表述与社会认同// 255
(一) 体制媒体与自媒体的话语博弈// 256
(二) 网络话语事件和公众的社会认同// 259
(三) 撕裂与协调、消解与转机// 265第五章开放中的变迁:外来文化对我国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267
一、 外来文化与受众分类// 268
(一) “大众精神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概念// 268
(二) 两类三组人群的操作定义// 269
(三)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270
二、 外来文化产品的受众// 270
(一) 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人群比例// 271
(二) 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特征// 272
三、 两类人群的精神文化倾向差异// 276
(一) 生活方式(闲暇与消费)// 276
(二) 社会纽带(家庭与人际交往)// 280
(三) 文化活动与信息资源// 283
(四) 道德认知与社会理想// 286
(五) 政治态度与国家观念// 290
(六) 人生理想与宗教信仰// 296
四、 外来文化的影响效应// 299
(一) 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精神文化倾向// 299
(二) 解释与辨析:外来文化产品的影响效应// 301
五、 面对开放挑战的中国文化自主性// 316第六章从“家”出发透视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 324
一、 现代化过程与家的结构性转型// 324
(一) 家庭变迁的最新趋势// 324
(二) 传统“身、家、国、天下”体制的解体与家之转型// 330
(三) 从家本位到个体本位的转换// 335
(四) 家作为个人之集合:家的质性变化//337
二、 个人本位的家庭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向度// 349
(一) 从安分尽心的传统修身到“后物质主义”的自由追寻// 349
(二) 碎片化时代个人偏好的张扬与传统的回归// 357
三、 去家化与再家化之间的张力// 359
(一) 个体主义与代际关系的危机// 359
(二) “再家化”:社会意义的强化与伦理意义的弱化// 365
参考文献// 371
后记// 39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